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工作发展计划

时间:2022-09-11 02:38:00

导语:国民经济工作发展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民经济工作发展计划

**年到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期,地区将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期间,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地区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主要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36.78亿元(含农一师和石油开采区),年均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元,其中地方生产总值130.69亿元,年均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3.6:21.6:34.8调整为33.1:28.5:38.4(此结构比例为常规统计数据所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8亿元,年均增长26.7%;城镇化率达到27%,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4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3.16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比“九五”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由“九五”末的116.07万吨提高到127.59万吨,棉花总产量由23.07万吨提高到30.05万吨,肉类总产量由7.67万吨提高到12.01万吨,林果面积由56.98万亩提高到249.6万亩,果品产量由20.4万吨提高到40.46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重要步伐,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2万户。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3.95亿元,年均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1.3亿元,年均增长15.8%,石油产量达到800万吨,煤炭年产量达500万吨,年发电量达到15亿KWh,棉纺织业生产规模达到36万锭,石油化工基地已具雏形,煤电、煤焦化和轻纺基地建设有了良好起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五年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7倍;新增公路里程104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5.1万千瓦、城市供热1458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乌什口岸开放取得进展,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两基”攻坚迈出新步伐,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确立,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2.5万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年均增长12.3%。全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的发展,为今后五年地区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地区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有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水资源极为丰富,共有冰川1298条,储水量2154亿立方米,大小河流16条,地表水年径流量129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年储量51.26亿立方米。工业资源潜力巨大,已探明石油储量8.45亿吨,天然气储量7485.62亿立方米,分别占塔里木盆地油气总量的88%和93%。煤炭总储量109.6亿吨,已发现矿产79种,探明储量46种,上矿产储量表的17种。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既有奇特罕见的自然景观,还有众多古文化遗址和佛洞石窟,以“龟兹”、“多浪”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异彩纷呈,是有名的歌舞之乡。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将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南北疆的结合部位和东西贯通的关节点上,且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接壤,区位优势明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中央11号文件的下发,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政策保障;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对各类资源特别是能源需求大幅增加,为我们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发展石油化工、煤电、矿业开发等支柱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机遇;随着内地沿海产业升级,一些资源依赖性企业逐步向西部资源地转移,为我们大力招商,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自治区把关系**发展的一些重大项目列入了**规划,高度关注**的发展,对地区寄予厚望。总体上说,**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特征和条件。

同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经济总量较小,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强;刚刚迈入工业化初期,发展起点低,财政自给率不高,制约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远离内地、沿海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发展活力不够强大;处在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维护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综观全局,**时期地区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发展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一章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部署,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深入推进“6122”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努力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在南疆区域崛起。

——以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在推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

——以改革开放作为动力。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改善投资环境,构建诚信社会,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以科技进步作为先导。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鼓励采取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关注民生、努力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更加重视培养人、发展人;注重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重点发展“两个经济隆起带”,实施“四大战略”,深入推进“6122”工程,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带一产促三产,努力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历史性跨越,经过**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地区建设成为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

――围绕“一个中心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走富民强阿之路。

――重点发展“两个经济隆起带”:在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上,推动“库(车)-拜(城)”和“阿(克苏)-温(宿)”经济隆起带形成。在东部以库车为中心,库-拜为主线,集中发展石油化工、重化工和能源电力等项目,形成东部经济隆起带,带动新和、沙雅等县的发展;西部以**市为中心,阿-温为主线,建立“阿-温联盟、合作发展”格局,集中发展轻纺、重化工、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和石化等项目,形成西部经济隆起带,带动阿瓦提、乌什、柯坪等县的发展。

――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棉花等为重点的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工业强阿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历史性跨越;实施科教兴阿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培养、吸引、使用好各类人才,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实施“龙头城市”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库车县、**市东、西两个龙头城市,带动东、西两片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深入推进“6122”工程:努力把**建成新疆的重要石油化工、电力、煤产业、棉产业基地,以红枣、核桃为主的优质果品基地和优质商品粮基地,提升地区产业化、工业化水平;打造**“龟兹故地、西域精萃”的旅游品牌,使地区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重点抓好**市和库车县两座“龙头城市”建设,使之成为地区东、西两大区域经济辐射中心;打造“龟兹文化”、“多浪文化”两大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地区文化品位。

