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时间:2022-11-05 10:47:00
导语: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力实施率先崛起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一年。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围绕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创新破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统筹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14%和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其中地方工业性投入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外贸出口增长20%;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8%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2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在今年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加快结构调整。继续实施工业经济“六大工程”,积极推进“二三三”结构调整,加快改造提升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三大高技术产业,加快打造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十个全国先进制造中心。优化高新技术投资和创业环境,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5%。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成淘汰12条水泥机立窑、32座粘土砖瓦窑的年度目标任务。
2.加快产业集聚。加强规划衔接,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承载水平。延长产业链,加强配套建设,提升工业强镇的综合竞争力。加快主体工业园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明星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以上。大力发展块状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行业技术检验监测、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和培训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加快项目推进。重点抓好省市重点建设项目、100项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确保工业性投入达到235亿元。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强化企业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
1.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根据我市高等级对外交通网络逐步形成的新格局,加强市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完善与衔接,制定中心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强重点街区、地段、景观、建筑的城市设计。特别是做好西南分区和太湖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调整,完善西山景区、环城河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案,加快启动建设,形成新的特色和亮点。
2.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强势推进“六大百亿”工程建设,建成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段,加快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段、二环东路、三环北路西延一期、老虎潭水库、南太湖垃圾焚烧发电厂、天然气管网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0亿元。加快市县旧城改造,加大中心城区“中间整治”和绿化、洁化、美化、亮化的力度,推进中心城市仁皇山公园建设,启动人民路拓宽工程,积极开展“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改造。大力推进市县城市园林绿化、人行道改造和社区环境整治等工作。
3.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巩固四城联创成果,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提高市政设施养护水平,加大市容市貌、环卫保洁和巡查力度,加强城区内河水环境治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出租车管理,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体系。抓好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三、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1.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源头招商、专业化招商和委托招商,进一步探索“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举措。积极参与省里组织的美国、欧盟等**周活动,举办“南太湖—****•港澳经贸活动周”。不断健全重点外商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建立和完善外商生活便利绿卡制度。努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大、高、优”项目。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8亿美元以上,确保实到外资7亿美元,力争8亿美元。坚持内外并举,加大对市外内资的招商力度。确保引进内资65亿元,力争70亿元。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外贸新兴市场,重点开拓东盟、拉美、非洲市场。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力争有更多的企业和品牌进入省、国家出口名牌行列。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外贸进出口力争突破30亿美元。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更多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支持企业参加各种贸易展览会、交易会,设立境外窗口和加工生产基地。
3.全方位推进接轨上海。精心组织“’**接轨上海系列活动周”,强化与在沪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在承接产业转移、服务世博经济、引进急需人才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基地,新增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著名商标、国家绿色食品15只以上,新增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5万亩,新增投资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亿千”企业5家。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资源节约、绿色安全和加工增值技术的推广应用。
2.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农村供水、供电、信息、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村庄整治受益面达到72%以上,建成15个市级以上示范村。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建立农民宅基地流转机制,引导农居向新社区集中。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认真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扎实开展“双建设、双整治”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3.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完成培训10万人。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
五、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做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和国内外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大力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500项。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驰名商标。大力支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争创名牌,新增省名牌、著名商标各10个。
3.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力争培养和引进人才各1万名,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性风险投资资金的作用,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六、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提升档次品位。进一步打响“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特色旅游品牌,提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宽旅游客源市场,联合苏锡常,共打太湖牌,吸引京津鲁、珠三角等地的长途客源。进一步推进“现代农庄”、“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业态健康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3亿元,增长15%以上。
2.改造提升商贸物流业。加快市县商贸中心建设,启动中心城市步行街区和专业特色街建设,打造多业态、多功能、高品位的区域特色商贸区。大力推动商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着力培育“十大现代商贸旗舰”,重点培育50家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建设和培育专业市场,提升商品交易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重点做好南浔建材市场、织里童装市场、中心城区西南市场群、杭嘉湖家居大市场、长兴金陵商城和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安吉转椅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工作。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加快发展连锁经营。认真落实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措施和物流发展规划的要求,重点培育和发展3家以上市场竞争力较强、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运用先进物流技术改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3.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和社区、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年”和“外汇服务推进年”活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信贷有效投放,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力争新增存款90亿元,新增本地贷款70亿元,新增异地银行融资50亿元。
七、加快建设文化大市
1.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认真落实《中共**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决定》,全力抓好文明素质等“八大工程”。深入实施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开展文化先进县、东海明珠工程创建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企业。加快建设市体育中心、市民健身中心和南太湖全民健身活动基地。
2.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提升高标准“普九”的整体水平,义务教育主要质量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强高中教育,确保初中升学率达到88%以上,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到80%以上。全市高考上线率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大力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新建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建成4-6所区域性中心成校。抓紧实施中心城区第二轮高中段学校建设规划,加快高校东扩和**信息工程学校、**艺术与设计学校等易地新建。
3.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建立健全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形成“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格局。加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建成市传染病医院和市公共卫生中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乡镇小额补助、县区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救助“三条医疗保障线”,全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0元以上。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6%以上。
八、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1.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大力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的节能,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节约用水。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努力保障重点急需项目用地。实施“1036”工程,全市年内完成土地整理10万亩,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3万亩,优质园地建设划归基本农田6万亩。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工业“3911”行动计划、农业“4612”行动计划、服务业“3551”行动计划,构建企业、园区、社会等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实施一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规划项目。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环境辐射等污染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积极开展河道清淤,全面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全面推进生态葬法。发展环保产业,逐步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加快公益林体系建设,加强湿地保护,构筑生态屏障体系。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安吉县力争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县。
九、不断深化各项改革
1.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继续推进企业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制度、管理、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构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投资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力争全年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6家以上,上市融资有新的进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依法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营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3.实施社会事业和财税改革。深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生产经营类、中介服务类单位的转体改制工作。创新社会事业投资体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各方参与的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深化征管、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积极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国有资产基础性管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上一篇: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意见
- 下一篇: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