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11 02:40:00
导语:国民经济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章**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期间,地委、行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化改革、团结奋斗,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实现了**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0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6%(下同),人均GDP超过1.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8亿元,年均增长20.3%;固定资产投资44.2亿元,年均增长17.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40:25:35调整到**年的31:29:40。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乌苏市、沙湾县依托棉花等支柱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棉纺、油脂和石油化工等工业经济,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区;和布克赛尔县、托里县依托煤炭等矿产资源优势,构建矿业开发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以能源化工为主的特色工业区;**市、额敏县和裕民县依托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口岸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努力构建外向型绿色经济区。
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加快。水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3万亩,比“九五”末增长6%(下同),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88万亩,增长32.7%;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整合组建三大煤炭集团,“关小建大”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炭回采率提高至40%以上,煤炭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一批矿业开发企业落户**,使地区建材、冶炼和化工工业跨上新台阶;农产品资源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乌苏—沙湾棉纱、油脂和番茄酱等产品加工区和**盆地粮油、肉品和糖料等产品加工区,初步改变了原料输出型农业经济状况。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0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增加水库库容1.09亿立方米,固定灌溉渠道总长达到8800公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能力达到18.9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3万吨/日,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交通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缓解,地区内国道、省道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县乡道路改造速度加快,农村道路明显改善,公路总里程达4666公里;电力设施建设加快,电源总装机达到94.7MW,110KV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792公里,实现“双回路”或“环网”供电,农村电网全面得到改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6.27%,全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退牧还草860万亩,草场“三化”趋缓。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改制任务全部完成,国有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2.9%下降到4.4%,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由8.9%上升到44.5%。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资产由29.7亿元增加到42.4亿元;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部取消了农牧业税,建立了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一批大企业集团落户地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果。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成效。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稳定在10‰以内。文化广播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3%和85.1%。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以裕民精神为代表的地区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意识和内在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认真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切实增强民族团结,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以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为重点,坚持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不动摇,继续深入开展“严打”和集中整治斗争,降低刑事犯罪发案率,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044元,年均增长5.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5元,年均增长8.6%;解决了10843名特困人口温饱问题;18637名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第二章**时期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及环境条件
第一节加快发展的紧迫性
**期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但与全国比较,尚属于落后地区;与全疆比较,也属于不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比较,还有很多差距。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追赶型特征,必须奋力直追、跨跃式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与全国、自治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期是承前启后的时期,也是**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科技教育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有利条件
三大机遇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是中央十分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决定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政治机遇;二是中央决定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明确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继续实施国资委及中央企业援助**工作,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中央决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自治区决定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三大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一是得天独厚的大农业资源优势,适于发展绿色优势农产品,这既是现有产业体系的资源支撑,也是加快发展的资源依托;二是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具有区域优势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地区最具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优势资源,在全国性生产要素重组及产业向资源富集区转移速度加快的大环境中,更加凸显比较优势;三是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有国家一类口岸,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欧亚大陆桥横贯乌苏市、沙湾县,有五个县(市)环绕“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石化工业园区”,这都为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施向西开放战略提供了便利条件。
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成为自治区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工业经济逐步壮大,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建材、纺织、食品、化工和矿产开采等工业生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大批公路、水利、电力工程相继竣工,将有力支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营活力和竞争实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和更好的服务质量。
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人创造并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苦干不苦熬”的裕民精神,积极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的文明、诚信、和谐的人文精神,将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兵地、油地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良好。
第三节制约因素
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北部发展领域不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难点在农村。
产业发展层次低。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尚未改变粗放经营的局面、传统畜牧业仍占较大比重;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层次低,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村经济仍然是重点和难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三农”问题仍然是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工业经济规模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副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金属非金属开发加工尚属起步阶段;高技术产业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少。
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扶贫济困等社会发展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工程性缺水和资源型缺水的矛盾并存;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草场“三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部署,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两大核心目标,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定不移走农业稳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的特色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外向型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突破,促进社会进步,确保和谐稳定,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时期,要突出贯彻以下重要发展方针:
——坚持加快发展。**经济必须快速发展,努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消费和培育出口的拉动作用;提高地区综合实力,不断缩小同先进地区的差距。
——坚持科学发展。以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创新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改造传统农牧业,提升传统加工制造业;以引进大企业集团为载体,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南北优势互补,地方、兵团和石油共同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安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第二节发展思路