第二节主要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含农一师及石油开采区),年均增长14%。其中: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46亿元,年均增长13.8%。工业增加值达到59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7%以上。到2010年,地方一般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以上。“六大产业群”形成体系,“六大基地”初具规模,实现在南疆区域崛起。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合理。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9亿元,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59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7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由**末的34.8:25.9:39.3调整为24:37:39。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628公里,其中,农村5390公里;两个机场完成4C级改造;发电机组容量达到167万千瓦左右。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达到10000元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达到4000元左右。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任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力争达到4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文化、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总人口246万人左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9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第二章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特色工业,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步伐,打造知名品牌,走出一条符合区情的产业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发挥南疆石化工业带主体作用

按照“支持上游、介入中游、发展下游”的原则,加快勘探开发步伐,不断提高资源在区内加工数量,最大限度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全力支持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加大地区境内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依靠两大集团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资源留用总量和价格上的优惠。结合库尔勒—库车—**一线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原油为龙头,以天然气化工、轻烃和凝析油综合利用为重点,以石化工业园区、大工业项目为依托,推动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带建设,最大限度的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推动石化工业跨越发展。把**地区建设成为自治区乃至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促进和带动南疆经济发展。

东部在库车集中建设好化工园区,以原油、天然气、轻烃为原料,着重发展原油炼制、氮肥生产、大甲醇及其下游、芳烃及其下游产品,加快催生一批石化项目。争取使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250万吨扩建到750--1000万吨,建成南疆重要的炼油基地;在现有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的基础上,再上二--三套“3052”尿素项目,在库车形成160--200万吨以上规模的生产能力;引进建设80万吨乙烯、100万吨甲醇、156万吨天然气合成油、60万吨轻烃芳构化、4万吨聚甲醛等项目,围绕石油和天然气的深度开发利用,延长石化产业链,迅速发展成为自治区乃至国内较大规模的石化产业基地。同时,促进沙雅、新和、拜城三县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建设。

西部规划启动“阿-温石化重工业园区”,以凝析油等为原料,发展60-80万吨乙烯、60-80万吨聚氯乙烯、醋酸纤维素烟用丝束、重油催化裂解制丙烯、二醋片及深加工和配套产品项目等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建成一个新型化工材料基地。

第二节加快能源建设,大力发展电力工业

坚持电力统一规划、电源电网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适度发展天然气、秸杆等清洁能源发电。电源建设要以发展大型发电机组为主,到2010年,火电实现装机总容量145万kW,重点抓好在建的装机2×13.5万kW的库车火电厂一期建设和二期2×30万kW项目、西部火电厂一期2×15万kW机组(二期容量4×30万kW)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自备电源;水电实现装机总容量22万kW,加快装机容量2.4万kW的骆驼脖子电站和装机容量4.6万kW、2万kW、3万kW的塔尕克一级、二级、三级电站建设。抓紧做好大石峡、小石峡水电站的建设工作。

提高输变电能力。增容改造现有110kV、35kV变电所,同时加快电网建设,保持与电源同步、协调发展。提高输变电线路等级,220KV输变电线路向喀什、克州电网延伸,新建第二回库车至**220kV输变电线路。提高城市110kV供电能力,强化城市环网,构筑局部双向的城市电网;农村35kV变电站建设坚持“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向户外式、小型式、低造价、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快煤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东部库车矿区,稳定提高中部拜城矿区,扩大西部温宿矿区。适度发展煤焦化,大力发展煤化工。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1300万吨左右。

依托地区“南疆煤城”优势,以库车、拜城、温宿县为重点,**期间形成年产300万吨以上的焦炭生产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焦炭、盐岩和石灰岩资源,发展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化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下游精细化工。

