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时间:2022-03-17 11:00:00

导语: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前言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联系环境与发展的关键纽带,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森林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的充分发挥,必须建立在足够数量、优良质量、合理结构、均匀分布的森林体系之上。因此,提升森林质量与提高森林覆盖面积,对于改善生态和促进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工林数量位居世界之首,但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结构失衡、效益低下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使得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确保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稳步有效增长的同时,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加速提升森林资源的整体质量,是当今我国建设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省林业经过长期的艰苦建设,特别是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开展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和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逐步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推进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取得了巨大成就,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快速稳步增长。但由于林业基础薄弱,建设周期长,全省总体上仍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不断增长的生态需求和林产品市场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林地生产力不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林产品产量偏低、森林生态功能脆弱、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生态群落逆向演替等森林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12要实现全省森林资源的科学发展,必须以森林质量现状的改善来弥补森林数量现状的不足,在继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特别重视森林质量的提升,走现代林业发展道路。

一、全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分析

(一)森林资源现状

1、林地面积状况

根据**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成果,全省林地总面积6605.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1.87%;森林覆盖率26.06%。全省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5401.05万亩,占81.77%;竹林面积484.2万亩,疏林地面积105.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016.4万亩,未成林地面积263.25万亩,苗圃地面积9万亩,无立木林地面积114万亩,宜林地面积186.45万亩。

全省森林面积中,天然林面积2253万亩,占41.71%;人工林面积3148.05万亩,占58.29%。乔木林面积4426.05万亩,占81.95%;竹林面积484.2万亩,占8.96%;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490.8万亩,占9.09%。竹林面积中,毛竹面积365.1万亩,占75.4%;杂竹面积119.1万亩,占24.6%。

2、林木蓄积量状况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6258.35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3755.41万立方米,占84.6%;疏林蓄积86.47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661.31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755.16万立方米。在全省森林蓄积量中,天然林蓄积6732.19万立方米,人工乔木林蓄积7023.22万立方米,占分别占48.94%和51.06%。

全省毛竹总株数66988万株,其中:竹林株数58438万株,散生毛竹株数8550万株。杂竹株数163881万株。

3、森林生长状况

(1)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株数。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3.386立方米/亩;每亩蓄积量低于3.33立方米的乔木林面积所占比例最高,达63.77%,每亩蓄积量在3.33-6.6立方米的乔木林面积占25.46%,每亩蓄积量在6.67立方米及其以上的乔木林面积累计仅占10.77%。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株数为70株/亩。其中:天然林为71株/亩,人工林为68株/亩。

(2)平均胸径和郁闭度。全省乔木林平均胸径为11.3厘米。其中:天然林平均胸径为11.2厘米,人工林平均胸径为11.4厘米;乔木林平均胸径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全省乔木林平均郁闭度为0.57。其中:郁闭度0.40-0.69面积比重最大,占乔木林面积的42.12%;郁闭度0.7-1的乔木林面积占36.02%,郁闭度0.2-0.39的乔木林面积占21.86%。

(3)单位面积年生长量。全省乔木林平均每亩年生长量0.34立方米;其中:天然林0.28立方米,人工林0.4立方米。由于人工中幼林比重大,我省乔木林平均每亩年生长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人工林的单位面积年生长量高于天然林。

4、森林结构状况

(1)林种结构状况。全省防护林面积1286.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3.82%;防护林蓄积3562.66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的25.9%。用材林面积3099.6万亩,占森林面积的57.39%;用材林蓄积9518.93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的69.20%。经济林面积852.75万亩,占森林面积的15.79%。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面积分别只占森林面积的0.96%和2.04%。

(2)树种结构状况。全省乔木林以针叶纯林和阔叶纯林为主,针叶纯林面积比重为31.57%,阔叶纯林面积比重为23.23%,针叶纯林和阔叶纯林面积合计占乔木林面积的54.8%;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合计占乔木林面积的29.02%。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为47︰47︰6。

(3)林龄结构状况。在全省乔木林面积中,幼龄林面积1766.85万亩,蓄积2129.11万立方米,分别占39.92%和15.48%;中龄林面积1940.4万亩,蓄积7378.98万立方米,分别占43.84%和53.64%;近熟林面积446.55万亩,蓄积2467.56万立方米,分别占10.09%和17.94%;成熟林面积218.7万亩,蓄积1412.35万立方米,分别占4.94%和10.27%;过熟林面积53.55万亩,蓄积367.41万立方米,分别占1.21%和2.67%。乔木林面积以中幼龄林为主,占83.76%;其中:用材林的中幼龄林面积占83.09%,近成过熟林面积只占16.91%。

