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计划
时间:2022-11-02 07:01:00
导语:城镇化发展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为阐明我县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明确“十一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我县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改革方向和政策调整方向,根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规划年限为**~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远期2011至2020年。本规划范围为**县行政辖区范围,幅员面积1399平方公里,包括2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2个乡。
一、基础条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城镇数量及规模。全县共有24个街镇乡,其中县城组团2个,即县城主中心(龙岗、棠香街道)和龙水副中心;中心镇2个,即邮亭、万古镇(未含龙水中心镇);一般集镇19个。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25.75平方公里,城镇平均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县域人口密度661人/平方公里,约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
2、城镇化水平。全县城镇常住人口22.32万,城镇化水平29.3%,较**年末提高了11.55个百分点。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县城日供水能力4万吨,人均日综合用水量583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9升,供水普及率95%;县城垃圾日清运量82.19吨,建成垃圾处理场1个,正开工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龙岗污水处理场;天然气普及城镇12个,气化率65%;县城拥有城市道路总长26.84公里,面积56.43万平方米,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7.4平方米;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5.1公里;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9.9%,绿化覆盖率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4平方米;建成了宏声广场等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
4、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推进,优势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项目农业、创税农业得到大力发展;三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有了新的进步;优质粮油、枇杷、笋竹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草食牲畜、伏淡季水果等六大特色基地建设得到了培育壮大。**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龙水五金产业得到优化升级,古龙、雍溪等乡镇锶盐化工业以及万古、古龙、中敖、宝顶、玉龙、三驱、珠溪、铁山等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和建筑建材产业方面有了较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9.55亿元。建成了商业步行街、**商贸中心、中国西部金属交易城和新世纪、重客隆商城等商贸区,县城-龙水商贸核心区基本形成,传统商业逐步向现代新型商业转化;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依托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旅游经济呈现了快速增长势头。
5、城镇职能。县域内基本形成分工明显的城镇职能体系。其中县城以旅游服务型为主,龙水镇以小五金为主,邮亭镇以物资中转和集散为主,古龙、雍溪等乡镇以锶盐化工工业为主,宝顶、玉龙等乡镇以旅游开发为主,其余各主要城镇如万古、中敖、三驱等也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和初级产品流通。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
1、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形成了以大邮路为主的县域几大中心城镇,推动了周边农村向城镇转化,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城镇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县已经形成了由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所构成的三级县域城镇体系,但现有城镇体系仍存在严重缺陷,城镇体系分工不十分明确,空间配制缺乏协调,未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现有的城镇中,小城市只有1个(县城和龙水组团),非农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城镇只有万古、珠溪、邮亭和中敖镇,其余城镇非农人口均在5000人以下,小城镇比重大,规模过小。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现状城镇化水平较渝西地区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在全市中排名第23位。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除县城外,绝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不足,其中尤以文化科技教育设施较为缺乏,城镇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弱,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县域内共享基础设施缺乏,城镇之间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阵现象突出,且极不平衡。
——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暴露,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致使普遍存在环保欠帐,综合环境质量较低;环境管理滞后,加剧了小城镇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
——规划编制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以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需加快进度;规划监督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违法建设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规划设计发掘县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够,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
——保障体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经营城市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市政公用事业、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子不快,经营管理体制不活,公用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尚未真正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起步晚、程度低;社会保障等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
——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经济的总体效益不高,部分城镇既无能力容纳大批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镇,又不能够有效反哺农村;城镇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具有比较优势和地区特色的产业少,大部分城镇资源整合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状况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
2、有利条件。“十一五”时期,全县加快推进城镇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城镇化建设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十一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将始终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十一五”期间,我国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为小城镇建设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渝西经济走廊战略的继续实施和渝西地区进入**大都市圈规划,不仅为我县推进城镇化指明了方向,而且还将为我县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消费需求的升级,经济增长空间的扩张,使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活力和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必将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从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看,2002年以来,我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年达到29.3%,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此外,我县石刻旅游、五金铸造、锶盐化工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和玉滩水库、成渝辅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将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口转移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内涵,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走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二)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发展城镇经济,充实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提高城镇质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强中心镇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构建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指导原则