进一步做好煤炭资源的勘查,尽快探明煤种分布和储量。整合煤炭资源,“建大、关小”实施规模化经营,坚决关闭落后的生产能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采煤方法,使矿井回采率达到65%以上。增加投入,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重点建设库车俄霍布拉克、库车河、拜城音西铁热克、温宿博孜墩四个动力煤矿区,拜城铁力克民用燃料煤区,拜城库尔阿肯、铁热克河、梅斯布拉克、库车伯勒博克孜四个焦煤矿区。形成库车区以动力煤为主、焦煤为辅,拜城区以焦煤为主、民用燃料和动力煤为辅,温宿区以动力煤、化工煤为主的九大煤矿区的生产格局。

第四节尽快做大纺织业,推进棉产业优化升级

抓住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转移的有利时机,依托棉花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以棉纺为主的棉产业。按照“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放手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市纺织工业园区,加快沙雅、阿瓦提、库车、新和等县棉纺织加工区建设,形成棉纺产业集群带。鼓励发展织布(针织)、印染、服装制造以及装饰纺织品,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棉副产品深加工项目,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棉花产业链。2010年,纺锭规模达到250万锭(含农一师100万锭),气流纺10万头,精梳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

第五节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坚持实施谁勘探、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谁治理和有偿出让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加大基础地质工作力度。吸引有勘探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尤其是重要战略区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重点矿种的勘查工作,摸清资源家底,对重要成矿远景区资源作出评价,发现一批找矿远景区和一批战略性矿产地,实现矿产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

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加快拜城花岗岩、麦饭石、霞石正长岩、锰矿、滴水铜矿,库车锰矿、铜矿、石膏矿、盐矿、石灰石,温宿铀矿、黑耀岩、花岗岩、盐岩、东陵玉,乌什金矿、铝土矿、铅锌矿、磷矿,**市磷、钒、石灰石等金属和非金属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尽快形成一批矿产勘探、开发、冶炼、加工的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矿业开发的整体水平。到2010年,固体矿产矿业产值达到12亿元,固体矿产矿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0%~12%,使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规模,形成新的产业系列和一批骨干企业。

第六节着力推进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高效率开发、高效能管理、滚动式发展,以园区带动项目、以项目拉动投资、以投资带动增长,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平台。**期间,力争重点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主导产业比重不低于60%。

按照产业项目链接、公用辅助设施、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模式,重点规划、建设好库车化工园区、拜城重化工工业园区和**纺织及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支柱;依托上海、河南对口支援,规划建设上海、河南特色工业园区;根据资源勘探开发情况,规划建设“**-温宿”石化重工业园区;各县因地制宜,依产业发展和财力情况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的工业区,或并入地区总体规划的重点园区,以园中园的形式发展。强化园区内外诸要素的相互组合,促进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企业向园区聚集,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力争**期间,争取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各园区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30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10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1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以上,形成一批支柱型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

第三章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自治区举足轻重的农业大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围绕构建8000-10000元的新的更高水平的农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三农”投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基地化战略,建设四大支柱产业,调优种植业,做强畜牧业,优化林果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升级转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调优种植业,保持棉粮优势地位。建设完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继续抓好沙雅、**市、阿瓦提、温宿、库车、新和县等县优质高产棉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单产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棉花面积达到27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700万担以上,单产130公斤以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棉花内部结构,大力推广棉花优良品种,全面推广高密度、规范化、标准化植棉技术和高标准滴灌节水技术,实施品牌战略,稳步发展壮大棉花产业;以保护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为原则,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左右(其中复播玉米90万亩),建设好优质商品粮基地,提高优质小麦、水稻等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80%以上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国家优质粮食生产标准。抓好产粮大县的良种扩繁能力、产出能力、技术集成能力、综合防控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粮食产业的发展;发展无公害和有机绿色优质特色产品,抓好拜城、乌什县油料、甜菜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豆类、小杂粮等特色农副产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0万亩,实现产值10亿元,形成新的特色产业。

