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9-10 06:58:00

导语: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期间是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实践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卫生事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各地要本着“立足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作为各项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和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一、**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工作成绩显著,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成功地阻止了非典疫情传入我区。继续加强了免疫规划工作,相应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加大了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力度,艾滋病、性病监测网络开始运转,各种干预活动全面启动。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各种地方病得到控制,已连续13年未发生人间鼠疫。

认真落实“一法两纲”,全面推进妇幼保健工作,**年住院分娩率达78.12%,其中城市99.58%,农村75.65%。

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保健工作”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相继推进,城市“创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改水、改厕有新进展。

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继续得到提高。婴儿死亡率由**年的55.5‰下降至**年的29.76‰(全国14个监测点数据,下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65.4‰下降至37.21‰,孕产妇死亡率由161.4/10万下降至157.2/10万,全疆人口出生率由**年的17.57‰下降至2003年16.01‰,同期人口死亡率由5.40‰下降至5.2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2.17‰下降至10.78‰,人口增长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特点。

(二)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处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

自治区利用国债资金和自筹资金4.9亿元,对全区19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医院(病区)、紧急救援中心进行建设,项目已基本竣工。

全区已基本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监测体系改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始履行各自的职责。卫生执法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加强了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农牧区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加大卫生投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有较大发展。**期间,我区利用国债资金和自筹资金共5.6亿元,用于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建设面积达342460平方米。

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区846所乡镇卫生院(不含国营农牧场医院)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有817所,上划管理率达96.57%,817所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全额拨款;乡村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管理在全区各地推行,村卫生室管理基本上做到“七统一”,乡村医生报酬统一提高到每月不低于80元的补助标准。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全区获准纳入国家级试点的县(市)共53个,覆盖农牧区人口630.5万人,占全区农牧业人口总数的49.53%,参合农牧民542.8万人,参合率为86.08%。

(四)城镇医药卫生改革取得新进展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及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三项改革”,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完成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核定工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取得成效,药品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加强了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完成了我区医疗服务项目归并和价格调整工作,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内部改革逐步深化。

(五)卫生科技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继续贯彻“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完成了一批重大攻关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学教育调整意见》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下发。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先后将乌鲁木齐市卫校和卫生厅职工医科大学整建制并入新疆医科大学。对中等卫校进行了归并,调整了功能和专业结构。加重了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启动了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稳步推进初中起点5年制高等专科医学教育和中专升大专“直通车”工作。加强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培训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六)中医、民族医健康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重视中医、民族医院硬件建设,自治区维吾尔医院新门诊楼和自治区中医院病房楼改造工程先后完成并投入使用。不断深化中医、民族医机构内涵建设,加强了专科建设,狠抓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全国示范中医、民族医院建设,组织专家对国家级示范点进行了督导和检查,推动了全区中医、民族医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发展尽管取得显著成绩,但制约我区卫生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严重存在,卫生发展与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医药费用增长过快的问题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重大疾病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

新疆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年为435.31/10万,比全国平均高0.78倍,居全国第四位,其中:肝炎发病率137.53/10万,居全国第五位;结核病发病率142.02/10万,居全国首位;艾滋病感染者近17000人,位居全国第四位。**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467.96/10万。新疆地方病种类多、危害严重。新发传染病如SARS、致病性禽流感等威胁较大。

新的疾病谱的预防战略和预防体系尚未形成,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和应急救治能力不足,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队伍薄弱和执法能力不强,人才梯队建设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否发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妇幼保健工作仍严重滞后

**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建卡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均排在全国第26位之后,孕产妇死亡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倍,居全国第2位。新生儿访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率均排在全国第25位之后,围产儿死亡率19.02‰,居全国第二位。农村情况尤为严重,**年孕产妇死亡率“县”比“市”高1.76倍。

计划生育并发症严重,**年放置与取出节育器造成的感染率分别达4.2‰与5.28‰,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5.2倍和9.1倍,居全国第一位。人工流产并发症率为13.94‰,比全国平均高3.8倍。

(三)农牧区卫生形势仍然严峻

农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较高,如乙肝、肺结核和地方病等。主要发生在农牧区。农村三级网络不健全,农民缺少基本医疗保障。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我区农村居民两周患病者,因经济困难未采取任何治疗的占45.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占79.4%。在被调查的农村贫困户中,有20.6%为因病致贫。农民有限支付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已成为农村卫生服务的主要矛盾。

