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04 06:50:00
导语: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也是我省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一年。按照中央文明委和省委总的要求,2008年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加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作。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道德主题实践、道德模范评选、文明素质工程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
1.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联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业创新”为主题,围绕中央和省委的总体要求和中心工作,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精神等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形势报告、市民论坛、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征文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发挥省、市、县三级兼职讲师团的作用,深入机关、企业、乡镇、村落、社区、学校等各个领域开展宣讲,使“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深入人心,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关于创业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为浙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而努力。
要以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积极推进红色旅游规划的实施,提高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宣传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激发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创业兴业、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断形成新的人文优势。坚持用先进典型生动阐释浙江精神,大力宣传人民群众投身创业创新的生动实践,大力宣传优秀党员、道德模范、英雄人物、优秀浙商代表、先进职业技工和民间创业者群体等体现浙江精神的时代人物,继续开展“浙江骄傲”、“风云浙商”等重大典型宣传活动,树立人们创业创新、文明和谐的精神标杆,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
大力推进“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按照中央文明委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针对性、参与性、实效性强的特色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热情,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迎奥运氛围。进一步增强全民奥运会东道主意识,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普及、“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科学健身迎奥运”、奥运会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迎接奥运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深入开展文明出行主题实践活动。以机动车驾驶员、外来务工人员和中小学生为重点对象,突出宣传、教育、管理和公民实践等环节,深化文明出行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和引导,通过市民学校、民工学校和公益广告等方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营造文明出行良好氛围。发动群众开展创建“交通安全村”、“星级文明驾驶员”、“文明路口”、“文明公交线路”、“文明出租车”等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出行劝导、文明出行查纠、文明出行互让专项治理活动。努力争取城市的车辆、行人以及自行车、电动车运行秩序有所好转,城乡市民的交通法规和文明出行意识有所增长。
深入开展乡风评议主题实践活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悖、农民群众强烈不满的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动农民群众组织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会,联系当地发生的诸如聚众赌博、封建迷信、虐待老人、违法生育、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法行为、不良习俗和“脏、乱、差”等不文明现象,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树正气,进一步开展农村“乡风评议”活动,努力形成知荣辱、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深入开展提升文明旅游素质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文明旅行社、文明导游员、文明游客等评选活动,提升旅游文明素质。
3.强化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积极发现、培育和树立一批群众认可、群众推荐和群众可学的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导全社会建立和完善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规范。动员广大公民积极参与道德模范的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形成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道德模范评选的良好氛围。以迎接第六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树立和宣传一批事迹感人、影响力大的道德模范,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浙江省道德模范评选办法》,明确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宣传和关爱的工作机制。
4.积极推进文明素质工程的实施,拓展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普及面
积极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增强诚信意识”的精神,深入进行诚信教育,切实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树立一批诚实守信、社会公认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一步推进“信用浙江”建设。
开展“爱心浙江”系列活动,通过宣传爱心典型、开设爱心论坛、组织爱心征文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的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扶弱济贫、仁爱慈善、共建和谐意识,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各类组织、各界人士积极加入到慈善爱心事业中来,形成一个人人胸怀爱心、个个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抓好面向高校师生的理论宣传,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学生社团和各类讲座论坛,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继续推进以人文大讲堂、高校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与体育竞赛、人口文化进校园等为主要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实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和到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体育强省”计划,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积极倡导全民读书活动,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深入开展普及科学知识、普及法律知识“双普”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禁毒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树立社会正气。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着眼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评选表彰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风景区为契机,以解决社会反映强烈、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立足于制度建设和常态管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考核方式,提高创建的思想内涵,完善创建的常态工作机制,增强创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部署,搞好第二轮全国文明城市的选拔推荐工作,并指导申报城市做好创建和迎检工作。加强对申报省示范文明城市、省文明城市的县(市、区)的调研和指导工作,并对申报城市进行测评,评选出新一批省示范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市。建立文明城市复评机制,对创建工作进步、成效明显的城市继续保留荣誉称号,对创建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城市给予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撤销荣誉称号的处理,进一步巩固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
以开展首届“邻居节”为载体,深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创建活动,融洽邻里人际关系。对2007年扶持的50个文明社区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督导,并确定第二批文明社区创建扶持对象。开展文明街道创建工作。
2.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乡风文明建设、环境整治和公共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内涵。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努力拓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覆盖面。
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文化特色户”、“文化示范户”、“法制示范户”、“科普知识户”、“生育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文明户”创建活动,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