(4)群落结构状况。全省乔木林中,群落结构完整的面积为1534.35万亩,较完整的面积为2219.4万亩,简单结构的面积为672.3万亩,分别占乔木林面积的34.67%、50.14%和15.19%;天然乔木林中完整结构所占比例大于人工乔木林。

5、森林生态状况

(1)森林自然度状况。全省森林面积中,自然度为Ⅰ级(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处于基本原始状态的森林类型)的面积7.2万亩,自然度为Ⅱ级(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类型或处于演替后期的次生森林类型,以地带性顶极适应值较高的树种为主,顶极树种明显可见)的面积156.45万亩,自然度为Ⅲ级(人为干扰很大的次生森林类型,处于次生演替的后期阶段,除先锋树种外,也可见顶极树种出现)的面积625.8万亩,自然度为Ⅳ级(人为干扰很大,演替逆行,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的面积1463.55万亩,自然度为Ⅴ级(人为干扰强度极大且持续,地带性森林类型几乎破坏殆尽,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包括各种人工森林类型)的面积3148.05万亩,分别占森林面积的0.13%、2.9%、11.59%、27.1%和58.28%。

(2)森林破碎度状况。森林破碎度是反映森林景观特点的主要指标。连片面积按小于15亩、15-74亩、75-149亩、150-299亩、300-749亩、750-1499亩、大于或等于1500亩的面积分别为937.35万亩、1095.15万亩、818.25万亩、833.25万亩、582.3万亩、280.65万亩和854.1万亩,分别占17.35%、20.28%、15.15%、15.43%、10.78%、5.2%和15.81%,连片面积低于75亩以下所占比重达37.63%。

6、森林健康状况

根据林木生长发育、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情况综合评定,全省森林中的健康面积3736.2万亩,占69.18%;亚健康面积1352.4万亩,占25.04%;中健康面积244.8万亩,占4.53%;不健康面积67.65万亩,占1.25%。

全省森林中无灾害面积4939.05万亩,灾害等级轻的面积321.75万亩,灾害等级中的面积113.4万亩,灾害等级重的面积26.85万亩,分别占森林面积的91.44%、5.96%、2.1%和0.5%。在森林灾害面积中,病虫害面积364.05万亩,森林火灾面积37.35万亩,干旱、风折(倒)、雪压、滑坡泥石流等气候灾害面积33.6万亩,其他灾害面积27万亩,分别占森林灾害面积的78.8%、8.09%、7.27%和5.84%。

7、生物多样性状况

按植被类型分,全省自然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5个植被型组,面积为3140.7万亩,占植被类型的22.59%;栽培植被主要包括草本类型、木本类型和草本木本间作类型3个植被型组,面积10762.65万亩,占植被类型的77.41%。

按多样性指数分,全省有8个植被型组,占全国的2/3,均匀度中等偏低;有27个植被型,占全国的64%,分布较均匀。森林类型比较丰富,在全国自然植被的31个植被型中,我省分布有16个,占50%以上,呈现多元化分布特征。

(二)综合分析评价

总体而言,全省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稳步增长和质量逐步改善的态势,但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整体质量与效益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受人为干扰程度大的影响,现有森林总体上处于常演替的中低阶段,生态功能较脆弱。全省森林面积中自然度为Ⅳ级和Ⅴ级的比例高达85%,原始或接近原始的天然林面积很少;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只有0.4639,生态功能等级好、中、差的森林面积比例分别为1.12%、73.2%和25.68%。

2、受社会对森林经济功能利用的主导影响,现有森林的结构较为单一。全省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商品林面积比例高达71%,防护林、特用林等生态公益林的比例偏低;中、幼龄林面积的比例高达84%,近、成、过熟林面积甚少;乔木林林层结构和人工林树种结构较为单一。

3、受林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和林木采伐组织化程度不高影响,人工林郁闭度低于天然林,林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较低。全省乔木林平均每亩蓄积量只有3.386立方米,与全国每亩5.649立方米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经济林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低。

