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时间:2022-09-10 07:05:00
导语: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期间尤为关键。为加快**科技发展,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引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本区的实际出发,制定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时期科技发展状况
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工作和科技兴新开创了崭新局面。**时期,成为**发展科技并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最好时期。**时期,**的科技工作确立了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服务于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以“创新、结合、普及”为重点开展的各项科技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全区科技队伍得到较快成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立起基本适应需要、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体系,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这三个层次上形成纵深配置,各族科技工作者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兴新。大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技兴行业、科技兴地县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科学技术在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先行导向、强化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到**末,**有县以上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10个(包括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和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2个,高等学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19个,民营科技企业1459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全区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1.69万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管理经营能力和创新奉献精神的多民族科技队伍。科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资源标本、科研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长足进步。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国家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建有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工业园4个、大学科技园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1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9亿元;国家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180亿元,工业总产值43.2亿元。
——科技成果与专利大量涌现,技术市场活跃。**时期,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67项,其中**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5项;专利申请7143件(其中**年专利申请1851件),获得授权3847件(其中**年获得授权921件)。**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001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0029.26万元。
——全社会对科技的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区已初步形成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民间集资、国际资助等渠道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格局。**年,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额达27.95亿元,比2000年的14.94亿元增长87.0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6.5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18%)。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企业化转制,成为活跃的技术创新主体;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科技服务体系较快发展、逐步完善并日益社会化;农业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也取得进展。科技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经济社会服务的动力与能力明显增强,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展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同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为重点,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建立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机制和举办“科洽会”(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洽谈会)为标志,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与智力引进、合作研究开发、人才交流与培养、信息交换等方面日益活跃,通过引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推动了本区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宣传与培训和科技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技兴新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蔚为政风,社会及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逐步提高,关心、支持、参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时期,**科技虽取得很大进步,但其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科技需求增长同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高级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尚未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二是多数科研机构底子薄、装备水平差,研究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三是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多元投入体系和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向社会开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未形成,分散在各机构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五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滞后,科技资源尚待有效整合,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二、**时期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家发展全局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制定**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求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央把**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作出了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指出,**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开拓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支撑**的优势资源转换,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与煤化工基地、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特色林果基地和畜产品基地,为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贡献。
——依托**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拓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扩大技术、人才和项目、资金的引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沿海内地企业向**集聚,建成国家西向开放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形成畅通的大流量商贸通道、双向开放的陆桥经济合作走廊、产业集群型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带、特色鲜明的内陆旅游线路,促进我国沿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发展。
——加强中亚成矿域的资源研究与勘查利用技术开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科技经济合作的着力点放在利用周边资源上,开辟我国战略资源的陆上安全通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我国资源安全体系。
(二)**区域发展的要求
