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时间:2022-03-03 01:33:00

导语: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一、前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商品,粮食物流产业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涉及人民生活的“米袋子工程”,对于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是指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公共服务性作用的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运输、检测和信息处理等设施。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状况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粮食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缩小了与国内同行粮食基础设施、储粮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距。为确保*粮食安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粮食行业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向市场经济顺利过渡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一)主要成绩

1、粮食仓储体系初步建成。

截止*年底,全省共新建扩建34个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新增仓容138524万公斤,占全省总仓容的3048%,初步建立起了我省省级储备粮调节体系。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全省粮食收购和储藏能力,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放开粮食市场打下了物质基础,保证了中心城市和边疆地区的粮食供求稳定,增强了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繁荣边境贸易。

2、集中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功能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

截止*年底,全省共有粮食有效仓容365亿公斤,其中:1996年以后新建扩建省级储备粮库仓容量138亿公斤,占378%;对全省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交通沿线的近20亿斤旧仓库进行了维修改造,使我省粮食仓容不足、存储压力大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对保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确保全省粮食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粮库的建设、维修、改造和扩建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粮食收购、储存、运输、装卸、清理、计量、包装、品质检验等设施的配置,使粮食仓储设施和储粮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仓型现代化和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为建立运转灵活、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储备粮管理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3、现代化省级粮食质检中心初步建成。

“十五”期间通过专项建设,国家和省投入专项资金,为省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配备了一批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使之成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同时,通过多渠道筹资,在34个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中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粮食检验监测分析仪器,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

4、已具备职业技术培训基础。

多年来我省粮食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主要依托第53职业技能鉴定站。该站经国家粮食局批准成立了*商务信息工程学校和*省粮油科学研究所两个培训基地。目前,两个培训基地共有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47人,获得研究生学历17人,有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聘任各工种考评员52人;近两年取得各种资格证书的社会在职人员、学生共有3124人,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926%。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结合“*”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我省的实际情况。*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粮包装流通方式和长期储备机制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一是我省的粮食流通方式主要以包装为主,耗费资材数量大,粮食在流通过程的损失严重;二是粮食快速调运、接卸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应急保障和粮食安全。

尽管我省相继建成了楚大铁路、内昆铁路、南昆铁路和原有的滇南米轨铁路,以及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粮食流通的环境。但我省特定的地理环境、粮食产区的分布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决定了我省粮食的供求平衡有相当的量要依靠省外调进和省内调剂,粮食的流通仍然是以包装运输为主,这是粮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储备粮承储企业作为各级政府掌握粮源、宏观调控的载体,但由于储备粮的管理机制和经过2—3年存储的粮食,企业不能作为市场的主体按照粮食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迅速作出决策,难以适应市场运作的需求。

2、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尚未建立。主要表现在:缺少全省粮食安全预警机制,政府对国内、国际市场和粮食生产形势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宏观调控相对滞后。

*—*年出现粮价波动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预警监测机制,前期防范缺位,不能提前捕捉到事后看来已经十分明显的市场信号,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突然上涨和进出口的突然性变化。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既没有预警研究和机构,也没有预警的渠道、形式,更缺乏相配套的预警设施。

3、检验检测标准和设施滞后于粮食市场的需要。一是检验检测指标体系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现有的检测指标几乎全部为物理指标,缺少化学指标和卫生指标;二是全省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还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三是承储企业的检验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1)由于检验检测指标的缺陷,粮食收购的指标过于简单,几乎全部是物理检测指标,使收储企业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不能按粮油加工要求,进行分仓储存,分类按质提供产品,难以做到优质优价。同时,由于基层缺乏基本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在收购粮食时只能靠眼看、手摸、牙咬等原始感观方法确定粮食质量等级。既不能在收购源头对粮食进行分类收购、储存、实行优质优价,也不能防止人为恶意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现象发生。

(2)我省虽已建立了省级质检中心和部分州市级质检站,但从管理、设施、检验能力等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的需要。

(3)我省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所配置的检验仪器、设备主要是基本的物理检测仪器,国内外已普遍使用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蛋白质快速测定仪、近红外测定仪等基本上没有配置。因此,粮食在储藏过程中逐渐陈化却未能及时检测,导致出库粮食品质下降造成损失。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粮食的卫生检验指标(如农药残留、粮食带菌和霉菌毒素等)将会成为今后主要的必检指标。相关仪器、设备的配置势在必行。

