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体育健身计划

时间:2022-09-12 03:13:00

导语:农民体育健身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体育健身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要求,为推动实施我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农村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条件制约,农村体育仍然是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体育场地设施医乏、体育组织建设滞后,使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时冷时热、时断时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我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民是我省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它既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更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没有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体系覆盖不到广大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就难以实现。因此农村体育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值得高度重视,需要着力加强。

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但文化体育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方式落后,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发展深受农民欢迎的硬化篮球场地,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改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村级小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项目实施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项目和规模可灵活掌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投入,量力而行。

2、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场地建设要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尽可能与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3、地方为主,多方参与。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给予指导和适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农村体育发展。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有条件的行政村做起,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由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5、农民自愿,民主决策。项目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群众意见,征得所在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同意,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在全国完成10万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按照国家总体要求,我省目前有23265个行政村,**末要完成4000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三、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建设内容

在具备条件、有建设积极性的行政村,利用村级公共用地,建设1片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

(二)建设标准

硬化标准篮球场必须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的四周,要求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

(三)项目遴选原则

确定的项目行政村和乡镇应具备以下条件:

1、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

2、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职责,保障设施的长期有效利用;

3、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热情高,有场地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且经民主决策,征得村委会同意;

4、有场地设施建设用地,无标准场地设施;

5、通过申报审核方式择优确定

四、资金安排

按照国家规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每个标准篮球场及配套器材平均需投资3万元,其中场地建设约2万元(含材料费和机械费,不包括人工费),器材费1万元(含一副玻璃钢篮板固定篮球架、二张水磨石台面钢架室外乒乓球台)。完成4000个行政村的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共需投资1.2亿元。完成上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共同筹集,按5:3:2比例安排。各级政府负责承担地方配套资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可引导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但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事关农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必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面宽,各市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摸清情况,按照要求动员符合条件的县(区、市)积极申报,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申报工作方案。要把工程建设与村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统筹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等村级公益事业设施建设,在保证向农民开放并方便使用的条件下,尽可能与附近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一场多用、共建共享。做到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工程,要保证建设资金和配备的器材及时到位,取信于民。

要严格资金使用监督与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要通过签订援建协议书,使实施对象认真履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建设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并承担起维护和管理的职贵。

(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

在着重抓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要全面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推进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坚持与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做到组织到位、骨干到位、活动到位,引导更多的农民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良好舆论氛围。

各地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结合农村举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群体系列活动机会,利用全民健身周等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各级政府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视,引导农村基层体育工作的开展。

(六)加强对工程实施情况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对实施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各市、县、乡、村要指定具体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管理到位,责任到人。建立县、乡、村三级使用管理制度。由县级体育部门与实施对象签订协议书。实施对象要认真履行权力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援建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承担维护和管理的职责。村委会配备养护员,负责看护场地设施,保持场地器材的清洁卫生,保证设施不被侵占,器材不被损害,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功能完好,使用安全。各市每年底要将本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材料上报省体育局。省体育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将对各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

六、预期成效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到2010年,将新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4000个,使全省六分之一的行政村拥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