**时期,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第一产业;以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化第二产业;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壮大第三产业,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进步,营造文明诚信环境,弘扬团结爱国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紧抓一个要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实现两大目标:努力实现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两大核心目标。
发挥三大优势:充分发挥绿色农产品、矿产资源、地缘区位三大比较优势,实现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外向型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突破。
实施三大战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科教兴塔三大战略。
建设五大工业基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主导产业,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加强完善基础产业,着力抓好绿色农产品加工、煤电能源、石油下游产品加工、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出口商品加工等五大工业基地建设。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按**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比**年翻一番半以上,人均GDP超过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4.7亿元,年均增长1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1:42:3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首次超过一产。
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上,初步形成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6.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力争达到全疆平均水平,农业亩均灌溉用水降低13%。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福利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医疗体系趋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文化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广播电视传输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精神文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氛围浓厚,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明、诚信、和谐的人文精神得到弘扬,人民精神面貌健康向上。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年均增长5%。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第四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统筹县(市)经济协调发展
依据各县(市)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合理布局,建立乌沙天山北坡、**盆地沿边、托里、和布克赛尔县矿产资源开发三大经济带,科学定位,找准突破点,大力培育并加快形成地区经济增长中心。
乌-沙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乌苏市、沙湾县紧充分发挥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区位优势,有效承接乌昌一体化、天山北坡经济带加快发展和自治区扶持发展克-独石化基地的巨大商机,在做强做大“一红(制酱番茄)一白(棉花)”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黑色(石油、煤炭)产业,确保以16%以上的速度率先发展,辐射带动全地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乌苏市突出发展棉纺、能源、石化等产业,建成新疆轻纺基地、北疆能源基地,融入独—克大石化工业基地,打造成为奎—独—乌金三角地区的经济支柱。
沙湾县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棉纺、石油化工、旅游等产业,建成新疆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集散中心、石化工业区和集医疗保健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争创西部经济强县。
**盆地沿边经济发展带。依托盆地内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巴克图口岸优势,确保以12%以上的速度加快发展,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
**市发挥巴克图口岸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突出发展绿色食品、边境贸易和旅游业,建设开放程度高、机制活、政策优的口岸和出口产品加工区,努力扩大优势品种规模,建成新疆最大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真正发挥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
额敏县充分发挥地处**盆地中心、农业资源丰富和兵地融合的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建材等产业,建成中国最大的红花生产加工集散地和**盆地经济中心。
裕民县依托丰富的大农业和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红花、巴什拜羊、打瓜、旅游等优势产业,努力建设红花系列产品深加工重点区、新疆旅游观光和生态园林县。
和-托矿产资源经济开发带。和布克赛尔县、托里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确保以18%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重点建设优质畜牧养殖基地、煤电能源基地、金属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基地,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和布克赛尔县充分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重点培育以煤电一体化、综合化工和水泥等为主的工业区,建成北疆重要的煤电和化工基地。
托里县充分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煤、铬、铁、金等矿产加工业,重点建设以煤电一体化、金属和非金属加工为主的工业区,建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金属和非金属开发加工基地。
第二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为目标,继续加大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大建制乡镇建设力度,通过乡镇建设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优势互补、整体发展的新型城乡经济发展格局。
形成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继续强化**市、乌苏市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依托口岸优势和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发挥其对全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沙湾县城、额敏县城、和什托洛盖等三个城镇,逐步建设成为设施完备、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各具特色的**地区南部片区、**盆地及东部片区的次中心城市(镇),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继续发展柳毛湾镇、哈图布呼镇、铁厂沟镇、安集海镇等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较为配套、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乡镇、农村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城镇的发展;适度发展一般乡镇,使其成为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桥梁、纽带和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基地,通过加快城镇公用设施、人民防空和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形成以县城为基础,以小城镇为依托,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县(市)城关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设施,完善城市道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加大**市、裕民县、和布克赛尔等县城供水能力建设,使城市(含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93%以上;努力完善县城所在地的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使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县(市)城关镇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实施**市、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县的县城集中供热工程,使供热普及率达70%以上;加快**市、沙湾县、额敏县等县城的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城市天然气覆盖率达到50%以上。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做到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供排水、道路、照明、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商业网点、集贸市场和各类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生活,强化小城镇的文化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45%以上,供热普及率达50%以上。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把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与产业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功能。把发展工业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规划和建设。
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降低门槛,扩大准入,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参与城镇公用事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强化国土资源管理,逐步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体制。以发展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实现住房社会化和商品化,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建、购买、置换和实施抗震安居工程等方式,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为富裕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培育和完善以消费市场、农贸市场、文化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市场为主的小城镇市场体系,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设施等相互配套的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户籍改革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有利于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加快融合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县市、驻地兵团及国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丰富资源,推进县(市)际、油地、兵地的融合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自我封闭、地方保护、条块分割等各种壁垒,破除行政、行业、所有制等各种有碍发展的界限,以股份制为主要的联合形式,建立定期不定期的会商制度和发展规划、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加强县(市)际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地区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积极促进油地融合。围绕“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石化工业区雄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和技术合作。有条件的县(市)要大力发展石油下游产品的开发,延长产业链。为克拉玛依、独山子提供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建成后勤保障基地。
加强与驻地兵团协作。共同开发利用好水土、草场等资源,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工程项目上实现共建共赢,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发挥兵地双方资源效能,逐步建立产业联结、利益相融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五章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优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