4、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时展。目前,粮食行业仍然是未建立信息化设施的少数传统行业之一,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时展和工作的要求。

关系社会粮食品质安全的粮食品质监测信息系统、粮食市场供给安全的应急处理系统和市场预警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从市场、涉粮企业获取所需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全省的粮食信息也不能及时、可靠地迅速传递到各地、州、市以及各个库点,直接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政务体系和市场监测体系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5、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不足、设备不配套、功能不完善。与中央三批国债建设的粮库相比,我省地方粮库和近期改、扩建的粮库,主要是以增加仓容为主,建库投资标准低(每400万元/1000万公斤,而中央三批国债建设的粮库的建设标准为550—600万元/1000万公斤,还不含征地费用),致使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存在不尽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仓库布局不合理。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我省的有效总仓容365亿公斤,其中56%是在县级及其以下的库点,有的已成为死角仓。

(2)储粮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我省储备粮骨干库均缺乏科学储粮所需的检验仪器、输送、清理、机械通风设备以及环流熏蒸、粮情监测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配套设施,与中央库储粮设施配置存在较大的差距。既给科学储粮、储粮安全增加了困难和储粮成本,也不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3)储粮条件较好的库容比例偏低。目前,我省有挂牌的国家粮食储备库18个,仓型以基建房式仓和拱板平房仓为主,储备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好,是我省的骨干仓库,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和其它15个州市所在地。18个库的仓容为19亿公斤,仅占全省有效仓容的42%。

(4)应急供应能力差。粮食是特殊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省级国家粮食储备库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载体,不仅担负着储备粮“储得进、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的职责,还承担着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保证供给的应急预案的执行。目前,我省粮食加工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加工,其中稻谷加工尤为突出。如出现实施应急预案需采用委托加工时,增加运输往返费用,延长预案执行时间,难于保证按期完成任务;正常轮换时,原粮进原粮出,减少粮食的附加值,降低储备粮的有效价值。

6、粮食批发市场功能缺项。近年来,在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各州市县建设了一批初级粮食批发市场。但是,全省还没有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粮食批发市场,缺乏全省性的粮食批发交易信息平台,粮食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我省的粮食批发市场对粮食供求反应滞后,运转机制不活,粮食吞吐规模小,辐射能力弱,不能适应国内国际粮食贸易的需要,不利于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总体改革目标的实现;二是粮食批发市场还没有真正起到平衡地区间粮食供求关系和结构调剂的作用,没有发挥出粮食市场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我省粮食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电子商务没有有效应用,缺乏发达的物流配送途径,发展空间狭小。

三、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

“*”期间是粮食流通从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化物流模式发展的重要阶段,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我省总体粮食供求发展趋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实施都需要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由于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一些重要功能尚不健全。为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物流体系的需要,有必要加强粮食检验检测、信息网络、批发市场、粮库功能完善和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一)粮食供求趋势和预测

总体情况是,我省是属于粮食基本平衡、供需略有缺口的省份,每年需从省外调入10亿多公斤粮食才能满足市场需要。随着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到位,粮食呈现恢复性增长,粮食总量将保持较紧张的平衡态势。在近几年内还会存在粮食需求超过粮食产量,但幅度不大。

供求趋势。

1、近几年我省粮食产量稳定在年150亿公斤左右,但还会继续存在品种结构性调剂,每年需从省外调进粮食约10亿多公斤,平衡省内粮食品种调剂需要。近几年随着各项支农政策的出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再次得到加强,粮食供求紧张局面趋于缓解;但从中长期看,我省粮食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产量仍不能满足需求,短缺状况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增势趋缓,其中口粮消费趋减,饲料粮消费增加。

3、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发挥*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初步尝试与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粮食贸易关系。

供求预测

1、粮食生产预测。

从*年到*年的四年间,我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年开始到*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从*年开始粮食总产量在稳中有升。从下面一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五年我省全年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变化情况。

*省全年粮食作物生产情况年度*年*年*年*年*年播种面积(万亩)65086240610362386381总产量(万吨)14861425147115091515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从*—*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平均年递增126%,预测到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600万吨。