1、城镇化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城镇化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为依据,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充分体现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2、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政策。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加大力度,又量力而行,既适度举债,又不劳民伤财。既要使农村人口有序转化为城市人口,又要提高转移人口对城镇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把握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规划,适当超前又兼顾现实;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杜绝长官意志;要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4、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
要围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5、多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
以构建合理结构、层次分明、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网络体系为目标,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各类城镇要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塑特色,树形象,努力打造城镇品牌,不断提升城镇竞争力。
6、城镇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注重长远,全面提高各类城镇的生态与环境质量。要加强城镇生态建设,使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环境质量,做到既加快城镇发展,又要青山绿水。要重视保护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和持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5年到15年我县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确定为:
(一)城镇体系建设
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逐步建成由县城—中心镇—一般镇所组成的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规模速度、等级配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和以县城—龙水—邮亭为主线的经济增长带。结合我县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地域区位关系、用地建设条件、交通资源等现状,重点发展小城市、中心城镇,形成区域中心,从而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到2010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其中:中心城市(两个组团)1个,中心镇4个(不含龙水),一般镇17个。
(二)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0:49.0:36.0。
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全县的区域位置,资源特点和渝西地区在全市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依托中心镇和重点城镇,因地制宜,形成县域的“一轴三点、三区五片”的产业布局,实现“点、线、面、体”立体联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县域内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确保县城及中心镇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验收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其中: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5%以上,气化率达7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6.8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到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660元;城镇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分别达到2万人和3.5万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动者权益得到较好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交通、水利、电网、人畜饮水、卫生厕所、沼气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十一五”末纳入低保覆盖范围的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
“十一五”期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市外、市内县外、县内三级转移分布比例协调,建筑业、制造业、服务行业、农业产业四大从业结构趋于合理。
(六)城镇化率增长
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县城镇常住人口达到2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6.8%以上,到2020年,县域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为60%。
四、重点任务
我县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形成是历史长期积累和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赋予**“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新的战略任务。
(一)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改变目前城镇体系的不合理状况,建立结构规模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十一五”期间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1、全力建设辐射全县的生态旅游县城。按照做大做强的要求,既注重县城规模的扩张,更注重内涵的丰富,扩大容量,增强县城的立体感。以大(足)邮(亭)路和组团城市连接道路为纽带,以县城组团和龙水镇组团为主、副中心,努力建设功能优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体现石刻文化内涵的双中心组团式旅游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到2010年,县城区城市规模达到21.3万人,17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35万人,32平方公里。
——突出建设县城主中心。以教育城、嘉杰房地产开发、五星级产权式酒店等重点建设项目为带动,加快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交通和通信枢纽等产业建设;加快濑溪河(县城段)景观建设步伐,加强南北山规划控制和生态林的保护,加大白仙路(南环二路)、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实施力度,努力把县城组团建设成为以濑溪河为纽带,以北山、南山为绿屏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县城主中心;加大东城新区等片区开发建设力度,重点集中建设好南环一路以东沿线、宏声广场以东至五星大道片区,建设白仙路(南环二路)沿线以及大邮路教育科技园区、城南高新工业区,加快县城组团旧城中心区、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和城西新区四大片区的形成,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力争到2010年,县城主中心常住人口达到11.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9.2平方公里。
——重点建设龙水副中心。以旧城为依托,沿大邮路经济发展轴和大龙路空间发展轴展开城镇布局,形成以濑溪河为纽带的南北两大片区。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场、工业园区道路网络建设,启动实施龙水公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是加快濑溪河(龙水段)的整治开发,实施龙玉路风貌建设,加大对城区内乱搭乱建行为的查处,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提升城镇形象。以五金产业为带动,依托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发挥五金、金属(废金属)专业市场作用,不断培育和壮大五金、铸造、汽摩配件、农机配件、钢模等特色支柱产业,巩固其在我县的经济中心和产业基地地位。通过加快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9.5万人,面积达到7.1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面积达到12.8平方公里,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2、加快建设邮亭、万古、三驱、宝顶中心镇。除龙水外,现有中心镇2个,即邮亭镇和万古镇。通过努力,逐步将宝顶镇、三驱镇纳入市级中心镇建设。突出和强化邮亭、万古、三驱、宝顶在县域内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着力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对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积聚力。力争到2020年,把邮亭建设成为3.5万人的工业发达、商贸活跃、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经济重镇;把万古和三驱建设成为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把宝顶建设成为2万人以上的特色中心镇。
3、择优培育和发展新型小城镇。小城镇是城乡最直接的结合点,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坚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强化功能、增强特色、繁荣经济、集聚人口的原则,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在现有小城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突出发展特色。重点是以打造旅游开发、矿产资源加工利用、农业开发三大经济发展区为切入点,加快玉龙、雍溪、古龙、智凤等乡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进一步健全城镇功能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市政公用、交通、信息、水、电、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城镇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构筑城镇道路网络。加快县域骨架公路建设和出入城通道建设,从而改善我县的区位条件,增强县城对城镇的积聚能力,重点建成并投入使用白仙路道路,力争开工建设**“三环”高速公路(**段)和成渝辅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以及组团城市连接道路。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内部路网,提高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重点加快建成东城新区等新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内部道路网络。提高路网效率,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停车场建设,打通断头路,建设海棠路等县城道路,完成县城(龙水组团)城区主干道沥青路面和人行路面改造。