做强畜牧业,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坚持“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营销市场化和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化”的方针,大力建设现代化优质畜产品基地和饲草料基地,建立和完善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程,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养牛业和肉羊生产,大力发展生猪业和家禽业,稳步发展绒山羊,提高可繁母畜比例,力争**末可繁母畜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抓好优质牛羊肉、奶、细羊毛、山羊绒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山区畜牧业要控制数量、优化结构、以草定畜、保持生态;农区畜牧业以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项目拉动、机制促动并举,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强化牛羊育肥,提高商品率;依托石油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郊畜牧业发展。**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饲料安全监测体系、草原生态保护体系和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全地区产肉17万吨,产蛋4万吨,细羊毛6000吨,山羊绒250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优化林果业,突出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果品。以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抓好五大工程,增加森林资源,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98%。优化林果业,继续扩大红枣、核桃面积,基本稳定杏、苹果、香梨、葡萄面积,到2010年林果总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果品贮藏保鲜率达到35%以上,加工率达到20%以上,林果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0%以上,完成绿色果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5%左右。红枣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核桃100万亩,把**建成“中国枣园”“中国红枣之乡”。

第二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专业化、有特色、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千方百计引进区内外大企业参与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到**末,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全地区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超5亿元的达到3家,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农户的带动面达到60%以上,创建国家级驰名商标1件,自治区级3件。

依托基地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建成12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1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15万亩优质水稻基地、25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35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和养牛、细毛羊、绒山羊、奶源、肉羊、家禽六大畜牧业生产基地。形成以轻纺为主,包括上规模、上档次的棉籽高级烹调油、脱酚棉籽蛋白、棉短绒深加工在内的棉产业体系;以红枣、核桃为主的优质特色果品生产、加工、科研、营销产业体系;以小麦、水稻为主的粮食系列加工产品体系;以肉、奶、皮、毛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体系,形成一批新的骨干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中介组织,全力培育地区级产业协会15个,带动农户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实施品牌战略,申报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以上,打响**红枣、核桃、苹果、香梨、棉花、大米、肉、奶、毛、绒等优质特色产品品牌。

第三节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按照服务产业化、实体化和社会化的要求,逐步配套完善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监测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配套体系,建立健全地、县、乡三级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加大金融、农业保险、教育、卫生、交通、邮电、电力等行业服务力度,建立多层次、多环节、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重点抓好测土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棉粮果高产优质、温室大棚高效种植、间作套种、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果品、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强化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地、县、乡三级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积极培育、引进、推广优质、专用、高产品种,在东西两片形成种子龙头加工企业2个,建成50万亩棉花良种生产繁育基地,年制种10万吨,形成主要覆盖南疆及中原棉区的种子供应格局。建成1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年制种2万吨。建立从新品种选育到大田应用的完整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格局,到2010年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以肉羊养殖基地为重点,建成全疆最大的优质肉用种羊良繁基地,扩大南疆型绒山羊种羊的生产规模,以拜城、温宿县局部地区为重点,加快细毛羊种羊的发展,以库车、沙雅及塔河沿岸地区为重点,做好卡拉库尔羊的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末牲畜良种率达到85%以上。加快以实验林场、红旗坡农场、木本粮油林场重点苗圃为主的红枣、核桃、苹果等优质经济林苗木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地、县、乡三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管检验体系,种苗基地供苗率达到80%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一级苗供应率达到80%以上,种子受检率达到100%。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到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小型拖拉机配套比分别达到1:2.4和1:1.8。耕地机械化水平达99%,播种机械化水平达96%,收获机械化水平达40%,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以上,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0%以上。

强化农民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创新机制的原则,以农民素质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末完成农民技术员培训12万人,其中林果技术培训7万人、畜牧技术培训4万人、设施农业培训1万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

第四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的要求,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按照“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原则,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的良好格局,到**末,全地区实现16.13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16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逐年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抓好**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暨**飞机人工增水基地建设工程、**河上游流域人工增水作业工程、渭干河流域人工防雹体系建设工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引导农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抓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提高全地区行政村油路通村率;加大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争解决65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提高农村供电能力,鼓励支持农村发展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提高农民用电覆盖面;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电话的普及率;实行对贫困家庭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课本费、学杂费的政策;全面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善农民看病就医条件;开展农牧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搞好干群关系;加强农牧民诚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提高人口质量。

第四章大力发展服务业

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供给、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