(四)城镇医疗体制改革总体进展较慢

城市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较慢,相关政策不配套。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与预定目标有很大差距。政府对公立非营利性医院投入不足,公立非营利性医院过分注重外延发展,忽视内涵建设和管理,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和医用耗材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只占城镇居民30%多。据2003年新疆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两周患病者未就诊率高达50.9%(区辖市51.8%,地辖市50.4%),而两周患病者未采取任何治疗的原因中,因经济困难占41.4%(区辖市37.9%,地辖市42.2%);城市居民两周患病者未住院率达38.7%(区辖市38.5%,地辖市39.5%),未住院原因中因经济困难占65.1%(区辖市70.8%,地辖市62.8%)。“看病贵”、看不起病的现象严重存在。

(五)卫生资源城乡配置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过剩与短缺并存。城市每千人口医院床位与卫生技术人员数远高于农村,**年全区63.5%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拥有数城市比县多1.79倍(全国平均1.28倍)。大型设备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影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卫生专业队伍素质偏低,高级卫生科技人才数量少,科研机构原始创新能力低,科研成果引进和推广缓慢。

高中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规模过大,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教育质量等与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卫生管理人员未能得到应有的培训,卫生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三、**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目标

(一)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

2010年卫生发展的总目标是:从我区实际出发,通过深化改革,在全区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承受力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享有卫生服务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全区人民均可获得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我区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二)2010年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①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在**年基础上增加2.5岁,达到69.71岁;

②婴儿死亡率下降至30‰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32‰以下;

③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00/10万以下。

2.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500/10万以下,到2010年将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2万人以内。

3.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

4.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三)卫生事业发展指导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3.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重点,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4.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体系。

5.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

6.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

四、**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保护人民健康,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大力抓好重大疾病的防治和妇幼卫生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切实加强严重威胁我区居民生命健康的艾滋病、结核病、肝炎、鼠疫、霍乱以及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力争到2010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500/10万以下。

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中长期规划》,强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艾滋病在我区的流行蔓延,全面贯彻“四免一关怀”政策。

切实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加大结核病的规则治疗力度,提高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

2.以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为重点,以常规免疫规划为基础,四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以县为单位全程接种率达到8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75%以上。开展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流脑监测工作,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麻疹、乙脑等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

3.加大地方病防治。做好鼠疫、黑热病、新疆出血热、包虫病、布鲁菌病等疾病防治工作,降低其发病率。尽早实现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工作,加强饮水安全监测,重点对农村改水后新水源的水氟和病情进行监测,查明地方性砷中毒分布,完成全疆病情线索调查。加大对职业病的防治力度。

4.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和监测体系,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广泛开展大众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精神卫生。积极开展社区慢性病预防保健服务,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社区示范点,提倡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努力控制慢性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上升的势头。

5.加大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全区妇幼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强化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监管,规范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认真落实《母婴保健法》,组织实施国内、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开展以住院分娩、妇女健康、科学喂养为主的健康教育,提高“两系”管理率,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落实制度化建设和技术服务规范化建设,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市达90%以上,农牧区达70%以上;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0%以上;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7‰以下;降低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肿瘤发病率。儿童保健覆盖率城市达90%以上,农牧区达60%以上。降低新生儿窒息和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低出生体重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降低到1/10000以下。

(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以及卫生执法监督能力

加强自治区、地(州、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保健组织建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责任分工,加强疾控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深化内部改革,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能力。

重点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地、县(市)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反恐卫生应急体系,组织协调救灾、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中涉及公共卫生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提高医疗卫生防病保障能力。筹建一所国家级化学中毒应急救治基地,筹建自治区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及药械储备库。

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建立卫生执法监督新体系。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区、地(州、市)、县(市)三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积极探索综合监督执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改善卫生监督执法条件,加强技术手段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水平。

(三)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加强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

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同步建设县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每个行政村设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卫生室。保证县、乡、村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2.进一步深化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年全部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并实现卫生院全额拨款。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坚持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计划生育等服务,一般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改进服务模式,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提供服务。积极探索搞活卫生院的运行形式,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院长任期目标制和全员聘任制,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制度,提高乡(镇)卫生院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3.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较高、扎根基层、长期为农牧区服务的卫生人才队伍。

尽快制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人员编制新标准,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建立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制度,培养面向农牧区的本科生;继续办好初中毕业5年高等专科医学教育与中专升大学的“直通车”教育。

加大推进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加强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低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接受高一层次的学历教育,鼓励乡村医生接受学历教育。

