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行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22 04:27:00
导语:船舶行业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保持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主要预期经济目标是: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造船完工量达到1400万载重吨,工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350亿元,船舶出口金额突破50亿美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5个点,利润增长15%以上。
**年行业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行业调控、监管和服务,统筹船舶工业协调发展,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船舶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贯彻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船舶工业宏观调控
贯彻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造船能力建设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加快实施规划内大型造船设施和重点配套企业能力建设项目;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等国家有关规定,规范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控制规划外建设项目,引导我国造船能力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立足科学发展,提升整体水平;着力自主创新,推进重点跨越”的指导方针,系统开展船舶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论证工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推出基于共同结构规范的油船、散货船新船型;加快开发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开展深水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技术的研究。
深入贯彻落实《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强现代造船技术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全行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工作的交流活动,推广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成功经验,使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工作在全行业得到同步发展。
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配套业快速发展
实施《船舶配套业振兴计划》,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上海临港船用设备制造基地和青岛海西湾船用设备制造基地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大幅提升船舶动力和船舶辅机等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选择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大型甲板机械、机舱自动化等一批重点配套产品,集中力量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研制,加快提高本土化设备装船率;逐步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培育配套园区;鼓励和支持国内设备企业与国外知名厂商合资合作生产、联合开发设计,推动我国配套企业逐步融入全球船舶配套体系。
四、加强造船市场监管,依法规范生产秩序
积极协调促进《船舶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颁布,做好配套规章的制定、宣贯和实施工作,依法规范船舶建造市场。各地区要认真落实中编办《关于进一步明确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建立健全地方船舶行业管理体系,履行好船舶建造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责。按照交通部、国防科工委、农业部和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国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继续推进并完成已列入治理范围的造船厂(点)的检查和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非法违规造船。
五、加强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贯
加强《中国造船质量标准》的宣贯和推广工作;颁布实施《船舶生产企业生产基本条件评价要求》行业标准。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国际公约、规则、规范的研究力度,重点对国际船级社协会制定的共同结构规范、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的新涂层标准和正在推动建立的目标型标准体系开展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六、加强对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分析与研究
加强经济运行分析与研究工作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全口径统计工作,全面掌握行业基本情况;加强对国际船舶市场波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宏观环境以及行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探索建立预警机制,引导行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七、进一步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研究制定《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管理办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设船舶行业管理网站,以通报会、《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大产业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力度,通报行业发展情况;各地区(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并及时反映本地区(部门)船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专项的动态,加强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强对行业中介组织的指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积极开展政府和民间多种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加强与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造船国家(地区)的政府间和民间的对话,促进互利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交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参与国际海事组织事务的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国际重大海事动向协调应对机制,创造有利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 上一篇:低质量船舶治理通知
- 下一篇:化工业十一五发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