——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普及率高的城镇现代综合供水体系。积极发展乡镇供水工程,增强城镇用水保障能力;加强对上游水库、化龙水库等县域饮水源及水源流域的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入自然水体;加快实施县城主、幅中心供水管网改造与扩建,全面提高县城区的供水质量和能力。
——健全城镇能源供应体系。以“安全、高效、稳定”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供电资源,完善输、变电设施,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力争完成**220KV等变电站的新、改建,改造大堡等扩容变电站,新(改)建马智线等线路,以满足城镇发展需要。建设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小城镇的天然气输送网,稳步发展城镇天然气,提高气化普及率,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的需要。
——完善城镇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城镇光钎输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讯网的建设;发展政府信息公用平台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和小城镇的本地通信网,提高与县城的通信能力。
——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重视城镇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一批与世界文化遗产胜地相匹配的重点文化设施,丰富市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完成县文化艺术中心、广电新闻传输中心建设,打造宝邮路沿线宣传文化长廊,加快数字化电视县建设,推进工人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体健身娱乐站(中心)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城镇卫生、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巩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建立健全方便、优质、高效、价廉的城、镇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人人享受卫生保健;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覆盖城乡、快速畅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体育场馆,加快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
——加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城镇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提高城镇应急能力和救灾能力。健全消防、防汛、防旱以及综合防灾的设施及管理体系,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促进城镇产业发展
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相应的城镇产业作支撑。城镇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且能刺激城镇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还可以促进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品种品质,大力发展农品加工业和观光农业以及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提高生产集约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加快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南部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和西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
——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坚持走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新型发展道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形成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关联度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达到共享基础设施和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壮大园区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抓好传统五金、锶盐化工等五大工业产业,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益,壮大城镇产业支撑。
——突出发展建筑建材业。充分发挥建筑业的集聚功能、先导功能和关联效应,强化积累功能和辐射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发挥地域优势和现有技术经济实力,疏导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的渠道,蓄势和拓展县、市外建筑市场;充分发挥建筑业工程建设施工生产门类齐全的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带动和扶持乡镇经济的发展;围绕石灰石、石英砂等优势矿产资源,积极策划、实施一批建材业结构调整项目;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积极发展墙体材料、玻璃、陶瓷、钢模板和化学建材等为主体的现代建筑材料产业;深化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建筑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功能,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建设领域法规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使全县建筑业运行机制、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及整体竞争能力有显著提高,保证建筑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我县经济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年均增加12%以上;全县企业的群体优势显著提高,知名企业数量增加,培育年创产值2亿以上企业1个,8000万以上企业6个,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专业承包企业和高素质的劳务分包企业,形成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结构合理的建筑队伍;积极发展县、市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县外建筑业产值占全县建筑业总产值30%。
——提升城镇商贸业发展水平。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提升商贸业整体水平。逐步建立、完善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等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络,沟通城乡商贸流通。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企业。统筹规划,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一批设施现代、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大型综合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汽摩、建材、机电和农产品等专业市场。
——大力发展城镇现代物流业。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建立起现代物流的硬件设施,加快构建信息通达、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对企业有吸引力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是打造邮亭火车站、**、龙水汽车站3个物流中枢和多个区域性物流中心,综合运用先进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机械设备,在汽车、摩托、建材、农副产品等方面,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优势企业。
——壮大旅游业。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把**建设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会议等多功能复合型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旅游、市场、产业新格局。坚持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作用,完善景区功能,优化景点布局,全方位、高水平、高效益开发一批旅游景点。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进行景区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不断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壮大旅游经济,增强城镇承载力。
——促进科技进步。以增强城镇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加大科技投入,解决行业和产业关键技术,引进和推广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行业和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促进科技进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处理好教育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强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努力创办高等院校,为城镇建设提供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基本完成全县城镇中小学校危房的改扩建工作,完成科技教育城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优化发展房地产业。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为导向,适应房地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促进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协调、持续发展。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供应制度,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总量。加强对房地产发展的调控力度,确保房地产投资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合理,市场秩序规范,价格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基本协调。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改善质量和性能为主要内容,大力推广绿色住宅示范小区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制订并完善装饰装修、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等相关行业的管理措施,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十一五”期末,竣工城镇住宅16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展特色经济。