《**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自治区还明确了以下的宏伟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力争基本实现工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必须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中的特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关键在于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和环境,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持、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和系列化的科技服务。
——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需要用一流的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制造业支柱产业,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群、煤电—煤化工业群、矿产—材料工业群和特色轻工—纺织—制药工业群的成长,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基地和高载能产业聚集区,需要大力引进和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
——区域经济与社会的长足发展需要开发和应用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合作的要求,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需要生物产业面向农业、环保、能源、材料、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开发的新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和环境;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需要掌握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为生态恢复重建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手段,为荒漠生态产业(生态草畜业、生态林果业、生态药材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在疾病防治、新药研制、城乡卫生保健、食品和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今后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年6月的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应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需要,坚持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坚持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大开发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在**时期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使广大群众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和新的发展机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发现、培养、凝聚和用好各类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任用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保障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科技兴新进入强化实施的需要,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同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解决全区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效率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问题,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强化优势自然资源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战略影响力的科技优势,提升科技供给能力,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要把更多的科技资源集中到同优势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选择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组织协作攻关并争取突破。
——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先进技术,开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实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产业技术基础。要以重大战略产品为导向,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突破、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和集成创新。要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要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作为技术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并以此获得后发优势和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一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把更多的科技资源导入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寻求新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二是大力开展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持;三是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科技支持,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加强关系人民生活和健康的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四是加强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五是拓展国内、国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扩大开放和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发挥**在东西双向科技经济交流中的通道和载体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大开发;加快建设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条件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环境,完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实务规范,使**成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
(二)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资源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上取得较好效果,科技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多民族的科技队伍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得到初步的系统优化和有效利用。
——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行业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和防治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研发能力,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
——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1%~2%和5%以上。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形成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服务系统。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科技发展要以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及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疫病控制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特色林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引导和支撑。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培育一批优良品种,**时期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推广;加大对先进农业装备的引进与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食品新品牌。
——加强以“良种、良养、良料”为中心的养殖技术开发,使良种率达到80%以上。加快畜禽、水产、饲草料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和饲料、饵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农区畜禽集约化养殖技术、草地植被恢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奶牛、肉牛、细毛羊、毛肉兼用羊的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加强以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的畜禽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完善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体系。
——加强山地天然林和荒漠林恢复保护的研究。加大对“三北”防护林和防风治沙工程的技术支持。加强提高速生丰产林质量的技术开发。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选择和提供良种、壮苗及丰产栽培技术。完善病、虫、鼠害的预报和防治技术体系。
——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公益性和赢利性相结合,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相结合,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其它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面向农业产业化,形式多元化,能力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组织覆盖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现代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为重点建立区域或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培训基地。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技工作,促进矿业快速发展
