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五年计划

时间:2022-09-18 01:16:00

导语:民族经济五年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经济五年计划

大余县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建设和谐、平安、小康大余,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县平均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规划,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幸福宽裕、生态良好优美、民族团结和睦”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全县4个民族村、18个民族村小组。规划期限为—2010年。规划内容包括: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基本目标、发展思路、重点建设项目等部分。

第一部分“十一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

1、发展环境

“十五”期间,在党的富民政策、民族政策和扶持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对口支援单位的大力扶持以及民族村干部群众自身的艰苦努力下,我县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交通、水利等设施有了较好的进展,全县4个民族村7个民族村小组全部通了电,3个民族村村道和5个民族村小组通了水泥路,4个民族村都通了有线电视和电话;二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4个民族村都设有卫生所,3个民族村设立了民族小学;三是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全县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我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政府投入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较少,村级集体事业发展缓慢,水利、道路、防洪设施严重老化;二是产业结构粗放单一,规模小,效益差;三是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差,人才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四是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较低。

2、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营造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基本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县民族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得到均衡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县农民人均水平;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销售收入翻一番,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社会经济发展趋向和谐;全县4个少数民族村村道和50%以上的民族村小组出村主干道通水泥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少数民族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达98%以上。户户用上卫生饮用水,全县4个少数民族村成为新农村示范村。

第二部分发展思路

4、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提升对内对外的通达性。全县4个民族村公路实现硬化,18个民族村小组出村主干道路基本实现通车。全面改造和改善水利设施,培植更多种、养大户,提升科学种田水平。建立安全良好的水利设施和防洪网络,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和章江河防洪修复工程。

5、继续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搞好民族村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完成“三清三改”,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6、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民族经济

组织对口支援单位和相关部门指导、帮助民族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花卉苗木、家禽养殖两大主导产业和商品蔬菜、脐橙、甜玉米、毛竹、茶叶等优势产业;做好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和整体包装,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

7、体现公平、和谐、兼顾原则,解决民族地区“两难、两贵”社会问题

优先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体现社会和谐。优化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民族地区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消除学校危房,全面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解决民族地区“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对贫困少数民族子女实行免交学费,确保入学率达100%。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政策。建立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每个民族村至少设立一所卫生所,少数民族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达98%以上,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廉价、便捷、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第三部分重点建设项目

8、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项目

调优产业结构,提高民族地区经济运行质量和竞争力,利用黄龙畲族村地处圩镇的优势,基本上形成以集贸市场为导向的种、养、加、小商小贩为特色的经济格局,搞活流通;以黄龙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充分发挥元龙畲族村地处323国道沿线的优势,搞活农产品的流通,培育运输、贩运专业户,逐步形成以大棚蔬菜、仙人掌基地为幅射的订单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利用九水畲族村依傍章江河优势,大力扶持和壮大养殖大户。利用李洞畲族村依山的优势,发展高山青草奶,对高山草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笋、竹产品,通过民间筹资或引进外资兴办笋、竹加工厂。

9、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项目

改善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条件,建设民族地区发展平台,提升民族地区发展品位。重点解决建设教育、卫生两大基础工程所需资金,基本形成教育卫生设施完备、幼有所乐、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以及经济、社会与人全面发展新体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规划、长期坚持、优先安排、逐步推进民族地区居住环境改造工程建设。抓好改房、改厕、改水、改路工程,基本达到房屋整洁、人畜分离、用水洁净、通行便利,建设传承民族风格、展示民族文化、依傍环境优美的民族村。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传输网络工程。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10、充分发挥民族优惠政策的作用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民族扶持政策,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十一五”规划期间,在国家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省财政和市财政预算安排补助经费的基础上,县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配套,并根据财力增长逐年增加预算经费支持力度。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农村改水改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饮用水解困等相关专项资金,要对畲族村、组予以倾斜,改善畲族村、组的生活、生产条件。

11、加大对口支援民族村力度

对四个民族村安排对口支援单位,对口支援单位一定三年不变,明确三年工作总目标,同时逐年下达年度工作目标,三年后验收。各对口支援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从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满腔热情地支援畲族村加快发展。

12、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民族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发展选好引路人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培养民族干部是基础,使用民族干部是关键。要不断完善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把提高素质与改善结构结合起来,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结合起来。要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使他们成为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