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五年计划

时间:2022-09-18 02:02:00

导语:教育事业五年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事业五年计划

一、**期间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

**期间,我县教育的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

(一)教育水平有新提高

1、幼儿教育向普及目标迈进。水城幼儿园被评为省示范性幼儿园,东门幼儿园被评为市示范性幼儿园;民办幼儿教育蓬勃发展。4—6岁幼儿的入园率达75%。

2、义务教育向高标准、高质量目标迈进。小升初比例达100.13%,初中入学三年保留率达96.3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人数占总人口的万分之六点二三,小学年辍学率为0,初中年辍学率为1.64%。初中升学考试高分段绝对数稳定在全市前四名。

3、高中教育向规模与质量迈进。**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1%。高考水平有新的提高,**年,我县二本以上人数首次突破300人大关。

4、职业教育有新发展。在合并职教中心一分校和二分校的基础上,把县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到原西华山子弟学校办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县职教中心先后向社会输送5000多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二)校舍建设有新成就

**期间,我县共投资5808万元,兴建校舍158栋,建筑面积达113986平方米。危房比例由2001年的17.3%下降至目前的0.79%。

(三)管理体制改革有新举措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较好的实施,实现了教育事业费县统筹、教师工资县统发、教师队伍县统管。从**年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行了“校长选聘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职工结构工资制”的“三制”改革。从**年开始,在全县中小学校推行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在城区学校及323国道沿线学校开展了“教师末位调离”的试点工作。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使17人走上了校长领导岗位,27名教师被调离原任职学校,129名教师落聘。不仅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构筑了平台,也极大地强化了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办学体制改革有新进展

2003年,引进外资创办了梅国学校,实现了我县义务教育阶段社会力量办学零的突破。截止**年12月,我县共审批了118所民办幼儿园。从2001年开始,推进了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吸纳了社会资金1452.57万元,新建了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28669.87平方米,盘活了学校资源,降低了后勤管理成本。

(五)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新成效

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行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制度改革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以升学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高中招生制度。

(六)整合教育资源有新突破

从200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网点布局调整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县农村共调整网点82个,其中撤消网点43个。不仅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重组,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需要应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发展的眼光看,当前我县的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学校基础建设资金缺口大

**期间,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校舍建设步伐加快,导致较大的校建资金缺口,共欠下了1264.901万元的校建债务(其中,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之前欠下校建债务114.93万元,2002年8月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之后共欠校建债务1149.971万元)。**年,我们将兴建18栋教学楼等楼房,涉及资金达1500万元,还将发生825.72万元的新的校建债务。

(二)民办教育有待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我县民办幼儿园发展迅猛但管理滞后,存在非法办学屡禁不止、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3年以来,我县共招聘了大专以上毕业生256名充实教师队伍,但由于高中扩招、小学“五改六”及受初中入学高峰等因素的影响,我县教师队伍的数量尚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另外,2002年至今,我县一直未招聘中师毕业生,大专毕业生又不愿意到小学任教,致使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教师队伍更是令人担忧。

(四)教育设施和设备数量不足,教学设备老化

目前,我县还有30所学校没有运动场,8所学校的生均校园面积、4所学校的生均校舍面积没有达到“两基”要求。电教实验教学器材装备还停留在1992年“普实”的水平上,学校的图书资料也严重匮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五)职业教育发展不快

职业学校办学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条件较差、缺少拳头专业支持、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职业教育未取得实质性地突破。

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教育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奠定人才基础。

(二)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坚持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实现“双高”普九,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高中教育布局,开发优质高中资源,全面提升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完备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组成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城区、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激发教育教学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义务教育,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对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护,促进教育公平。

2、具体目标。

(1)教育投入目标

教育投资比例。“十一五”期间,要依法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即: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省定标准。

校舍建设工程。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提高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和质量。“十一五”期间,全县学校拟建校舍63栋,建筑总面积达80805㎡;全县中小学扩大校园面积80.9亩(详见附表二)。