建立先进的勘查与开发技术体系、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发现和评价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把**建成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油气、煤炭、有色金属和盐化工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
——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技术创新。重点在物探、超深井钻井、油气测试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同时,要大力开展碳酸盐岩油气田、致密砂岩油气田、深层油气酸化压裂、稠油开采等油气开发技术创新,提高油气采收率。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采技术开发,提高回采率;引进与开发煤层气利用技术,强化煤炭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保障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优选找矿靶区,加快铁、铜、镍、铅、锌、铬、金等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重点开发低品位难选冶矿产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尾矿利用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钾盐、膨润土、蛭石、花岗岩、皂石、石棉、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力度,在非金属的提纯、超细、改性、复合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加强环境保护,开发矿山环境评价技术、废料资源化技术、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治理技术等。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制造业科技发展要以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方向,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以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围绕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现代化,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开发,提高机电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为行业经济发展提供先进装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重点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出口创汇能力有明显提高。
——以科技为先导、资源为基础,做大做强化学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技术等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中有重大突破。加强煤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煤炭资源的转化。
——加快轻工业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利用我区多种纺织原料,开发纺织和服装产品新花色、新品种。利用特色农业提供的原料,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培育若干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有色金属材料和电子工业新材料的重点新产品开发,要由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钢铁工业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成本,重点开发特种钢材,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材工业的新产品开发,要以提高质量、节能、节地、节水、利废和环保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四)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重点,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功能,推动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信息技术。围绕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引进与开发企业信息化、数字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共性技术和软件产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促进高效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多语种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和软件产品。开发面向中亚、西亚的特色软件产品。发挥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预报、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开发具有特殊性质(抗旱、耐盐、耐寒、早熟等)的生物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构建、分子标记、基因转导、分子克隆、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用于农产品加工、高效饲料生产等方面的发酵技术和酶制剂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物信息技术,研制生物诊断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建立生物药品研发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
——新能源技术。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产业化。
——新材料技术。重点开发以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为原料的特种型材及电子工业专用材料生产技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聚乙烯、聚丙烯系列新型材料生产技术。继续开发敏感功能材料及传感器技术,加速石油化工新材料、稀有有色金属新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节能建材等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五)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要围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水土光热资源以及极端条件下的生物资源。加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开展生态环境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开发生态恢复重建、环境保护治理的新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标准支持技术、工业生产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和净化技术、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人口与健康。加强地方病、高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中药、少数民族药的开发和现代化为重点,开展药用植物和特色药材的研究,研制创新药物,完善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加强计划生育与出生缺陷防治的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
——防灾减灾。针对多发、突发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煤田火灾、农作物病虫害、草原蝗灾鼠害等,开展成灾条件、机理、规律的研究和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减灾救灾的技术开发。
——社会安全。加强重大疫病的研究和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开发,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同食品安全相关的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开发。
——其他领域。在交通运输、通信、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务业的相关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工作,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各类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区生态环境与古迹文物保护技术。
(六)加强基础性研究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在同**优势自然资源和特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
——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深化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绿洲生态系统安全及其动力学机制。从生态系统同水资源转化和水盐运移的角度,深化对荒漠化、盐渍化的认识,为水资源的开发、流域治理、生态改善、环境保护和绿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的成矿、成藏机理研究。研究我区及邻区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机理和规律,研究油气资源形成、运移和储存的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发展大陆地质科学,为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油气田提供理论指导和预测手段。