全省森林质量现存的诸多问题表明,提升森林质量已成为当前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林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现实森林质量存在的问题,也表明我省森林质量提升的潜力非常大,特别是大面积中幼龄林通过加强经营培育将出现快速增长,成为提升森林质量的重点领域和主导措施,并将使全省森林质量在预期内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森林科学培育和可持续经营,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加快提升森林质量,大幅度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和农民的林业收入,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按照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推进林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应用推广实用高效技术和合理经营模式,普遍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素质,广泛培训农民。

2、按照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在有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3、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增强森林自我修复能力和林地持续生产能力。

4、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突出最具增产增效潜力的森林和林地,组装配套和应用基础性关键性适用性的集约经营措施,典型引路,示范辐射,带动面上。

5、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强现有林业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与适度集中,实行政策鼓励与资金补助相结合,择优扶持,形成持续提升森林质量的长效发展机制。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从2009年起,到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用四年时间,通过组织实施全省森林质量“1115”提升行动,即:实施“10个专项提升行动计划”,提升1000万亩森林的质量,提升1000公里绿色长廊的建设质量。使林分年生长量、单位面积蓄积量、经济林地产出率、林农收入、森林生态效益五个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是商品用材林年均生长量提升60%以上;二是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40%以上;三是油茶、板栗亩产分别提升一倍和50%,特色经济林、竹林亩产均提高20%以上,经济林地产出率提升50%以上;四是为林农年均增加收入50亿元,山区林农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20%增加到40%;五是重点公益林的树种结构得到改善,生态功能质量明显提高;绿色长廊形成乔灌花草合理配置、立体复层、功能齐全的生态景观廊道;森林生态综合效益增加三倍以上。

通过“1115”提升行动,将示范带动全省森林质量的整体提升。预计到2017年,森林内在结构更趋合理,森林的多种功能更加稳定和增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进一步发挥的基础上更加协调。

(二)分项目标与重点任务

(1)油茶。完成100万亩油茶林培育与改造,现有油茶林基地的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亩均油茶籽年产量由40公斤提高到80公斤。

(2)杨树。重点完成100万亩杨树中幼林的抚育,亩均蓄积年生长量由0.4立方米提高到0.8立方米。

(3)竹林。重点完成竹林培育200万亩。毛竹亩均立竹度由165株提高到200株以上;笋材两用林亩均立竹度达到170株,亩均年产笋达到50公斤以上;笋用竹亩均年产笋达到500公斤。

(4)重点公益林。完成国家和省级重点公益林培育抚育100万亩,使重点公益林林分中的乡土乔木阔叶树种比例进一步增加,并提高林木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5)杉木。重点完成150万亩经营培育。亩均蓄积年生长量由0.35立方米提高到皖南山区0.7立方米、皖西大别山区0.5立方米。

(6)松类。重点完成200万亩经营培育。亩均蓄积年生长量国外松由0.3立方米提高到0.6立方米、马尾松由0.25立方米提高到0.5立方米。

(7)珍阔类。重点完成50万亩经营培育。林分优势木比例达到60-70%,亩均蓄积年生长量由0.2立方米提高到0.35立方米。

(8)板栗。在主产区建设板栗丰产示范片(点)10万亩,引导辐射全省建成100万亩板栗丰产基地,使基地栗园平均产量提高50%以上,平均亩产由20公斤提高到30公斤以上。

(9)特色经济林。重点完成特色经济林抚育改造80万亩,平均亩产提高20%以上,使特色林产品量占全省经济林总产量10%以上,产值占全省总量的15%以上。

(10)绿色长廊。重点完成主干道路绿色长廊1000公里建设质量的提升,选择乔木与灌木结合、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结合,合理修枝和疏伐,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

四、专项行动计划

(一)油茶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是我国油茶生产重点省份之一,现有油茶林面积85万亩,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全省油茶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有舒城、霍山、太湖、祁门、歙县、潜山和休宁等7个县,常年产籽量为近5万吨,油茶加工企业达45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近30家,实际加工能力远超过原料资源供给能力,但油茶栽培数量、科技含量、经营管理产品质量、深加工能力与水平与先进省份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品种优劣不齐;二是经营管理粗放;三是低产油茶林比重大。目前我省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油茶热”。

2、提升重点对象

油茶提升对象重点是现有和部分新造的油茶林,通过嫁接换优、垦复施肥、砍灌除草、疏密修剪等丰产技术推广和运用,建设一批产量稳定、品质较好、经营水平较高、有一定规模的油茶丰产基地。