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牧区的运行机制,坚持地级市以上医院选派医师支援贫困县与边境县县级医院制度,积极推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

严格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全区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到2010年全区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职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4.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巩固、完善、提高并扩大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大试点县(市)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强化人员培训,加强交流和沟通,不断提高试点工作水平,确保每一试点县(市)成功运行。逐步推广信息网络化管理。建立有效的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完善筹资、支付和补偿机制,2008年在全区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并于2010年实现覆盖全区农牧区居民。

5.完善农村医疗救助机制,健全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加大农村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力度。

6.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改厕进度,改善农牧区居民的卫生条件。新增使用卫生厕所45.88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至54.6%,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至55.4%。

7.2010年以县为单位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0%。

(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政事公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按照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完善分类管理。

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卫生资源,从严控制大型医院建设规模,严格医院高新技术和设备准入,抑制大型医院盲目扩张,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事业,解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问题。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继续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强化政府在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投入机制,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制定和完善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保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职责的实现。创造有利于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多渠道办医格局的形成,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明确不同级别医院的分工,大型医院应集中力量从事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救治,形成合理分流病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应对大的疑难杂病的处理机制。

2.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财务管理,开展成本核算;积极试点并逐步推广按病种付费方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加强行风建设,促进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改进医疗机构管理者选拔任用办法和管理方式,制定任职业绩评价标准,健全鼓励和约束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基础上,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3.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建立城市医疗济困工作的新体制与机制。

有条件的地州市都应设立济困医院。设立济困医院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当地城市困难群众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合理规划,制定济困医疗服务政策和特困群体大病补助政策,保障济困医院的基本运行费用。

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承担济困工作。全区三级医院各科室都必须设立扶贫病房,二级医院集中设立扶贫病房,医院开设的扶贫病床数应占床位总数的10%,各级医院都要面向特殊人群开设扶贫门诊。各级医院要确定专门管理部门,建立扶贫医疗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为特殊困难居民的就诊就医提供方便。

济困医院和扶贫病房要按照《自治区济困医院医疗服务诊疗项目目录》面向特困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并实行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的政策。

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各类民营医疗机构针对特困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济困医疗服务,并开展面向破产、关闭和特困企业的扶贫济困公益活动。

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医疗服务项目归并和价格调整执行效果进行评估。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科学界定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和特需医疗服务内容,并核定不同的医疗服务价格。继续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认真测算成本,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合理补偿成本的原则,从严核定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以合理分流病人。制订合适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同时要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滞后性,缩短价格调整的周期,力求更好地反映医疗成本变化和居民的承受力。

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继续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方式,大力推行网上采购,有效挤压药品虚高利润,让利于患者。

5.加大大型医疗设备的监督管理。

贯彻落实三部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办法》,要从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高度出发,按照控制总量、优化配置、调整布局、提高效率和保障健康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本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并配合做好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督管理工作。要按照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前论证审批、配置后加强监管的管理体系,提高审批工作的效率与科学性,确保临床应用质量和使用安全。

(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政事公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按照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完善分类管理。

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卫生资源,从严控制大型医院建设规模,严格医院高新技术和设备准入,抑制大型医院盲目扩张,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事业,解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问题。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继续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强化政府在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投入机制,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制定和完善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保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职责的实现。创造有利于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多渠道办医格局的形成,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明确不同级别医院的分工,大型医院应集中力量从事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救治,形成合理分流病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应对大的疑难杂病的处理机制。

2.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财务管理,开展成本核算;积极试点并逐步推广按病种付费方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加强行风建设,促进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改进医疗机构管理者选拔任用办法和管理方式,制定任职业绩评价标准,健全鼓励和约束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基础上,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3.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建立城市医疗济困工作的新体制与机制。

有条件的地州市都应设立济困医院。设立济困医院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当地城市困难群众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合理规划,制定济困医疗服务政策和特困群体大病补助政策,保障济困医院的基本运行费用。

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承担济困工作。全区三级医院各科室都必须设立扶贫病房,二级医院集中设立扶贫病房,医院开设的扶贫病床数应占床位总数的10%,各级医院都要面向特殊人群开设扶贫门诊。各级医院要确定专门管理部门,建立扶贫医疗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为特殊困难居民的就诊就医提供方便。

济困医院和扶贫病房要按照《自治区济困医院医疗服务诊疗项目目录》面向特困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并实行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的政策。