——特殊环境的生物资源研究。围绕本区特有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这些资源的种群、存量、生物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建立特殊环境下生物基因库,探讨野生生物(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地区性特高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探明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流行现状、环境影响因素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其作用的机制。研究其民族易感性的遗传学机制、环境因素对基因变异的影响及致病机理。开展特有中药、少数民族药功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中药、少数民族药基础理论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以及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集成,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坚持平台的“硬件”建设同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平台的重点建设同科技发展需求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同市场机制相结合、平台建设计划同科技项目计划相结合、自主发展同与区外合作相结合、公共财政重点支持同社会共同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整合与集成现有资源,用增量投入激活存量,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布局和配置,建立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提高利用效率,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内外衔接、共建共享的格局。
——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加强现有1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在石油化工、生态环境、医药卫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新建若干重点实验室,争取1~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现有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和孵化功能,在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建筑材料等领域新建若干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要争取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对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协作共用。增加投入,解决仪器设备数量少、档次低、设备不配套的问题。
——科学数据与实验材料共享平台建设。对有区域特色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遗传、生物标本、矿石化石标本、活体实验材料等资源进行搜集、保藏、保护、数字化加工和共享。重点整合和完善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实验动物集中生产供应基地和实验动物标准化引种、饲养、供应、质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科学数据库和科技文献、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开发科学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发的技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对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行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科技成果、人才、科技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有特色的产业及领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重点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节水灌溉设备研制、清洁能源利用、煤炭转化、有色及稀有金属材料开发、新型建材、新药与少数民族药等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培训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研究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新模式,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电子政务系统;建立科技生产力促进网络系统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促进重点领域科技企业的孵化发展。
五、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在统筹安排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一)农业科技领域
1.新品种选育及繁育
品种引进和自主培育相结合,应用系统选育、杂交改良、辐射育种、太空育种、细胞融合、基因转导和分子标记等手段,培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禽鱼、林果等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60~80个,并获得新品种保护权30个以上。开发主要农作物的定向杂交育种技术、规模化制种及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
——选育优质、抗病虫、抗寒、耐盐碱、高产的水稻、玉米、小麦(包括专用小麦)、豆类新品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选育高产、抗病、含糖量16%~18%的甜菜常规种、杂交种、遗传单粒种;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的油菜、红花、亚麻、胡麻等新品种。
——选育优质、抗病、耐贮运的葡萄、甜瓜、西瓜、苹果、香梨、红枣、核桃、杏、石榴等瓜果新品种。选育早中晚熟配套的加工番茄新品种。
——培育具有速生丰产、抗旱、耐盐碱、抗风沙等性能的用材林、防护林和园林绿化的乔灌木新品种。选育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的高产优质饲草以及适于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坪草新品种。
——选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及肉牛、肉羊、禽类新品种。对优良地方畜禽良种进行提纯复壮。
——通过优良鱼种的引进和驯化,筛选出适合**生态条件的优质鱼类新品种。
2.设施农业技术开发
对设施建造、品种选择、栽培管理,以及无公害、绿色生产的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建立健全蔬菜、瓜、果、花卉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3.优质畜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利用胚胎移植、冻精配种等技术,加速地方品种的改良,提高良种质量,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草料的生产、调制及饲养技术开发与示范,建立健全科学饲养技术体系,促进我区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肉、乳、毛、绒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和开发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创建新品牌,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
4.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
葡萄、苹果、香梨、红枣、杏、核桃、无花果、巴旦木、石榴等特色林果品的品种引进、筛选和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开发;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林果业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发和研制林果产品保鲜、贮运和加工新技术、新设备。
5.农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
绿洲生态区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病虫害成灾机理研究及可持续控制、防治技术开发;特色林果业病虫害控制技术开发;草场主要病虫鼠害预警及生态控制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控制技术开发。建立绿洲农田有害生物、病虫害调控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
6.畜禽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开发
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开发禽流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诊断技术。开展禽流感流行病分子生物学调查、疫情监测及疫苗研制。开发牛羊口蹄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奶牛常见病、多发病(乳房炎、产科疾病、结核病等)综合防治技术。开展布鲁氏菌病多价保护性抗原基因苗的研制,防治乳房炎的多价或多联疫苗、奶牛结核病PCR检测试剂盒研制。
7.水产养殖技术开发
以适合**水体环境的优良鱼品种为对象,开发优良鱼类健康养殖技术、节水型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开发适合不同鱼类的饵料新品种及生产技术;开发水域生态修复及鱼类保护技术;建立放流鱼种生物学跟踪监测、渔业水质监测技术体系与信息网络;开发水产品加工技术和鲜活水产品贮运技术。
8.农业节水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
研发合理开采、利用和调配水资源新技术,开发农艺节水、输水节水、灌溉节水和相关配套的信息化管理新技术、新装备,研制高效抗旱剂、保水肥料,逐步建立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并在南北疆分别设立农业节水试验示范区。
9.食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以葡萄、西瓜、甜瓜、香梨、杏和蔬菜、大米、面粉、畜、禽、水产品等区域特色农产品为主,开发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制定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在南北疆设立2~4个试验示范区,集成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建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平台。申报并获得一批绿色食品标志,使绿色食品产品达30%以上。
10.农业生态治理技术开发
在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林草生态系统综合调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休牧还草)与植被恢复、高效荒漠生态草业和畜牧业及高寒草原生态治理与改良等方面,部署相应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环保型肥料、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开发与示范,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促进干旱荒漠绿洲生态农业区可持续发展。