坚持以质取胜,实施政策倾斜,打造名优产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10种绿色优势农产品,形成2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区,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建设全疆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显著提高**地区农产品竞争力。
优质专用小麦主产区。重点沿塔额公路两侧至额敏河上游主要农耕区、裕民县井灌区集中布局50万亩以新冬18号为主的优质小麦商品生产区。
玉米主产区。重点在塔额公路以南至库鲁斯台草原农耕区、乌沙区沿312国道以南农业耕作区和裕民县井灌区,发展50万亩以新玉9号为主的加工、饲用和青贮型玉米基地。
优质棉花主产区。重点在乌苏市、沙湾县312国道以北农耕区,和布克赛尔县察和特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120万亩以新陆早9号为主栽品种的优质棉基地,逐步扩大彩棉面积。
红花主产区。重点在**盆地塔尔巴哈台山以南山前农业生产区,裕民县哈拉布拉河灌区,发展100万亩以裕民县无刺红花、新红4号为主的优质红花基地。
番茄主产区。重点在乌苏市、沙湾县、塔额公路沿线,集中发展18万亩以里格87-5等优势品种为主的加工番茄基地。
蔬菜主产区。重点在**盆地建设10万亩果蔬型出口蔬菜基地,在乌苏市、沙湾县集中发展1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
甜菜主产区。重点在塔额公路沿线北部农业耕作区,以额敏县城郊乡为主,发展15万亩高糖、高产甜菜基地。
打瓜主产区。重点在环**盆地的塔尔巴哈台山、乌日可夏依山、巴尔鲁克山山前旱作农业区发展40万亩高品质打瓜基地。
特色果品主产区。重点在**市、额敏县浅山逆温带区域,集中发展5万亩苹果、酸梅、黑加仑等特色果品基地。
牛奶主产区。重点在**盆地沿塔额公路、乌沙区域沿312国道建立2个牛奶优势产区,发展13万头优质荷斯坦牛养殖基地。
肉牛、肉羊主产区。重点在**盆地塔额公路沿线北部区域、库鲁斯台草原、和布克赛尔县发展10万头褐牛、50万只肉用细毛羊、60万只巴什拜羊养殖基地。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建设要从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入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强畜牧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努力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创建优势品牌,提高单产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开展工业反哺农业的试点工作。
到2010年,全地区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牲畜年末存栏达到560万头(只);种植业增加值达到21.3亿元,总播面积600万亩;建设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发展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产业化的收入占80%以上。
畜牧业: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为工作中心,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牛奶、肉用牛羊2个优势产品,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牧民定居为中心,重点做好牧民定居点建设、草畜平衡保障、牲畜棚圈、畜牧业防灾安全、牧区水利工程,经过3-5年的努力,牧民定居比例达到90%以上,新增牧草种植面积55万亩,牲畜越冬损失降低到0.5%以下;通过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使全地区草原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0%以上,天然草原植被盖度和牧草产量分别提高20%以上;实施牲畜良种工程,良种及改良牲畜比例提高到80%;畜产品动物防疫和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提高产地、市场、运输、屠宰检疫覆盖面,有效控制五号病等重大疫病,使猪、牛、羊、禽的疫病发生死亡率分别降低到5%、1%、3%和12%以下;实施养殖基地工程,因地制宜建设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规模化、专业化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科技支撑体系工程,使乡镇站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5%以上,强化农牧民科技培训,逐步转变农牧民传统生产观念,牲畜出栏率、商品率提高到70%、75%,饲草加工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85%。充分整合畜牧资源优势,发展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和外向型畜牧业,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把畜牧业建设成农村经济的支柱。
种植业: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市、额敏县、乌苏市、沙湾县优先扶持引导农民集中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棉花、小麦、玉米、红花等主要作物种子工程,保证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抓好改良土壤、治理农药、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沃土工程,完成面积360万亩;建立多渠道信息、农产品预测和进行网上交易为重点的金农工程;实施集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一体的植保工程,建立3个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预警控制中心,2个农田鼠害应急防治站;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总数65万人次,科学种田普及率达85%;积极推广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个。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立完整的良种工程体系,加强耕地环境监测预警和保护机制,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综合服务面积360万亩以上。培育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在全区建成7-15个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15-20个认证绿色无公害基地,5-10个绿色农产品品牌,10-15个优质农产品专业生产乡(镇)。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产业化: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把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龙头企业带动基地达到360万亩,带动农牧民45万人。制定农产品收购的地方标准,推进供销体制改革,规范产销合同,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全部由乡级协会统一签订。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建立国家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5-8个,全地区每个乡(镇)至少成立1个专业协会,每个村成立1个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带动基地面积240万亩,实现销售总额5亿元。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形成优质牛肉、巴什拜羔羊肉、红花、优质小麦等名牌农产品,在乌苏、沙湾、**、额敏、和布克赛尔等县(市)扩建和新建6-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三节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进一步拓宽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路,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综合性措施,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调优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本增效农业,扩大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果蔬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加大劳动力投入,变劳动力“包袱”为财富。到2010年,带动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800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加快农产品转化增值,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到2010年,全区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利润回流和增加农村人口就业,带动全区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150元。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提高农牧民进城就业的能力,切实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牧民务工就业岗位。到20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劳务创收带动地区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300元。
切实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减轻农牧民负担的长效机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坚决遏制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牧民权益。
坚持以造血式扶贫开发为方向,通过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加大扶贫投资力度,整村推进,加快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拓宽低收入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全面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到2010年,全面提高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使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达到7—8%,脱贫率达80%,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争取国家、自治区投资力度,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草原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良种、防疫、防灾设施,提高牧区设施保障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和通达程度;发展农村通信,加快通信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全面解决76个无电村的用电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农村20万各族群众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全面推进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福利设施建设。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开展自愿、有偿、合法的土地流转经营,发展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规范发展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构建和谐的干群、村民关系,使农村“五好”建设有新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第六章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走符合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抓好四大工业区和五大工业基地建设;通过积极引进大企业集团,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加强资源的开发与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新型主导工业,加强完善基础工业,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到2010年,按**年价格计算,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第一节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引进大企业集团进行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提高入园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园区积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集约化机制下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建成一个国家级经济合作区和乌苏、沙湾、和什托洛盖三个自治区级工业开发区,构筑地区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乌苏--沙湾石化工业区。充分利用自治区规划建设独山子——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基地的有利时机,依托当地油气、煤炭、棉花、绿色农产品和畜产品资源,以石油化工、冶炼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绿色食品加工、棉纺、建材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重点,形成北疆重要的石油下游产品加工基地和主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辐射带动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54%。