教学设施与设备。全县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实现“三通”,即校校通因特网、班班通广播、校校通中国教育电视。小学教学点配备成套教学光盘播放系统,村完小装备远程教学接收系统,农村初中装备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城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达省颁一类标准,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和50%的村完小达省颁三类以上标准。到2010年,计算机人机比全县中小学平均达到10:1,其中重点中学达到5:1,全县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到2010年,所有中小学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课桌凳,都按省颁标准装备数量足、设施齐的实验室的成套设备,并按要求开齐开足实验课。绝大多数学校的理科、音乐、美术、体育教学设施、器材配备达到部颁标准(详见附表二)。

(2)各类教育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6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水城幼儿园办成一流的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0%的民办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办园标准。

义务教育。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到2010年,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5%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城区0.5%以内),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城区2%以下)。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完小三年级以上全面开设英语课和信息技术课。

普高教育。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确保**中学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力争梅关中学通过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全面提升高考质量,力争每年高考二本以上人数稳中有升,高考质量(万人比)稳定在全市前三名。

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职教中心的教育质量,力争进入国家级重点职高行列。到2010年,普高和职高(含省、市属普通中专、高职在余招生数)在校生比接近达到1:1。

继续教育。力争使教师进修学校达到国家级示范性培训机构标准。五年内全面完成新一轮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和新一轮教师培训任务,确保每位教师累计接受240学时以上的业务培训。

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85%以上(当地人口万分之八的85%)。

社区教育。基本构建起以培训、函授、自考及远程教育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成人教育新框架,建立起覆盖全县的社区教育信息网络和教学网络,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创造终身教育的机会。

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着力培植一批质量高、示范性强的民办幼儿园。

(3)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敬业奉献、敢于创新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重点解决山区教师和小学英语教师短缺,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初中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教师薄弱等问题。

实施名师工程。打造一批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一批师德典型。

提升学历层次。在确保所有小学专任教师、初中专任教师和高中专任教师分别达中师、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力争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达3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达30%以上;高中教师10%接受研究生教育。

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到2010年,所有男55岁、女50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都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四、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略

(一)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的0—6岁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龙头,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合理规划幼儿教育网点布局。积极推进幼儿园的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好水城幼儿园,城区和每个乡镇都建有一所有规模、有档次、建筑富有儿童情趣的民办中心幼儿园。扶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作用。

2、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在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保障机制。继续完善教育结构布局调整,面上收缩,点上做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和倾斜力度,推进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每乡镇建设1所具有标准办学条件的初中和中心小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村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深化新课程改革,着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关注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中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力,建立健全扶贫助学体系,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书杂费的范围。

3、普高教育。优化高中教育布局。积极实施**中学“优质高中建设工程”。积极开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着力扶持梅关中学,努力提高梅关中学的竞争力。全力支持梅国学校的发展。积极探索并建立与高中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4、职业教育。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观念,从体制、机制、投入、发展环境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创建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在初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实施“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工程。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以社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为依托,整合社区设备、师资、技术、信息等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包括社会公德、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科技知识、文化娱乐、家政理财等内容广泛的教育培训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以地方经济建设和沿海发达地区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结构布局、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实施工学交替、城乡分段、职前职后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实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经费筹措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的路子和办法,力争创办民办职业学校。

5、继续教育。加强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实践基地和远程教育设施建设,积极改善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培训水平。

6、特殊教育。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机制。重视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实施残疾儿童免费教育政策。办好东门小学特教班。

7、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在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基础上,提高全县居民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意识;逐步整合、利用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学习环境,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8、民办教育。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做好民办教育的跟踪服务工作;加强教育教学指导,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改善管理,提高质量。

(二)发展方略

1、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跨越式发展的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资源的实际水平为基础求全面发展,并在若干方面做到适度超前发展;不仅要有发展规模,更要注重内涵和品质的提高与发展;既要注重当前的发展,更要注重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未来发展;摒弃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提倡敢于争先、突出重点、勇于突破的主动发展。把时代要求转化为实践探索的课题,求真务实地踏进教育现代化的行列。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确立大教育的观念,增强教育统筹协调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统筹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协调发展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社区教育,推进教育与其它社会事业的共同进步。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教育的作用。