(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科技领域
11.老矿区和危机矿山的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研究
对阿舍勒铜矿、阿希金矿、哈图金矿、金窝子金矿、喀拉通克铜镍矿、黄山铜镍矿、可可塔勒铅锌矿、康古尔金矿、雅满苏铁矿等老矿区开展中—大比例尺成矿定位预测,提出可能赋矿空间及工程验证方案。
12.低品位金属矿、贵金属矿及尾矿砂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对已开发的金、铜、镍、铅、锌及稀有金属矿山进行低品位金属矿综合利用和尾矿砂选矿试验,提供选矿工艺流程和选矿指标。
13.矿产地质补点调查与新一代基础地质图件编制
进行**与周边地区地质矿产补点调查与对比研究,建立**及邻区地质矿产数据库,编制**及其周边地区矿产分布图。编制新一代1∶100万**及邻区地质图、区域成矿图、环境地质图、39种元素的1∶100万地球化学图、综合地球化学块体图、1∶100万**重力图、航磁图、**深部构造地质推断图等。
(三)制造业科技领域
14.农牧机械新产品开发
进一步开发新型采棉机、玉米收获机、谷类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收获机械,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研制开发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的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植保、残膜回收等农业生产新型机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制自走式、悬挂式、牵引式新的青贮收获机和牧草收割压扁机;开发新型节能剪毛机、挤奶机等牧业生产机械。
15.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开发
研究开发精炼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生产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番茄红素、枸杞多糖、辣椒红素、葡萄醇脂等提取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发林果蔬菜加工、贮运、保鲜工艺和设备,特色果品、畜禽肉、奶制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研究石榴、葡萄、胡萝卜等果蔬加工新工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研究薰衣草、百里香、薄荷、玫瑰花等香料植物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开发香料精油、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变传统干果加工工艺,引导其向安全、绿色方向发展。
16.石油天然气化工新工艺开发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大乙烯、大芳烃、大甲醇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等领域的新工艺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
17.工业节能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重点开发冶金、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载能产业的节电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智能化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提高锅炉燃烧效率;研究开发交通运输设备节油新技术和新装置,推广应用节能农业机械。
18.高效节能石油机械设备研制
研制在沙漠戈壁等恶劣自然环境下自动采集数据、实现数据实时交换与最佳控制、提高油藏采收率5%~8%的智能型节能抽油机新产品;开发新型抽油机机械系统和电控系统,提高抽油机的效率;研制数字化钻机新产品;开发石油开采和管道运输节能新技术及自动录井、管道检测、智能调节等新产品。
19.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重点开发先进的纺纱、织造、染整等加工工艺;生态纺织品和环保加工技术;纺织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的纱、布、面料、成衣等纺织新产品。
20.新型建材产品开发
开发的主要产品是:高标号水泥和低碱、抗硫、油井用特种水泥;浮法玻璃及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深加工产品;红柱石砖、直接结合镁铬砖、优质镁砖、镁铝砖和浇注料等耐火材料;加气混凝土条板、煤矸石砖、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复合墙板、石膏制品及非黏土制品等新型墙体材料;耐候性好、轻质、高强等多功能复合和建筑用保温绝热制品;玻璃钢建筑制品、SMC模压制品、风机叶片及无碱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石材、膨润土、蛭石、云母、石棉、菱镁矿等深加工产品及非金属矿提纯、超细、改性制品;高性能建筑塑料、建筑涂料、混凝土外加剂、建筑粘接剂等化学建材。开发和推广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城市垃圾生产建材产品及建材工业清洁生产技术。
21.重点产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开发煤—电—铝、煤—电—铜、煤—电石—聚氯乙烯、煤—焦炭—冶金等领域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并在自治区重点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开发加工番茄—番茄酱—番茄制品、葡萄—葡萄酒—保健品等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四)高技术领域
22.维、哈、柯等多语种软件开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开发和完善我区信息化迫切需要的维、哈、柯等多语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办公平台与校对系统、辅助翻译与电子词典软件、文字扫描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新闻采编系统、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开展应用示范,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23.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开发
重点开发:风能资源评估、风电场优化设计、管理和运行监控软件;交通运输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水资源调度和综合利用系统;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天然气管道安全监测系统;企业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系统;重点行业电子政务系统。做好应用软件的示范推广。
24.数字农业技术开发与示范
应用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农业管理决策支持和控制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建立定量决策、智能控制、变量实施的数字农业精准生产综合集成应用软件平台,包括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主要农作物栽培的专家系统、节水灌溉控制软件系统、农田土壤养分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软件、病虫害监测信息处理软件、棉花遥感监测信息处理系统的引进与本地化。建立精准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25.家畜繁育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通过家畜精子分离鉴定、单精注射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和染色体移位或缺失及活体采卵、体外受精、体外培养、玻璃化冷冻等的优化研究,建立家畜高效育种和繁殖技术体系,提高胚胎工程效率。使胚胎移植成功率提高10%~15%,降低成本20%以上,性别控制准确率达90%以上。
26.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开发
研究交流、直流输变电新技术,开发超导、超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新产品;研究开发短电弧等新型电火花加工技术和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引进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五轴以上加工中心等先进装备,提高我区精密机械加工水平。
27.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开发
以农作物及其秸秆、城乡垃圾为主要原料来源,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和物理气化技术,将生物质能转化为可燃的气体、液体或耐燃高密度固体燃料。采用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设备,将生物质能转化为技术经济性能较高的液体燃料。
28.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开发从盐湖提取钾、镁、锂盐后的母液中提取铷铯的新技术,制取初级铷铯盐(硝酸铷和硫酸铯),并研究开发高纯铷铯金属、高效油气钻井剂甲酸铯、单晶和5N碘化铯等系列产品;开发氧化铍、铍铜合金、微晶玻璃等生产新工艺,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开发高压箔环保型腐蚀工艺;改进铸造工艺,开发密度均匀的高纯铝硅合金;研制高线性铝延伸产品的新品种。
开发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光致变色功能材料的合成工艺、技术,生产新型光致变功能材料产品;研究磁载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开发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工艺和新产品;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开发新一代改性沥青、道路重胶沥青、阳离子沥青防塌剂乳胶等产品。
(五)社会发展领域
29.重大疾病、高发病、地方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
开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病等重大及高发疾病,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包虫病、禽流感等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对城市、农村等不同社区、不同模式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老年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0.新药研制
以**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为原料,开发新药。建立和完善**大宗中药材生产体系、药物研究开发体系。开发生物工程药物、医药制剂和创新仿制药物。加强现有药品的二次开发。提高传统少数民族医药理论。
31.生态恢复与生态产业技术开发