2、粮食消费需求预测。

*年到*年的五年间,全社会对粮食的总消费需求在逐年增长,*年全社会粮食总需求是1722万吨,到*年提高到1748万吨,增加幅度是15%。从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的各种构成情况看,一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口粮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从*年的922万吨下降到*年的900万吨,减少幅度是24%。这一现象表明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逐步由粮食消费型向多结构营养型的转变,体现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畜牧业饲料用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年的605万吨增加到*年的717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85%。畜牧业饲料用粮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省粮食消费的主要构成。三是粮食生产的籽种用粮,基本稳定在70万吨左右。四是工业生产用粮包括酿酒、副食品生产等,从*年到*年的5年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全省工业用粮114万吨,*年增加到154万吨,增加幅度是263%。这些数据表明:我们消费的粮食品种间的矛盾在加大。

我省粮食需求总体显增长趋势,随人口增长,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稳定增长,但占粮食消费总量比例下降,畜牧业饲料用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我省粮食消费的主要构成,工业用粮也呈增长趋势。2010年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的预测:

(1)城乡居民生活口粮直接消费粮食:*年我省总人口4450万人,按7‰的增长率计算,预计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4600万人,再加上流动人口,总人数将超过5000万人,以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粮食数据进行预测,2010年城乡人口直接消费粮食1050万吨。

(2)畜禽肉蛋类消费折合间接消费粮食:预计到2010年,按每人每天需消费畜禽肉蛋类加鱼虾123克的标准折算,人均年消费45公斤,以5000万人计算,全年全社会需消费畜禽肉蛋类225万吨,如果以1∶3的粮食综合转换率折算,全社会消费畜禽肉蛋类产品间接耗粮约670万吨。

(3)工农业生产用粮消费:我省的工农业生产用粮主要是粮食再生产中的籽种用粮、工业酿酒、副食品加工等,到2010年,全省的工农业生产用粮总量约260万吨。

以上三项合计,2010年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约1980万吨。通过以上产需预测,到2010年我省的粮食供需缺口达300—400万吨左右,粮食自给率水平约80%左右,全省供需缺口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全省近5000万人口的粮食安全和食物消费需求,将是“*”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

发展趋势。

1、粮食受市场影响的程度将日益加深,粮食产前产后、储备与加工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对WTO作出的有关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承诺将逐步兑现,WTO规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明显,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出口国及其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市场,因此我国的粮食仓储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一些粮食储备库正通过各种方式尝试库厂合一或紧密联合的经营体制,据有关资料预测,这种储备库与加工结合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增强,范围还将有所扩大。这将带来以下积极影响:(1)减少目前储备粮收购企业的经营困难;(2)将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粮食储备规模并使逐步减轻财政负担成为可能;(3)为收储企业执行应急预案提供加工条件,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2、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将更加适应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随着*年我省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市场体系将会迅速发育并逐步健全,在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育的基础上,现代粮食物流将逐步实现散装化、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设施现代化。

散装化是指在粮食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实现散装粮食作业。逐步替代粮食包装作业,特别是基本消除肩挑背驮的人工作业。散装化将是“*”期间我国实现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的突破口。

网络化是指对全省骨干粮库、加工企业、重要的口岸、铁路、公路枢纽等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整体配套,使之形成粮食物流网络。网络化将是我国“*”期间实现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信息化是指对散装化和网络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及粮食仓储运输业务进行根本性改造,是我国“*”期间提升粮食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标准化是指对粮食物流体系及其物流过程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配置和改造,以形成相互配套、衔接自如的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粮食质量标准化检验检测指标体系,要完善、推广粮食流通设施计算机信息代码标准体系等,是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体系的灵魂。

3、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将导致粮食库存和粮食流通设施布局的全面调整,特别是增加规模大、条件好、功能全、管理规范、辐射范围广的粮食企业的比重,使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储量满足要求,为安全储粮,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

4、粮库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在科学保粮,降低成本,减少损耗,提高效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储粮“四大”技术,即机械通风技术、环流熏蒸技术、粮情测控技术、谷物冷却低温储粮技术,以及仓房气密技术、隔热技术的使用,国外已是普遍采用的储粮技术,在国内中央直属粮库也积极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我省省级储备粮库点应进行重点投入,尽快实施储粮功能完善和提升的专项建设,推进粮食装卸储运“四散化”变革,这既是安全储粮的需要,也是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的基础。

5、粮食批发市场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操作载体之一。粮食批发市场将成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新的载体。因为批发市场集中了市场供需各方的基本要求。运用这一载体可以适时反映市场的最新动态,也可以及时将政府调控政策晓喻各市场主体并予以实施。