县城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和要求,加速改造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商贸文化、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龙水、邮亭等镇要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好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县的特色工业基地和城镇发展招商引资的载体。宝顶、玉龙等镇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规划实施一批旅游开发项目,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发展旅游经济,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旅游业逐步培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万古、古龙、拾万等镇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条件,大力发展建材、化工业。其他乡镇,如中敖、铁山、珠溪等小城镇,也要“一镇一品”,突出特色,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在本地相对集中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形成规模农业经济,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改善城镇环境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立足当前,注重长远,提高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1、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把城镇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加强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杜绝边建设、边污染。
——加强城镇生态保护。严格按照《**县风景名胜规划》和《**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根据城镇功能以及生态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并提出明确规定。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留足环保、生态项目建设用地。加强对县城南北山、宝顶山等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依法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资源保护区进行不符合保护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
——加强城镇绿色生态建设。按照《**县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城镇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绿化带、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县城和大邮路等交通干线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努力营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特色的城镇生态环境。力争到2010年,建成西门游园等一批公园和街头绿地、游园。
——加快绿色生态住宅建设。大力开展建筑节能活动,提高住房建设的成套率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加大对住宅区绿化覆盖率的控制,重视室内外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努力建设宁静、舒适、安全、优美的住宅小区环境,建成一批环境绿化优美的绿色生态小区。
2、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把污染综合治理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标准,努力改善城镇环境质量。
——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工业污(废)水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县城和龙水污水处理厂,适时启动实施县城二级污水管网建设,县城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同时,根据县域行政区划特点,分片区规划并逐步实施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实施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广泛推行城市垃圾袋装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场建设,结合县域城镇布局,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城日处理能力184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1座,启动东部、西部垃圾处理场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建成一批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大幅度提高全县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五)加强城镇管理
1、加强城镇规划实施和管理。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工作,强化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控和指导,健全城镇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城镇规划编制。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有计划的编制完成所有乡镇的总体规划的编审,从而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加强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工作。加快各城镇编制详细规划的进度,提高规划覆盖面,优化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加快城镇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专业规划编制进度,更好地指导城镇建设和管理。在进行城镇规划中,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超前意识,坚决杜绝败笔,避免一般化、趋同化。各类开发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住宅小区和行政、商贸、体育、文化中心等规划设计实行多方案竞选,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质量。
——加大规划管理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力争组建专业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培训,不断规划执法水平。同时,进一步做好乡镇规划执法委托责任的落实工作,坚决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保证城镇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完善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编制和实施城镇规划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公告、听证、规划项目跟踪服务管理以及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制度,增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促进规划全面实施。
2、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因地制宜,调整和完善城镇建设标准。严格建设程序,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设计、施工的监管。在建筑施工和管理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施工的科技含量,确保城镇建设的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和抓好城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逐步推行城镇建设工程责任书制度,通过施工单位与建房业主、建房业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等办法,强化对直接质量责任单位的约束管理,保证村镇建设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3、加强城镇的综合管理。管理是城镇持续、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生命。在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效能管理城镇。切实发挥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管理力度,着力做好以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城镇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从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从随机管理向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的转变。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城镇管理,逐步提高城镇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加强城镇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加快农村康居工程建设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康居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是新时期城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促进农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为重点,以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以小康村和康居户建设为载体,搞好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完善农村基本的公用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从实际和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出发,集中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推进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制止乱建乱盖和强占农田现象,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向中心村、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以自然村或农民聚集点为单位,整治或兴建道路,改善农民出行不便的现状;改造或兴建供水设施,解决农户饮用卫生水问题;改建农户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新建农村公厕;整治禽舍畜圈,适度推广厕所、猪圈、沼气池“三位一体”的综合利用设施;兴建村级垃圾收运设施,做好环卫保洁清运工作;开展村内道路和农户房前屋后净化工作、庭院绿化和农村道路的绿化;对不能集中居住的散居户特别是危旧房和重要地段的农房进行整治配套,完善功能,协调风格。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农村康居工程,建成一批“规划合理、适度集中、人畜分离、饮水安全、服务配套、村容整治、风貌鲜明”的小康村和“合理规划、安全用水、卫生用厕、清洁用能、房屋安全、风格协调”的康居示范户。