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绿洲发展的关系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绿洲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合理利用的对策和措施;针对绿洲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设绿洲及确保绿洲生态安全的途径,研究制订生态建设区划,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产业综合实验示范区。以“两河两湖”(塔里木河、伊犁河、博斯腾湖、艾比湖)流域、绿洲边缘、公路铁路沿线和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强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开发,为保护和利用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提供科技支撑。开展技术示范,建成高效生态草业、药业、林果业、旅游业试验示范区各1个。
32.城市与工业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
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污染机理及治理研究与技术开发,建立环境质量标准和技术支持体系,开发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及设备;开发工业与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新技术、安全饮用水供给技术、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提高大宗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工程化、成套化能力。
33.食品安全技术及检测技术系统开发
开发二恶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建立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及中毒控制中常见毒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形成完整的检测方法。开发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控制技术。重点开发农药、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多残留检测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提供农药、兽药残留量的快速筛选检测方法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剂盒。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技术共享平台。
34.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系统的技术开发
研究鼠疫、包虫病、出血热、森林脑炎、莱姆病、黑热病等主要自然疫源性传染疾病的分布、疫源地结构和活动规律,研究人类感染的危险程度和感染方式,提出重大传染病监测、预报、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方案。开发职业性危害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综合防治技术。为构建和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35.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开发人工增雨、增雪、防冰雹等新技术,研制新装备,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水资源量,减少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六)基础性研究领域
36.绿洲生态系统演化机制与生态安全的研究
以绿洲为核心,研究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动力机制,分析绿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探索绿洲生态与水资源配置的关系,建立预防生态环境恶化及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学基础。
37.**特有生物资源功能成分与功效机理研究
研究**特殊环境下生物资源的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提取**有毒植物、药用植物、药用昆虫等生物资源的有效成分,研究特殊物种的繁殖特性与生态适应性,评价特殊物种的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
38.**矿产资源的成矿理论研究
揭示重要矿藏类型大规模成矿的机理,研究中亚大规模成矿的地质环境、形成机理和大型矿床分布规律,完善中亚型造山—成矿理论体系,提供在我国西部寻找超大型紧缺矿产的科学理论与预测手段,发展我国的大陆地质科学理论。
39.新型材料及其应用机理的研究
研究纳米陶瓷材料和高补偿硅材料,并为其器件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探索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径,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及其应用的机理。
40.特殊环境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研究特殊环境下生物抗逆性产生的内在关系和极端环境下耐辐射微生物筛选及其耐辐射机理。对主要抗逆性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建立基因库。研究有效抗逆基因的克隆、分离和表达验证,构建功能明确和有应用前景的抗逆基因。利用这些抗逆基因开展生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的研究,以期转化形成抗性植物;以**珍稀哺乳动物及特有土著经济鱼类为对象,建立体细胞库和基因组文库,进行野生动物遗传性状的生理生化分析,从分子水平揭示其可利用的遗传资源优势。
六、重大专项
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基础上,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科技工程作为重大专项,根据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自治区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通过资源集成和核心技术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1.主要农作物、家畜家禽新品种选育
应用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专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抗寒、耐盐碱的水稻、玉米、小麦(包括专用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5~10个;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适合机采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8~10个;选育高产、抗病、含糖量16%~18%的甜菜常规种、杂交种、遗传单粒种3~5个;
——选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及奶牛、肉牛、肉羊、禽类新品种5~8个。对地方畜禽良种进行提纯复壮。
2.棉花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
围绕自治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以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棉田水肥高效调控利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开发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示范,为我区棉花生产和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3.奶产业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
通过奶牛群体生产性能(DHI)测定、性别控制、良种登记、全混合日粮(TMR)饲养、牧区半舍饲、疾病防治等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等区域建立奶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开发功能性液态奶、牛初乳制品、干酪、干酪素等新产品。
4.**肉用牛羊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
利用草原肉牛(包括**褐牛)、**巴什拜羊等地方优良种群资源,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建立育种及快速扩繁体系、科学饲养技术体系、肉制品加工与产业化生产体系。
5.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制定环塔里木盆地主要特色林果科学种植区划、基地建设规划和品种区域化布局。以品种引进、筛选、苗木繁育和灌溉施肥、营养调控、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为重点,建立适应环塔里木盆地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林果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
6.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开发田间膜下滴灌新技术、膜下滴灌农田盐分控制技术、果园微灌技术、闸管交替灌溉技术、农艺节水配套技术,开发价格更低、性能更好、规格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性滴灌带、过滤器、压力调节器和电磁阀等新产品。制定膜下滴灌条件下的作物栽培模式和技术规范,建立膜下滴灌试验示范区。
7.荒漠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示范
以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开展盐渍化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荒漠化防治、生态恢复的技术开发;开展流域整治技术示范。开发集成生态产业建设关键技术,建立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促进生态林果业、草畜业、药业、旅游业等荒漠生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8.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收集整理**乃至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特有植物种质资源,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中亚植物活体汇集圃、资源库。对汇集的种质资源从野外生态学、迁地保护生物学、回归引种生物学、抗逆性基因标记等方面开展基础与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中亚特殊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平台,开发中亚特殊生物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
9.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新产品开发