3、目标与内容

(1)目标:到***年完成油茶抚育与改造100万亩,亩均产籽量由40公斤提高到80公斤以上。

(2)主要内容:建设油茶良种采穗圃2-3个,良种繁育圃5个,提供优良穗条,嫁接改造劣势品种油茶林,并通过对现有管理不善的油茶林进行垦复施肥、砍灌除草、疏密修剪等丰产技术综合运用,建设一批示范点,以皖南的东至、休宁、祁门、歙县、徽州、泾县、宣州、宁国等县(市、区),大别山区的太湖、岳西、潜山、舒城、霍山、金寨县以及江淮地区的含山等县为重点,带动现有油茶林经营水平提高。

4、主要措施

(1)贯彻落实好全国油茶产业现场会精神,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并根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我省《加快油茶发展的意见》和《**省油茶发展实施方案》,编写《油茶发展技术要点》,编制《油茶栽培技术标准》等,做好政策指导和技术服务。

(2)将油茶基地造林与改造,同全国油茶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项目有机结合,形成发展油茶产业的合力。

(3)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油茶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保证优良苗木供给,进一步开展本省油茶良种选优工作。

(4)以祁门、休宁、歙县、太湖、潜山、舒城、霍山等7个县为重点,省及所在市分级兴办油茶丰产示范点(片)。林业部门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工程技术骨干人员参加,基层相关林业技术人员全力以赴,跟踪服务与指导,确保高质量建设示范基地。

(5)以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农民和油茶生产大户为对象,开展油茶生产经营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丰产栽培和经营管理技术。

(6)鼓励油茶生产龙头企业和大户建设科技示范片和示范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基地+农户”等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农村油茶合作社等。

(7)组织开展“**油茶之乡”(以乡镇为对象)评选活动,加速树立一批我省油茶生产典型。

(8)积极争取更多的贴息贷款扶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种投资主体投入油茶基地建设和油茶产业发展。

5、支撑项目与投资

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省财政逐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油茶基地造林、抚育改造和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按一定的标准给予补助。同时,对油茶示范点建设与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林业贴息贷款项目、森林经营示范点项目、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项目等统筹安排;技术培训及经费纳入林业科技推广专项和“2111”计划,并结合中德合作林业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的技术培训、林业继续教育等一并开展。

(二)杨树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全省杨树栽培成林面积880.3万亩,其中:幼龄林261.7万亩、中龄林234.8万亩、近熟林254.7万亩、成熟林120.6万亩、过熟林8.5万亩;中幼林面积占杨树总面积的56.4%。杨树蓄积2457.52万立方米,其中:幼龄林122.93万立方米、中龄林707.67万立方米、近熟林1001.58万立方米、成熟林573.68万立方米、过熟林51.66万立方米。主要栽培模式为工业原料林基地、农田林网、村片林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良种繁育和种苗生产管理滞后,品种混杂,一些地方没有做到适地适树适品种;二是栽培品种单一,病虫危害较重;三是经营粗放,林分质量不高,亩均年生长量约0.4立方米。

2、提升重点对象

2009-2012年在全省选择100万亩有生长潜力的中幼龄林作为杨树质量提升的重点,其中:6-8年中龄林50万亩、3-5年幼龄林50万亩。

3、目标与内容

对选择的100万亩中幼林,采取分区实施、分区突破的战略来对质量进行提升。计划淮北平原地区70万亩,其中:宿州市20万亩,阜阳市15万亩,亳州市13万亩,蚌埠市9万亩,淮北市7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洲滩地30万亩,安庆10万亩,池州市6万亩,芜湖市4万亩,巢湖市4万亩,铜陵市3万亩,马鞍山市3万亩。

以增加杨树林单位面积生长量,降低病虫害,全面提高杨树林质量为主要建设内容,每亩蓄积年均生长量提高到0.8立方米。

4、主要措施

(1)明确培育目标,分别纤维材、建筑用材等进行定向培育。

(2)中幼龄林抚育主要措施为修枝、间伐和病虫害防治。具体技术措施,参照杨树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技术规程执行。

5、支撑项目与投资

结合长江防护林工程、林业血防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速生丰产林工程、世行林业五期项目等,统筹安排,按完成任务给予一定的补助。技术培训纳入林业科技推广专项和“2111”计划,并可结合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的技术培训、林业继续教育等一并开展。

(三)竹林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我省是全国重点产竹省份,竹林分布广、种类多,共有13属57种,包括变种等计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竹种为毛竹。全省竹林面积近500万亩,其中:毛竹(含刚竹)林近400万亩、元杂竹约100万亩;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竹类资源分布最多,全省年采伐竹材约9300万根。

