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事业发计划
时间:2022-11-05 10:04:00
导语:社会保障事业发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一五”期间是**增强“三力”、加快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时期,是**提高综合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使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和《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劳动关系调整,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十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创新克难中取得新成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重点,按照“三个千方百计”的要求,创新思路、拓宽路子,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四送”活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劳动保障、财税、人行、工商等部门制定出台了各项配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更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力地推动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建立了企业空岗报告员和社区就业援助员“两员”制度,成功实现了两个制度的对接;扎实开展“千人就业岗位”援助活动,通过“结对帮扶一批,援助上岗一批,开发岗位一批,自主创业一批”等有效形式,使有就业愿望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市劳动力市场日用工需求信息达200多条,公益性劳动力市场建设基本上达到了“三化”要求,成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主渠道。举办各类劳动力交流大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举办“4050”失业人员创业项目洽谈会,努力改善创业环境,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统筹兼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9.6万个,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76万人,帮扶“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4.5万人。到2005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达到160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到50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15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控制在预定的5%以内,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定。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1:36:33,就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中取得新进展。“两个确保”进一步得到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五年间全市共支付养老金32.25亿元、失业保险金3.5亿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探索社会保险改革的新机制,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突破,制订出台了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相分离的养老保险征缴办法,确保了扩面工作有序进行,推进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基金支付能力从“九五”期末的1.73个月增加到“十五”期末的8.52个月。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定出台了《**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暂行办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社会保险“五费合征”新机制,提高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水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实现了企业职工大病统筹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轨,结束了我市企业职工大病统筹的历史,广大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良好,基金收支平衡。失业保险范围扩大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和事业单位,基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工伤、生育保险得到较快发展,基本上覆盖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职工以及“三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制定出台了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相衔接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较好地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老有所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到2005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到28.7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3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2万人,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57万和13.83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参保人数达到7.7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5%。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在合力攻坚中取得新成绩。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着力抓好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编制规划、出台政策、落实责任、发挥优势、合力推进,有利于技能劳动者成长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开始形成,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工作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逐步提高。“十五”期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8.1万人,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3%;职业技能培训10.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55万人,有10.6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在严峻形势下得到新推进。深入贯彻《劳动法》,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劳动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切实解决克扣和无故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春雷”、“春雨”、“春苗”三春行动,着力抓好劳动合同“基础线”、工资支付“稳定线”和非法使用童工“高压线”,积极开展《劳动法》执法大检查等各项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全市受理各类举报投诉9498件,结案率达到98%。进一步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力度,规范办案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全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412件,结案率达到93.6%。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共为劳动者追索工资、经济补偿金等约2亿元。拖欠农民工工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非法使用童工现象得到有力打击,劳动者权益得到较为有效的维护;劳动合同制度在企业普遍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7.5%。企业集体协商机制逐步推行,集体合同作用得到发挥。积极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及时公布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和工资指导线,初次分配的市场机制基本形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2005年职工货币平均工资达到1.9万元。
——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新加强。按照劳动保障宣传“大题大作”要求,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电台有声”,努力营造了知法、懂法和守法的良好氛围。加强了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移,形成市、县(区)、街道、社区四个层次的管理服务网络。全面启动金保工程建设,为实现社会保险“五费合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建成了《**劳动保障网》和《**就业网》两个网站,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与街道乡镇联网,信息化引领劳动保障工作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轨道。积极制定并执行了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市劳动监察支队、县区劳动监察大队,完善了相关配套制度,细化了岗位执法职责。认真开展了行政复议、听证、执法案件查评等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增强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了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有利条件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良好的形势和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从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第一次将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并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劳动保障工作,提出要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把劳动保障工作作为关注民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考核“平安县区”建设和政府及部门政绩的主要内容,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全市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2.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通过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进一步增强。市委提出了增强“三力”、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我市的经济发展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这就为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就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提出了改革目标和任务。这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而更加有效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以及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劳动保障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这就为劳动保障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十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取得的各项成就,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打下了基础。“十五”期间,我市制定出台了包括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积极就业政策,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在机制上的积极探索,使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关系调整进一步规范。这就为“十一五”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困难与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
1.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大。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以及外地劳动力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劳动力供给总量进一步增加,预计每年劳动力供给总量约5万人左右;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失业人员中的困难人员和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低、缺技能,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这部分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技术工人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十一五”时期,我市老年人口增加,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将给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带来巨大压力。退休人员逐年递增,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尚未启动,将会给解决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的养老金需求留下隐患。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没有社会保障的群体要求享受社会保障,已有社会保障的要求提高待遇,而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
3.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关系调整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经济成份多元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将更趋复杂化,特别是我市市场经济发展迅猛,非公企业量多面广,部分企业的劳动关系不够规范,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次序不规范的矛盾仍较突出,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尤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这些都已成为影响我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将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
5.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给劳动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随着我市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转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妥善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都需要在“十一五”时期进行探索和研究,作出相应的制度性安排。
三、“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稳定政策,完善制度,提高能力,强化基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使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相协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稳定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互促进的劳动保障工作新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劳动关系比较和谐,分配格局比较合理,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我市增强“三力”、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总目标及主要任务
总目标:
