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保发展规划

时间:2022-09-10 06:53:00

导语:劳保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劳保发展规划

一、**时期主要成就

**时期,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重点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龄特困就业群体、困难家庭子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初步确立。**期间,自治区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19万人,比**期末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到340万人,比**期末增加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加快,职业培训取得明显成效。实施“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三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劳动者的技能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有了一定增长。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扎实推进,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期间,全区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累计370万人次,培训合格率9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6万人。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社会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有65.3万人,占技能型人才队伍总数的41.33%,其中,高技能人才(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10.69万人,占技术工种从业人员队伍总数的6.77%。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期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人员达718.4万人,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82万人、211.7万人、140.7万人、80.9万人和102.8万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规模达到84.9亿元。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5%,其中纳入社区管理的人员26.13万人。初步确定了企业年金制度框架和运行规则。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基本平衡,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了保障。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工伤生育保险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

——劳动合同制度顺利推行,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逐步健全。普遍实行并逐步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行集体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制度,基本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劳动关系处理政策逐步完善,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平稳进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继续加强,启动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劳动争议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适应转轨时期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基本确立,自治区普遍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各地州市建立了工资指导线制度,实行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各地州市所在城市初步建立了人工成本信息指导预测预警制度。绝大部分企业实行了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部分企业进行了经营者年薪制试点。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自治区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体合同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劳动监察条例〉办法》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认真开展“四五”普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行政。加大了监察执法力度,普遍开展日常巡查、书面检查、举报投诉调查及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特别是开展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检查,拖欠农民工工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时期面临的形势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工作,明确了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自治区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自治区将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实现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但在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会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区农业人口相对过剩,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劳动力总量大,就业压力大。预计到2010年我区劳动力总量将达到1620万人,新增劳动力供给27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近200万个,动态缺口70万左右。同时,受经济结构变动、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力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等矛盾的影响,就业转失业频繁,就业稳定性差,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群体就业等问题凸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培训机制尚待完善,职业培训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发展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社会保障难度增大。我区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覆盖范围窄、部分险种基金支付压力大、制度不完善、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区将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承载着巨大的支付压力。在退休人员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空账规模不断增加。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对工伤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增大。随着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劳动力流动频率加快,劳动关系将更趋复杂。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仍较突出,少数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劳动争议预防处理工作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时期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改善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新机制,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基本原则

——适应区情,统筹发展。必须从自治区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局,注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适当提高待遇水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使广大劳动者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要统筹城乡就业,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谋划好未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在工作重心上,要在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在工作目标上,要注重把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上升为政策和法律规范;在工作方式上,要把原来“急风暴雨式”地解决紧迫问题的方法,转变为更加注重深入细致的制度完善、机制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在工作成绩上,要在考核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内在质量的考核,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朝着既定的长远目标推进。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把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业、培训、劳动关系、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要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难点问题,全面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完善制度体系;在全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在推进各项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法制、规划统计、信息网络、监督系统、管理和服务体系等基础建设,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时期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点目标是: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由改善人民生活的层面提升到社会发展的高度,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推动“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的人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目标的实现,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积极促进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改善社会创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有步骤地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基本建立起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期间,就业补助金在**的基础上要有较大幅度增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大力推进素质就业工程。以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全面推动职业培训,整体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技能优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在岗职工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强职业培训能力建设,建立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形成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末,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以上,高级工达到10%以上。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制度为重点,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公平享有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现方式。到**末,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0万人、280万人、153万人、130万人和170万人以上。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规模有较大增长。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4.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劳动关系的法制化。劳动合同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继续推进。企业工资分配秩序比较规范,职工工资水平逐步增长。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争议处理效能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市场化、法制化,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落实、职工监督、举报必查的劳动标准管理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完善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其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作用。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扩大就业容量的同时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使就业结构的改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协调。将吸纳就业人员潜力大、有市场需求的行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完善并实施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加大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力度。重点解决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做好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建立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低保工作的联动机制,实施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工程,鼓励和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加快培育市场就业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建立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等行为。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示范区建设工程,进一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及其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工作。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实施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完善服务手段。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举办的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加强失业调控。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自治区失业调控工作方案,调控失业人群的分布,缩短失业周期,合理分散失业压力,防止失业过于集中,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改组,把握关闭破产工作力度,妥善安置职工;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规模性裁员,加强对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裁员的指导;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避免大量推向社会。

——完善境外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境外就业突发事件协调处理工作机制,保护境外就业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对境外就业中介机构的监管,规范对境外就业人员的服务。加大开拓境外就业市场力度,扩大境外就业规模。

(二)营造有利于推进技能劳动者培养的环境,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

——全面推动技能劳动者培养。建立健全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青年劳动者技能就业工程,通过政府规划指导和政策推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格局。坚持职业培训机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方向,建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以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技能劳动者培养体系。推动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扩大技能劳动者培养规模。加强职业培训实训设备和基础建设。通过推动高技能劳动者培训的带动作用,促进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手段和长效措施。适应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积极发展服务业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制度,组织实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培训资源,结合就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继续推动以劳动预备制度为主的城乡新生劳动力培训工作,对新生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使90%的新成长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专项技能和城市生存发展能力。针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不同特点和就业需求,对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已经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在全区大中城市全面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