我省竹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速度不快且不平衡;二是竹林经营管理较粗放;三是竹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比较滞后。

2、提升重点对象

选择竹林200万亩作为重点提升对象,具体自然条件为低山或二山一沟、土壤较深厚、连片集中,交通相对方便,通过垦复和清“三头”,改善立地条件和合理留养,提高立竹度,并推广应用竹林丰产技术等,先行建设毛竹丰产示范园60万亩,连同示范辐射共建设200万亩竹林丰产基地。

3、目标与内容

以“中国竹子之乡”的广德、宁国、黄山、霍山以及竹林面积10万亩以上的泾县、金寨、裕安、休宁、潜山、东至等10个县(市、区)为重点,加强现有竹林经营培育,带动竹林经营水平整体提升,到2012年使全省竹林亩均立竹度提高到200株以上;笋材两用林亩均立竹度达到170株,年产笋达到50公斤/亩以上;笋用竹年产笋达到500公斤/亩。年竹材产量达1亿根,竹产业加工能力和年产值均有较大提高。

4、主要措施

(1)办示范点。在10个竹生产重点县各兴办3个百亩左右的竹林丰产培育示范点,其中:省在每个县办1个,地方自办2个;竹林培育丰产示范园尽可能落实在竹林面积达5000亩以上的乡镇,并在广德、宁国、霍山县(市)建设毛竹丰产示范园和毛竹笋材两用示范林。

(2)坚持传统经营模式与先进技术、科研与生产、笋用与材用相结合,适时组织开展竹林垦复清理和施肥埋青活动,每年重点完成50万亩,并结合秋季造林验收进行竹林垦复评比检查,促进竹林科学培育。

(3)培训基层林业专业人员、农民技术员和竹林生产大户,重点培训笋材两用林和笋用林的覆盖、浇水、施肥等丰产技术。

(4)鼓励发展农村竹林生产合作组织,发挥各级竹产业协会的作用,并组织由4个“中国竹子之乡”县轮流牵头,每2年一次开展省内竹重点县参加的竹业生产观摩交流和联谊活动。

(5)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竹林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和规范竹林流转。

(6)通过龙头企业评选和林业贴息贷款,鼓励竹业企业与农户合作建设基地,进一步扶持扩大竹业加工和销售。

5、支撑项目与投资

对垦复抚育建设竹林丰产基地200万亩实行以奖代补,并对60万亩示范园建设给予一定标准的补助。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项目统筹安排。竹林技术培训及经费纳入林业科技推广专项和“2111”计划,并可结合中德合作林业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的技术培训、林业继续教育等一并开展。

(四)重点公益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全省现已划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1686.85万亩、省级重点公益林面积804.67万亩,合计2491.52万亩,并划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等三个保护级次。按其功能质量等级划分:一级功能质量的有100万亩,占42.5%;二级功能质量的有1085万亩,占43.5%;三级功能质量的有346.516万亩,占14%。多数重点公益林由于所处立地条件较差,林分结构简单,缺乏应有的经营管理,生态功能脆弱。

2、提升重点对象

提升质量的重点是:二级功能质量公益林中郁闭度0.6以下的人工纯林,立地条件较好且覆盖度小于50%的灌木林,三级功能质量的公益林。重点范围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交通干线两侧、山区河流两岸第一层山脊线以内、水库周围及集水区范围内的功能质量等级较低的重点公益林。

3、目标与内容

到2012年,重点对100万亩树种林龄林层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较低的重点公益林,实施抚育、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技术措施,增加林分中乡土乔木阔叶树种,提高林木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4、主要措施

(1)对飞播或封山而成的马尾松林实行“疏针补阔”:禁采林中阔叶乔木,尽量保留林下灌木,优选培育萌芽更新的阔叶乔木树种丛生萌条,清除林中藤本植物、芭茅等宿根性草本植物,并促进阔叶乔木树种天然下种更新;加大对高密度马尾松林的间伐强度,促进林下阔叶树种子萌发和萌条生长,加速形成马尾松和阔叶树异龄混交状态。

(2)对乔木树种不明显的次生阔叶林­­­实行“疏灌补乔”:禁采林中残存的阔叶树与上层乔木,保留其天然下种能力,清除林中藤本植物、芭茅等宿根性草本植物,促进乔木树种天然下种更新;抚育间伐林中有长成乔木潜力的丛生植株,合理保留与培育健壮植株;对立地条件较好但乔木树种很少的次生阔叶灌木林和灌丛地,采取沿等高线水平带状间伐、补植或补播乡土优良阔叶乔木树种,加强抚育,以形成乔灌结合的混交林。

