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保护利用计划

时间:2022-11-02 07:09:00

导语:国土资源保护利用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土资源保护利用计划

一、“十五”主要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工作成效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时期,国土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做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载体、优先供应重点项目用地、确保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狠抓基本国策的落实,有效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

“十五”期间,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前提,耕地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保护,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5年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431.82公顷,年均占用86.36公顷,至**末实际保有耕地75096.91公顷;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始终坚持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和六个不报批”原则,用优质耕地补充划定因建设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38.70公顷,到**年末,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67050.07公顷,达到规划目标(69666.67公顷)的96%,基本实现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有效地缓解了耕地减少的趋势

**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只有荒草地1241公顷,田土坎20523公顷,且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也较大。据陡坡耕地调查情况显示,25度以上坡耕地仍占耕地总面积的5.57%,15度-25度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7.69%。但从**年开始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尤其是耕地整理,新增了有效耕地364公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保障了县域粮食生产能力,减缓了耕地减少速度及耕地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3、合理有序安排各业建设用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年,先后为全县各类建设项目供应土地854.98公顷(审批数),建设用地规模从**年末的14532.22公顷提高到**年末的18146.21公顷,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年末的38.35亿元提高到**年的67.86亿元,为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用地保障。特别是通过优先安排重点工程和重要地区建设用地,保障了工业园区、南环二路、人文景观保护区配套工程、公路拓宽改造工程等重点工程和龙水镇、龙岗街道、棠香街道等重点地区的用地需求,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十五”期间,促进了用地观念的转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都有较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实现增加值从**年末的2.74万元/公顷增加到**年的4.85万元/公顷,增长177%;单位面积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从**年末的3.67万元/公顷增加到**年的14.97万元/公顷,增长4倍多。

5、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全县通过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基本摸清了国土资源家底,城区地籍调查、基础地质调查评价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完成全县矿产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数据库等。

查清了家底。**年末全县农用地面积为117408.43公顷(其中耕地75096.91公顷,园地3047.88公顷,林地17650.70公顷,其它农用地21612.94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18146.21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特殊用地)14835.43公顷,交通用地1005.40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305.39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245.80公顷。

探明了矿产资源储量。我县的矿产资源现已知有21个矿种,168处矿产地。经过地质勘探工作,提出报告的只有10余种、30余处矿产地;其中,煤炭储量4900万吨,资源量14529万吨;锶矿储量50万吨,资源量400万吨;镓矿资源量1204(金属量吨);石灰岩矿资源量2245万吨;地热1处,水温大于57℃,流量大于1000立方米/日。

划定了重点防治区。调查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7710公顷;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面积39270公顷;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面积92041公顷。

6、国土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土地矿产市场日趋完善。

通过加大对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管理在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深入开展土地矿产市场治理整顿,不断推进土地矿产市场制度改革,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日益活跃。“十五”期间全县共计完成土地出让289公顷,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收取土地出让金0.536亿元;矿山开采回收率达到90%,重点矿山恢复治理率达到70%,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43%,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率达到50%,关闭107家无证开采、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矿山企业,矿业秩序和矿山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好转;土地整治储备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市高投公司200公顷储备土地各项工作。

7、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编制了《**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完成了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开展了全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成功防治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如玉龙山、北山等,治理地质灾害严重隐患点56处,搬迁避让21处。完成南环二路等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启动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示范工程。

8、国土资源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完成,基本建立起适合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垂直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和科技创新,覆盖全县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地质灾害信息化体系初步建立。

9、国土资源管理得到加强。

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县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编制和实施了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比例从**年前不足30%,提高到**年70%,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供应“闸门”。持续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治理整顿,锶、煤、地热水等专项整治不断深入,乱挖滥采和破坏资源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土地、矿产执法监察全面展开,土地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止。

