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二
时间:2022-11-02 07:12:00
导语: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二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黄金发展期”,又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现期”。“十一五”规划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编制并实施好**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致关重要。
一、规划依据
(一)《城镇规划编制办法》
(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年-2010年)规划纲要》
(三)《**县**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四)《**县**镇城镇建设(**年-2010年)发展规划》
(五)《**县**镇“百镇工程”(**年-2015年)发展规划》
(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基本概况
**镇是驰名中外的“五金之乡”,现已被评为“中国西部五金之都”,是西部最大的建制镇,全镇辖10个社区,18个村,辐员面积111.8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总人口1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万人),有中小学校14所,幼儿园10余所,有**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各类医药卫生网点32个,金融机构20余处,文化娱乐服务场所遍布城区。
三、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未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16.7%;财政总收入达到7643.4万元,年均增长2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2.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年的23.7:54:22.3已调整为:11.2:61.2:27.6。
(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出台优惠政策,整治优化发展环境,全镇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外来投资企业不断增多,先后引进**太和集团、浙江万城公司、红蝶锶业有限公司等36家企业,实际引进资金3.8亿元。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7.55%,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大邮路、龙铜路、龙玉路、龙三路、龙复路为骨干的公路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级公路硬化工作正全面推进。
邮政电信事业蓬勃发展。闭路电视入户率达95%,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容量达2.4万门,IC电话已遍及各街道路口,已建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转站各一座,农村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城区宽带网发展迅速。
电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新修35KV,扩建110KV输变电站共3座,电力充沛。农网二期改造顺利完成,**水厂日供水能力4万吨,日供5万立方米的天然气配气站正在加紧实施建设,天然气用气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汽车站日客运能力1.2万人。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市政建设有序进行。投资1.66亿元的濑溪河**段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文化中心广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全面启动;金都广场、商业步行街工程建设基本建成;重百集团重客隆超市等知名客商落户我镇。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人口2万人,城镇化率达56.5%;“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学校布局调整全面推进,全镇中小学实现“校校通”现代网络教育,初具“教育大镇”规模,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数字电视逐步进入家庭,公共卫生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人口与计生工作成效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50元,年均分别增长8.8%、6.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6平方米,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帮助指导就业和再就业8600人。
(五)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部门和行业作风明显好转。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安全工作有效加强,全镇社会稳定。
四、发展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20年,国际政治环境总体稳定,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充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从国内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十一五”时期,将是我镇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展望今后五年,**发展将面临三大机遇和六个有利条件。
(一)三大机遇
1、“十一五”时期,“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使我们可以适时地、有选择性地将国外及中东部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为加快我镇产业转换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
2、“三农”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已出台系列政策和将继续采取措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抑制收入“三大差距”(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差距)的扩大,这必将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市县着力打造和实施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市继续推进“三大经济区”建设,大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正着力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二)六个有利条件
1、“十五”政策落实到位。农民负担过重,企业发展困难,“三金”,发展环境不优化等影响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逐渐解决,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为进一步提档提速积蓄了强大的动力。
2、品牌优势突出。区域经济特色明显,是全国58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市45个中心镇、百个经济强镇,全国首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市“百镇工程镇”,市商业建设中心镇,首批入选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也是**市乡镇企业明星镇,市级文明镇,拥有独特的优势,以上这些,必将带动全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3、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便利,南距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15公里,西距成都280公里,东距**90公里,北距县城14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石刻核心景区(宝顶)23公里,大邮路、龙铜路横贯而过,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尤为突出。
4、市场优势独特。紧紧依托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现已构建形成销售平台。**镇是中国五金产业强镇,**五金专业市场是**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渝西经济走廊中重点培育的六大专业市场之一,辖区内拥有位居全国第三、西南最大的五金市场,为市场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根本保证。现已初步建成四个专业市场(五金市场、五金旅游城、废金属市场、西部金属交易城)、四个农贸市场及三条特色街、3000多个商业门点。
5、产业优势独具特色。现已形成五金机电、铸造、汽摩配件、农用机械、钢模等五大支柱产业,现有八人以上企业701家,规模以上企业35户,花色品种达2600多种;“五金之乡”驰名中外,锶盐化工效益明显,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生态观光农业方兴未艾,
6、发展环境良好。全镇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抓住战略机遇求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政治保证。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现的时期。**在面临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较弱,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三农”工作任重道远;财政压力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不大不强,龙头企业缺乏,规模以上工业较弱,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科技吸收、运用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提升较慢,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观念不强,企业创新意识不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仍需加强等,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将是我镇“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的关键。
五、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把发展作为富镇裕民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机遇,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