6、粮食深加工体系发展。粮油加工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应立足于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针对我省的粮油资源开发特色粮油产品,建设粮油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的科技创新试验平台和基地。

(1)市场需求增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粮油加工业产品及制成品的市场需求在扩大,*省是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省,有着丰富的优质粮油品种资源,应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抓住市场先机,推动我省粮油加工业的发展,使全行业上一个新台阶。

(2)我省特色粮油品种的产业化进程将大大加快。为了充分发挥我省的粮油资源优势,加快我省特色粮油品种的产业化进程,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提高粮油作物的生产水平,挖掘生产潜力。在滇中、滇南、滇西、滇西南地区推广优质稻、经济油料、优质杂粮杂豆,在滇东、滇西北推广优质特色杂粮杂豆和小宗油料(如亚麻籽、滇红花、青刺果)等。

(3)粮油产品向安全卫生、营养强化、风味膳食、快捷方便方向发展。从消费趋势看,粮油产品将由低档次向高档次发展,由普通型向特色型、专用型、营养价值高和安全型方向发展。因此,粮油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必须坚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把好质量关。特别是那些为数众多的小型加工企业,随着Qs认证、市场准入的限制,企业要想生存,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自己的特色产品。

(4)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要提高对名牌、品牌的认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产,通过研制出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牌,确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地位。

(5)形成粮油加工业的产业链和相关联产业的综合经营。在粮油购销全面放开以后,粮油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要把着眼点放在向生产延伸、向后处理延伸上,形成一条龙经营的产业链条,发挥产业的整体优势,特别要同原料生产相结合,担当龙头企业的责任,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6)粮油加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科技含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我省粮油加工业要针对本行业原始创新不足,依赖模仿、引进的现象突出,要下功夫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要在深度加工、综合利用上有所突破,充分运用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油脂化工等先进技术,利用好粮油产品及副产品资源。如:大豆、油葵、玉米、杂粮杂豆等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工业化生产,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7)向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经营机制转变。不论哪种经济形式的粮油加工企业,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企业机制、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使所有生产要素迸发活力,创造更多财富。建立激励机制和规避风险机制,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需求预测

1、粮食物流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预测。

为适应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积极发展粮食散装化运输。根据我省以汽运方式为主的特定条件,铁路散装化运输在有铁路的库点实施发展,主要考虑省际间粮食的散装调运;省内粮食调运主要发展实施散粮汽车运输方式兼顾水运。同时,结合各库点不同的散运方式,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信息网络化等设施。

2、与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能力直接相关设施建设预测。

“*”期间,为加强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力度,保障全省粮食安全,需要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完善信息网络和检验检测体系;在规模较大的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建设粮食加工应急设施;完善、提升粮库科学储粮“四大”技术和功能。

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精神,统筹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统筹粮食产区和销区,统筹农民种粮收益和城镇居民消费,统筹国际与国内、省外与省内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市场对粮食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融资的引导作用;健全和完善粮食物流公共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调动和发挥多种市场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利益,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供应、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安全。

2、全面协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综合平衡省内产区和销区、各州市现有设施的布局和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已经形成的粮食经济区划,统筹协调粮食购销、产销和进口调入的关系,使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在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运输、检测和信息处理等环节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3、重点突破。优先解决涉及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各级财政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重要环节和关键设施的投资力度,达到粮食流通与基础设施相匹配,发挥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断发展。

4、促进粮改。通过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强粮食行业的市场竞争、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实现粮企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和推动粮企改革的目的,使粮食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发展目标及任务

(一)目标

经过“*”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10年使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整合、提升和完善现有设施的整体功能,初步建立较完善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粮食行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作用。

(二)任务

1、改造、整合现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资源,提高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为改变我省1997年以前建成的粮库设备和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的现状,有利于科学储粮新技术(如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电子测温等)的推广应用,提升粮库的功能和储粮水平。同时,通过少量扩建成品粮专用仓库和配备必要的专用设施,建立有效的粮食应急机制,保障我省省级储备粮的安全,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提高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