(二)存在的问题

1、用地需求与农用地转用计划间矛盾依然存在并逐年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用地的需求日益上升;另一方面,国家把土地控制作为宏观调控土地调整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已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县作为**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部五金之都,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大,而土地后备资源又十分有限,土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根据**市批准实施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确定全县到2010年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466.67公顷,而**—**年全县建设实际占用耕地431.82公顷,已将**市下达的到2010年的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用去92.6%。因此,如何解决好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协调好供需矛盾,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建设的成败。

2、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

在“十一五”时期,**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耕地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还需要占用耕地,耕地表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耕地紧缺状况难以逆转,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遏制,补充耕地的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耕地补充数量有限,加之基本农田中陡坡耕地比例大。根据**市批准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别为79233.33公顷和69666.67公顷,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目标500公顷。而**年全县耕地总量只有75096.91公顷,比规划目标减少了4136.42公顷;基本农田67050.28公顷,比规划目标减少了2616.41公顷;陡坡耕地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800.98公顷,占基本农田面积的25.06%(其中大于25度的基本农田3596.83公顷,占基本农田面积的5.36%)。**-**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约400公顷。按照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提出的“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县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形势严峻,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县耕地保护难度加大,如何处理好耕地保护是事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补充耕地难度大。一方面**县耕地资源垦殖率高、复种指数大、开发利用强度大,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整理潜力小;另一方面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来源困难,新增耕地单位投入大,要补充足够的耕地则资金投入十分巨大,限制了耕地的补充数量。

3、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农村宅基地使用普遍超标,闲置、浪费土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良田问题比较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90%,比全国较好的矿山有一定的差距。矿产勘查投入几乎为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以煤、天青石、页岩为主,结构不合理;并且锶矿资源的深加工有待进一步提高。

4、地质灾害严重且防御能力弱。

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50%以上国土面积受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年~**年年平均死亡和失踪人数为8人,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6.8万元。目前,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41处,重大隐患点42处,威胁人口4915人,威胁财产超过17417万元。未来五年内,西北部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仍将处于增长趋势。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灾减灾体系尚未建立。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一五”规划是未来五年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提出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重点,是加强国土资源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体系、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行动指南。编制和实施好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一五”规划,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是关系国土资源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意义十分重大。

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一五”规划以**年为基准年,2006年至2010年为规划期。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保障资源安全为主线,协调解决资源供应短缺、利用效率低和污染严重三大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坚持对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管理制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并举,首先立足国内;坚持科技创新和进步,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主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保障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

1、“十一五”总体目标:

作为重要生产和生态资源的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土地管理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发现并查明一批矿床,稳定大宗矿产供应能力,适度缓解矿产资源瓶颈制约。资源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促进资源秩序良性发展;国土综合整治取得显著进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及时、准确、有效。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2、主要预期指标: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74102.1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65815.6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8.9%;耕地减少量要控制在10055.56公顷范围内,其中建设占用耕地不得超过631.15公顷,生态退耕779公顷,农业结构调整570公顷,自然灾毁控制在9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的数量要达到700公顷,其中耕地整理增加耕地480公顷,村庄整理增加耕地50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2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50公顷。

——建设用地利用目标:

规划期末建设用地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总量达19004.5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4928.86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4075.69公顷。较**年增加858.34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加542.12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增加316.12公顷。

——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目标:

规划期末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年基础上提高84.77%,达到63.93万元/公顷;单位面积城镇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年的基础上提高16.19%,达到303.02万元/公顷。加强煤、天青石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消费弹性系数降到1以下,采选综合回收率平均提高2—5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目标:

土地市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规划期末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可实现2.5亿元。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目标:

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基本建成防灾减灾体系,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期望损失值减少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20%。矿山开采引起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率达到70%,“三废”治理率达到80%,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40%,平均复垦率达到50%,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55%以上。

(三)主要任务

1、土地资源调查、保护与利用

加强土地科学规划,坚持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全程管理制度,实现建设用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1)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

修编和严格实施县镇(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完善规划实施的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机制,重点发挥经济手段在土地规划实施中的作用。采用建设项目预审、农用地指标转用控制等手段,严格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监测。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农用地转用的总量、速度和结构。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类考核办法,对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完善基本农田监督管理手段,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五个不准”,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变更、质量不降低。