2、总体思路:围绕“小城镇、大战略”思想,立足创新跨越,富镇裕民,以率先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抓好“一个基础”:(农业),突出“两个重点”:(工业和商贸),实现“三个促进”:(促进城镇化快速推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加速发展、促进人居环境迅速改善),达到“四个提高”:(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全社会的和谐程度),全面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产业富镇、商贸活镇”发展主战略,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优化和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构建和谐**。
(二)奋斗目标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县前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区环境更加优美,使之成为中国西部汽摩配件重要生产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五金产品生产集散地、努力把**打造成为中国西部第一经济重镇(工业强镇)、镇级小城市。
1、经济发展: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优质率和商品率明显提高,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镇域特色经济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6.3:65.6:28.1。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4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15373.6万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9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4亿元,年均增长15%。
2、社会发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更加丰富,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质量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
3、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较大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年均增长9%,城镇居民户均拥有一套成套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
4、城区发展:2010年,城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0万人;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到2020年,城区人口达19万人,城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
六、发展战略
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应抢抓机遇,重点实施四大战略:
(一)工业强镇战略。**是**的工业重镇,工业基础较强,五金产业优势突出,但整体工业化程度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因此,全面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加快**工业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科教兴镇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培育、引进优秀和适用人才,在科技发展方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培育科技市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教育发展方面,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科学建立起坚实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组成的教育体系,市民人均受教育程度年限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各类教育质量有明显提高,教育水平居全县前列。
(三)产业富镇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现有产业改造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到2010年,从而实现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四)商贸活镇战略。重点实施“商贸活镇”——“5555”商贸发展工程,培育和完善一批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构建商贸物流网络,培育和拓展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分区,设施配套的市场体系,真正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对外辐射格局。着力打造以金都广场和商业步行街为核心的现代商贸中心区,将**打造成“品牌市场聚集、经济环境优良、交易方式先进、设施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科学、功能分区齐备”的新型商业贸易中心区,成为渝西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七、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调整工业生产的布局,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抚优抚强重点企业,培植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建筑、建材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按照“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的思路,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大力推进企业改组和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五年努力,把**打造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建设成为初级产品的加工基地或辅助产品的生产基地,从而形成以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全镇发展,以五金产业带动其它产业;以工业带动商业,以商业促进工业的良好格局。工业经济在镇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全镇工业总产值力争2010年达到7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1、优化调整工业生产力布局。构建“一点两线”的工业发展格局。“一点”即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两线”即县城和**组团城市连接大道、龙三路沿线。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点面结合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促进全镇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园区带动、产业带动、政府主导、企业经营、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思路,积极配合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用好用活用够园区优惠政策,创新园区运行机制,整合园区资产资源,积极引进有竞争力的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促使工业项目向园区有效聚集,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之成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载体和主战场,依托工业园区打造**工业平台,把**打造成五金机电铸造基地。
3、扶持壮大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按照“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的思路,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档升级,不断增强**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五金产业的集聚辐射功能,从而强化工业支撑。
(1)做大锶盐化工产业。进一步加快锶盐产品深加工开发步伐,延长锶盐化工产业链,积极发展精细化工。
(2)做精五金产业。积极引导五金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促使五金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名牌产品,力争2010年五金产业产值达到18亿元。
(3)扶优扶强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延伸五金产业链条,实施“精品”、“名牌”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如金忠刀、永红刀、翔锋工具、为民刀具、名贵刀具等档次高、质量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五金名牌精品。加快引进联合步伐,积极引导大企业、知名企业投资改造现有五金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五金产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制造”全国驰名商标,力争2010年打造“**制造”全国驰名商标品牌20种。
(4)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做大做强钢模、铸造、汽摩配件、五金机电、电镀、农用机械等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积极引导组建**县重型铸件集团、汽摩配件集团、耐磨配件集团、农机具制造集团、钢模板集团、五金工具制造集团、刀具制造集团、电镀加工集团等八大企业集团。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以规模发展为方向,把**建成重汽公司的重要配套产品基地,打造成**新兴的机电零部件工业基地。2010年,力争发展规模以上企业90家,其中五金铸造业40家,汽摩配件业20家,机电业10家,电镀业5家,农用机械加工业5家,其他规模以上企业10家。2010年,全镇汽摩配件和五金铸造机电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0亿元、10亿元。