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各类民营医疗机构针对特困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济困医疗服务,并开展面向破产、关闭和特困企业的扶贫济困公益活动。

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医疗服务项目归并和价格调整执行效果进行评估。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科学界定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和特需医疗服务内容,并核定不同的医疗服务价格。继续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认真测算成本,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合理补偿成本的原则,从严核定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以合理分流病人。制订合适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同时要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滞后性,缩短价格调整的周期,力求更好地反映医疗成本变化和居民的承受力。

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继续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方式,大力推行网上采购,有效挤压药品虚高利润,让利于患者。

5.加大大型医疗设备的监督管理。

贯彻落实三部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办法》,要从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高度出发,按照控制总量、优化配置、调整布局、提高效率和保障健康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本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并配合做好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督管理工作。要按照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前论证审批、配置后加强监管的管理体系,提高审批工作的效率与科学性,确保临床应用质量和使用安全。

(五)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快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新体系

1.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网络。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建设和改造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县级以上城市,按每1-3万城区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3000-5000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调整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将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或国有企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由政府投资建设。中央对我区贫困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当给予必要的设备和经费支持,自治区和各地财政给予相应的支持。

到2008年,全区地级城市和部分地州所在城市建成服务网络健全、人力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筹资渠道畅通、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区县级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2.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经费补助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救助、工作经费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设备配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政府财政予以安排;社会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政府赋予的公共卫生职责,政府给予经费补助。

3.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和继续教育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按规定招聘符合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并实行聘用制,对原有人员中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应转岗或经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的转岗培训,促进其向全科医师转化,逐步达到每万城市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和相应数量的社区护士。加强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制度。依法严格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完善考核评价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以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5.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作用。

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对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适当降低费用自付比例,引导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

(六)加强中医民族医药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民族医药特色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区实际的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民族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中医民族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加强中医民族医药的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继承与发展,加快中医民族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中医民族医药在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组织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药条例实施细则》。积极推进中医民族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加强中医民族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区实际的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机制。

2.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根本,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到2010年培育出10所影响力强、特色突出、技术能力强、诊疗效果明显、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名院”,20个特色优势显著、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名科”,50名医德医风好、基础理论扎实、诊疗经验丰富、学术水平突出、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医”。

3.继续加强中医民族医药专业技术和管理方面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中医民族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10年,全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县级以上中医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0%,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员达到5%。

4.加大中医民族医药基础性研究项目的投入,建立维吾尔药材GAP基地和研究开发的技术平台,重点抓好民族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制定民族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标准化带动现代化。

5.进一步加强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基本完善的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民族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加强中医民族医专科专病建设,巩固提高中医民族医专科专病建设成果,推广建设经验,发挥技术指导和辐射作用。**期间,建设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0-15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全区大多数中医民族医医院都要形成1-2个具有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院内重点专科,在全区初步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地区分布合理、专科优势互补、创新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良好的中医民族医专科群体。

6.加强和完善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制剂室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区15所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制剂室达到GPP标准。

7.认真做好中医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总结、提高工作,到2010年完成5-10部维吾尔医药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工作。

8.进一步加强新疆维吾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建设,到2010年学校年招生总数达到400人,本科学历教育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40%,力争建立1-2个硕士学位点。

9.加强农村中医民族医药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民族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加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加强农村中医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民族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中医民族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乡村推广中医民族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民族医药为农民健康服务的水平。

10.加快中药、民族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民族药新药。

11.加快推进中医民族医药国际化,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中医民族医药的交流领域,努力扩大中医民族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争到2010年在国外创建1-2所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

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继续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按照依法行政、政事分开、综合执法的原则,完成各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组建工作,基本建成结构合理、执法有力、行为规范、办事高效的综合执法体系。完成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机构装备和技术水平,切实保障和逐步增加执法工作经费。加强卫生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卫生监督员准入、考核和聘用等相关制度,力争到201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卫生监督员自治区级达到98%以上,地(州、市)级达到95%以上,县(市)级达到80%以上。进一步做好食品卫生监管工作,加强对餐饮卫生监督的力度,逐步实施大中专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逐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实现GMP达标。继续做好化妆品、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监管工作。全面开展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推进并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诊断和执业健康检查机构资格认证及管理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加大对疫情报告、医疗废弃物处置、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管。做好医疗市场和采供血的监管工作,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使医疗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对工业企业生产环境中粉尘、有毒气体、有害化学物质、放射物质、噪音等有害因素的监控。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实施“科教兴新”、“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强对重大疾病的研究,全面提高我区卫生系统科技实力、原始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区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区卫生领域重要学科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家同类学科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构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技术体系,研制高效特异性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及检测技术,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的防治技术明显改善,各种疾病的治愈率和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积极推进自治区卫生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现有卫生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规范管理,发挥其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适应政府转变职能和城乡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将卫生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课题纳入卫生科技研究重点领域。

