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时间:2022-11-04 05:46:00

导语: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

**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其中工业性投入增长12%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其中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8%;

——财政总收入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3%;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消减3.7%,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削减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2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继续坚持“好中求快、全面协调、稳中求进、惠民富民”的总体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1.提升制造业水平。加速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围绕装备制造业,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发展高技术装备产品和专业设备,尽快做大行业产品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纺织、建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抓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加强产业链招商,强化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横向、纵向联接;编制实施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和工业功能区。依托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开发,把配套产业做专做精。

2.提升服务业经济比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业、研发设计等服务行业,扶持和推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培育创意经济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不断丰富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市政公用服务和城乡社区服务,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促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壮大一批旅游企业,提升旅游品牌的带动力。努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落实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大力推进服务业专项规划实施,完善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服务业发展的评价考核。

3.提升现代农业层次。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强示范效应。继续推进生态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引进一批强势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继续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增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品牌效应。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农产品协会。

二、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1.狠抓节能降耗工作。淘汰不符合国家能耗标准的落后设备和装置,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引导和鼓励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能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节能中介机构发展。积极利用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抑制高能耗项目盲目扩张。完善促进节能降耗的法规、标准和政策。加强节能降耗检查监督。

2.强化污染减排工作。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实施“苕溪清水入湖”项目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度,确保达标排放。加快环保在线监测装置建设,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抓好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强对印染、化工、造纸、制革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

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积极建立研发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领航企业和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四大培育计划。

2.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项目。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加快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公共科技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围绕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环境资源、健康与安全、服务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

3.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加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成立创业投资公司。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支持和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四、不断深化各项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完善区级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县区考核评价体系。分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管理体制,试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投入的刚性增长机制。

2.实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提高土地配置效率。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供热、天然气、小火电上网电价改革政策,稳妥实施水价改革,全面落实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积极探索优强服务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用电同价改革和排污权交易改革。

3.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改革,健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完善新农村建设长效投入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关于加快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中心镇培育。建立健全农村康庄工程、水库等基础设施的养护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巩固扩大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

4.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国有资本优化整合,积极培育市水务集团等大企业大公司。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经营类、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

五、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重大项目的规划、引导、服务,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制造业招商为主向“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多领域招商并举转变。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引进一批能形成产业链和有重大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大项目。加大战略投资者、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力度。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推动贸易方式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外贸企业努力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出口名牌。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服务工作。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发展进口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

3.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合作。贯彻国家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注重发展规划、交通设施、产业协作、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对接和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加强与上海的接轨和合作,主动对接世博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展览展示、分项活动等工作,服务世博经济。加快临杭产业带建设,积极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六、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1.扎实做好就业工作。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残疾人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鼓励新增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和中介机构行为,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多渠道、多形式开拓就业机会。

2.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折迁安置房建设,规范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和使用管理,完善廉租住房政策,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加大旧房改造力度,改善旧住房居民的居住环境。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周边城镇开发建设。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户型住房供应。

3.努力稳定市场物价。健全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等应急预案。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肉类和食用油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和供应。健全价格波动与低收入群众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生活质量。加强价格政策宣传,稳定市场预期。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行为,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校舍、技术装备等硬件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纵深推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建立城乡教师交流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2.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和救治。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布局,着力增强城乡社区卫生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培养,提高医技人员技术水平。落实鼓励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卫生执法监督,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3.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好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完成**大剧院、市全民健身中心、**科技馆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项工程、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快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办好首届长三角休闲运动节。继续做好文物、档案等工作。

4.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转移,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健全社会保险统筹机制,加强基金安全监管。加强农民工的各项保障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切实做好对城乡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

5.改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积极探索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改革,强化基层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建设好信息管理平台。加快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环境污染等突发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