4、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我镇农副产品和旅游资源,把农副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发展壮大一批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把**建成渝西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5、积极发展建筑建材产业。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发展墙体材料、玻璃、陶瓷、钢模板和化学建材为主的建筑材料产业。全镇建材产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到2010年分别达到6亿元、2亿元。
6、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完善软硬环境,采取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和与大企业配套等方式,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生物工程和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统筹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紧紧抓住“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三大支撑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着力实施“1114”建设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和全市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要求,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为根本支撑,以全力抓好服务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扎实推进1个“市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稳步实施1个“市级推进村”建设、全力推动1个“县级推进村”试点建设工程,全面启动4个村的“市百强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示范村建设工程,即把高坡村建成“市级示范村”,把横店村建成“市级推进村”,把龙东村建成“县级推进村”,把盐河、复隆、沙桥、保竹4个村建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示范村,力争实现“四村五化”即建成“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达到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环境新型化,农民知识化,社会和谐化”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推进全镇其余11个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通过政策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积极推动农民新村建设,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康居示范户,三是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图书档案,计生、警务等服务设施功能,建成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培养农村居民的社区观念,加快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逐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框架。
1、致力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结构,逐步形成组织化程度更高,相对集中的现代农村社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土地向大户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2、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按照“自愿进出,自主管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农村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从而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重点培育壮大横店村的养鸡专业合作社组织,高坡村的枇杷、笋竹专业合作社组织,龙东村、横店村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同时,大力发展其他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3、着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农业技术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组织,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到2010年推广引进农业新技术50项,大力推广运用新品种。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优势农业集中连片,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重要农产品分区布局”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村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发展道路,突出特色,工农连接,科学循环,快速打造农业品牌,构筑农业和农村经济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将着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和“突出一条主线、建设两个园区、培植三个基地、开发四条特色经济带,做强五个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能源及环保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成为全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1)“突出一条主线”就是突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粮食稳产质优这条主线。
(2)“建设两个园区”一是十里村为中心辐射连龙东村、江明村的万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二是沿龙玉路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在龙玉路平桥社区,大邮路的高坡村、十里村发展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10处。
(3)“培植三大基地”在大邮路、龙铜路沿线村发展一批“新、精、奇、特”的农业开发项目,以招商引资为依托,大力培植发展PIC万头种猪扩繁基地、山森养殖基地、苦丁茶种植基地。
(4)“开发四条特色经济带”。一是加快发展龙玉路、大邮路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二是加快发展横店、龙东、十里绿色食品经济带;三是发展以鱼箭村为中心城区近郊五金商品旅游经济带;四是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经济带,到2010年拟在十里村、车辅村沿线建一个占地约500亩,入住3-5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现代农业加工园区。
(5)“做强五大支柱产业”。一是做强桥亭、黄泥等村养殖大户饲养肉鸡、土鸡等家禽规模化养殖产业;二是做强以横店、龙东为重点的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三是做强万头PIC种猪繁殖产业;四是做强笋竹产业;五是做强枇杷产业。通过实施五大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化工程,以横店、龙东、十里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各村,发展规模上万亩的集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绿色食品产业区。
5、切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交通、能源、通讯、广播电视、人饮和改厕的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缓解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矛盾,不断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四省三增二减少一净化”的目标要求,以沼气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新型生态能源;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0年力争解决农村4万人的饮水和安全问题,同时积极实施农村新型能源及环保建设工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建设工程,全镇拟新建沼气池1000口,净化沼气池200处,**立方米,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户1000户,农村改水普及率达9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拟规划硬化村级公路98公里。
6、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健全全镇农民工就业培训网点,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通过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现场示范,农民夜校、农村文化大院、科技下乡、村电教室的电化教育等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劳动技能,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着力于年轻一代,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每年培训农民9000人次,创新培育思路和机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大力发展以商贸为龙头的服务业
重点实施“5555”商贸发展工程,全镇上下要牢固树立“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理念,努力培植壮大商贸流通市场,在立足培育搞好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商贸物流网络。培育和完善一批专业市场、综合市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分区、设施配套的市场体系,依托**金都广场、商业步行街打造**商贸中心,真正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对外辐射格局。
1、培育和拓展市场网络,着力实施“5555”商贸发展工程。逐步形成以特色产业支撑壮大市场,以市场培育带动产业的发展格局。一是壮大5个专业市场(五金专业市场、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属交易城、废金属市场、建材市场);二是繁荣5个农贸市场(群益市场、商贸市场、老菜市场、新菜市场、长江电机厂菜市场);三是建设5条特色街(建材一条街、副食批发一条街、百货服装一条街、五金机电一条街、餐饮再就业工程一条街);四是发展5个特色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花卉市场、汽车拆卸市场、农机配件市场)。建成**五金机电产品交易城和**绿色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到2010年市场规划发展到20个,其中投资上千万元10个。