额敏—铁厂沟综合工贸能源工业区。依托丰富的大农业和矿产资源优势,以矿业开采、冶炼加工、煤电一体化等产业为支撑,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形成北疆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和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28%。
和什托洛盖能源及矿业开发区。依托丰富矿产资源,以煤电一体化、盐化工为支撑,以金属非金属加工、煤化工为重点,形成北疆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和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15%。
**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依托巴克图口岸优势,把合作区建设成为地区向西开放、拉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区内外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出口加工为支撑,以轻工、建材为重点,形成自治区最大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3%。
第二节优化提升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进一步优化提升畜产品加工、棉纺、粮油等传统工业,培育麻纺、化纤、装饰等新兴工业,辐射带动特禽、打瓜、绿色蔬菜等特色加工业,引进先进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创建知名品牌。**盆地重点发展畜牧、红花、甜菜、粮油等食品加工业,积极开发酸梅、黑加仑、药材等区域特色加工业;沙湾县重点发展粮油、棉花、番茄、乳制品等加工业,建成北疆最大的粮油加工批发集散地。到2010年,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17亿元,占工业经济的26%。
(一)畜产品加工业:乌苏、沙湾、额敏三个县(市)重点发展乳品加工业,突出抓好乌苏海川、额敏金牛等项目建设;**盆地四县(市)积极发展肉品加工业,开发生化制品等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到2010年全地区乳品日加工量达到360吨以上,形成年加工20万只羊、200万只家禽、10万头肉牛的生产能力。
(二)食用油品加工业:发挥地区独特的红花资源优势,积极支持中粮集团等大企业整合红花资源,组建红花产业集团,积极研发亚油酸、红色素等高科技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红花系列产品的综合开发、加工营销能力。重点抓好沙湾天海、瑞隆、乌苏康瑞等项目建设,形成规模经营,延伸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油品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其中红花油品3万吨以上。
(三)纺织工业:棉纺工业重点加快引进大企业集团,对现有轧花和棉纺企业进行整合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提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印染、针织、服装等相关产业步伐;积极发展棉浆粕、棉籽蛋白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最大限度的提升棉花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转换增值率。到2010年,棉纺年生产能力达到70万锭、织布**万米、棉浆粕10万吨、棉籽蛋白6万吨。
毛纺工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参与整合和开发地区毛纺资源,壮大金塔毛纺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山羊绒深加工,开发高档、高支、混纺纱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到2010年,毛纺达到1万锭,毛条1000吨。
麻纺工业充分依托地区亚麻资源,扶持壮大**金鹰、额敏金田等亚麻企业,积极开发麻纺、化纤、装饰类产品,加快亚麻由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延伸产业链。2010年,亚麻纱达到6000吨,亚麻条7000吨。
(四)粮食加工业:以沙湾县、乌苏市、**盆地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优质小麦为原料,大力发展小麦专用粉加工业,形成集专用面粉、面食为主的粮食加工生产体系。积极发展淀粉、工业酒精等粮食深加工转化产品。到2010年,全区年加工标准粉达到30万吨以上。
(五)区域特色产品加工业:乌苏市、沙湾县、**市、额敏县、裕民县坚持引进、新建与技术改造并重的原则,在番茄、甜菜、酸梅、黑加仑等系列特色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积极开发特禽、打瓜、枸杞、野巴旦杏、中草药等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绿色食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立品牌。形成年产15万吨番茄制品、日处理1万吨甜菜、年加工150万只特禽和1万吨打瓜制成品的生产能力,枸杞、黑加仑、酸梅制品加工能力力争达到万吨以上。
第三节重点发展煤电能源工业
以乌苏、沙湾、托里、和布克赛尔县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利用大企业集团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快资源开发转化步伐,提高回采率,新建壮大对整体工业经济起基础性支持作用的煤电能源产业。到2010年全地区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煤电能源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亿元,占工业经济的14%,经过5-15年的努力,把**地区建成全疆重要的能源基地。
拓宽筹资渠道,加快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步伐。采取政府出资、地方煤炭企业参与、招商引资等方式,拓宽勘探投资渠道,加大地质勘探投入,增加煤炭资源后备储量,为规模开发提供资源保证。到2010年,煤炭精查储量超过12亿吨。
整合地区煤炭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以“建大、关小”为原则,以内引外联为手段,积极引进区内外大企业集团,合理配置现有煤炭资源,全面提升煤炭技术装备水平,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中部铁喇矿区,扩大加强北部和布克赛尔矿区,稳定提高南部乌、沙矿区,改变煤炭产业弱、小、散的局面,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到2010年,单井生产能力全部达到30万吨以上,新、改建的煤井达到60万吨以上。
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及煤化工项目。按照以电带煤、以煤促电的发展方针,提高煤电转化率。积极加强与鲁能集团的合作,开工建设和什托洛盖坑口电厂一期工程,加快二期工程和乌苏四棵树坑口电站、铁厂沟电厂(二期)前期工作步伐,力争在2010年前开工建设。
加大10亿吨以上整装大煤田的勘探力度,完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步伐,适时启动煤化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的延长产业链,增强地区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大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到2010年,百万吨死亡率力争降到2以下。
第四节加快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紧紧抓住独山子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工程的大好机遇,围绕石油石化下游产品加工及相关配套产业,科学规划、确定重点,实现石化工业新突破;加快地区煤炭、盐业资源的转化利用步伐,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到2010年,完成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工业增加值12亿元,占工业经济的18.5%,真正使石化工业成为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产业。
乌苏市抓住自治区建设独-克石油化工基地的有利时机,以独-克大炼油、大乙烯提供的丙烯、芳烃、渣油等中间原料为重点,以聚乙烯、聚丙烯等最终产品为基础,加快发展精细石油化工、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等产品,形成以丙烯酸系列产业链为核心独具特色的石化工业园区。
沙湾县加快编制石化产业规划进度,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尽快列入自治区级石化工业区之中。依托当地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原料,加快发展甲醇、醋酸、聚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以醋酸乙烯系列产业为核心、独具特色的石化工业园区。
和什托洛盖依托丰富油气、煤炭、盐业资源,加快发展石油下游产品,适时启动煤化工、盐化工项目,最大限度的延长石化产业链,形成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煤电能源为一体的综合工业园区。
第五节大力发展金属非金属加工业
以托里、和布克赛尔县为主,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发展矿产开发加工业,形成地区工业经济增长新亮点。到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占工业经济的27.7%。
以铁、铬、黄金、膨润土、花岗岩等优势矿业为重点,按照“谁勘探,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大型矿业集团参与地区矿业勘查,加快矿产勘查步伐;应用先进开采设备和工艺,提高采选回收率,有效地保护利用好矿产资源,实现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初步形成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利用产业群。
金属加工业,依托山西太行铬铁冶炼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铬铁合金系列产品;以山东招金和上海复星集团为龙头,加快黄金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有效整合黄金资源;以红山矿业为龙头,尽快开工建设生铁冶炼项目,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到2010年,铬铁合金产量12万吨、铬矿石10万吨、铁球团50万吨,黄金产量达到4000公斤以上。
非金属加工业,进一步扩大屯河沙湾、额敏水泥公司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和布克赛尔雪山水泥与四川嘉华水泥公司合作,开发特种水泥等高科技产品。以北京远大、华威陶瓷为重点,参与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和墙体材料的开发;依托中国材料科工集团开发膨润土高科技产品,形成加工体系;引进重组现有的花岗岩板材生产企业,加快开发步伐。到2010年,形成年产水泥220万吨、花岗岩板材加工3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第六节积极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业
充分发挥巴克图口岸和**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势,引进培育5-10家上规模的出口加工企业集团。到2010年,地产品出口额5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出口加工业增加值突破5亿元,占工业经济的7.7%。
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以**盆地为重点,以**市为突破口,积极培育和支持一批民营企业,加快开拓中亚市场,扩大以果蔬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规模,辐射地区其他县(市)和周边团场,年加工出口农副产品达到1万吨以上。
特色产品出口加工,以乌苏市、沙湾县和额敏县为重点,加快建设以番茄、机制糖、特禽为主的特色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建材轻工产品出口加工,以额敏县、托里县、沙湾县为重点,建设以陶瓷、陶粒、编制袋、塑料等为主的建材、轻工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来料出口加工,依托哈国石油、天然气、矿产、木材等资源,积极争取石油、天然气配额,培育一头在外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建设石化下游产品加工、建筑装饰材料、木材综合加工为主的来料出口加工基地。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形成以四大工业区域为框架,五大工业基地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辐射带动地区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信息中介、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七章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积极发展服务业
第一节健全完善综合服务业
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现代流通业,重点抓好流通市场建设,不断加快现有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合理布置商业网点,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辐射作用,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促进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信息中介和保险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到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亿元,发展连锁店和超市网点500个,实现销售额5亿元。