加大卫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引进。积极推广“百项科研成果及适宜医疗卫生技术”,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服务能力。

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方式,加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快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的人才培养。改善卫生队伍的人才结构,逐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原则,以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养高层人才、中青年骨干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促进人员培训、培养工作。继续加大宏观调控措施,控制医学教育发展规模,巩固我区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成果,努力实现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使我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学科结构和教学质量更加符合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建新的培训模式,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工作,提高我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加速具备有正规学历的农村卫生人员向助理执业医师转化,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继续做好卫生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和医学“直通车”学历教育,向农牧区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技术人才。

强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加速各地卫生学校功能的转变,建立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基地,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全科医师队伍。

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扩大范围、提高质量,全区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率、专业学科覆盖率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合格率达到85%。

提高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加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力争建立自治区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提高我区卫生领域综合科研能力。

建立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完成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在岗卫生管理干部的轮训任务,提高我区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明确责任,转变职能,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各地要把卫生改革与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要努力增加卫生投入,切实解决卫生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卫生改革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信息,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引导和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对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科学决策,实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

(四)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自治区提出的卫生经济政策。各地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要优化卫生投入的方向和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要将公共卫生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对公共卫生工作给予必要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保障,保证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各地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保障机制,切实安排好农村卫生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并将卫生院的基础设施维修和设备更新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维持农村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

改革并落实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政策,对政府举办的县及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以定向补助为主,补助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开办和发展建设支出,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临床重点学科研究,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补贴。

六、**期间卫生事业重点投入领域与方向

根据国家《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自治区**期间的卫生事业重点投入的方向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卫生执法监督、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及部分自治区级和地(州、市)级重点医疗机构的建设。

(一)农村卫生

1.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依据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模,按照填平补齐改扩建为主的原则,对所剩的政府举办的54所县(市)级医院、64所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562所乡镇卫生院、33所县(市)中医民族医医院的业务用房进行改扩建,配置基本医疗设备;对全区44所县级牧业医院及其医疗服务站共计128个和全区8868个村卫生室进行房屋建设,并配备基本医疗设备。

2.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及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

加大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的力度,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农村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的培训,并为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加快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城市医师支援农村

城市医师支援农村项目,城市三级医院每年选派5名医师对口支援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继续在30个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试点,按国家规定给予补助。

4.农村改水改厕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示范力度,开展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每年计划资助18000户改厕示范户。

(二)疾病预防控制

1.重点疾病预防控制项目

①艾滋病防治

②结核病防治

③鼠传病防治

④乙肝防治

⑤重大地方病

主要用于饮水型地氟、地砷病区水氟、砷含量筛查,强化饮水安全监测,加大碘缺乏病、包虫病、黑热病、新疆出血热、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

⑥其他重点疾病防治

主要用于人禽流感、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与防治和麻风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监管防治项目。

⑦免疫规划工作

⑧重大慢性病的综合防治

主要开展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综合防治。

⑨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⑩对传染病患者治疗的贫困医疗救助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主要用于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基本配置设备和人员培训及监督管理。

3.麻风病院、村改造建设项目

4.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

主要用于各地州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基本装备和人员培训,基本建立起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对3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进行改扩建配置设备与加强人员培训。

(四)妇幼卫生与健康教育

主要用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及健康教育。

(五)医疗救治

1.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建设。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3.医疗急救建设项目。72个县级急救站的建设,配置急救车辆与设备。对部分城市医院加强急诊科建设,完善急救网络,形成区、地、县三级贯通的紧急救援网络。

4.加强县(市)医院救治能力。

用于改善93个县(市)医院急诊、检验、放射、重症监护、手术室基本装备,开展人员培训。

(六)卫生执法监督

1.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建设。对一个区级,14个地州级和99个县(市)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改扩建、改善装备条件和培训监督员。

2.卫生监督执法专项整治。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八)医院质量管理

(九)贫困人群医疗救治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贫困人群开展专项救治(如儿童先天性残疾以及白内障患者等),切实解决贫困人群的就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