第一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

进一步支持各类金融业发展,改善资产质量,扩大信贷规模。鼓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措资金,力争**期间培育出1-2个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加快保险业发展,提高保险信誉和服务质量。培育壮大法律、会计、信息、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业,实现规范化运作。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整合网络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数字化、宽带化、光纤化及接入的无线化,所有乡镇通光缆,通信网络实现无缝覆盖。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业,合理规划布局,优化供应结构,规范土地市场,健全房屋交易管理,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经营型房地产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和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社区各项服务业。加强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规范运输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品种,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加强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和特色农副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市场体系。

第二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南疆重要商品集散中心

依托地区在南疆的地缘优势,以**市和库车县为中心,以乌什口岸为支撑,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构建以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为骨架,特色园区和一批专业中心、批发市场为载体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专业配送、制、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批发零售企业和知名品牌以提升地区整体商贸水平。搞好粮食、棉花、煤炭、石油等重点行业物流。尽早规划,建设以乌什口岸为平台的“边贸”和“出口”加工项目。把地区建设成为立足南疆、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带动周边、面向中亚的重要商品集散中心和进军中亚市场的前沿阵地。

第三节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

加大旅游景区开发力度,挖掘浓厚历史文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将“丝绸之路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加大龟兹古文化区建设,强化**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位,做好库车县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和库车老街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工作,全力打造地区“龟兹故地•西域精萃”旅游品牌,将以龟兹文化名胜区为代表的旅游业打造成新疆乃至国家重要旅游目的地。

重点开发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天山大小龙池、塔河源流、国道217线和沙漠公路沿线景区等旅游资源;做好林基路纪念馆、柯柯牙绿色生态区以及三五九旅英雄业绩为主的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充分挖掘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加大民风民俗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全力抓好包括天山神秘大峡谷、托木尔峰神奇大峡谷、克孜利亚大峡谷、红山石林、库车河风景河段等天山系列、雅丹地貌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整体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旅游品牌;结合乌什口岸开放,适时开发出入境游。

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加强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促进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扩大入境游客规模。**末,力争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实现成倍增长。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实施“龙头”城市带动战略

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实施“龙头”城市带动战略,树立现代城市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市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加强**市、库车县两座中心城市建设,其他各县结合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集中力量抓好县城建设。到**末,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产业支撑,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构筑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城镇体系。努力把**市打造成以“五纵四横十一湖”为特色的“水韵之城、人居最佳”的西部明珠和“森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加大库车县撤县设市工作力度,适时完成撤县改市工作,把库车打造成为“龟兹故地、石化新城”,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旅游城市”。分别成为**河流域、渭干河流域人口50万以上、带动辐射100万人口以上的两个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第二节加强城市功能建设

加强交通、通讯、能源供应、供排水系统、生态环保系统和城市防灾减灾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居住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积极推进供水、燃气、供热、供电、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行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就业、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第六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全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推进以粮食主产区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巩固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坚持开源节流并举、防洪抗旱并重、兴利除害结合,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切实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以节水增效为重点,抓好重点河流综合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和滴灌工程、洪水控制工程和骨干河道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增强水资源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加快实施塔河综合治理项目以及木扎提河、渭干河、台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抓好**河流域、渭干河流域防洪应急工程以及**市、温宿、库车、拜城、乌什县等城市防洪和山洪灾害防治应急工程建设;完成库车县跃进水库、新和县五一水库、沙雅县帕满水库除险加固;采取节水、防渗等综合措施治理和改良盐碱地;搞好**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河两条支流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渭干河上游五条支流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搞好**河流域规划修编和渭干河流域规划编制,推进库玛拉克河大石峡水库、小石峡水库、库车河铜场水库、温宿台兰水库前期工作进程。

第二节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交通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巩固提高**交通运输大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实现**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

公路建设以国、省道等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连接,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通畅安全的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国道314线库尔勒-**高等级公路、国道217线库车段一级路面改造和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阿拉尔-沙雅-库车公路建设步伐,搞好省道209线**市-温宿县公路、乌什县-别迭里口岸边防公路以及**地区县乡道路建设等项目,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基本建成贯通天山南北的公路干线网。以**主枢纽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乡级客运站,完善全区公路客运网络服务系统。到2010年,全地区1125个行政村100%通公路。