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产品和投资项目的用地。合理规划和整治村镇建设,减少新的非农建设用地。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的监管。

合理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加强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完善土地分区用途管制,促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调整和整合建设用地,改善城市土地供应结构和布局。

(2)严格耕地保护、全面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切实保护优质耕地。严禁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严禁擅自调整或随意变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位置和用途。对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优质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完善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明确基本农田在土地证书上注明的程序和方法,切实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建立基本农田年度检查制度,开展基本农田统计分析、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土地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纳入地方一把手考核指标,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督管理,坚持按项目考核。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完善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设计和审查水平。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积极推进基本农田整理,土地整理复垦要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按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

明确征地目的,缩小征地范围。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严格限制征地权的行使范围,严格控制征地面积。逐步向完全按照公共利益范围征地过渡。

确认农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及各项权能。建立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和宗地价评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最低保障和长远生计。

着眼于长远生计,将安置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按低保起步、低保享受原则确定参保基数。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积极筹措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征地费用足额列入项目建设投资概算。政府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照一定比例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积累资金或土地补偿费中抽调一定的资金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积极开拓多种安置途径。

健全征地程序,加强对征地过程实施监管。增设征地补偿安置协商工作程序,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完善征地公告办法。建立征地纠纷的司法裁决机制,保障公共利益征地顺利进行,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加强土地调查评价和监测

开展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分布和权属状况,建立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土地基础数据的信息共享。全面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重点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城市规模扩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等情况。继续利用遥感等手段适时监测违法占地情况,协助开展执法检查。开展对开发区(园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各业用地状况、集约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的监测。建立全县重点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

加强土地价格和土地市场调查与监测。扩大城镇地价调查和监测范围,完成基准地价更新。完善全县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络,加强地价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和长效监测制度建设。继续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使用和交易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土地市场运行动态监测与预警网络和土地市场信息系统。

开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选择龙岗、龙水等重点地区,开展土地集约利用专项调查和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本底数据库和评价信息系统。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评价,全面摸清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水平和闲置程度。

(4)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全面推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集约利用。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加大向粮食主产区的倾斜力度,切实保障对耕地资源的持续投入,建设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发挥市场在土地使用中的作用,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供地政策和市场准入政策,提高用地的经济门槛,引导和制约用地需求。规范土地出让合同,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严格限期开发、限期完工和闲置收回制度。制定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保证按规划、按计划和按用地标准供地,保障规划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单位用地的产出。强化市场监管,严格制止屯积土地。改革土地租(价)、税、费制度,调节土地收益分配。规范协议出让行为,全面建立和严格执行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制度。基本形成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闲置地、空闲地、批而未供土地的专项调查,应用级差地租经济杠杆,盘活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土地,建立鼓励各项建设使用存量土地的激励机制。建立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考评标准,完善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范围,积极稳步推行工业用地租赁制度,严格实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统一公布制度,工业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格标准。完善和规范土地储备制度,尽快建立土地基金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显化土地资产。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改革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楚、权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土地产权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益的评估,建立土地抵押登记监控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和征用制度,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土地登记、用地审批、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建立和完善土地督察制度。配合财政、税务部门调整土地税费政策,降低土地流转成本。

积极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包括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等各项权利,及其代表主体、行使方式、流转方式和权益保障等。

2、矿产资源调查、保护与利用

(1)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

加强煤、天青石、镓等优势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勘察。要把煤、天青石、镓等矿产的勘查放在首要位置,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勘查力度,努力增加可供开采的资源储量。加强区域性未知矿种的调查评价与勘察工作。

(2)加强其他资源勘查

加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开展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开展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重点在西北一线严重缺水地区,继续开展红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为当地群众提供安全饮用水源,并为严重缺水地区提供地下水勘查经验与技术支持。

