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时间:2022-11-05 11:46:00
导语: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专业计划由市发改委另行下达。
**年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是全力“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是实现“十五”目标,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衔接之年。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创新创优,加快发展,增强能力,注重和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14%和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其中工业性投入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外贸出口增长20%;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8‰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在今年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六大食品加工区建设,在蔬菜、水产品、畜禽产品、笋竹业加工和流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争取农产品加工销售额达到110亿元。新增投资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双五一千”企业8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1家。新增省级农业名牌和著名商标3个。发挥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优势,开发观光旅游农业,推进一产向三产跨越。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专业大户“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开发异地资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00万亩以上。以产业转移带动农村劳动力和农民收入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9%以上。
强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先进制造业年度推进计划,加快建设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十个全国先进制造中心。确保十个全国先进制造中心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5%,占制造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建成优质水泥、特色机电、金属管道及不锈钢3个制造中心,加快建设特色纺织、建筑新材2个制造中心,启动建设其它5个制造中心。组织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产业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及**科技创业园二期工程、南太湖科技城建设,打造名园名区,构筑制造业发展新高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0%,增加值增长14%以上,利税增长18%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加大工业性投入力度,全力抓好100个5000万元以上的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地方工业性投入200亿元,力争235亿元。通过“建设企业主体工业园、扶持明星企业、推进企业上市”等办法,进一步培大育强,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5家。与此同时,加快建设一批以块状经济和规模企业为依托的工业强镇。制定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扶持企业加大科技开发和装备投入,努力开发具有产业化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突破我市产业技术瓶颈。挖掘整合资源,借力借智发展,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和国内外各类研发机构。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级3家。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80亿元,增长25%以上。健全品牌培育工作体系,力争全市50个产品成为全国行业“单打前三名”,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或驰名商标有新的增加。
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营造全社会合力发展旅游业的氛围,全年旅游收入增长30%,门票收入增长20%以上。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编制实施新一轮《**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南浔古镇、下渚湖风景区等项目为重点,抓好景区景点建设。巩固“太湖、竹乡、古镇、名山”四大特色产品,推出生态、湿地等新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切实加强“主攻上海、拓展华东、面向境外”的旅游促销工作,提高**旅游业知名度,努力推动入境游。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优化提升商贸物流业,积极实施商贸、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整合商贸资源,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启动建设中心城市步行街区,打造高品位中心商贸区。做大做强商贸物流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力争在全市50%的行政村各扶持改造一家“放心店”。编制织里童装等专业市场发展规划,易地新建南浔建材市场,推进中心城区西南市场群建设,做好“农加超”改造工作。发挥铁公水等综合运输优势,加快物流运输网络、信息平台和园区建设。规范和调控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会计审计、投资评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业。积极探索发展信息业,加快形成从研发到销售到服务的信息产业体系,有序推进“一户通”电子转账系统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展“一社一特、一社一品”创建活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强化土地资源的保护、保障、挖潜和节约,优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完成土地整理18万亩、造田造地3万亩,优质园地改造为基本农田3万亩,确保新增2.6万亩折抵指标。加强供用电有序管理,健全四级管理网络和责任体系,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用电状况。加快建设东迁、升山、后漾等输变电工程,抓紧投产地方热电项目。继续推进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引导和督促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力争各项存款新增90亿元,各项贷款新增70亿元以上。积极引进异地银行来湖设立机构,增加信贷有效投入,异地银行当年新增贷款不低于50亿元。着力激活民资,促使民间资金转化为发展资本。培育社会担保和信用中介机构,加快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重视人才工作载体建设,培养引进和使用好高层次人才。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推进清洁生产实施细则,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调整结构、改进工艺、加强管理,力争1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淘汰水泥机立窑和粘土砖瓦窑,整治小化工、小造纸、小印染等行业。认真实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废弃矿山复绿工程,再启动20个矿山治理项目。深入推进“百千工程”,新增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0个,村庄环境整治受益面达到62%以上。
二、规划建设管理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
加快完善各项规划。牢牢抓住规划这个政府第一资源,认真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为我市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从**在长三角的杭宁城市带率先崛起和建好浙江北大门的高度,深化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完善大城市发展定位。深入系统地研究各项战略举措,排出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富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抓紧修编新一轮市、县区及中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县区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和完善各类分区规划,确保中心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
强势推进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六个百亿”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8项,确保投资增长20%以上。加快建设宣杭铁路复线、**中心城市东西两个大门、妙湖线航道改造工程,确保年内竣工。全力推进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湖嘉申航道改造、浙北高速客运中心等续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杭长、申嘉杭高速公路等新上项目,深化天荒坪二抽水蓄能电站、湖嘉乍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南太湖大桥和城北新桥建设,完成**中心城市三环北路、吴兴大道、西塞路、二环东路(南段)、南街北延等五大城市骨干道路工程,加快建设织浔大道、三环南路,开发中心城区环城河A、C区块。加快**仁皇山新区、西南分区、东部新区建设,基本建成潜山公园。加快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建设,通村率和硬化率均达到100%。在配套完善一轮“治太”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二轮“治太”工程。分阶段有序推进西苕溪安吉晓墅港、入湖溇港整治,继续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加强河道整治和外围圩堤建设。加固扩容对河口水库,完成凤凰水库、南门大闸建设,尽早开工建设老虎潭水库、合溪水库。