(3)对人工针叶纯林,包括石灰岩山地的柏类林分、江淮丘陵区的松类林分,在加强针叶树抚育间伐的同时,保留和培育林中阔叶乔灌木,并适当补植乡土阔叶乔木;对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人工营造的杉木与松类林分,缓解林木竞争与分化状况,提高保留木的生长量与质量;并利用杉木和松类的天然下种与萌芽更新能力,逐步形成多龄级、多层次的林分,或通过间伐并补造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

5、支撑项目与投资

结合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径材培育、雨雪冰冻灾害林业生态恢复重建等项目和资金,统筹安排,并给予一定补助,并鼓励农民劳务投入和社会投资主体参与。

(五)杉木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全省现有杉木林面积817.32万亩,蓄积3527.91万立方米。其中:幼龄林119.67万亩,蓄积138.99万立方米,分别占杉木资源总量14.6%和3.9%,亩均蓄积1.16立方米;中龄林474.97万亩,蓄积2133.04万立方米,分别占杉木资源总量的58.1%和60.5%,亩均蓄积4.49立方米;近熟林130.28万亩,蓄积698.94万立方米,分别占杉木资源总量的15.9%和19.8%,亩均蓄积5.36立方米;成熟林84.40万亩,蓄积494.69万立方米,分别占杉木总资源总量的10.3%和14.0%,亩均蓄积5.86立方米;过熟林8万亩,蓄积62.25万立方米,分别占杉木总资源总量的1.1%和1.8%,亩均蓄积7.78立方米。由于造林良种壮苗普及率不高,树种选择未能做到适地适树,重造轻管和抚育不及时,人工杉木林亩均蓄积只有4.57立方米,亩均蓄积年生长量约为0.35立方米,远低于速生丰产林0.7立方米/年的生长标准。

2、提升重点对象

2009-2012年期间,选择150万亩有生长潜力的中幼龄林为提升重点对象,其中:8-12年中龄林100万亩,5-7年幼龄林50万亩,加强抚育,增加单位面积蓄积,带动林分质量全面提高。

3、目标与内容

计划提升皖南山区杉木中幼龄林100万亩,约占该区域杉木中幼龄林面积的23.3%,其中:黄山市50万亩、池州市30万亩、宣城市22万亩;大别山区50万亩,占该区域杉木中幼龄林面积的36.0%,其中:六安市30万亩、安庆市20万亩。

预期通过质量提升措施,使杉木亩均蓄积年生长量在皖南山区达到0.7立方米,大别山区达到0.5立方米。

4、主要措施

采取扩穴、除萌、施肥丰产等措施,适时实施合理间伐。具体技术方法,参照杉木抚育间伐技术规程执行。

执行马鞍山市、六安市松林生长差,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时0林林分质量不高,平林;次生阔叶灌木林和灌丛地,要种更新。5、支撑项目和投资

结合大径材项目、中幼林抚育项目、速生丰产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林业五期项目等予以引导和支持。

(六)松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全省现有松类林面积1166.25万亩,其中:马尾松923.40万亩,国外松136.65万亩,黄山松72.75万亩,黑松33.45万亩,,分别占松类总面积的79.1%、11.7%、6.2%、3%。由于经营管理粗放,病虫危害严重,抚育不及时和过度采脂,林分质量普遍不高。马尾松亩均蓄积仅3.21立方米,亩均蓄积年生长量约为0.25立方米;国外松亩均蓄积2.89立方米,亩均蓄积年生长量约为0.3立方米。

2、提升重点对象

鉴于松类林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原料林资源,马尾松、国外松面积1060.05万亩,占松类总面积90.9%,计划以马尾松、国外松林作为质量提升的对象。2009-2012年,重点选择100万亩有生长潜力的国外松中幼龄林和100万亩马尾松中幼龄林为重点提升对象,以增加松林单位面积生长量,全面提高林分质量。

3、目标与内容

重点提升质量的200万亩松类中幼林布局:宣城市80万亩,滁州市40万亩,安庆市20万亩,巢湖市20万亩,池州市20万亩,芜湖市、马鞍山、六安、合肥、铜陵等5个市共20万亩。