(3)加快推进基础地质调查

在重要经济区、重要成矿区带、地质灾害多发区、重大地质问题地区,系统开展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综合调查,建立新一代地质图和数据库。完成全县区域内1:5万综合地质调查,建立本县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和公益性地学信息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建立1:1万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促进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合理利用锶矿、镓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锶盐系列化工产品,新建10万吨/年碳酸锶生产企业,提高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率,扩大锶矿深加工产品市场。

实行规模开发,提高集约化水平。淘汰落后、分散的采矿能力。依法关闭无证开采、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办矿条件的矿山企业,使小矿山数量控制在140个以下。

3、地质灾害防治

(1)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成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开展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要经济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查明地质灾害的状况及危害程度。进行地质灾害地质重点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加快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和运行覆盖全县的群测群防体系。在重点防治区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报。完善县乡村三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向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

建成县乡村社四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对每年新发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地质灾害进行应急处置。

——做好典型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作。实施以滑坡为主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示范,典型性国有老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示范,探索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有效方法,推广地质灾害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经验。加强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2)保护地质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开展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开展以城市规划区为单位的环境地质调查,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加大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力度。开展城市应急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与论证,提供一批后备和应急地下水水源地。

加快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提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对策。

提升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地质环境保护技术。建立生态脆弱性地质环境指标体系;研究以3S技术为支撑的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预警集成技术和防灾减灾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关键技术、治理和应急技术研究;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技术研究。

三、空间配置及重点工程

(一)空间配置

1、龙岗地区和龙水地区以城市用地为主,积极推行城市更新改造,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布局,打造城市靓点,提升城市形象,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教育服务业为主。

2、在大邮路沿线的邮亭、龙水镇,重点建设**工业园区(A、B区)和依托龙水强大的五金之乡市场基地和邮亭便捷的交通、能源优势,着力发展五金制造、汽摩配件产业,兼顾发展机械铸造、机电化工业、建筑五金业等,形成有特色的工业园区。

3、以**石刻(宝顶山、南北山、石篆山、石门山)、龙水湖、西山森林公园为依托,在宝顶、龙岗、棠香、玉龙等镇,重点布局旅游产业及相关服务设施重点保护我市十一大产业之一的石刻影视文化城建设用地,使之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我县新的集旅游、文化、影视基地、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影视城。

4、依据南环二路建设,搞好县城文化教育产业基地的培育和发展,使之成为县城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搞好城市房地产市场供应,建立公平、有序的房地产市场。

(二)重点工程

作为国土资源宏观调控和资源保障部门,国土资源重点工程主要涉及基础业务建设和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工程;“十一五”期间共规划本部门重大重点项目4项(见附表1),预计总投资1.0961亿元。

四、规划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潜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支持矿产资源勘查和深加工,积极引进国家和外来资金,加强对锶、煤资源的地质堪查工作,并为锶矿深加工创造宽松的地质环境,不断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矿产品附加值,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益。

(二)依法行政,建立规划控制机制,协调国土资源供需矛盾

为保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及时有效地供给国土资源,因此,必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由**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规划,树立牢固的国土资源法制意识。从实践“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服务发展”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建设现代化的“旅游胜地”。

(三)、深化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严格土地出让计划管理,重点抓好龙岗、棠香、龙水等地土地供应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规范出让土地和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管理。严格审批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后期跟踪监管,加强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管理,清理土地隐性交易市场,防止政府土地收益流失,探索建立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运营监管机制,积极推进改制。依照矿产资源管理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基本建立以矿业权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矿业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四)、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用地审批程序

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用地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依照用途管制的程序来申请用地。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要严格按土地用途管制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和利用;确需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依照法定程序修改。要继续完善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用地项目要积极支持,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快速地办理各项用地审批程序。

(五)、加大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案件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要贯彻“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事前防范,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监督,建立和完善动态巡回检查制度,把违法占地和破坏性开采、浪费矿产资源等违法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对已发生的违法案件,要加大查处力度,坚决纠正“以罚代法”的作法,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对那些严重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人要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六)、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化,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综合应用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管理信息系统(MIS)及国际互联网(INTENET)等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确保对国土资源实现快速和准确的动态监测。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数字国土过程;运用高效、实用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抓紧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