2、加强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为改变我省粮食质量检测体系不全、检测手段欠缺、技术水平和装备落后的现状,整合现有粮食检验资源,配备完善的检测检验设备和检测机构基础设施,提高我省粮食质检的总体水平。重点建设省级粮油检测中心、强化州市级粮油检测站、建设县级粮油检测设施和手段,优化全省粮食质检机构布局,形成省级检测中心、州市级检测站、县级和国家储备粮库(或收储企业)检验的三级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有效地为社会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提供监督检验服务,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粮油”产品,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为建立“按质论价、分类储存”的粮食质量标准监控体系,切实履行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油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等工作职能,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监测体系,提高粮食安全预警水平。为应对突发性粮食市场波动,避免由于缺乏必要的预警监测机制导致政府前期防范职能不到位、粮食宏观调控滞后的问题。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大中型粮食批发市场、粮库、购销企业、用粮企业以及粮食主产区、社会敏感地区等设立粮食预警信息监测点。通过加强检测设施建设、优化粮油资源、改扩建提升粮油流转设施和科学管理,建立我省粮食预警指标体系。重点扶持建设大型公益性数据库和电子信息网络,提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数据分析汇总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时传达数据和作出预警预报,保证粮食安全。

4、建设重点批发市场,适应粮改和市场新形势的需要。为有效衔接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提高粮食集散效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价格收集、公平交易、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和配送等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作为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载体的新型粮食批发和期货贸易的市场体系。

5、进行散粮流通试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为改变目前我省原粮以包装运输和装卸的方式,降低流通费用、减少粮食损耗,通过试点,带动全省粮食流通“四散化”进程,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重点解决与全国粮食物流体系连接的瓶颈问题,逐步启动重点铁路沿线粮库的“散进”的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资源,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粮食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推进粮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注重培育发展大型粮食物流企业集团,为建立我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奠定基础。

6、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我省粮食加工业的创新能力,加快粮油加工业发展。结合我省特有的生物资源、优质稻谷和小品种杂粮资源,进行创新性技术开发研究,建设粮油资源综合利用科研中试基地,培育和扶持特色粮油加工业,建立我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我省特色粮油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导向、行业规划与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粮油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和支持市场前景好,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有利于粮油资源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有利于粮油加工企业增效,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优化布局的项目,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卫生整洁、符合环保、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粮油加工体系。同时,加强粮食流通技术、市场、体制、政策的研究,建立较为完备的科技研发和政策支持体系。

7、建立和完善*省粮食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保障《*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和完善*省粮食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对我省粮食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生产经营等从业人员适时开展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等级鉴定考核,提高从事信息处理、质量监控、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等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食品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六、总体布局及重点项目

(一)总体布局

根据“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对现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进行重组整合,以各粮食经济区域的发展带动全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的优化和功能提升。根据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粮食生产与消费特点,以及我省人口分布和交通辐射的现状,按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分别提出优化布局方案。

1、重点地区。包括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大城市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地等。依靠现有铁路、公路运输网络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条件,进行现代粮食物流项目的试点和开展前期项目准备工作;设立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点,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加强该地区粮食供求和价格等安全预警分析;配套和完善粮食接卸、科学储粮设施,进行平房仓机械化能力改造和储备粮库的功能提升;建设新型省级粮油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粮油批发市场,发挥批发市场现货价格与交易量的信息指示作用;有重点地建设应急配套设施和应急保障中心。

在昆明建设省级粮油信息中心,加快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化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及系统平台建设;建设粮油食品深加工科研中试基地,充分开发利用我省粮油品种资源,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我省粮油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我省粮油加工业的发展起示范带头作用。

2、一般地区。包括粮食产销平衡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突出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的作用,主要通过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化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和基础数据传输标准化工程,解决各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粮食购销企业的数据对接,以提高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州市级粮油质检机构;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库设施,提升安全储粮功能;改造原有批发市场,提升其功能;适时进行现代粮食物流试点项目建设;建立安全有效的粮食应急机制,在缺粮地区建设应急成品粮库及相应配套设施。

(二)重点项目

1、项目综述。

《*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九大类项目:粮食仓库改造和功能提升项目、粮食检验检测项目、粮食安全预警项目、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化项目、粮食流通应急设施项目、新型粮食批发市场项目、粮食物流试点项目、粮油加工业改造创新项目、省粮食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基地项目。

2、筹资思路。

根据国家、省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该《规划》项目的投资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化为取向,多方筹集资金”的原则,即:采取“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适当安排投资为引导,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力,鼓励和开展社会融资”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

(1)省级预算内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涉及我省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项目。如粮食安全预警项目,与中央预算内投资相衔接和配套的项目,具有全局性和示范性的建设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而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类项目,有助于提高全省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的项目等。