(七)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力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镇化。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引资兴企、以资兴城、以城富民”的发展道路,推动城镇产业兴起,吸纳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农民变成市民。
扩大城镇工业规模,提高二三产业质量,是现阶段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乡镇企业力度,鼓励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增加工作岗位,吸纳农民就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二、三产业,鼓励农民通过多种渠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输出服务三大系统,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和“阳光工程”。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加强与外地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的衔接,打通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的两个渠道,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定居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对农民工转移就业指导,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加强城市文明观念培训,促进农民顺利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政策措施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城镇和乡村自有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促进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对象,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的融合。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新途径,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要措施,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围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园区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和地方民营工业发展;把发展工业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二)加快项目的实施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突出重点,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实施一批增强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积极借鉴市内外城市的管理经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建设一批增强城市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显著提升城市基础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如: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信用系统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等。
建设一批增强服务功能的重大项目。根据城市空间调整、功能完善的需要,着重组织实施好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形象。
安排一批方便市民生活的便民工程。围绕市民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和改进管理,安排落实好一批解决市民生活不便、满足基本需要的项目,办实事、求实效。包括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街道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便利化,整治环境脏乱差等。
(三)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严格实行征地用途管制,切实盘活城镇资产。坚持和深化“总量控制—政府收购—储备整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供应制度,对城镇土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城镇土地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出让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最终达到既有利于大幅度降低进城“门槛”,促进乡镇企业和人口集中,又能充分保护村社集体和农民的长期土地权益。鼓励改造老城区,盘活小城镇的存量建设用地。对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分用途实行新的用地政策,在坚持用地标准和性质的前提下,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实行低补偿原则;商用建设用地允许规划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由市场确定地价。正确处理进城农民与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关系,保留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并鼓励转让承包地使用权;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进城农民利用原有宅基用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结合自然村合并和新村建设及小城镇商品房开发,逐步对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城镇化进程也将严重受阻。进一步完善城镇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探索建立适应城镇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完善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老弱病残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定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管理、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体制。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基本健全,建立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依法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利益。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在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加强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同时,建立完善劳动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供求信息等多种方式避免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五)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的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为建筑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手段。通过努力,到2010年,基本构建起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用和互认;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各类企业和执业人员)行为诚信标准更符合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建立起有力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做到守法经营,依法活动;综合信用评价的市场化初步形成。
(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政府出资、社会集资、企业筹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全面开发、滚动发展”的城镇建设资金筹措路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政府向社会过渡的格局。把城镇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采取竞价拍卖或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土地、公共设施等资源,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BLT(建设-租赁-转让)等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和营运,促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特许权经营,通过股权转让、拍卖经营权、冠名权等方式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存量和无形资产,利用回笼资金建设新项目。使用国家银行贷款和吸引国内民间资金、境外资金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和方式。
(七)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把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协调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调查研究,积极协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组织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城市规划意识,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要建立民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搞好宣传发动,引起全社会关注,达成社会共识;对城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发扬民主,科学论证,避免和减少失误;鼓励公众参与城镇化建设;要建立城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全县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 上一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计划
- 下一篇: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