现代流通市场。抓紧完善有形市场建设规划,重点抓好**市、额敏县、沙湾县、乌苏市等农副产品批发及综合市场建设,不断提升地区重点流通企业的交易和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商品流通企业。
房地产业。加强城镇住宅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加快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加强住宅小区管理,不断完善城镇居住功能,改善城镇居住条件。
社区服务业。以服务为主题,以民生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中介服务业。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实现政府统一监管、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中介机构依法自主执业;推进专业化,形成专门人才执业,专业服务齐备、分工协作密切的专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中介机构采用联合、兼并等方式进行优胜劣汰,推动中介机构联合与重组。
第二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以“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指导方针,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城镇通讯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到2010年,形成覆盖全地区、高速可靠的通讯网络,建成覆盖全地区的政府内部信息网和公众信息网。
大力建设基础网络体系。以实现全地区信息自由交换、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充分利用和整合政府资源,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建成“一站式”公众信息网,向公众提供政府公告、办事指南等一系列政务信息。
重点建设财税、农业综合、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人才资源、土地资源管理和气象服务等信息系统;建立企业上网统一平台,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网上业务,建立企业数据库、信用信息网、经贸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培养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受教育人数达到总人数的20%以上,80%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开通新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辅助教学平台,所有的行政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率达到100%。
加大基础测绘投入,扩大成图区域,完成空白区和重点发展区域1:1万比例尺地形图;加大1:5千、1:2千、1:1千等地形图基础测绘工作,提高基础测绘覆盖率,基本满足地区对测绘成果资料需要;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测绘生产和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测量标志保护维修;建立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理信息支撑。
第三节培育壮大旅游业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到2010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亿元人民币,上级别旅行社达到6家,星级宾馆达到25家,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创建优秀旅游城市1—2个。
突出特色,抓好景区建设,开辟精品旅游线路,突出口岸、民俗、历史、自然风光、特种旅游等五大特色;努力创建沙湾县、乌苏市、裕民县、**市四个旅游城市;积极开辟乌鲁木齐市—沙湾县—乌苏市——伊犁北丝绸之路线;喀纳斯——和布克赛尔县——乌苏市——伊犁康疗、休闲、度假专线;喀纳斯——和布克赛尔县——额敏县——**市---裕民县——托里县——博州草原文化线(红色旅游线)等三条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20个旅游区,重点建设沙湾县天山北坡、乌苏市泥火山、温泉、气泉、裕民县塔斯特、**市巴克图口岸、和布克赛尔县蒙王府、额敏县探险狩猎场等六大景区的建设。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依托巴克图口岸优势,争取口岸互免签证开放,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充分挖掘哈萨克、达斡尔、俄罗斯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旅游文化底蕴,加快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园建设步伐,打造旅游精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地区旅游知名度;发挥**盆地天然物种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优势,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工程,打造具备西部特色的多物种生态观光园;加快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沙湾县餐饮大盘系列、红花、驼绒、巴什拜羔羊肉、根雕艺术系列产品等旅游商品,积极引导民族手工艺品向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体系,积极进行国家A级景区的申报和星级宾馆的评定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旅游管理,提高旅游业人才队伍水平和素质,建立与地区接待能力相配套、高质量的接待体系。加强部门协调和地区间的合作,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相配套的软、硬设施建设,力争使**市、乌苏市、沙湾县达到接待自治区专业会议的能力。
第八章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巴克图口岸、欧亚大陆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优势,以**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发展平台,以农副产品、林果业生产、加工、仓储、出口为主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内地企业。大力培育和壮大优势出口产业和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加快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到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增长10.8%;其中出口6亿美元,增长10%;地产品出口5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建成3-5家大型外贸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地产)出口达到3万吨以上,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建设西部物流通道。进一步转变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手续,提高透明度,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行政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督促和监察机制,增强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加强城市建设和改造,加快兴建较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设施,同时加大巴克图口岸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把巴克图口岸建设成为新疆面向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国家的重要商品物流大通道。
延伸优势资源产业链,重点围绕两大市场,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首先,以**市为主,逐步建设**盆地10-15万亩符合出口标准的绿色蔬菜基地。在加大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内地丰富的果蔬资源,大力发展深加工、仓储业务,延伸产业链,向精加工、高附加值发展,力争3-5年将**盆地打造成新疆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其次,以额敏县为主,建设陶瓷、空心墙体建材制品出口基地。以周边国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制定对外发展战略,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利用周边国家中国产品展销会,加大产品促销力度,实现规模出口;第三,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以额敏、裕民、托里为重点,不断发展壮大巴什拜羊养殖规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设以巴什拜羊肉为主的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以**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为重点,建设出口工业加工区。利用国家赋予新疆进口木材加工复出口试点的优惠政策及中亚、俄罗斯丰富的木材资源,建设木材出口加工区。有针对性地引进内地农机加工企业,建立农机装配厂。依托巴克图口岸,强化进出口加工、物流和商业服务等功能,真正把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地区向西开放、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继续加大培育重点企业,抓好重点商品,保住重点市场的力度,依托地区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加大对三宝公司、西部公司和**市国际商城、绿源公司等外贸企业支持的基础上,广泛吸引区内外的力量共同参与出口基地建设,重点培育扶持3-5家大型出口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壮大我区外经贸实力。
继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鼓励我区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将我国成熟产业的技术和机械设备打出去,建立生产线,开发矿产资源,进口国内短缺的资源性产品。在巩固哈萨克斯坦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俄罗斯、中亚市场,积极开发东欧、南亚、西亚等新的国际市场,加快实现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网上招商、会展招商等各种形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招商格局。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瞄准中央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工作,编制出一批高质量具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招商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项目库。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认真落实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和市场环境,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在积极吸引国内资金的同时,认真研究国家利用外资政策和申报程序以及外债的投向,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外资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
第九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综合保障功能
第一节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针对全地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的特点,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骨干水利工程为依托,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全面实施额敏河、四棵树河、金沟河、和布克河四大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工程,通过重点河流开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型农田水利、盐碱地改良、牧区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的水资源有效供给、水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抗旱减灾三大保障体系,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到2010年,新建、扩建和除险加固水库20座,新修防渗渠2500公里,新建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完成大型灌区和部分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共增节水量3.5亿立方米。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完成额敏河、四棵树河、金沟河、和布克河流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抓好白杨河引水工程、吉尔格勒特水库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乌苏市、额敏县城市防洪应急工程和喀浪古尔河、四棵树河、金沟河等重点河段的防洪工程建设,使重点城镇和水利、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防洪标准达到30-50年一遇,河流沿岸受洪水威胁较为严重的乡村居民点和基本农田所处的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加快塔斯提调水工程、阿不都拉水库、铁厂沟水库等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及加音塔拉水库扩建,提高工农业的供水能力和保证率。