(2)地方预算内投资领域和范围是:与省级预算内投资相衔接和配套的项目,有助于提高当地粮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促进粮食收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开展产业化经营的项目,涉及当地粮食安全的项目,补充原有地方预算内投资不足的项目。

(3)其他投资领域和范围是: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粮食企业自身竞争力和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项目;促进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并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有利于粮食购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其他投资包括企业自筹、社会融资和向国家争取支持等。

3、进度安排。

*年,《规划》的审定、批准和项目准备工作阶段。完成《规划》的审定和报批;完成全省粮油质检体系建设项目、粮食仓库改造和功能提升项目、现代粮食物流试点项目的昆明市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昆明市省级新型粮食批发市场项目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2007年,项目启动和前期工作阶段。启动全省粮食安全预警项目,确定第一批信息监测点,开展采集、整理、甄别、分析数据信息和定期提出粮食安全预警报告等工作;启动全省粮油质检体系建设项目,完成省级和州市级粮油质检机构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工作;启动粮食仓库改造和功能提升项目的第一批粮库项目、现代粮食物流试点项目的昆明市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昆明市省级新型粮食批发市场项目的建设;研究我省粮食应急机制模式,提出可行性方案;开展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化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组建省粮油信息中心,建设省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和开展粮食加工业改造创新项目和粮食行业职业培训设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8—2009年,全面建设阶段。建设全省粮食安全预警项目的第一批、第二批信息监测点,建立较完善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工作模式,定期提出有指导意义的预警报告,并与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实现联接;完成省级和州市级粮油质检机构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的工作,启动县级基层检测机构的设施和检测仪器设备的配置工作,实现全省范围的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分批启动粮食仓库改造和功能提升项目的建设工作;启动重点城市(曲靖、昭通、大理、红河)新型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项目的建设;启动省会城市(昆明)和人口密集城市粮食应急设施(成品粮库、加工厂)项目的建设,完善粮食应急机制;对我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中“水铁”联运提出可行性方案;建设州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涉粮企业信息网络化项目,实现全面准确的社会粮食流通信息统计;启动粮食加工业改造创新项目,对粮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和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启动粮食行业职业技术培训设施项目,按计划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

2010年,项目收尾和验收阶段。完成“全省粮食安全预警项目”、“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化项目”、“粮食流通应急设施项目”、“全省粮食检验检测项目”的验收;完成“粮食仓库改造和功能提升项目”、“新型粮食批发市场项目”、“粮食加工业改造创新项目”和“粮食行业职业技术培训设施项目”的收尾工作和验收;启动全省范围内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项目试点工作。

4、具体项目和内容。

(1)粮食仓库改造和功能提升项目。

项目目标

在“*”期间,对全省省级储备粮承储库进行改造和设施配套完善,改造和设施配套完善的仓容为13亿公斤左右。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储粮新技术的应用项目。包括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检测、计算机网络控制、粮食干燥等设施及机械设备的配套完善。

二是粮食仓房改造项目。包括仓顶隔热、仓房门窗密闭、库内机械化作业设施等。

三是生产辅助设施项目。包括罩棚和地坪设施建设、水电设施改造等。

(2)粮食检验检测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目标

通过建立全省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改变我省粮食质量检测指标不全、检测手段欠缺、技术水平和装备落后的现状,加强化学指标和卫生指标检测功能,提高我省粮食质检工作总体水平。有效地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质量监管办法》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市场粮食质量监管、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的工作职责。改“按等收购、多等混存”为“按质论价、分类储存”,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为社会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提供监督检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粮油”产品,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配套和完善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配置先进的检测和研究仪器设备,使之具备国标规定的全部物理、化学、卫生指标(包括转基因、微生物等指标)的检测能力和地方性粮油产品标准的研究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完善,包括实验室扩建、合理分区、水电气条件、设备布局、通风排气、照明及软件配置等,建立粮食质量动态局域网,有效开展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等工作。

二是16个州市级检测站。配置较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具备检测粮食的全部品质指标、理化指标和部分卫生指标的能力,承担本级储备、军供、退耕还林、救灾及地州调运、市场等粮油的检测任务,能够承担较大量样品的检验任务的能力,具备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的检验能力。

三是县级基层检测站(点)。建设县级、储备粮库、收储企业基层检测站点146个,从源头上解决粮食食品安全问题,在收购环节保护农民利益,切实推行“按质论价、分类储存”。侧重配置粮食品质快速检测设备、监测设备等,能够检测粮食的主要品质指标和一般理化指标,能够承担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的样品采集任务。