铁路建设积极争取做好中吉跨国铁路乌什别迭里-吉国巴雷克奇铁路、库车-拜城铁路支线前期有关工作;争取扩建**、库车铁路客运站,增开**至内地直达快车;争取扩大南疆铁路货运能力,改造**、库车铁路货运站,新建库车和“阿-温石化重工业园区”货场铁路专用线。

民航建设以完成**、库车4C级机场建设为重点,合理调整和扩大机场配置,积极争取增加航线及航班密度,开通**至内地大中城市航线,逐步发展为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

管道运输以提高石油天然气输送能力和效率为目的,加快石油天然气进城入户工程建设,争取库车-库尔勒-鄯善成品油管线建设项目有所突破。

口岸建设以完成乌什口岸公路基本贯通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口岸开放。加强边境地区管控防卫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第七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一节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体制机制转变

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在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逐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设服务型政府。逐步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加强对社会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提高投资效益。

搞好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国有农林牧场体制改革,建立防治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支持多种所有制购销企业发展;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

深化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健全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第二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规定,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和经营。**期间,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3%以上,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20%,非公有制经济上交税收年均增长2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

第三节强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坚持迎商、亲商、惠商、安商,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豫、沪和国电、海运、国投集团公司对口援助的有利条件,围绕“6122”工程,重点引进上规模、上档次、有实力的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驻**,积极引导区外资金投向石油化工、电力、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城镇化建设、旅游业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扎实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做到不断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力争**期间,引进区外资金和利用外资有大的突破。到2010年,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地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30%以上。

消除地区封锁、部门和行业垄断、行政壁垒,取消对外地企业、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歧视性政策和规定,禁止通过资质要求、评审标准等方式变相排斥外地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积极推进市场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安全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覆盖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之路。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诚信活动,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打造诚信**。

第四节落实中央政策,做好对口援助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干部支援为龙头,实行经济、科技、文化等全方位支援与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援疆干部的良好氛围,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才智和桥梁纽带作用。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对口援助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搞好干部、项目、资金、技术等无偿援助和互惠互利项目的规划与对接。

第五节壮大融合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兵地融合经济。积极支持推进农一师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戍边实力。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加深了解、扩大交流、加强兵地共建。支持阿拉尔市的建设,做精做强一批中心团场城镇。依托兵地大融合,实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共享,发挥双方优势,变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强势发展。

大力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央企业实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鼓励两大集团公司加大就地加工转化力度,为资源所在地下游化工提供必要原材料,加快发展地区石油天然气下游产业。积极为他们在**建立生产生活基地提供便利条件。

第八章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节约使用水资源,以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大幅度降低灌溉定额。广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重点加强石化、煤炭、电力、矿产、建材等行业以及工业园区对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管理。淘汰小煤矿,建设大型化、规模化煤矿,提高煤矿回采率。加快煤田灭火进度。建设大容量发电机组,提高电厂热效率,节约燃料。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采用无废、少废、节能、节材、节水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打造“节约型政府”。大力推行节能省地型建筑,坚持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占用,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鼓励使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开展各类工程建设。

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有效提高矿产资源附加值。加强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废弃物的再利用。积极推进城市中水回用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加快循环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和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产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在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技术;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积极发展绿洲人工生态,加强保护自然生态。改善绿洲内部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建设好绿色生态屏障,对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继续实施“三北”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天然林和天然草场保护工程建设,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积极推进柯柯牙绿化工程。完成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新和县百万亩生态林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加大荒漠植被的封育保护,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工程,保护天然草地。**—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50万亩,引洪封育50万亩。影响城市的主要沙尘源地得到初步治理,主要风沙危害区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治理,绿洲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注重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以及重要水源保护地、重要湿地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区域,以生态防护与修复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逐步建立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防护功能区。到2010年,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河流、水域达到相应的功能和标准。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坚持预防为主,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变被动末端治理为主动源头控制。强化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着力抓好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稳步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污染突发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紧急处理预案。重点抓好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设。着力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以及危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的能力。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大于90%、95%,废水达标率95%以上,环境质量达到各环境功能区的相应指标。