以节水为重点,完成喀浪古尔灌区、四棵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额敏河北部灌区、察和特南部开发灌区、老沙湾灌区,搞好防渗渠和高新节水灌溉工程。
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完成库尔拜、克孜布拉克、千泉湖水库等十一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搞好牧区水利工程建设,以保护为重点,以自我修复为手段,以结构调整为措施,新增加50万亩饲草料基地保灌面积,改善牧民生产条件。
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解决全地区农村20万各族群众饮用水标准总体不高,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水等问题,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二节加快交通道路建设
交通运输业要以增加运能为重点,扩大网络,完善布局,加强交通枢纽和主要干线网络建设,健全以公路为主体,航空、铁路为补充,快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促进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到2010年,新建、改建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400公里,达到2200公里;新建、改建三、四级县道760公里,达到980公里;新建、改建乡道2300公里,达到3500公里。公路总里程将达到73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9公里/平方公里。民航开辟新航线,增加班次;铁路完成克-塔铁路前期工作。
公路建设以新建、改建连接国省道的干线公路为主,重点建设和改造经济效益好、交通量相对较大的资源开发公路、旅游公路和贫困地区联片开发公路;积极实施“通达计划”,逐步提高主要县道公路的技术等级,基本联通具备建设条件的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的公路,逐步消灭县乡公路中的“断头路”;配合城镇化建设进程,重点抓好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周围行政村的公路水泥化(黑色化)的工作。形成以铁厂沟镇为轴心的一纵两横骨架公路网结构,国道、省道干线全部为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县乡道路全部为三级以上公路,乡村道路达到三级或四级。
民航要加强机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民航机场跑道延伸工程,开辟**—伊宁、克拉玛依、阿勒泰航线,积极开通**至周边国家国际航线,适应区际交流及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加快铁路前期工作进度,选定线路走向,加强与自治区的沟通联系,力争将修建克拉玛依-**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列入自治区铁路**前期工作计划,继精—伊—霍铁路竣工使用和奎—阿铁路开工建设后,启动克拉玛依—**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第三节完善配套电力设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坚持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齐头并进,不断完善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确保电力供应适应地区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需要。到2010年,地区装机总容量达到1000MW,成为北疆重要的电力基地。
电源建设以确保发电装机容量稳步增长为重点,加快建设火电,择优发展水电,积极开发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力。
火电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和丰鲁能电厂,加快铁厂沟电厂三期、乌苏坑口电厂、沙湾坑口电厂的前期工作步伐,为早日开工建设创造条件。抓住国家实施城市集中供热改造工程的有利时机,重点实施**、乌苏、沙湾等县(市)热电联产项目。
水能资源开发,加快乌苏四棵树河石门子一、二级水电站的建设速度;尽快开工建设喀浪古尔水库、沙湾金沟河水电机组,通过水电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降低供电成本。
风电建设,加快老风口风场风力资源数据分析整理,2010年前完成风力发电场的前期工作。
太阳能建设,积极做好上规模太阳能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电网建设以**、乌苏、沙湾与和什托洛盖四个骨干电源为中心,以220KV为主网架结构进行建设。增容扩建和什托洛盖、**、额敏、恰夏110KV变电所;新建铁厂沟、额敏220kV变电站;建设铁厂沟—额敏、铁厂沟——和什托洛盖镇220KV输电线路,**—裕民吉也克110KV联络线及两侧间隔等,扩大主电网覆盖范围。
第十章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以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林业生态体系、“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实施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工程,治理超载过牧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和森林草地破坏,遏制土地沙化、荒漠化、盐渍化趋势,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17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9%。完成人工造林86万亩;封山(沙)育林68万亩;飞播造林25万亩。建设防护林90万亩,经济林12万亩,用材林10万亩,林业增加值达到0.5亿元。
重点抓好以盆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期为主的生态工程,巩固和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通过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加快绿洲边缘沙漠化防治、绿洲内部荒漠化治理和林果业基地建设的步伐。
加强库鲁斯台草原治理和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人工种草、飞播种草、改良草地、围栏草地,加大牧民定居力度,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要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河段防护开展,与防洪工程建设相结合,解决以河道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结合牧区水利建设,恢复天然草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其它地区采取封育,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生态脆弱流域的综合治理和保护。
加大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以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为主攻方向,在重点区域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实行灌排一体化的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科学施肥和用药,狠抓肥、水、药、膜等技术措施的安全环保使用和检验监测,改良土壤和水质,建立耕地环境监测预警和保护机制,从源头上阻止土壤盐渍化。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工业区、重点企业、城市和乡镇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按照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要求,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三废”处理能力,全面实施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严格环保执法程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控制在5.9万吨;烟尘排放量控制在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3.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控制在40万吨。列入自治区考核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面实施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三废”处理能力。加快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及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实现废物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严格环保执法程序。着重开展额敏河改造、**市五条河流等县城城镇区域内河道治理工作,以及污染企业搬迁工作,改善县城环境面貌。
第十一章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通过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力争达到全疆平均水平;实现工业取水量“微增长”,农业用水量“零增长”、城市生活人均取水量实现逐步下降;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自治区先进水平。
第一节大力节约能源
电力工业优化电源结构,发展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加快建设水电、风力发电项目,适时发展热电联产、热电煤气联供项目。到2010年,火电供电煤耗由**年的554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400克标准煤/千瓦时。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逐步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输变电损耗由**年的12.48%降到11%。
煤炭工业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效率低、浪费资源严重和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建设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实现高产高效。采用新型高效通风机、节能排水泵,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完善煤炭综合加工体系,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到2010年,煤炭回采率达到60%以上。
水泥行业积极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它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到2010年,水泥综合能耗由**年的230千克标准煤/吨降到150千克标准煤/吨。
建筑陶瓷行业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加快推广辊道窑技术,尽快淘汰倒焰窑、推板窑、多孔窑等落后窑型,改善燃烧系统。到2010年,建筑陶瓷综合能耗由**年的13千克标准煤/平方米降到9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推进节能型交通运输。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积极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专业车和集装箱运输;及时进行公路路面整修,改善道路质量,推进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减少单车单放空驶,提高运输效率;优先发展大运量、快速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购买低油耗汽车,推广CNG汽车。到2010年,汽车(乘用车)平均油耗降到8升/百公里以下。
推行建筑节能。推广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等,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利用。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到2010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55%以上,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
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降低待机能耗。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
第二节积极开展节水工作
推进农业节约用水。加快大中型灌区改造和配套,提高节水灌溉面积比重,鼓励发展管道输水、结构优化设计等技术,提高输水效率;因地制宜的发展和应用喷灌、滴灌、微灌、小畦灌溉等田间灌水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积极推广深耕、深松等蓄水保墒和抗(耐)旱、优质农作物品种等生物措施和农艺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鼓励研究开发农村家庭用水计量设备和节水型用水设施,提高村镇节水。到2010年,新修防渗渠2500公里,渠系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全区新增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加强工业和城市节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应用,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到2010年,自来水管输漏失率由**年的10%减少到5%以下。加大工业用水回收处理和重复利用设施的投入,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推进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作,力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
