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七

时间:2022-11-02 07:16:00

导语: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七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并实施好《石马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2010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根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精神,结合石马镇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基本情况

石马镇地处**县腹心位置,距县城13公里,幅员面积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3.5万人。财政供养人口420人,行政事业人员96人,有中小学校12个,在校学生3900人,有党支部23个,党员802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开放取得较好成绩,为“十一五”时期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5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达到780.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6.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28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332元、3234元;城镇化率达到27%。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龙(水)铜(梁)公路、石(马)宝(顶)公路、石(马)新(立)公路、跃进公路等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农村公路硬化加速推进,石马汽车站迁建工程正式启动;邮电通信网络建设全面推进,移动通信实现辖区内信号全覆盖;60%的农户已完成电网改造,供电质量显著改善;天然气民用工程正式开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取得成效;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中、小学布局结构逐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初步形成,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困难与问题:招商引资缓慢,工业经济总量较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农民增收困难;城镇聚集功能较差,城镇化水平不高;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开发,旅游业发展明显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社会保障网络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较弱;镇村两级债务沉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全县腹心地带,与龙水镇相邻、与县城、万古镇相近,具有承接经济强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龙水小五金生产的作用。二是水利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浅丘带坝地势,跃进、五马归槽水库、红旗、白光、团丰渠等水利设施和石门山石刻、天主教堂、跃进水库等旅游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广阔前景。三是交通便捷发达。龙铜公路、大铜公路纵横交错,乡村公路贯穿全境。

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维护稳定促发展,着力解决影响全镇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步实现富民兴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发展目标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区、五金工业辐射区、宗教文化旅游区,使石马镇在区位上与县城、龙水共同形成**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初步形成县城组团发展过程中的城郊型卫星城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跨出关键步伐。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3.79亿元;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1亿元;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化率达到32%;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每年引进企业投资达到600万元;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网络等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县平均水平;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更加丰富;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积极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贯彻落实鼓励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根据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特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发展“经济特色村”,在靠近龙水镇的团结片区的胜利村、红灯村、先锋村培育小五金生产;在龙铜公路旁的太平村、七里村、石门村布局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预制构建业;在石新公路旁的民主村、新立村培育家禽规模养殖业;沿跃进公路旁的白光村培育蔬菜育苗种植业;在天主教堂,石门山石刻、跃进水库、五马归槽水库周边村培育旅游业、淡水养殖业。

四、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争取早日实施跃进水库、五马归槽水库和团丰渠病险整治工程;支持群众自建小型水利设施,发展农牧业;改造农村电灌站12处,恢复改善灌面4000亩,新增灌面2000亩;着力解决团结片区群众引水困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积极推广耕整机、联合收割机、播栽机等农业机械,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客运站点、水运码头建设,加强公路养护,公路通行质量和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高。配合搞好**市“三环”高速公路(石马段)和成渝高速公路辅助通道涉及石马段的前期准备工作;改建村级公路20公里,实现村镇公路全部硬化改造目标;迁建石马客运站,改建跃进水库水运码头2个;改建石(马)玉(龙)公路,打通至玉龙(**石刻影视文化区)的便捷通道,每年新建村级公路6公里。

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完善天然气配送网络,扩大天然气普及率;全镇新建沼气池2000口,推广省柴节煤灶3000户,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户40户;推进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统筹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使市级推进村、红灯村、新立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加快农民新村和社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积极推动农民新村建设;开展康居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把红灯村、白光村建设成为康居示范村,建设康居示范农户;培养农村居民的社区观念,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逐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框架。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按照“自愿进出、自主管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农村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按照“稳定公益性机构、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稳步推进乡镇农技体系改革,逐步建立无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农业技术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组织,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的需求。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900万元,年均增长6%;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1800万公斤,农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商品率达50%以上。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引资嫁接、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扶持科技型、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继续实行农业项目打捆投入,强化招商引资,尽可能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金需求。

农业标准化。突出绿色、生态品牌,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检验标准的推广应用;推广使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和有机复合肥;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品牌的认证申报工作。

农业新技术运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规范化栽培、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等新技术,加强与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引进转化科研成果,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户。

(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扩大财政覆盖范围。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履行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职责,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负担;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人畜共患疾病、地方病等的防治工作;狠抓农村广播电视无线数字“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农村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完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各项措施。

(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继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监管,严禁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坚决禁止农村教育、报刊订阅、用水用电、修路建房、计划生育、结婚殡葬、务工经商等方面的乱收费;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题培训,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每年新增劳动力转移500人。

六、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走工业化发展道路。一方面利用现存的原香港迪尔牧业公司、**金鹿锅炉厂、石马农校、石马汽车站等闲置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新企业入住,发挥新效益;另一方面加快管道设备、建筑建材和五金生产三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0.76亿元,工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逐步上升。

充分利用团结片毗邻龙水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五金”铸造业。加快传统“五金”铸造的升级优化,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耗,防污染,鼓励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充分运用财政、金融等各项措施鼓励从事“五金”铸造业。充分利用石马管道设备制造传统的销售市场,人才优势和“石马牌”管道设备的专利优势,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利用石马的区位、交通优势,鼓励发展制砖、预制构件等建筑建材产业,进一步提高预制建材的质量和县内市场的占有率。充分利用石马镇的卫星城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加工业。

进一步培育各类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服务功能。

七、加速商贸服务业发展

鼓励商贸流通业发展,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提升商贸流通业水平;鼓励发展连锁经营,规范特许经营,促进商贸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培育各种商贸市场,建设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商贸中心;抓好“双建”工程,扶持城镇和各村便民服务店建设;在石马城区建设1个400平方米的连锁经营超市,在农村地区建设4个便民放心店。鼓励社区服务业发展,重点开拓家庭服务,维修服务,文娱服务等多种服务业发展。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3%。

以参与打造“宝顶—龙水湖—玉龙山—石马旅游景区”旅游环型线为契机,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力争做好马跑天主教堂前门的旧房搬迁和后山的国有林地开发,建设宗教文化活动场所,力争纳入**拍摄基地项目;充分开发跃进湖,建设跃进湖休闲度假区;做大做强“鱼香鱼”特色品牌。逐步形成以文物古迹为主体,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休闲娱乐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

2010年,商贸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达到0.98亿元,年均增长9%。

八、加快城镇化建设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壮大城镇规模,推进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完善城镇路网布局,建设协调的交通网络;改善城镇生态和环境质量,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两大工程,治理城镇“脏、乱、差”,加速城镇绿化、美化、亮化进程;完善市政公用、信息、水、电、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保障城镇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

倡导城市管理和生活服务理念,强化对城镇广告、各服务行业经营主体经营行为规范管理;加强城镇居民公共道德教育,引导城镇居民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公共行为;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整体形象。

九、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快科学技术发展。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建立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市场导向的科技发展模式,构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机制。

加快教育发展。加强街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形成以政府办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水平。2010年,小学入学率和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年巩固率达到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学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成镇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无线数字“村村通”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有线电视网络;引导促进社区、校园、广场等文化活动健康发展;扶持发展文艺团体,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乡镇和文化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措施。2010年,群众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殖健康水平,确保“十一五”期间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加快保险扩面工作,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加强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社会保障机构全覆盖。

坚持监管、预防、惩治相结合,建立快速高效的公共安全保障措施,增强公共安全预警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加强政法建设,确保社会稳定;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开展普法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信访工作。

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把我镇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县城近郊新型卫星城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