2、依托**金都广场、商业步行街打造**商贸经济中心。
(1)积极打造以金都广场、商业步行街为核心的现代商贸中心区。
(2)大力发展零售商业连销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现代服务业。到2010年培育1—2个辐射西南甚至全国的大型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以及6—8个实力雄厚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形成辐射广大周边地区的批发零售购物网络。
(3)大力发展连锁商业、连锁超市、方便店、专卖店、配送中心以及仓储式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引进大型商业企业入驻。我镇将以**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建设工程为契机,全面启动实施农村连锁超市方便店建设工程,在全镇18个村建立以重客隆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农村连锁超市方便店,面积为30—50平方米,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商贸网络建设,繁荣农村商贸,从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健全和畅通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完善商贸服务体系,营造时尚舒适的购物环境,形成万商云集的人气氛围。全面推进“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进程,力争2010年构建1-2个大型的五金机电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引进2-4家大型知名商家入驻我镇。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建立覆盖城乡的多功能金融服务网络,培育完善资本和保险市场,以网络服务、电信服务、广电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坚持现代中介服务业导向,积极发展独立公平,规范运作的咨询、会计、评估、审计、房介、职介、法律服务等各类专业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重点开拓家庭服务、维修、上门、接送、幼儿、养老、保健、文娱等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共享。
(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和水利设施建设等网络构架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呈现。
1、公路及交通建设。加快乡村公路改造建设和村级主干道硬化建设工程,全面实现全镇社社通公路,力争村村通好路。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实施濑溪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城区供水、供电、广电、网络、广场、文体中心、老年公寓、五金石刻文化公园等公用设施建设。
3、水利建设。切实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业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完善重点产粮地区及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水利设施,配合市县实施好濑溪河**段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整治全面改造维修辖区各村塘、库、堰等农田水利设施。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加强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发展新型工业提供重要保障,以宽带网络建设为重点,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和增加信息服务业的领域或内容,以搭建信息应用系统和平台,大力开发、整合、完善、利用好五金信息平台资源,不断推进全镇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五)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
发达的城镇体系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托。要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要按照城镇总体规划要求,要大力推进城镇化,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人口转移为重点,大力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道路网络,给排水系统、供电、供气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及广场建设等。按照县城组团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我镇将以每年增加2.5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9%、拉开城镇骨架,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
1、强化城镇规划编制管理。坚持规划先行,要突出个性与特色,强化城镇风貌设计,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城镇规划编制。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城镇规划修编要重点做好控制性详规,城镇道路,绿化及各类管线等专项规划的调整,按照全镇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要求,加强对城镇规划的管理,确立规划的统领地位。
2、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严格执行城镇规划,以完善城镇路网布局,强化枢纽节点,提高通达深度和通畅快捷为重点,努力建设与城镇体系相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改造城镇生态和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的力度,初步建成优美和谐宜居的城镇生态体系,统筹协调安排,不断完善市政公用、信息、水、电、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保障城镇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为导向,适应房地产消费结构升级要求,促进各类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要加快旧城改造和三大片区开发的步伐,即以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属交易城为重点的龙西开发片区,以**新汽车站为中心的平桥片区开发,以政府新办公楼为中心的幸光片区开发。
3、促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输出服务三大系统,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和“阳光工程”,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加强与外地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的衔接,打通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的两个渠道,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定居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进城搭建平台,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人,到2010年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达3万人,同时,加强对农民工转移就业指导,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在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城市文明观念培训,促进农民顺利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大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加强城区交通网络建设,切实加强城镇道路建设,认真实施改造城区人行道板,积极推进**镇城区一环路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城区道路多渣层沥青路面建设项目工程,配合县里全力推进县城和**组团城市连接大道**城区段道路工程,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合县里全力抓好濑溪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镇滨河路建设工程,加快实施日处理能力4万吨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城区给排水管网系统改造升级建设工程,完善城镇供水设施,同时加快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实施建设城区游园广场、文化体育中心、**体育场、老年服务中心、五金、石刻文化两个公园等公用设施和文体设施,积极实施城区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力争到2010年完成城区道路多渣层沥青路面改造约5万平方米,完成城区人行道板改造约5000平方米。在“十一五”期间,拟在幸光大道旁至平桥社区建一个以石刻文化**湖为背景的占地约100亩的龙湖公园,在明光社区至西一、永益社区之间的濑溪河畔建一个以五金文化为背景占地约80亩的**滨河公园。
5、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完善城镇公共管理、自治管理和生活服务三大管理系统,加强城镇社区建设,使社区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性组织,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1)切实加强城镇公共管理。加强城镇生态,人文培育,完善城镇绿化、路灯、消防,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切实整治和解决城镇垃圾、污水等“脏、乱、差”问题,加速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积极倡导现代城市管理和生活服务理念,强化对城镇广告,各服务行业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城镇居民公共道德教育,引导城镇居民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公共行为,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整体形象。
(2)理顺政府和社区的关系。公共管理系统履行行政服务和执法功能、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公安、环卫等部门要做到工作任务到社区、人员配置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社区自治管理系统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的活动,培养社区意识,形成社区文化,营造正直善良、互相帮助、行为文明的社区氛围,生活服务系统通过产业化方式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居民营造舒适、方便、优美、安全的环境。