第三节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加强土地管理,积极推进“金土工程”,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为原则,严格按照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积极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完成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特别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加大土地市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体系。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复垦工作,加大中地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到2010年,地区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第四节大力节约原材料
对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应用适合地区矿产资源特点的深加工技术,防止采富矿弃贫矿,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采取先进的矿山开采工艺技术,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节约木材,开发木材代用品。加快原料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木材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比重,积极寻找其他代用材料。加大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对新鲜木材的需求。
第五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和创建活动,着力推进循环型经济创建工作,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前提,在重点农副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率先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带动相关行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
第十二章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一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继续实施“科教兴塔”战略,围绕地区产业体系,加快引进、推广适用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到2010年,主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自治区中上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重点在**盆地、乌苏市、沙湾县建立四个科技园;加快建设畜禽、棉花、红花、粮食等七大种子基地;努力抓好良种牛胚胎移植、疫病防治和草原生态保护等十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牛胚胎移植、宽膜播种、膜下滴灌高产机械化技术、草原生态保护等项目的建设。
科技兴工抓好关键性、共性技术的开发、引进、配套及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重点抓好红花、氨基酸、棉籽蛋白、小麦胚芽、膨润土深加工等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
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开发,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进步。大力引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以新品种培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力争培育5-10个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新品牌;加强农业和工业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提高农业和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节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10年,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两基”成果,复盲率控制在5%以下,使16%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初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强化基础教育地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全地区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由目前的7年提高到10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使高中在校生达到3万人左右,高中普及率达到85%以上。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85%以上的学校实现“八配套”建设。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民汉合校和骨干幼儿园等项目的建设。
积极发展职业、成人、广播电视、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加快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调整,使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600人左右,鼓励县(市)新办职业技术学校与现有党校、行政学校等进行联合办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尽快完成对**电大、师范、农校、卫校的布局调整任务,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工作。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重点抓好地县(市)信息化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的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培养新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先进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规范的校长队伍。认真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县(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增长。
第三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人才强区,努力壮大人才队伍,大力提高人才素质,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建立健全人才管理的科学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促进人才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到2010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6万人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6%左右;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在各类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99%左右。重点建设地区人才培训中心。
加强人才工作领导,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重点做好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提供服务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更新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拔任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坚决破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大力引导人才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流动。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三章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努力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5亿元、15亿元、14.7亿元,年均增长16%。
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努力保障重点支出。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行业和重点项目。把支持工业化发展作为财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加大农业财源的培植力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积极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速度,重点支持口岸、经济合作区、出口产品基地建设。加强社会事业支出,重点支持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项建设。
依法加强税费征管。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征收,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逐步规范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不断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大征缴力度。规范收益分配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承包、租赁、抵押等方式所获得的经营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县(市)政府财政收支责任制的落实;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和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支出管理改革,加快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步伐;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扎实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巩固农村费税改革成果,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
加强财政法治建设,依法强化财政监督。大力宣传财政法规,营造依法理财的良好环境;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工作,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加强会计工作和行业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断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监控,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能力;加大国债项目资金管理和基本建设财务监管力度,规范资金拨付使用程序。
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金融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创新信贷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和配合财政部门,做好财政体制改革;重点支持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促进地区的工业企业做强做大;为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积极为农牧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第二节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为重点,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就业再就业渠道,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再就业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城市低保户、困难户的正常生活;促进城镇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
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不断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文化、民政、法律、会计等社会信息、评估、咨询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政策扶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倡和鼓励城市居民到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努力拓宽城镇居民的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创办各类技术密集型小企业。积极落实好财政资金、小额贷款和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再就业能力,千方百计解决下岗职工和低收入者再就业问题。加快各类企业的改革,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增加职工的工资收入;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优抚安置工作制度改革;深入贯彻残疾人保障法规;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到2010年,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
