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时间:2022-08-23 11:18:00

导语:教育发展十五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一、**期间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时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年通过了国家对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总验收,提前三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推进中小学布局合理调整,不断提高“两基”水平。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年全省各类高中段学校共招收新生39.7万人,比**年增加12.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教育的比例达到75%,比**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年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7.35万人,是**年的2.64倍,在校生达到38万人,积极促进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自考报考人数已增加到77万人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年的6%提高到13%;研究生在学人数从**年的4609人增加到近三万人,拥有博士点143个、硕士点342个,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完善中等及以下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全面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了市级政府对中取教育的统筹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强强联合,组建了部省共建共管新的浙江大学,在浙原部属高校体制调整工作全面完成。结合省市共建,加大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合并成立了新的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推进,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迅速发展。改制筹建浙江万里学院,合并重组新的浙江树人学院,以成人高校的改革、改制、改组和中职学校补充作为主要途径,通过政府投入、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等办法,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新建和筹建35所高职学校。全省现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万多个。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事分配、招生收费、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全面展开,后勤服务开始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师德教育,调整师范教育结构,加快高学历师资的培养,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历合格率和高学历专任教师比例有大幅度上升。**年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95.6%,初中达到92.3%,普通高中达到76.1%,分别较**年提高问个、17.7个和19.3个百分点,小学专科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17.6%和18.4%,比**年提高14.7个9.6个百分点。统筹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成为全国第一个无民办教师的省份。教师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全省城镇中小学和普通高校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57平方米和9.82平方米,比“八五”期末分别增长34.1%和25.9%。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教师正在逐步成为受人羡慕的职业。

(四)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基本形成。**年全省教育经费达到209.06亿元,比**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1%。保证教育投入的财政主渠道作用,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征管力度,城乡教育费附加已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补充渠道;同时开征高等教育费附加,拓宽了政府投入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初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收费标准,社会力量办学接成本收费;启动银行教育信贷业务。

高教园区全面规划建设。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和宁波、温州5个高教园区建设全面启动,高教办学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为**时期高教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后劲。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设施等办学条件均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时期是我省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贸组织的加入,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令后5到20年内,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深化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20年)》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需要、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l、以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实施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培养急需人才,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3、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政府管理的关系,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潜力和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加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4、以质量为根本。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贯彻质量与规模、结构、效益相统一的方针,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时期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1、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确定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到2005年,完成推行小学六周岁入学和“六·三”学制统一实施工作,实现高标准“普九”;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的需求,与此同时,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消除薄弱学校。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使全体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整体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2、普及高中段教育。到2005年,各类高中段教育招生数达到5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努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技术教育,初步建立社区教育网络。

3.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高等学校建设,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加快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到2005年高起点建设70所普通高等学校。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研究生在学人数占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比例。

4.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水平有很大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到2005年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均达到40%;小学、初中新任教师分别基本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80%,普通高校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大学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本科院校达到60%以上、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达到30%及以上。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更为合理,普遍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师德、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实施教育重点工程

**期间,实施十大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实施“重点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20所左右蒿校,支持浙江大学加快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与此同时,建设国内有影响的10所教学科研型本科院校和10所高等职业学校,建设5所高等师范院校。建设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00所、示范性小学500所、示范性初中200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100所、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0所。

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建设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建立专用教室,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视听设备,实现“校校通”。办好“浙江教育网站”,充实和丰富省教育信息资源库。到2002年,建成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00所,其中50所左右成为国家级实验学校。2005年全省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3、实施‘稿教园区建设工程”。运用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好省本级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高教园区和宁波、温州等地高教园区。省本级的三个园区占地面积分别达到10平方公里S平方公里和5平方公里,建成后形成15-20万人全日制办学规模。

4、实施“教学改革工程”。5年内建设全省高校重点专业150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200个,文化素质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50个,重点教材500种。完成省级教学改革研究300项。建设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100个,重点教材200种。完成对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新一轮的充实调整。

5、实施“学科建设和科技产业化工程”。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实际,建设全省高校重点学科100个,争取新增硕士、博士授予单位各5个。积极支持大学科技园和产学研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6、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继续加强教师进修学校的管理,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协作、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培训网络。5年内完成新一轮各级各类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实施中小学“5522”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重点培养中学和小学各500名“浙江省名教师”和各200名“浙江省名校长”。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高校要结合重点学科建设,设立特聘岗位,每年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竞争方式,速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名进行重点培养。加大引进外国文教专家、选派访问学者出国(境)研修交流的力度。

