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八
时间:2022-11-02 07:17:00
导语: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八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黄金发展期”又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现期”。“十一五”规划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并实施好**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
一、规划依据
(一)《城镇规划编制方法》
(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年—2010年)规划纲要》
(三)《**县**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四)《**县**镇城镇建设(**年—2010年)发展规划》
(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基本概况
**镇是**西部重镇,距县城10公里,属于典型的农业大镇,是**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幅员面积76.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总人口5.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0.43万人),有中小学19所,幼儿园4所,有中心卫生院等各类医疗网点26个,金融机构4处。
三、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全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未来的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14.3%,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产品优质率、综合商品率分别达到50%和62.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5%,**年完成1.3亿元,**镇被列入市级重点镇,镇级财政收入增长32.4%,**年完成302.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产总额年均增长20%,**年达到740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年达到1.2亿元,二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年分别为22.4:37.8:39.8。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407万元,年均增长22%,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初步进行了以城区为中心,大荣路、龙三路、三响路、三灯路为骨干的公路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级公路硬化工作正全面推进。
邮电电信事业蓬勃发展,闭路电视入户率达40%,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容量达6000门,全镇电话普及率达到30%,城镇电话普及率达到68%。
电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有小型水电站3座,在依附供电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主电网扩容建设,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力争年累计发电可实现300万千瓦输入供电网络。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期间,“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学校布局调整全面推进,镇中学、中心小学实现“校校通”现代网络教育,2020年迈向“教育大镇”规模,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数字电视逐步进入家庭,公共卫生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0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城镇居民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帮助指导就业和再就业180人。
(四)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部门和行业作风明显好转,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安全工作有效加强,全镇社会稳定。
四、发展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20年,国际政治环境总体稳定,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充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大动力,从国内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十一五”时期,将是我镇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展望今后五年,**发展将面临三大机遇和三个有利条件。
(一)三大机遇
1、“十一五”时期,“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使我们可以适时地、有选择性地将县内外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为加快我镇产业转换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
2、“三农”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已出台系列政策和将继续采取措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抑制收入,“三大”差距(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差距)的扩大,这必将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市县着力打造和实施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市继续推进“三大经济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正着力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二)三个有利条件
1、“十五”政策落实到位。农民负担过重,企业发展困难,“三金”发展环境不优化等影响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逐渐解决,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进一步提档提速积蓄了强大的动力。
2、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距北山石刻10公里,距宝顶石刻19公里,世界文化遗产“石篆山”就在**境内,**博物馆在2007年准备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改善环境,在2010年完工对游人开放,区位优势尤为突出。
3、发展环境良好。全镇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抓住战略机遇求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政治保证。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现的时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较弱,农业产业进程较慢,“三农”工作任重道远。财政压力大,发展速度较慢,产业不大不强,没有龙头企业,没有规模工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科技吸收,运用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提升较慢,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市民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观念不强,企业创新意识不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仍需加强等,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将是我镇“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的关键。
五、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把发展作为富镇裕民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机遇,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
2、总体思路:围绕“小城镇、大战略”思想,立足创新跨镇,富镇裕民,以率先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统揽,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抓好农业为重点,达到“四个提高”(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全社会的和谐程度)。全面实施“农业富民,科技兴镇,商贸活镇”发展主战略,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打造优化和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构建和谐**。
(二)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中心,经济总量快速扩涨,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区环境更加优美,使之成为**西部最大的竹席生产基地,水产基地,农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产业优质率明显提高,镇域特色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目标不明)
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两基”成果,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农村基层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更加丰富,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质量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较大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00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80元,年均增长7.2%,城镇居民户均拥有一套成套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城区发展:2010年,城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03万人,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到2020年,城区人口达1.03万人,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
六、发展战略
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应抓住机遇,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一)科教兴镇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投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培育,引进优秀和适用人才,在科技发展方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培育科技市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教育发展方面,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成人教育等组成的教育体系,市民人均受教育程度年限达到全镇先进水平,各类教育质量有明显提。
(二)产业富镇:坚持以市场为向导,企业为主体,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现有产业改造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到2010年,从而实现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三)商贸活镇战略:重点实施“商贸活镇”,培育和完善一批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构建商贸物流网络,培育和拓展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分区,设施配套的市场体系,真正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地外辐射格局,着力打造河街为核心的商业一条街。
七、主要任务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统筹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紧紧抓住“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三大支撑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着力实施“1.3”建设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和全市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要求,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为根本支撑,以全力抓好服务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扎实推进佛会村1个“市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把双吉、大桥、水星3个村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示范村,力争实现“四村五化”,即建成“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达到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环境新型化、农民知识化、社会和谐化”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通过政策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积极推动农民新村建设;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康居示范村,三是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图书档案、计生、警务等服务设施功能,建成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加快农村新型村域建设,逐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框架。
