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22-08-09 09:51:00
导语:我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十三届市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纲要。纲要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现实基础与主要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市GDP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3.7%,财政总收入达31.5亿元,年均增长2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4.6亿元;取得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等14张国字号“金名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5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1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88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9.0%。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7.3:59.7:33.0调整到“十五”期末的4:60.5:35.5;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二)科技发展基础
到“十五”期末,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前列,2004年进入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行列,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市。
1、企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企业基本确立了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共实施国家863计划2项、火炬计划33项、新产品15项、星火计划26项,省级新产品608项,新产品立项开发总数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实施各类技术创新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1项,省级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2项,省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项;企业专利开发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一。
2、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智能电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7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正泰集团公司、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50强荣誉称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加快,*智能电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建设已具一定规模,电器产业产值达300多亿元;投资7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船舶、汽摩配、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开始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加强。培育了2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1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只)有机、绿色农产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承担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攻克了一批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养殖育苗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积极实施“金蚶工程”,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获得了“中国泥蚶之乡”、“中国牡蛎之乡”和“中国鲨鱼加工基地”称号。创建了仙溪镇花坦村等42个市级科普示范村、210个科技示范基地(户)。科普工作不断加强,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公众科技素养的提高。
4、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我市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电科所、中科院上海分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企业与1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正泰集团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华仪集团建立了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天正集团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天正科技园”等,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建立高层次研发机构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2005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4197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3212万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4.65%;高度重视人才工程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建立了浙江省博士后*人才智力开发基地,德力西、人民电器、春风控股集团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科技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全市科技人才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载体不多,人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2、高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高,规模偏小。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
3、科技进步的基础条件薄弱,没有高校院所,缺乏有实力的科技中介机构。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够强,技术基础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4、科技投入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对创新的市场风险缺乏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2005年全市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仅为1.7亿元。
5、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为农业集约化水平、农业集成水平比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尚待建立。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省级科技强市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紧紧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大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服务业的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境、资源、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在加快发达地区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欠发达地区的科技进步。
2、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领域,适度集中资源,在若干个产业领域推进突破式创新,引领整个产业实现自主创新。
3、坚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整合区域内外科技资源,尽快实现自主创新成果和其他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4、坚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5、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不断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基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市)的前列。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到2010年力争实现的具体目标:
——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政策法规为引导,产业集群为基础,科技服务机构为纽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融资中介等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完善。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五年内实施国家火炬、星火计划项目、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创新基金项目100项,重点新产品500项,获授权专利数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项以上。
——创新主体建设得到加强。建设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家,重点行业建有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组织达到15家,主导产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基本适应产业发展创新的要求,科技孵化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功能齐全,基本适应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求。
——全社会科技投入形成一定规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2010年,国家级、省级和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以上和3%,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5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企业被认定为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高技术产业总量进一步增加,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以上。
——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有10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创建1个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4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0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兴海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兴海服务体系和投入体系,做好深水网箱养殖、苗种繁育和保护、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文章,争取在温台舟蓝色海洋农业产业带占有一席之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人口、环境、卫生、资源、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引进共建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载体。
三、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战略重点
1、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依托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基地等国字号“金名片”,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培育壮大电气、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电气产业以“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向国际性产业基地迈进。电子信息产业以虹桥科技园建设为载体,加快从零部件生产向整机生产发展,积极开发集成电路、微电子基础件以及相关电子产品,真正形成“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配货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积极发展仪器仪表、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战略