——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创造更加良好的劳动力合理流动、自主创业和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环境。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稳定的政府就业政策、投入机制和常规性的就业援助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万个。到“十一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率先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水平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起预防工资拖欠、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的制度保障。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广大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以培养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复合技能能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为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主要任务:
1.积极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就业质量,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努力改善就业结构,有效抑制失业率上升,确保社会就业局势稳定。“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万个。到20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十一五”期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岗转业50万人。到2010年末,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至20%左右。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合征。不断巩固“两个确保”,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非公有制企业、进城务工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缴费人数确保50万人,力争达到6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确保45万人,力争达到5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确保40万人,力争达到4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确保50万人,力争达到6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6%以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稳定在15%左右。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做到失地必保、即征即保。全面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普遍提高社会保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依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自主协调、政府依法调整”的体制。到“十一五”期末,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完善、规范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实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结案率达到95%以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政府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形成良好的分配秩序和合理的分配关系。广大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际平均工资水平年均增长10%左右。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建设好**技师学院和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到2010年,技师学院达到30个技能类专业,其中6个专业与我市6个重点产业相衔接,学生规模达到1万人左右。在全市形成以技师学院、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主,5所技工学校、5个职业教学中心、20所社会力量办培训机构(学校)的大培训、大提高网络。“十一五”期间,培训失业人员5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职业技能考核鉴定15万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17.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0万人。至“十一五”期末,技术工人总数达到17万人,技术工人队伍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及以上人员的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调整到40:45:15。
5.加强基础建设。全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系统,信息化引领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轨道,为劳动者提供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享受一生。在城镇街道和社区全面建立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并使之在失业人员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乡镇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平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四、“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
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使就业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第三产业社会需求大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将第三产业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其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努力营造“扶持推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环境,提高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继续完善就业援助员、空岗信息报告员“两员”制度,深入开展“千人就业岗位”援助活动,建立健全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就业援助制度化。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全面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机构建设,重点建设好大型的市劳动力市场,形成以市劳动力市场为龙头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介绍、指导和培训,实现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实现提高青年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调节劳动力供给双重目标,就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二)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依法扩面征缴、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基础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与我市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全覆盖。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效分解老龄化的风险与压力。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失业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托底线”。同时,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在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下,通过探索多种保障方式,不断完善基本保障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制度覆盖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推进工伤保险以补偿为主,兼顾工伤事故预防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体系建设。保持工伤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基本平衡,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职工待遇水平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切实保障生育女职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扶持力度,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不断深化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实现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管理,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依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营。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形成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依法规范劳动关系。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多种用工形式下的劳动合同管理,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工作。进一步扩大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范围,研究完善企业履行集体合同的监督保障机制,努力在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上取得新的突破,切实发挥其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拓宽劳动争议处理渠道,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建立市、县(区)劳动仲裁院,全面提升争议处理能力。加大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力度,建立健全企业(行业)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三项制度,积极探索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形式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引导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逐步提高;进一步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进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切实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探索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戒以及应急救济四位一体的监察维权模式。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建设。坚持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费征缴、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等为重点,继续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强化日常巡视检查、举报专查。加强与公安、工商、建设、法院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有关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继续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反映灵敏、指挥有力、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完善信息报告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以培养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注重培养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复合技能能力。整合全市职业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建立以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为基础,以开放式、导向型公共实训基地为龙头的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快形成政府统筹、产业引导、行业推动、企业主导、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劳动者素质培养工作新格局。广泛开展各类技能竞赛,采取“以赛促培”、“以赛代考”等举措,催生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快速成长。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探索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的方式和途径,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劳动者评价、职业院校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技能考核的工作体系。制定出台《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办法》,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开展订单式培训,积极推动创业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实现培训与就业对接,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形成信息引导为龙头,职业培训为依托,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协作为纽带的新机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五)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建立企业劳动保障的诚信评价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主体自觉守法。二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在城镇街道、社区和农村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普遍健全劳动保障经办机构,基本做到就业信息和社会保险信息共享,使各个机构能够向劳动者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服务。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系统机构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建立职责明确、上下贯通、关系顺畅、运作协调的组织体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着眼于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大力改善系统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劳动保障系统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对劳动保障主要工作领域制定和施行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通过业务素质考核等措施,逐步推进劳动保障工作专业化。四是大力加强劳动保障维权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有条件的地区,要在乡镇、街道设立劳动保障监察分支或派出机构,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与劳动者的比例达到1:8000-10000。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在市、县(区)两级建立劳动争议仲裁院;进一步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仲裁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五是加强“金保工程”建设。在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依据国家、省金保工程网络建设要求,搭建市、县(区)两级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并与全省网络相衔接。把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内容统一纳入“金保工程”,建立全市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逐步将网络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统一门户网站和12333咨询举报服务电话等公共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咨询、办事等服务。
- 上一篇:职业教育五大工程方案
- 下一篇:全面推进工伤保险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