7、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加强“三个代表”的学习宣传,大力开展唯物论、辩证法教育,高质量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建成一支“两课”专职滑干教师的队伍,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

8、实施“教育强县、强镇建设工程”。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促进各类教育协调、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到2002年建成省级教育强县30个左右,教育强镇500个左右。到2005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省教育强县的要求;有半数以上的乡(镇)达到省教育强镇的要求。

9、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新一轮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到2002年,全省中小学基本建设投资180亿元,对定点学校进行迁建、扩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到2005年全省中小学校布局结构保持在2002年的水平,全省所有重点学校都按高标准要求建设。

10、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省每年安排专项补助经费,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校舍建设、设备添置和师资培训。安排县与县、乡与乡、校与校在资金、教学、招生等全方位对口支持。组织城镇骨干教师到贫困乡村学校进行讲学和教学指导。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四川等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各地教育的同步发展。继续为残疾少年儿童开展“献爱心”活动。

(四)2010年和2020年远景目标

2010年高标准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研究生占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成为教育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布局合理,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体现现代化科学文化最新成果,教学方式方法开放、灵活,考试评价制度科学。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投入适应事业发展需要。教育基础设施与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依法增加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依法保证实现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期间,继续增加省本级财政中教育事业经费的支出比例,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各地要根据省里的精神,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省本级预算内教育基本建设经费。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常性经费和建设经费金额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积极实施和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逐步做到按定员定额编制预算。通过置换、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调整经费支出结构,重点为教学、科研服务。全面实施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

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依法加强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完善地太高等教育费的征收使用办法。积极运用教育信用贷款,建立、完善还贷机制,增加教育投入。

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以“贷”为主,辅之以“奖、勤、补”等为内容的资助力度。积极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信用助学贷款。保证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按时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

(二)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落实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任务,加大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教育的统筹权。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全面落实高中段教育实行地方统筹管理政策。统一规划,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推进教育收费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成本分担机制。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制度,逐步提高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行按生均培养成本收费。

继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制定有关法规和优惠政策,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较大步伐地引进社会投资,保障社会力量办学举办者的合法收入,创造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依法加强指导、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明晰学校产权,加强单位财产监管。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教育财务管理水平监测指标。严格教育审计。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制止各种乱收费。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根据“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精简机构,减员增效。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分配上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构建21世纪初叶教育课程体系,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大力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积极推进小学英语教学,2005年乡镇以上小学自三年级起全面开设英语课。

深化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在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与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网上录取相适应的招生管理制度;公布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促进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放宽毕业生的就业限制,逐步扩大师范毕业生“双向选择”比例。进一步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学分制,扩大优秀专科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试点。

高校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到2002年,基本实现全省各类高等学校的盾勤服务上作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按企业化、市场化运作。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兼并等形式,跨校组建若干个高校后勤集团。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快高校后勤设施建设。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要用师德标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工作,加强小学英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的重点。强化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结合师范院校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现有师范院校资源,加强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建设。

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分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名师名校长计划”。在教师高级职务的评聘、特级教师和功勋教师评选中,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进修和深造等方面,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优化教师结构,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非师范类高校培养师资。落实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权,依法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教师城乡交流、校际交流。高校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整顿清退代课教师。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度,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

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贯彻《教师法》,营造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切实把公办教师工资(含政府出台的工资性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统一发放。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平均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学、师范院校教师教龄津贴标准和班主任津贴标准。逐步建立教师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善教师住房条件,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要适当向教师倾斜,使城镇教师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平均水平。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改进、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参加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和教育。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实验县和创新教育试点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指导,在优化教育环境、规范办学行为、改造基础薄弱学校、深化考试评价制度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大实验力度。认真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积极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

继续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各项教学改革,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办法,增强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五)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工程,纳入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目标和责任。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加强依法治教工作。加强行政执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和教育行政处罚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监察、审计等行政内部监督。重视教育司法,积极探索教育司法的途径和形式,维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特别是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健全教育法律救济制度,重视教育行政诉讼、教育民事纠纷的处理。加强教育法制研究,开展教育法律咨询服务活动。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科研兴教、兴校的思想,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加强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研究。建立科学决策专家咨询组织,确保重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认真学习掌握现代经济科技知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当运用市场手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