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政策生育水平。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总体水平,强化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和乡镇中心服务站计划生育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增强开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的服务能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10年地区人口246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0‰。

第九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兴阿步伐

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培育技术市场,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和科技兴贸,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优势。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科技整体实力达到自治区中上等水平。逐年提高全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和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大力推广各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高效种养、农业节水、食品保鲜储藏、农产品加工等科技攻关,积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对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持。把中药民族药研发、疫病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促进重大科技项目的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重点工程和引资项目,提高地区企业技术水平。办好各类园区,争取形成若干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为园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研究机构在我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分支结构,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使现代科技文明成果更好地造福于各族人民群众。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切实把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优先的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促进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尽快形成体系完善、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均等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继续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完成“两基”计划,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深入开展“双语”教育,积极推进民汉合校,不断提高各族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残疾人特殊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幼儿“双语”教育。继续把发展和提升民族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

积极发展各类高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与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成一批规范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弹性学制,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到**末,建成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10年,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到80%,并培养一批具有研究生或双学历的教师,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全面达标,中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0%以上。

第三节实施人才强阿战略,增强地区竞争力

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阿之路,培养、吸引、使用好各类人才。强化继续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党外人才,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放宽人才落户、接收、待遇和奖励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为来阿创业人员创造条件。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力度,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行经理人聘任制。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配套制度,激发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第四节发展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

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严格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综合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整合城乡公共医疗资源,扩大农村和基层公共卫生资源的比重。构建城市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地位。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地区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妇女儿童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完善采供血机构,规范采供血行为。重视和扶持中医、民族医药发展。深化以政事分离、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为方向的医疗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程,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水平。推进农村改水改厕进程,使农村改水入户普及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入户普及率达到55%。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面向群众开放体育场馆,促进体育设施共享。强化民族体育,稳步发展竞技体育。加快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开发等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建设1-2座综合性体育场馆,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第五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营高效”的要求,构建覆盖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地区文化品位。重点挖掘整理、宣传打造“龟兹文化”、“多浪文化”两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大力发展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以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以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艺术培训、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业,尽快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在库车县、阿瓦提县分别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加强对本地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依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管理。发展档案事业,做好地方志修编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新闻出版管理。加大县乡(镇)、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文化资源信息化和传播网络化。继续巩固和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继续推进地区“大喇叭进村”工程。到2010年,地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全面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7%和96.6%。

第十章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第一节积极扩大就业,搞好收入分配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共进的发展模式,增加就业人数,控制失业率。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牧民的就业能力。完成30万人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后的就业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支持并规范发展劳务市场、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鉴定等社会就业中介服务。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快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就业监测预警体系。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公务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劳动工资监察,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减轻农牧民负担,改革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政策,保持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以控制和调节垄断性收入为重点,完善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防止公共权益流失和被不法侵占,加大反腐败力度,打击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

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到2010年,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其中,社区管理人员比例达90%以上。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再就业的作用。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医疗负担。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救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加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营造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构建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生活、医疗、住房、教育、法律救助”五位一体的社会化救助体系。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贫困人口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儿童的救助。积极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强自然灾害安全网和救灾设施建设,提高抗震防灾减灾能力,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和法制化管理能力。积极推进司法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公民文明素质。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信仰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认真做好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政府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服务范围,促进公共服务公平分配,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逐步缩小城乡间公共服务的差距。

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安全监管,发挥标准化、计量技术基础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改进社会纠纷调处和社会利益沟通与协调方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完善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立足防范、强化监管、深化整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及动态监管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安全文化”、“平安建设”工程,加强“以人为本”安全理念,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素质。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标本兼治,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有效遏制民族分裂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活动。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敌对势力的各种暴力恐怖犯罪和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认真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政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监狱、劳教安全管理,预防、发现、控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争创平安**。

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积极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做好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十一章建立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期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在地委的领导下,地区人大的监督下,地区行署负责严格按规划执行,集中全地区财力、物力、人力,实现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和责任目标制度,建立规范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按照规划的不同性质,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运用财税、投资、价格等经济政策,确保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要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设想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定期汇报规划实施情况;要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增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规划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根据形势变化或实际需要,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必要的修订,并报告原审批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