依托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改造建工钻头、汽摩配、船舶业等传统制造业,加快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
以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ASP平台)示范推广为契机,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引进和推广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嵌入式技术、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制造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纳米技术在机械、电子、塑料、船舶等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
3、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战略
把科技成果转化摆在我市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积极争取火炬、星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资源,加大技术应用项目资助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与国内外拥有信息和技术优势的企业、研发机构合作力度,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鼓励企业在上海、北京等地以至发达国家设立科技转化平台,吸引大院名校在我市设立合作研发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到“十一五”期末,搭建起外向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要素和资源集成的国际化。
4、高效安全农业战略
依托泥蚶、牡蛎养殖和鲨鱼加工3张国字号“金名片”以及石斛等药材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础,以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生物技术在农、渔业中的推广应用,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海产品加工技术,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区域农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到“十一五”末,形成以水产、茶叶、药材、水果、畜禽和花卉苗木等为主导,布局合理、生产专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生态区。
5、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积极发挥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海关和商标、版权等管理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战略综合管理机制。建立专利专项资金,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积极开展主导产业的专利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出口为主的特色产业专利预警机制。争取成立专利行政监察队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激励发明创造,优先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争创省、国家专利示范(试点)城市,全面推进我市知识产权工作。
6、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循环农业等技术的开发,提高污染物利用及产品转化率,提升产业生态效益;积极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资源。重点做好“三个一批”:加快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循环型生产企业。
(二)主要任务
1、共性、关键、专利技术开发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或硕士实验基地等,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合创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园、研究院(所)。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技术依托;鼓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省级研发机构;大力支持行业龙头积极引进技术(学科)带头人建设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
——实施“百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深入实施“火炬”、“星火”等高科技计划,每年筛选设计若干重大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利用虚拟研发,加强对智能电器、电子元器件等高技术产业和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关键技术、专项技术、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强专利技术开发和保护。完善落实专利奖励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鼓励原始创新;引导企业把更多的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计划立项和成果验收的重要指标,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研究建立电器等行业的专利信息跟踪系统,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及时处理专利案件和突发事件,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专利示范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到2010年,专利示范企业达到40家。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努力实现“*市专利双千计划”,即年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项、累计培训1000名合格的企业专利工作者,形成专利事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基地的科技需求,依托产学研合作,建立与发展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公共科技机构和研发平台。要以多种机制并行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一是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子,大力推进多家企业联合共建开放共享的公共研发平台。二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合作或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依托市内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起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测试中心。到2010年,引进大院大所在*设立研发(分支)机构新增5家以上;行业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新增5家以上。
——加快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引进、发展一批从事科技咨询、技术交易、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服务的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设*科技信息网,充分发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市分市场、网上电器城、*专利信息网等科技服务网站信息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单位开展网上技术招标、技术咨询和技术交易等活动,拓宽企业创新的信息渠道。
——推进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建设。加强集科研、开发、生产、信息、管理、培训于一体的孵化基地建设。一方面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虚拟或实体型研发中心,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寻求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创新种子资金,吸引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带高新技术项目来孵化器创业,为创业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3、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建设
——扶持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扶持,引导农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一批农业企业逐步向农业科技型企业转变。在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若干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加速农业企业和行业的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撑,整体提升区域农业的技术水平。
——建立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无公害、有机产品标志认证和管理,目标建立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00亩有机农产品基地,确立40-5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为农产品出口扫除绿色壁垒。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作用,积极聘请农业科技专家,加强科技示范网络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占地2500亩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水产、花卉、苗木、药材等研究所10家;积极创建省级水产养殖加工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推进引种、试验、推广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
4、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引才机制建设。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的思路、渠道和方法,通过项目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鼓励企业与重点院校合作创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地,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积极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营造引进、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发挥驻外机构的作用,建立*籍在外地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信息协作网络,为企业智力支撑提供虚拟人才库。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增加引智项目资助经费,使我市成为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的用武之地。
——育才机制建设。实施*市科技带头人计划,市政府设立“*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外出培训,邀请专家来*开设讲座,引进共建大院名校培训机构,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原则,加强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深造,培养和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行业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加强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入实施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用才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和重大发明评选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激发创新热情。引导企业落实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政策,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继续深造,为科技人才提供更新知识的条件。
5、科技创新环境建设