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素质就业。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消除对进城务工农牧民的歧视政策,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抓好地、县(市)劳动力市场、培训中心、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地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等项目的建设。
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农村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地区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
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工资制度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加快地县(市)养老和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建设,创建现代新型社区,解决乡镇政权和村委会办公用房困难问题;深化安置优抚工作改革,建立多渠道安置军转人员新机制、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农村优抚对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建立健全老龄事业的正常投入机制和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大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力度,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深入贯彻残疾人保障法规,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四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以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的文明、诚信、和谐的人文精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
到2010年,基本实现地、县(市)、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形成一条文化设施配套、城乡文化活跃、民族特色浓郁的边境文化长廊,文化(体)站、室建设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加大**地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的建设,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兴边”战略,促进文化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地区和各县(市)中共党史、地方志的编写和档案管理工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历史借鉴。努力抓好地区博物馆、各县(市)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地县(市)档案馆等设施的建设。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改善现有的体育设施,推进体育进社区工作。重点抓好地区体育中心和各县(市)体育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实现北四县(市)电视网络联播,积极推广和普及数字化电视,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继续大力实施“村村通”、“西新工程”,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重点抓好地区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无线数字电视发射、地区广播电视综合业务设施等项目的建设。
第五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体系,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数量,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到2010年,全区人口总数(不含农九师)控制在98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5‰,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应急专业处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强化对重点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健全疾病监测网络,提高重大传染病预警和处理能力。继续大力推进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群众抗御多种疾病的能力。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购销秩序。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健全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重点抓好乡镇卫生院、牧业医院、地县(市)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等项目的建设。
切实加强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00%覆盖农村居民。
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建立健全综合治理机制,提高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水平。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采取行政、教育、法律、经济等多项措施并举,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大对产前性别鉴定等非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加强计划生育药具及保健用品市场管理。加快计划生育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地区及县(市)、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药具管理和艾滋病预防等基础设施。
第六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凝聚力。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统一战线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宗教极端势力。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反分裂、反渗透思想教育,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地区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执法队伍管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快构建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加强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理,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等利益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基础建设,满足巩固边防的需要。
第七节努力保障公共安全
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职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消防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抓好煤矿、交通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价格等部门的检查力度,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的监管,维护市场公共产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继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公共环境安全。重点抓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政府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重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快应急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物资储备体系和灾民救助管理体系,提高救灾工作水平。逐年增加自然灾害救济费,加强救灾储备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组织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规划顺利实施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坚定不移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做好人大、政协工作,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和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巩固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情,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制保障。
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规划的主体,要围绕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发展思路和目标,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有关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年度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以及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确保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各行业、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结合行业规划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各县(市)以本规划、地区重点规划和行业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县(市)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
第二节机制保障
完善规划体系。健全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重点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县市发展规划目标方向一致、内容相互协调、措施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
明确审批权限和程序。发展规划由行署提出,经地委批准、人大审议后实施,实施过程中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规划的公布按规定程序办理,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规划和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建立健全规划的调整审批机制。规划实施期内,若遇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因素,须对规划进行修编,由行署适时提出,报请地委批准和人大审议后实施。
第三节制度保障
建立年度规划目标考核体系。各县(市)、各部门每年要按照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考核,建立科学指标考核体系,加强统计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检查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建立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对本规划确定的重大实施事项,实施前应进行咨询论证,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努力做到科学行政。
加强规划目标落实的跟踪分析。地区每年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对规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和计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科学制定下一阶段工作,保证规划的实施方向和进度。
第四节经济和政策保障
加强基础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把握好国家资金投向,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的上报争取工作,努力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
做好融资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努力扩大银行信贷规模;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促进经济发展。
用足用活国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扶持新疆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自治区出台的鼓励地方经济发展政策,针对政策确定的扶持内容,尽快制定地区、县(市)经济发展投资重点,引导广大农牧民和社会各经营单位把握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
- 上一篇:国民经济工作发展计划
- 下一篇:国民经济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