(3)全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项目。

项目目标

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10个监测点(见下表),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全方位监测和快速采集有关粮食安全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报告粮食市场发生的动态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粮食供求和市场波动提前发出预警报告。

主要建设内容

按市场区域和我省粮食流通特点,逐年分四批在全省建设110个监测点,并配置相关的监测仪器设备,建立全省粮食安全预警的事前动态监测体系。监测点的选择包括全省主要的粮食批发市场,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贸易企业、港口和车站等粮食集散地、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等。

通过对粮食价格和流通数量的监测,反映全省粮食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市场变化原因,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趋势。在确保监测信息全面准确反映市场情况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监测工作效率和水平,实现监测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处理,及时报告粮食市场的变动情况。同时,实现与国家粮食安全预警体系的对接。

(4)全省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化项目。

项目目标

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建设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对全社会涉粮企业的信息统计职能所需要的信息平台和网络设施;通过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粮库、粮油批发市场、粮油检测机构和粮油加工企业的纵向、横向信息连通与共享;充分利用联网技术对应政府的三网建设,为粮食的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等决策服务,为建立粮食物流信息平台打好基础。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省粮油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本着充分利用现有机构和队伍开展工作的原则,充分调动粮食系统内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该中心依托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建设,对现有办公场地进行改造和完善。主要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系统、工作流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财务统计管理分析系统和运行环境等软件等。

二是涉粮企业经营信息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制定我省粮食流通信息分类编码、交换格式、粮食经营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粮食宏观调控平台、涉粮企业综合信息集成平台、粮食质量信息服务平台、粮食应急管理软件平台和粮食公共服务平台等,配置相应的信息网络设备。

三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网络建设。配置相应的信息网络设备,利用政府上网工程“信息高速”渠道,实现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

(5)粮食流通应急设施项目。

项目目标

在州市级、主销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建设粮食流通应急设施,确保在粮食市场发生较大波动、自然灾害、重大事件发生时,各地区以致全省的粮食供给,同时解决弱势群体(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失地农民等)和敏感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应急加工设施改造和建设。有重点地选择现有储备粮库、中转粮库建设大米应急加工设施。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加工体系。

二是成品粮(糙米)库改造和建设。保证及时调用成品粮应付紧急粮食供应。主要在昆明、曲靖、昭通、大理、红河、思茅等城市,进行应急成品粮库的改造和建设。

三是快速中转设施和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主要解决应急项目的设施配套,使整个粮食应急项目功能完善,正常运行。包括:成品粮(糙米)的快速装卸、储运等设施和成品粮库必需的外围设施,管理指挥应急处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等。

粮食应急设施体系

(6)新型粮食批发市场项目。

项目目标

在省会昆明建设省级新型粮食批发市场,在曲靖、昭通、大理、红河建设区域性新型粮食批发市场。鼓励多渠道社会投资建设各类粮食批发市场,形成可以作为宏观调控载体的新型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同时,将分散的粮库连接成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的紧密型网络。到2010年,使商品粮进场(批发市场)交易份额达到20%以上。

*省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昆明省级新型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昆明省级新型粮食批发市场主要以现货为主,同时开展期货交易,具备粮食交易、物流配送、信息服务、资金结算、质量检验、粮食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和流通加工等八大功能,能够辐射全省、适度竞争,连接昆明较大的粮食储备库和中转库,使之成为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

二是4个区域性新型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区域性新型粮食批发市场以现货为主,加强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和流通加工功能。在辐射面广、重要销区、流通量大、人口密集及连接东南亚稻谷主产国的城市建设(曲靖、昭通、大理、红河)。

(7)现代粮食物流试点项目。

项目目标

到2010年,启动我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初步启动我省粮食物流与全国粮食物流相连接(铁路)的节点设施建设和全省范围内粮食“四散”流通的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粮库等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设备设施,依托昆曼大通道、昆河经济走廊两个国际粮食物流通道,加强粮食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各级粮食市场功能,初步建立以*省粮食物流园区为龙头、市县区域粮食物流中心为重点的全省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

主要建设内容

充分利用粮食流通各环节的现有设施,加强粮食运输、信息管理、散粮接卸等薄弱环节建设,逐步实现与全国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无缝化连接,启动我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逐步形成散粮流通网络。