计划通过加强经营培育,亩均蓄积年生长量目标为:国外松达到0.6立方米,马尾松达到0.5立方米。

4、提升措施

采取扩穴、除萌、施肥等丰产措施,适时实施合理间伐,加强病虫害防治。各项技术措施的具体要求,参照马尾松、国外松抚育间伐技术规程执行。

5、支撑项目和投资

结合大径材项目、中幼林抚育项目、速生丰产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林业五期项目等予以引导和支持。

(七)珍阔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全省现有珍阔类林分面积1307万亩,其中:栎类林290.4万亩,其他珍阔林1016.6万亩,各占22.2%和77.8%,亩均蓄积分别为3.07立方米和2.52立方米。由于抚育等经营管理措施缺失,现有林分中的珍阔等优势树种不明显,林分生态效益不显著,经济价值不高。

2、提升重点对象

计划在2009-2012年,重点选择50万亩以苦槠、甜槠、青冈、石栎、豹皮樟、木荷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要目的树种的混交林,以改善林分环境,提高优势木比例,增加优势木单位面积蓄积,全面提高林分质量。

3、目标与内容

所选择的50万亩珍阔类林分布局为:黄山市15万亩,宣城市10万亩,池州市10万亩,六安市8万亩,安庆市7万亩。

计划到2012年,重点提升的50万亩珍阔林的优势木比例达到60-70%,林分健康,亩均蓄积年生长量达到0.35立方米。

4、提升措施

采取清杂除萌、补种阔叶树等措施,并实施连续封山育林,促进优势木的生长。各项措施的技术要求,参照阔叶树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执行。

5、支撑项目与投资

结合大径材项目、珍稀树种培育项目、中幼林抚育项目、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速生丰产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林业五期项目等予以引导和支持。

(八)板栗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我省属全国板栗主产区之一,板栗是我省面积最大的经济林树种,全省现有板栗林245万亩,年产量约5万吨,平均亩产20公斤。由于品种良莠不齐,使用大量实生苗造林,栽后经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大多生长状况不良,产品产量和质量比较低。

2、提升重点对象

在现有板栗林资源中,选取立地条件尚可、林相和树势较好的100万亩,通过嫁接换优和采用相关技术措施,建设为板栗丰产基地。

3、目标与内容

推广应用优良板栗品种、无公害绿色丰产栽培模式、栗园水保措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到2012年,在板栗主产区建设板栗丰产示范片(点)10万亩,重点引导建成100万亩板栗丰产基地,优良品种率达95%,生态栽培面积达到85%以上(有水保措施或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栗园),栗园平均产量提高50%以上,板栗亩均产量达到30公斤以上。

4、提升措施

(1)在广德、宁国、金寨、太湖、舒城、岳西等6个板栗重点县(市),每县(市)建设5个规模100亩以上的板栗示范基地,其中省建1个,市、县各建2个,重点示范引导并带动全省100万亩板栗丰产林基地建设。

(2)结合开展林业相关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使板栗面积千亩以上的乡镇和百亩以上的村,都有2名板栗技术员;板栗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和2000亩以上的村都有一名懂病虫防治的技术员。

(3)在板栗重点产区加快板栗(含油栗)等优良穗圃建设步伐,每个县(市)各建立板栗采穗圃50亩。

(4)发挥各级板栗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组织评选板栗之乡和板栗生产状元户。省每年开展一次板栗示范基地检查评比和生产技术经验交流。

5、支撑项目与投资

结合优良种苗繁育与推广重点、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和林业贴息项目的实施,给予引导和扶持;技术培训及经费纳入林业科技推广专项和“2111”计划、林业继续教育等一并开展。

(九)特色经济林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我省经济林栽培树种有100多种,不少为名优和地方特色产品,名特优经济林面积达260万亩。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扶持,经营粗放,市场开发和深度加工滞后,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2、提升重点对象

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和生产规模、具有市场开发前景和特种效能的特色经济林树种为重点对象,主要有:(1)干杂果类:枣()、柿子()、香椿()、石榴()、山核桃()、香榧();(2)木本药用类:木瓜()、山茱萸(县)、杜仲();(3)条类:县等地杞柳、紫穗槐;(4)(石灰岩山场青檀林)。

3、目标与内容

到2012年重点完成全省特色经济林抚育改造80万亩,带动其他特色经济林经营水平的普遍提高,使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全省经济林总产量和总产值中分别占10%以上和15%以上。