——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的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政策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逐步形成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体,以企业业绩评定和学校课程考核为补充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格局,培育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做好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全面推进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工作,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发动行业、企业和全社会普遍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加大对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表彰奖励力度。逐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机制。引导企业普遍建立完善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建立职业培训的技术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技能劳动者成才的社会环境。结合就业岗位开发,加快新职业开发。完善职业培训教材开发,改进教学和实习方法。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和编译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改善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新型工业化建设、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和技能劳动者成才的需要,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向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网络。广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根据自治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之间收入水平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承受能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逐步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式。

基本养老保险。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与促进灵活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力争将私营、个体劳动者和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到2010年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

基本医疗保险。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本制度、筹资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将服务对象从城镇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将单一保险方式扩大到以保险为基本制度基础的多种保障方式。适应城镇居民不同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以保障大病风险为重点,通过探索多种保障方式,对城镇各类人员的医疗保障做出制度安排。着力解决好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大病统筹范围。积极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

失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证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加大对促进再就业的投入,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工伤保险。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起覆盖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事业单位在内的工伤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加强和规范工伤保险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预防优先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区区情的工伤康复制度。

生育保险。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和基金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探索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小城镇农转非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统筹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地级统筹工作。

——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强化征收管理,实现依法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规范征收流程,建立激励机制,做到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建立健全基金预决算制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

——积极稳妥地探索社会保障监管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规范社会保险待遇支付,严防基金流失。加大对骗领社会保险待遇欺诈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基金支付漏洞。

——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制度和办法。研究城镇各类劳动群体之间社会保险的制度设计、政策衔接,实现不同劳动群体之间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引起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以及地区间基金转移的有效办法。

——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将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大力发展老年社会服务。按照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老年服务体系,满足退休人员社会养老需求。

(四)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以宣传、落实《劳动合同法》为重点,进一步推行和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国有重组改制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等流动就业人员为重点,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各类企业普遍与职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继续改进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劳动合同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继续规范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劳动关系,加强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职工安置方案的事前指导、事中审核和事后督查。以非国有企业为重点,着力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继续推进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切实发挥集体合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逐步增强三方机制的代表性,完善三方机制的职能和运作方式,切实发挥三方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保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继续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全社会各类企业工资分配的规范、指导和监督。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三项制度,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和岗位、职位工资水平。继续推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使工资集体协商成为决定企业工资分配的主要形式。完善行业工资分配关系调节政策。加强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建设,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全面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支付诚信制度和建筑业等重点行业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推行劳动争议实体化建设,改革现行“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建立更加注重预防和调解、更加注重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以及仲裁为主的办案制度。加强劳动争议仲裁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案效能,规范仲裁程序,研究改革庭审方式,提高办案效率。进一步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逐步形成企业调解、区域性(行业性)调解、人民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劳动争议调解体系。

——加强劳动标准的落实工作,严格特殊工时审批制度,完善职工休息休假制度,加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完善工资支付制度,确保劳动者合法的基本劳动报酬权得到有效保障。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促使低收入职工工资得到合理增长。

五、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以制订出台《自治区实施〈劳动合同法〉办法》、《自治区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自治区企业工资支付办法》《自治区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条例〉办法》等为重点,通过“立、改、废”建立和完善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和规章体系。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政务公开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的处理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继续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的诚信评价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主体自觉守法。

(二)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仲裁、信访等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能力建设工程。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宣传、贯彻落实,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察有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完善监察执法体制,完善监察执法案卷制度,完善监察执法责任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追究制,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提高监察队伍素质,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基础工作。探索建立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诚信制度。全面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和队伍建设,逐步在全区地级城市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建立实体性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保证机构、人员、经费与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

(三)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建设要求,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整体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监察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领域信息化应用,不断完善核心应用系统,以地级市为单位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各项业务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数据质量,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基本实现与各经办机构间的联网,并将网络向街道社区和农村重点乡镇延伸。进一步加强联网应用,实现对跨地区业务办理的支持,发挥系统应有的效能。加强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开展电话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业务办理和提供各项劳动保障业务查询服务。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劳动保障统计制度,建立劳动力就业监测预警体系、薪酬调查系统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

(四)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特别是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争议处理、劳动监察、仲裁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培养,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研发型、管理型、服务型应用人才队伍。重点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把握大局、谋划长远的能力,联系群众、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综合协调、形成合力的能力,勤政为民、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廉洁自律、抵御腐蚀的能力。

(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手段,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失业人员就业、扶助困难群体再就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健全各级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向社会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加快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配备专职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服务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根据社会保险管理要求和经办特点,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合理安排和保证各项事业经费。

(六)加大政府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确保**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按期圆满完成,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形成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监察的投入,重点落实各级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和做实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确保劳动力市场、培训实训基地、社区平台、金保工程二期等项目建设的经费。同时,要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和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宣传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