一是粮食散进无缝化连接试点项目。重点建设南昆铁路沿线粮库的散粮接卸设施,解决我省与“西南走廊”龙头防城港的粮食物流瓶颈问题,逐步实现与全国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无缝化连接,包括散粮火车、汽车转接装卸装备和设施、铁路专用线改造等。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规划布局图

二是粮食中转能力提升项目。主要对现有平房仓进行散粮装卸设施配备,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探索我省粮食汽车散运的途径;在中转量较大的粮库,适当建设立筒仓,并进行机械化配套。

三是完成昆明市粮食局在经济开发区的“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

四是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项目。按照构建粮食物流信息网络的要求,在建设全省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化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以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共享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

(8)粮食加工业改造创新项目。

项目目标

“*”期间围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粮油加工业,依靠新技术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粮食产业化发展;积极支持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项目,鼓励发展营养、卫生、安全和绿色加工产品项目;利用现有粮油加工设备设施,重点建设一批粮油食品加工和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到2010年,通过市场导向、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和社会融资,调整粮食加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粮油加工业产品多样化、装备现代化、加工过程自动化和加工标准体系化,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整洁、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具有我省特色的粮油加工体系。各级政府的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中试基地建设和各项目的贷款贴息。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粮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建设粮油资源综合利用科研中试基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我省粮食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粮食产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我省特色粮油资源特别是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如营养强化食品项目的开发、特种油料的开发利用、米糠稻壳的综合利用、油脂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

二是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在昆明、曲靖、红河、大理、昭通等选择一批粮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我省粮油加工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积极支持跨行业、跨区域的企业联合、兼并经营和资产重组。

三是开发杂粮杂豆加工项目。我省小品种杂粮杂豆资源丰富,开发杂粮杂豆加工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通过研发杂粮杂豆加工技术和设备、精深加工工艺等,开发我省杂粮杂豆资源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9)粮食行业职业培训设施项目。

项目目标

通过建设省粮食行业职业培训基地,为全省粮食行业各类各专业初、中、高级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为我省粮食行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不断提高粮食行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主要建设内容

粮食行业职业培训设施建设项目。依托*商务信息工程学校和*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建设省粮食行业职业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和科研所现有的师资、技术力量、各类科研、检测的仪器、设备、设施等资源,扩建和配置粮油仓储、检验检测、信息分析处理的培训设施,建成行业内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全省最权威的粮、油、食品、饲料的加工、储藏、检化验、信息处理及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以及粮食质量技术标准宣传贯彻基地。

七、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同时,要制定建设标准、技术规范、投融资措施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等,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16号)精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通过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粮食企业的管理、经营和服务功能,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增强粮食行业的市场竞争、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逐步做强做大做优一批粮食企业,实现粮企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和推动粮企改革的目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粮食企业的积极作用。

(三)加大前期工作力度

为保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根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和加大工作力度,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包括《规划》的审批、项目的可研论证、工程设计、招标投标、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要结合*省情和粮食行业的实际,在充分利用粮食仓储、购销、加工、检测等设施和技术的基础上,编制好各项目的专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论证、审查和报批后组织实施。

(四)制定相关措施和扶持政策,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各级相关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财政补助资金的引导,吸引社会和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扶持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实施《规划》各项工作的落实和资金筹措的到位。

1、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学校和企业现有的科技仪器设备、技术成果和科技人才的作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对粮食流通各环节和《规划》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同时,通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等项目的开展,积极向省级和国家科技部门争取科研经费,既作为《规划》的科技支撑满足的需要,又拓展了《规划》实施的筹资渠道。

2、多渠道筹措资金,扶持和培育一批粮食龙头企业。结合《规划》的实施,通过各级财政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社会融资、企业自筹以及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粮食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规划》实施的载体。

3、加大粮食流通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省内、外教育资源的优势,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高、中层次的粮食流通技术、管理人才;各级各部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企业要加强和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积极鼓励企业、科研所、学校和社会力量开展粮食流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逐步建立粮食行业各类专业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

4、相关优惠政策。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给予减免项目建设中的各种税费和仪器设备的进口关税;对新建的粮食物流、粮食批发市场等企业给予减免1—3年的所得税。

(五)适当安排《规划》实施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

《规划》中各类项目的实施需要各相关部门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审查和报批等。为此建议:在“*”期间从省级预算内投资中给予安排40—50万元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