4、主要措施

结合实施相关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项目,通过经营培育和品种改良,分级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建设一批有市场前景、较高品质和较高产量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和服务,健全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服务体系,引导国有林场和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鼓励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扩大特色经济林产品和加工品的宣传,发挥特色品牌效应。

5、支撑项目与投资

结合林业治沙项目、绿色长廊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有林场扶贫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统筹安排,给予引导和扶持。

(十)绿色长廊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1、现状分析

到2007年,我省道路绿化总里程达50604公里。其中:公路绿化里程49174公里,绿化率为94.02%;铁路绿化总里程1430公里,绿化率为87.3%。但多数绿色长廊尤其是国道和省道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绿化标准比较低,林带宽度偏窄,树种比较单一,病虫危害严重,树木生长不良,其生态保护功能与景观价值急待提高。

2、提升重点对象

计划重点提升合宁高速公路、合巢芜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合界高速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南洛高速公路、合六叶高速公路、合武快速铁路、合宁快速铁路等10条道路绿色长廊林带的建设标准和质量,每条道路各选择100公里路段的绿色长廊。

3、目标与内容

2009-2012年完成1000公里重点路段绿色长廊建设质量的提升,补齐缺株断带的绿色长廊,优化树种结构,合理修枝和疏伐,防控林木病虫害不暴发成灾,整体生态保护与绿色景观功能较为完善。

4、主要措施

,的林带进行适度疏伐,伐去生长明显衰弱的林木,促进保留木的生长。选择优质乡土阔叶树种和常绿绿化树种对缺株断行的林带进行补植,对不适地适树的杨树品种进行更新;合理修枝,对密度过大的林带进行适度疏伐;加强对绿色长廊林木病虫害的测报、防治等技术服务,控制林木病虫害不暴发成灾。

5、支撑项目与投资

对绿色长廊重点路段的质量提升实行以奖代补,每公里补助2000元,从万里绿色长廊工程省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

1、报请省政府审定批准和印发《全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层层分解和落实任务,建立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目标责任制和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奖惩制度;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制定和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2、成立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领导组,统筹组织指导和协调全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建立提升森林质量项目库,并实行提升质量项目审查与动态管理机制。

3、完善林业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森林质量提升成果监测与评价工作,实行定点监测与定期连续监测相结合,定期向社会森林质量提升成果公报。

(二)科技支撑措施

1、建立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首席专家制度。省林业厅向社会公开招选9名油茶、杨树、竹林等方面的首席专家,并明确首席专家在技术服务指导方面的领衔职责。

2、建立各类森林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示范林。加强不同栽培管理环节实用高效技术的组装配套,组织各级林业部门建立不同类型森林质量提升的技术推广示范林,实行技术人员定点指导,充分发挥对周围农户的示范辐射作用。

3、加强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技术培训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结合技术推广示范林建设,面向农民举办现场技术培训班,让参加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每个农户学会正确的技术作业。

4、建立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技术责任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全面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建立技术责任制,明确职责与目标到片到人,实行检查与奖惩。

(三)政策扶持措施

1、在不改变国家重点项目的布局范围、不超越中央和省财政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加强现有林业工程项目和财政资金的整合,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和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中央和省财政贴息的林业贷款项目,优先安排森林质量提升的建设内容。

3、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专项计划补助资金实行各级政府按比例配套安排的政策;

4、对中幼林抚育间伐材征收的育林基金实行单列计算和全部返还林业生产经营者的鼓励政策。

5、对商品林和重点公益林的中幼林抚育采伐限额实行指标单列、优先安排和充分保证的政策。

6、鼓励各种企业和林业经营大户参与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提倡企业以合作方式定向培育原料林基地,并将之作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评选的重要标准之一。

7、鼓励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和单位参与实施绿色长廊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兴办示范路段,并将之纳入省以奖代补的范围。

8、鼓励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积极参与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国有林场自提的育林基金和森林公园的经营收入优先用于森林质量提升,并实行单独核算和稽查。

六、前景展望

本次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将直接带动全省森林质量大幅度提升,带来农民林业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并引领全省高质量完成新造林任务,促进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科学的林业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发展机制与体制,推动全省林业整体质量持续快速提升。预计到2017年,全省用材林平均每亩蓄积量提高到4.5立方米,单位面积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翻一番;全省林木总蓄积量增加到2.5亿立方米以上,森林内在结构更趋合理,森林的多种功能更加稳定和增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进一步发挥的基础上更加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