1、致力完善农村社会主义组织结构,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结构,逐步形成组织化程度更高,相对集中的现代农村社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土地向大户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2、着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农业技术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组织,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到2010年推广引进农业新技术30项,大力推广运用新品种。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优势农业集中连片,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重要农产品分区布局”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村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发展道路,突出特色,快速打造农业品牌,构筑农业和农村经济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将着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和“突出一条主线、建设两园区、做强两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能源及环保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成为全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1)“突出一条主线”就是要突出农民增收、农民增效、粮食稳产质优这条主线。
(2)“建设两个园区”一是佛会村20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二是佛会村石篆山农业观光园区,发展农家乐3处。
(三)做强两大产业,一是做强佛会村核桃、板栗干果产业,二是做强佛会村养殖大户饲养蛋鸡、蛋鸭等家禽规模化产业,通过两大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化工程。
(四)切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交通、能源、通讯、广播电视、人饮和改厕的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缓解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矛盾,不断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四省三增二减少一净化”的目标要求,以沼气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新型生态能源,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建设工程,硬化村级公路工程。
(五)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健全全镇农民工就业培训网点,完善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加强对科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通过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现场示范、科技下乡、村电教室的电化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劳动技能,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创新培育思路和机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西部大力开发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和水利设施建设等网络构架进一步完善。
2、公路及交通建设。
加快乡村公路改造建设和村级主干道硬化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全镇社社通公路,力争村村通硬化路。
3、水利建设。
切实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业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完善重点产粮地区的水利设施重点整治,全面改造维修各村山平塘、库、堰等农田水利设施。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加强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发展农业,为农业提供重要保障,以宽带网络建设为重点,努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推广和增加信息服务业的领域或内容,以搭建信息应用系统和平台,不断推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化信息。
5、强化城镇规划编制管理
坚持规划先行,要突出个性与特色,强化城镇风貌设计,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城镇规划编制,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城镇规划修编要重点做好控制性详零规,城镇道路、绿化及各类管线等专项规划的调整。按照全镇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要求,加强对城镇规划的管理,确立规划的统领地位。
6、促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转移工程和“阳光工程”,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加强与外地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的衔接,打通农村劳动力内转外的两个渠道,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定居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搭建平台,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到2010年累计新增农村劳动转移达1.5万人,同时加强对农民工转移就业指导,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在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城市文明观念培训,促进农民顺利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实现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7、切实加强城镇公共管理
加强城镇生态,人文培育,完善城市绿化、路灯、消防、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切实整治和解决城镇垃圾、污水等。“脏、乱、差”问题,加速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积极倡导现代城市管理和生活服务理念,强化对城镇广告,各服务行业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城镇居民公共道德教育,引导城镇居民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公共行为,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整体形象。
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城乡居民对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政府将着力主导推进科技人才、教育、社会保障、文体广电、信息,公共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产业化的发展。
1、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办好基础教育,努力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开放式、网络化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进而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育各项改革,进一步拓展体质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教育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适当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学前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打造“教育名镇”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着力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工程,实施市、县示范学校创建工程,加快实施现代化教育步伐,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全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稳定推进街镇乡村社平台建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的衔接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3、努力繁荣和发展文体广电事业。不断挖掘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竹编文化、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村社文化,壮大文化产业,继续加强对我镇文化队伍和“两馆一站”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逐步扩大数字电视用户,做大做强有线电视网络,从而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善镇体育活动设计,建成**镇体育运动场,要求建成一场(蓝球场)一室(乒乓球活动室)。
4、大力加强城镇和农村的公共卫生。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服务和应急体系,建立镇、村两级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实施农村卫生医疗保障工程,逐步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提高诊疗水平,保护人民健康。
5、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以群众喜爱的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的,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良好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全面建设诚信**。
6、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确保我镇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增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并举;在土地、水资源的开发中,应坚持统一规划、征用、整治、出让、管理的原则,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求得保护,环境保护仍然要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为重点,生态建设要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中心,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小流域片区综合治理等工程,着眼于区域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再造,搞好生态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支持体系,致力于抓好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构建“生态**”,使**大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九、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切实强化民主和法制建设,大力营造勤政廉政高效的发展环境,全力推进**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推进体制创新
加强经济体制创新,解决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制度“瓶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健全经济管理体制,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切实转变和强化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改善优化发展环境
严格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逐步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律化。在理顺政府部门职责、权限和责任基础上,规范政务管理。我们要积极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营造**新发展的良好条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硬措施改善硬环境,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整城镇环境,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使硬环境更硬。
创新服务方式,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着力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围绕建设“开放**、魅力**”的目标,积极开展“创建服务型政府,构建诚信**、平安**、和谐**”活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大力整治发展环境和社会治安,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推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从而真正使软环境更优。
积极推进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特别是解决好农村法治问题,加强廉政监督,健全监督机制,从源头遏制腐败。
(三)强化规划的监管
严格按规划办事。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严格依规划办事,要结合工作实际,分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努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
- 上一篇: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七
- 下一篇: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