2、推进有效教育工程。

以研究、探索和实践“有效教育”为抓手,积极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观,以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为中心,通过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使受教育者得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造就品牌学校、品牌校长、品牌教师,着力提高我县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在全市、全省都在较大影响的**教育。

(1)有效管理。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把经营学校、危机管理及创建和谐校园等现代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引入学校管理,积极探索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充分发挥校长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学校办出特色。建立健全考评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重视师德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安全工作网络,落实安全工作职责,切实完善学校饮食卫生、用电、防火、防爆、防盗、防毒、道路交通、集体活动等方面的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努力营造人和、情和、事和、景和的育人环境。

(2)有效德育。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做人教育,强化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创新评价机制。针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把德育的实际效果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家庭密切关注、积极开展和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开发德育资源。克服“空洞说教”的德育工作方法,深入挖掘校内外显性和隐性的德育资源,将环境、县情、课程、管理制度、社会实践等融入学校德育,努力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创新德育内容。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融于生活,不断创新和丰富德育内容,并将德育内容渗透于学科教学、各种活动和师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创新德育形式。克服“一刀切”的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兴趣爱好、行为表现及家庭情况等具体情况,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把育人的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上,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德育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德育自育机制,实行德育的自育模式,使学生形成主体和自觉精神。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和客体,由学校提出德育的目标和方案,通过学生自己去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发动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不断丰实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求最终找到正确的人生之路。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创新德育途径。充分调动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德育工作积极性,调动家庭、社会及有关部门的德育工作积极性,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重视、支持和参与的德育工作氛围。

(3)有效教学。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和学校卫生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高艺术课程教学质量。强化教科研,完善教科研软硬件建设,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实验,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推广县内外先进的教科研成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将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到高中。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

(4)有效研究。积极开展“学习——实践——反思”、“技术革新”、“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方式、方法”等研究活动,全员参与问题研究、行为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有效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促进教研和科研、科研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校主体性教育的形成,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为我县教育质量的可持续提高提供强大后劲。

(5)有效评价。完善质量监控机制。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探索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评价学生、教师、校长、学校的标准和体系;深化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制度和高中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客观、真实、全面呈现学生学业成就、身心素质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情况,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6)有效的社会参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充分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与氛围。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举办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论坛。积极探索社区参与教育管理的新机制,形成学校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大教育新格局。

五、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与保障体系

(一)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各级政府领导对教育发展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基础工程来抓,并纳入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建立党政领导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每一位党政领导都要定点联系一所学校,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切实为基层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并以点带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在教育工作的法定职责,积极履行职责,大力支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和健全乡级党政领导教育目标责任年度考核机制,并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好省市人民政府对县级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工作。

(二)坚持依法治教,强化执法监督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推进教育执法责任制,建立教育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制度,建立教育执法机构,配备教育执法人员,完善教育执法体系。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与程序办事,加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将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纳入法制轨道。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强化督政督学职能,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提高广大师生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探索建立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各级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强化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方面的职能,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把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完善宏观督导评估制度,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行分类指导、分层考评和宏观调控。同时,切实做好市人民政府对县初中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推进校务公开,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

继续坚持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新增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要按照“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调整县、乡财政体系和财政支出结构,将教师工资和学校公用经费金额列入财政预算,按月足额拨付,并按省政府规定的统一标准将生均公用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40%和各类教育税费足额用于教育。加大教育税费的征管力度,防止截留或挪用。强化教育投入的监督、审计和管理。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高中阶段教育要坚持政府办学为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提高学费占培养成本的比例,探索建立培养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同时,通过信贷、社会融资、捐资、招商引资、后勤社会化等渠道大力筹措办学经费。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深化学校“三制”改革、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教师末位调离等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破除专业职务终身制。完善分配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后勤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后勤社会化,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良性循环。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教育社会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优化、净化学校外部环境,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重视教育科研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作用。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加强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研究,确保重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认真学习掌握现代经济科技知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当运用市场手段,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六)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显著变化,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战线的先进典型。要在强势媒体开辟教育专栏,打造融娱乐性、政策性、知识性、时效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品牌栏目。让教育的政策法规家喻户晓,让社会成员共同监督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教育,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