扎实开展“四城联创”。加大创建力度,力争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巩固和深化“创模”预验收成果,完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任务。抓紧修编完善《**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力度,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抓紧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快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继续推进“绿色通道、绿化造林”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交通、卫生和社区管理水平。
三、实施开放带动,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
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和投资促进体系,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产业招商、产权招商、企业招商。加快招商平台建设,注重选商引资,提高外资质量,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规模较大、产业链长、主业突出的项目。落实领导联系重大外资项目制,加强跟踪、协调和服务,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合同利用外资达到1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确保7亿美元,力争8亿美元。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推进主体、市场、商品、贸易方式“四个多元化”战略,做大做强贸易主体,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自主品牌和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合理引导进口有利于产业升级的设备、技术和急需的资源、原材料。精心培育进出口有效主体,建立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公平贸易工作网络和预警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完善外贸促进体系和鼓励政策,确保外贸出口达到17亿美元。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增强跨国经营能力。推进大通关建设,鼓励转关运输,改善进出口通关环境。
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战略。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的交流与合作,重点组织实施《**市接轨上海发展战略规划》,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提高区域合作成效。继续突出产业接轨,主动服务世博经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构筑湖沪交流与合作平台,落实一批面向上海的产业招商项目,鼓励**企业与上海大企业、大财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加强**农产品与上海市场的对接,确保供沪农产品金额达到30亿元以上。
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继续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按照“非禁即入”的思路,拓展准入领域,放宽准入条件,最大限度地支持民营资本向各类行业和领域延伸。鼓励千家万户办企业、想创业,加快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全面实施“六八五五”工程,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向“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品牌型”方向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整体素质。
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国有、集体、民资、外资等各类资本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重组,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管理、机制等各种优势实现交融互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股份制改造力度,培育和形成一批上市冲刺企业及梯队后备企业,建立和完善上市工作机制,引导和推动更多企业改制上市。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5家以上,新进入上市辅导期公司3家以上。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处置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巩固改革成果。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并完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固定向农民收取的村提留金,推进村内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探索农民减负长效管理机制。继续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化农村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和渔塘承包机制。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争取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主体多元化、机制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做好市、县深化机构改革工作。逐步调整事业机构的职能和布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生产经营类、中介服务类单位转体改制力度。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行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规范以乡镇为重点的财政财务管理,探索建立政府性债务有效化解机制。
五、加强社会保障,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目标责任制,落实和完善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力交流大会。深入开展“千人就业岗位援助”活动,重点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完成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继续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完成培训10万人。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有序组织劳动力跨地区转移。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积极实施“金保工程”和社会保险基金“五费合征”制度,全面提高征缴管理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健全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保障体系,实现城镇规划区内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加快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困难群体就医、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灾害救助和城镇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力争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5%以上,市本级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0元。完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金制度,提高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发展残疾人事业,逐步完善帮扶机制。切实做好老年人工作,积极稳妥推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大劳动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突出统筹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继续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制,积极争创科技强市。强化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扶持高校建设市级实验室3家,农业种子种苗基地10家,企业重点研发中心20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专利申报,大力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保障机制。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继续推进中心城市二轮教育布局调整,加快吴兴高级中学、浙江信息工程学校、**艺术和设计学校易地新建工程。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继续实施高校东扩工程。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人才支撑。
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争创文化先进县区和“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四八六”工程和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力争全市50%以上乡镇达到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组织举办第三届国际湖笔文化节。扎实开展农村“双建设、双整治”活动,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城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加快人防建设步伐,做好“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加强卫生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增加城乡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市公共卫生中心。强化对重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和监管,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建设以市、县医疗单位为龙头,乡镇医疗单位为重点,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6%以上。
积极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提高防范和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制定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方案,维护金融安全。加强药品食品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确保药品食品消费安全。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矿山和“三合一”企业的整治力度。
- 上一篇:加强农村教育决定思考
- 下一篇: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