(3)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加快社区服务中心、计生站、卫生站、文化站、图书室、体育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社区服务提供载体,推动社区信息化工作,将数字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系统联入社区,提升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
(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城乡居民对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政府将着力主导推进科技人才、教育、社会保障、文体广电、信息、公共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产业化的发展。
1、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推行更加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力市场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
2、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办好基础教育,努力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开放式、网络化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进而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育各项改革,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教育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适当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学前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打造“教育名镇”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着力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工程,实施市、县示范学校创建工程,加快实施现代化教育步伐,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全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稳定推进街镇乡社区平台建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的衔接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4、努力繁荣和发展文体广电事业。不断挖掘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五金文化、特色文化,大力发展社区、广场文化,把**建设成县级特色文化乡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继续加强对我镇文化队伍和“两馆一站”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逐步扩大数字电视用户,做大做强有线电视网络,从而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善镇体育活动设施,建成**体育运动场,要求建成一场(蓝球场)一室(乒乓球活动室)。
5、大力加强城镇和农村的公共卫生。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服务和应急体系,建立镇、村两级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实施农村卫生医疗保障工程,逐步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提高诊疗水平,保护人民健康。
6、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以群众喜爱的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的,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良好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全面建设诚信**。
(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五个统筹”,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确保我镇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增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并举;在土地、水资源的开发中,应坚持统一规划、征用、整治、出让、管理的原则,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求得保护,环境保护仍然要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为重点,生态建设要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中心,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小流域片区综合治理等工程,着眼于区域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再造,搞好生态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支持体系,致力于抓好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构建“生态**”,使**大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八、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切实强化民主和法制建设,大力营造勤政廉政高效的发展环境,全力保障“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推进体制创新
加快经济体制创新,解决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制度“瓶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健全经济管理体制,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切实转变和强化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发动机”,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快组建**镇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着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提供平台与载体,立足于解决行业和产业关键技术,探索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增强新技术吸收、运用、转化及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强科技指导,积极推行科技联系指导制度。积极充分发挥**千年五金的传统优势,大力挖掘培育民间创新能力,把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大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五金产业,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上档升级。从而促使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三)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开放型经济的合作与竞争,牢固树立实施大开放促进大引进,凭借大引进促进大发展的观念,走好开放引进,联大联强,联新联优的路子,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提供一切可能的优惠,促成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向**集聚和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出口产品,以国际国内大型商品展销会,采购会为平台,大力宣传推荐“**造”拓展出口渠道,壮大出口规模。
(四)改善优化发展环境
严格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逐步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律化。在理顺政府部门职责、权限和责任基础上,规范政务管理。我们要积极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营造**新发展的良好条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硬措施改善硬环境,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整治城镇环境,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使硬环境更硬。
创新服务方式,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着力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围绕建设“开放**,诚信**,魅力**”的目标,积极开展“创建服务型政府,打造诚信**,打造平安**,构建和谐**”活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大力整治发展环境和社会治安,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推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从而真正使软环境更优。
积极推进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特别是解决好农村法治问题,加强廉政监督,健全监督机制,从源头遏制腐败。
(五)强化规划的监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将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对政府实现宏观调控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严格按规划办事。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严格依规划办事,要结合工作实际,分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确保圆满完成。
加强规划评估工作。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制度,要对各职能单位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切实加强规划评估工作,有效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重要保证。
- 上一篇: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一
- 下一篇:街道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