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时间:2022-10-05 05:39:00

导语: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促进我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年淄博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本纲要。

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的优惠政策,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年开始,在全区大力实施了人才工程,促进了我区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保障,并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才队伍规模逐年壮大。截至**年底,我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达到38546人,比**年增长了17倍。**年全区具有专科以上学历1469人,到**年底达到13360人,增长9.1倍。

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专业构成比较齐全,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到**年底,我区国家公务员队伍1794人,全区党政机关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589人,占总数的比例由**年的31%上升到69%;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到3275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30人,中级技术职务1055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21365人。高、中、初级比例为1:13:26。

人才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区每年都有二十几项科技成果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星火奖等奖励。截至**年,共选拔了七批109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6名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来看,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占全区总人口的5.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人才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少。在38546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当中,研究生只有37人(包括研究生班毕业),本科生2671人,分别占0.1%和6.9%。从国家正规院校毕业的只有11500人,不足三分之一;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教育、卫生、党政机关中的人才密度较高,农村偏低,工业、外贸、流通行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民营企业人才严重不足。全区工业系统中主体专业人才少于辅助专业人才,高级管理、复合型人才匮乏;四是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用效率不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少数单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外,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培养和配置机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资金投入尚不能满足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也严重阻碍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另外,我区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地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客观上也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十五”期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人才队伍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全区上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紧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之路,努力实现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四)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三支队伍”(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齐抓,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机制,造就一支规模适量、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为建设“经济强区”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以下原则:

⒈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依靠人才作为支撑,人才队伍发展要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队伍的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结构与布局调整都要以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

⒉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有总体发展战略,又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形成“三支队伍”一齐抓的全方位发展格局。

⒊引进与培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也要立足本区,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功能作用,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⒋突出重点与带动一般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尽快形成一批在省内外和全市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人才,又要注重我区现有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形成人才竞争的整体优势。

⒌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实现人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五)2003-**年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人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主要预期目标:到**年,各类人才总量达到51300人,年均增长10%,占全区总人口比例达到7.5%左右,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0%以上。高、中、初级职称之比达到1:6:13。三次产业人才比例稳定在2:47:51左右。

三、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六)加强各级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体现时代要求,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围绕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构建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框架。研究制定不同层次党政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形成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通过在职培训、轮岗交流、基层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济、会管理、创新意识强、群众拥护的新型领导人才。每年择优选拔5-10名35岁以下科级及优秀一般干部脱产到高校或国外进行中长期培训。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和工作作风建设,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根据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干部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具体标准和程序,注意把好推荐提名、考察和讨论决定三个关口,对特别优秀的干部予以破格提拔。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疏通从企业、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渠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认真实行干部免职、辞职、降职、聘任制度和试用期制度等。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坚持后备干部制度,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

(七)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机关人才队伍。坚持考试录用制度,完善选调制度,注意选拔高知识层次年轻干部以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党政机关。坚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制度。加强对党政机关干部的培养,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完善有关的公务员管理办法。大力推行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使机关干部做到能上能下。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八)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认真研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从规范用人上、严密程序上、严明纪律上强化监督,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现监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努力健全监督体系,做到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干部监督工作的信息网络,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九)精心选拔、重点培养造就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围绕发展在全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重点企业,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注意研究企业家成长规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加大培养措施,不断提高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家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驾驭市场经济和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

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复合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对企业年轻后备干部的配备和培养。综合运用企业内部培养、市场公开招聘、外部引进和鼓励机关干部到民营企业任职等手段,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后备人才队伍。注重选拔一批40岁左右特别是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跟踪管理。重点挑选特别优秀的、精通金融、市场营销、国际经济、法律、资本运营的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或发达地区进行中长期脱产培训学习、锻炼,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高级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员。拓宽选人途径,建立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形式的选拔机制。