——发挥政府规划和行政管理的导向作用。加强科技行政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为企业服务上来,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的科技人才,为企业提供各种科技信息服务。完善和制定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式,引导鼓励和推进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合作和高新技术开发。组织协调科技创新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扩散。同时,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企业管理体制。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发展思路,及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听取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意见;积极开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软课题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6、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企业和政府的网上工程,推进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大力发展各类网络服务平台;发展宽带无线接入和光纤到户接入,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导向的文化、出版、影视等信息产业;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推动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发展项目,重点建设已列入“浙江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的垃圾焚烧发电和风能开发项目。按“原材料—产品—废弃物品—再利用”的链条关系,构建产业内互补组合群体和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循环型生产企业,积极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0标准认证,争取获得省“绿色企业”认证。
——依靠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科技博览中心,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加快全国科普示范市建设;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突发疫情的反应能力和防控水平。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使全社会都能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依靠科技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和地震知识普及,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发挥*市遥测地震台作用,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建立和完善城市防震减灾预警机制,提高震灾预防的综合能力和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四、重点专项
(一)公共创新平台
重点围绕公共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个方面展开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增强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公共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围绕电气、电子信息、新材料、船舶制造、特色农业等行业,积极建设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建立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和技术成果共享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大型实验试验仪器向社会开放。依托大企业研发机构、行业研发中心与测试中心,在电气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水产育苗养殖等方面构建一批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创建*电气工程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院或技术转移中心。围绕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集聚优质科技资源,构建若干个区域创新平台。重点做好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和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建设电子等行业的专业孵化器。
(二)工业信息化
重点研究设计集开发、生产制造、管理、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化为一体的管理系统的关键共性技术,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面向区域的网络化制造和面向绿色制造的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在大企业内部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不断完善电气行业公共应用服务平台(ASP),并向中小企业推广应用。到2010年,建立30家以上基于ASP平台的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时把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在交通能源、银行保险、商贸物流、服务咨询、财务会计、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科技强警、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广。
(三)电气技术
积极开发数字、节能、静音、传感等关键技术,实现电器产品模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低压电器产品研发的重点是向现场总线技术及可通信低压电器方向发展;工业控制自动化主要向总线控制系统、可双向通信、控制与保护组合技术等方向发展;中高压电器主要向高可靠性、智能化、小型化、集成化、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其他还要重点发展楼宇自动化技术、雷电防护技术、新型大功率电源技术等。通过开发大型化的智能输配电系统及电能检测、计量系统,大规格的浪涌保护器,智能电器的专用芯片等,使重点电器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次及成套电器的自动化程度接近或达到跨国电器公司的水平。到“十一五”期末,生产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型、节能型、多功能低压电器和中高压电器与成套设备,电气产业产值达500亿元。
(四)电子信息产业技术
支持研究、开发、应用传感、数字程控、非接触芯片开发及模块制造、专用集成电路封装、嵌入式软件等技术,生产电子金融设备、计量仪表、通信设备及关键零配件、计算机外部设备、网络产品、新型微电子元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引导企业生产向产品整机化、智能化发展,逐步实现从“模仿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变。到“十一五”期末,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20亿元。
(五)新材料技术
进一步加大光电信息材料、碳化硅密封材料、超微细氧化铝、无卤阻燃剂等产品生产规模,扶优扶强,并加快新材料项目和技术的引进,加大力度研究开发电工电器等领域的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及应用技术,逐渐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逐步形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行业。
(六)船舶制造技术
推进船舶工业合理布局、产品升级和组织优化。重点研究特种船舶设计、制造技术,船舶修造技术及装备,船舶用新材料,舱室机械、导航仪器仪表、船用数字通讯设备等船舶配套关键零部件,以及船用铁装件、阀门、仪表、焊接材料等配套技术开发。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整合提升,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舶制造业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期末,修造船舶约125万载重吨,产值预计达到85亿元。
(七)特色农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
突出农业高技术、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优先主题,重点实施科技兴海、农业新品种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科技兴海重点开发海产品人工育苗、养殖、保鲜、贮藏等全程控制技术,海洋功能食品与海洋药物,传统海洋食品加工无害化技术,主要海水养殖生物品质优化和种质保护技术;农业新品种开发重点建立一批粮食、茶叶、花卉、畜牧等农产品特色基地,挖掘和利用花椰菜等种质资源,培育、引进一批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重点开发畜牧、水果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技术,铁皮石斛、温郁金等中药材良种选育和符合GAP要求的种植技术;农村新能源重点开发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发酵的综合利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农村固体废物的产生。
五、保障措施
我市科技发展的整体推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加强领导、强化引导、营造氛围的原则,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做好工作,以保障科技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党政一把手要对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负总责。市科教领导小组要积极发挥作用,统一领导“十一五”科技发展工作,负责处理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为本规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逐年量化科技发展规划的计划目标,落实任务、分清职责,实行年度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
(二)规划引导,政策扶持
制定完善电气、电子信息、精密模具、新材料、船舶制造业、汽摩配等重点行业的分规划,指导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创新机制,专项带动
因地制宜,采取“政府直接牵头,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牵头、大院大所负责”、“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政府适当支持”等多种运行机制,推动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的建设。筹划、论证、筛选、确定行业重点项目,规划投资一亿元扶持资金。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和导向带动作用,形成项目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营造环境,资金保障
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加强科技知识宣传,努力营造一个全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2007年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在科技型企业融资中的扶植、引导和服务功能,建立科技型企业发展种子资金,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设立投资机构开展风险投资,探索建立有助于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到2010年,建立起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为支撑、民间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创造一个投资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后劲充足的良性投资环境。
(五)硬件引领,人才支撑
出台和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实行多层次人才引进补贴制度,加快建设人才大厦,优化人才交流、生活、培训、工作的环境,为外来科技人才解决住房、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营造汇集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投资创业环境。建立面向产业的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人员俱乐部、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委员会、科技工作者联谊会等,建设一支职业培训工作者队伍,形成政策优、待遇高、服务佳、环境好的人才开发环境。
- 上一篇:我市科技局科室工作职能职责
- 下一篇:道教教职人员认定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