开发用尿素法合成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清洁生产工艺,实现MDI的规模化生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铁钼法甲醛生产技术、炔醛法合成(1,4)—丁二醇技术,实现(1,4)—丁二醇的产业化;开发聚甲醛、甲乙酮、己二酸等下游产品和工艺;引进开发有机硅生产技术,开发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等有机硅新产品。
10.煤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开发与应用电石乙炔法制聚氯乙烯(PVC)清洁生产技术;引进与开发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制合成油技术;开发与应用煤制甲醇燃料;开发与应用清洁炼焦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洁净煤生产技术和煤炭清洁燃烧技术。
11.大型金属矿床、矿集区定位预测与靶区优选评价
引进和推广适合**自然和地质条件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天航空遥感勘查新技术,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技术系统和知识系统。对西天山莱历斯高尔—达巴特铜钼矿带、东天山土屋—白山铜钼矿带等已知矿带进行斑岩型铜金、铜钼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预测;对阿尔泰南缘阿舍勒—科克塔勒铜铅锌矿带等已知矿带进行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富铁和块状硫化物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预测。
12.硅、铝等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引进、开发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并实现千吨级的产业化示范;研究高压电子铝箔环保型腐蚀工艺,降低生产高压电子铝箔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开发电子铝箔新产品;开发特殊形貌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
13.清洁能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开发和引进直径200毫米(8英寸)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的生产技术,改进直拉法和减压拉晶工艺,采用多线切割技术加工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形成年产100兆瓦太阳能晶体硅片的规模。利用现有的风电机组设计软件、通用工程分析软件平台,完成1.5~2.5兆瓦变速恒频永磁直接驱动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和规模化生产。
14.先进制造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在主要制造行业引进、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相关企业中开展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示范;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特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研制数字化的石油钻采和农牧机械新产品。
15.面向中亚、西亚的出口软件开发
以国产优势中文软件为基础,运用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开发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工具软件(办公套件、电子词典软件、杀毒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电子出版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以软件开发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和出口。
16.**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
建立**规范化的药材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药品生产体系,对**少数民族医药理论进行整理提高,研究少数民族药的有效成分,研发创新药物;加强**地区性、民族性、特高发重大疑难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发病机理研究,以及重大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17.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18.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
实施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加强区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现代管理等领域,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提高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的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和有关方面的特需人才(软件工程、俄语和阿拉伯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高级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员等)。
七、主要保障措施
(一)推动科技兴新强化实施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的大开发中推进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产品名牌创建工程”、“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兴新素质工程”。深化地县和行业的科技进步考核,推行地、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县市科技工作年”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切实推进科技兴地县、科技兴行业工作。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运用科技从事生产及管理的能力。坚持科学普及与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强化科技兴新的社会基础。逐步建立和强化科技兴新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撑体系。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持力度。**时期,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并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投入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深化科技计划改革,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科学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资金进入科技进步与创新领域,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原则,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从投资主体、投资对象、退出机制、中介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依法有序地推进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建设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大吸引归国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强高级技工和农牧区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民创新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制定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扶持各类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动科技人员和各族劳动者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战略产品必须由企业提出并作为主要的执行单位,以企业为主体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深化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和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决策机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
(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健全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提高农牧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繁荣科普创作,合理布局并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
(七)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展同兄弟省区市特别是东部省市在科技方面的长期合作与交流,同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实施研究与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使**成为我国对中亚国家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展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窗口、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以合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开展同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开拓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技术、智力、项目、资金的引进。
(八)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
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精神,制定若干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及约束性指标,为本规划的实施提供保障和支持。主要包括: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政策,扶持自主创新的税收、金融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的政策等。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