加快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配置。建立起符合我区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测评系统,把组织推荐与市场配置结合起来,在人才搜寻、考试测评、培训和推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尽快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方法的市场化。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资质评价标准体系,推行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证书制度。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继续坚持向非公有制企业派驻书记制度,积极创建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够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善于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十)健全激励机制,培育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注重创业精神。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形成民主、科学、公平的用人机制,确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方式。积极探讨民营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的路子,通过向国内外聘请职业经理人等方式,让那些拥有较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人走上前台,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重点培养并形成我区优秀科技人才群体。实施“151人才工程”。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培养10名获国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及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引进培养50名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及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引进培养急需专业的本科学历技术人才1000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选拔、动态管理、滚动发展。

(十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一批急需的纺织、化工、建材、金融、财会、外经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抓紧培养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专门人才。注意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和农业科技队伍。重视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

(十三)积极探索创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用人机制。把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作为改革的一项重点,建立起以聘用制为核心、岗位管理为重点的用人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和分配机制。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贯彻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逐步探索建立重实绩、重实效、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多种分配机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十四)结合乡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大力实行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拥有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实用人才队伍,使其成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繁荣农村经济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确定人才工程的目标任务,落实实施措施,扶植和引导更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充实和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结合全区“乡村实用人才工程”的实施,在全区范围内,培养和造就一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示范好”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类实用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基本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五)继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落实用人单位聘任权。全面推进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执业资格的统一管理。构建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制度体系。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实行学术休假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

六、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

(十六)对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尤其围绕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纺织、建材、医药化工、新材料、农业高新技术、外经外贸等领域紧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优先引进一批精通世贸组织规则、通晓国际经济、法律和管理的专业人才。

(十七)采取多种形式,广开引才引智渠道。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来**创业的“绿色通道”,打破重户籍、区域界限的“刚性”做法,吸引更多的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新技术人才。一是通过市场招聘人才,将人才直接吸纳到我区人才队伍中来。二是通过项目引才引智。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年列出一批重点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及企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招标,引进人才和智力。积极吸引区外成果到我区来实现转化,在引进科技成果的同时引进人才,提高人才引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通过引资引才。将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人才结合起来。四是通过多种形式与区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它们的人才优势,帮助我们培养培训人才。

(十八)加强联系和沟通,畅通海外留学人员来**服务的通道,积极吸引留学人员来**创业。鼓励他们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我区服务。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人员来**工作提供发展空间。按照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完善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政策,研究制定薪酬、投资创业政策,尽快形成有利于留学人员来**工作的政策环境。

(十九)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待遇,并研究提出更加有吸引力的引才引智政策,对需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应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大胆使用,能力、业绩特别突出的应予以重奖,确保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七、加强教育和培训

(二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快普通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支持办好各类职业学校,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培养我区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在继续教育中,党政机关管理人才重点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开展依法行政和现代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以工商管理知识培训为重点,使其尽快熟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运行规则。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着重强化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十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和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教育和教师的需求,安排好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引进计划,逐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八、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二十三)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员和区外高层次人才来**服务成就奖。设立“伯乐奖’,对积极推荐、发现、培养人才成绩突出,支持科研人员做出重大贡献、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单位负责人给予重奖。

(二十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搞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积极吸收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高级专家咨询团,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通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

(二十五)进一步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在收入分配上,制定向优秀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各类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定期组织专家进行休养考察活动。

九、引导人才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二十六)建立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人才结构。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利益机制,使其在引导人才流动、鼓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方面起到基础和关键性作用。加快建设人才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人才供求信息联网,使信息成为人才交流、求职、就业的主要引导工具。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争议,保障和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搞好人才市场场所建设,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加强区人才市场硬件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全区人才市场的“龙头”和人才交流的中心。形成以人事部门兴办的人才市场为主体、其他部门和行业及民办人才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人才市场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和完善人才市场在人才信息、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素质测评、薪酬设计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十八)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在户口管理上认真贯彻《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我市户籍管理制度的通知》和淄公户[2001]16号文件精神,积极为引进人才办理户口转入手续。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九)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管人才”的方针,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人才工作,努力为人才队伍建设多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和充实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和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的作用,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人才队伍目标责任制,将其实施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三十)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受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通过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助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投资机制。区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定向用于国内外人才和智力的引进,解决高层次人才或急需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资助高层次人才的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资助中青年优秀人才从事重大项目的研究等。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资源开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