3.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风景区创建活动。
以诚信服务为重点,深化文明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引导更多的非公企业争创文明单位。充分运用先进评比机制,调动广大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根据群众反映的意见,着眼于为群众提供周到、细致、便捷、优质的服务,积极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健全和完善信用制、承诺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修订完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标准,做好文明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单位的评选和复评工作。
做好第二届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的评选表彰,深化景区文明创建活动。
4.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文明家庭”、“青年文明号”、学习型组织、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开展好公仆、好公民、好婆媳等评选活动,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辐射面。
三、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总要求,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奠定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营造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
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活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运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层党校等资源和阵地,采取上下联动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村干部群众确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形成与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文明风尚,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
以推进“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双建设、双整治”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治理活动和改路、改水、改电、改房和改厕工作,努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加强镇、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引导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贴近农民群众,创作更好更多适应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文化产品。继续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城市文化资源配送农村、服务农民的力度,形成理论政策、电影戏剧、图书报刊、文化工作者下农村基层的长效机制。
4.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
着眼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培育、挖掘、扶持农村民间传统特色文化。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全省各地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农村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年初,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种文化”活动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为积极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种文化”活动中来,在各地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拟于10月份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部门牵头举办“千镇万村种文化”成果汇演活动,充分展示“种文化”活动的成果,并表彰一批活动的先进县(市、区)、镇(乡)、村,进一步扩大“种文化”活动的影响,打响“种文化”活动的品牌。
5.深化“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以巩固规模、拓展领域、提升水平、扩大成果为目标,深化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总结共建经验,充实共建内容,巩固现有共建对子的活动成果,引导各级文明单位从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结对村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动员新的文明单位参与共建活动,不断扩大数量、规模;发挥行业部门在结对共建活动中的主导和统筹作用,形成行业统筹、单位参与结对共建活动的整体效应和良好格局。年底表彰一批“双万结对共建文明”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共建活动先进对子,进一步推动结对共建活动深入开展。
四、着眼于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继续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510”思路,以优化环境为重点,繁荣和丰富未成年人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传播推介,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以实事项目为载体,整合全社会资源,切实为未成年人做好事、办实事;以督促检查为抓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建设;以农村基层为突破口,积极创新、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推进素质教育。
以加强社会实践为重点,积极引导和协调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以及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以心灵沟通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服务,培养未成年人的阳光心态,提升幸福感。
2.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强力推进文化环保工程。以督查为抓手,以市为单位,对所辖县(市、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督查工作。将学校周边环境的净化,网吧、网络、网游的整治和各类不良广告、不良场所的清理,作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点,切实解决家长、教师及全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3.积极鼓励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传播推介,丰富未成年人精神生活。
制定扶持政策,争取激励经费,积极扶持未成年人文化产品,包括影视、图书、戏剧、报刊杂志、动漫产品、集体游戏等的生产创作、推广推介和阅读引导。鼓励全省少儿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和栏、节目的发展,制作精品佳作。加强对少儿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督查。以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一定数量的优秀儿童影视剧和活动设施,向各地推介。继续开展“雏鹰计划万里行”和“电影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们看到优秀儿童剧和电影。
4.继续实施实事项目,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继续实施未成年人实事项目工程,广泛征集文明委成员单位的未成年人实事项目,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实施方案,建立考核奖励制度,逐步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各地在完成省规定动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努力为未成年人做好事、办实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5.努力探索农村载体,共享发展成果。
开展“春泥计划”试点工作,鼓励各地农村尝试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外未成年人社团、阵地和场所,跟踪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做法,及时总结各地典型经验,推广好的工作案例和活动品牌,积极探索适合我省实际,行之有效的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路径和载体。
6.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手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督查机制,积极配合中央文明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在地级以上城市的试测工作。继续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选活动。
五、加强领导,注重基础工作,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注重制度建设、调查研究、理论探索、信息交流、阵地建设、队伍培训等基础工作,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发挥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根据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载体;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参与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和满意率,作为检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最终标准,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共同享受的活动。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围绕保持长效的工作目标,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文明委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的职能,尽职尽责,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丰富内容、扩大影响,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重视统筹兼顾,推进精神文明协调均衡发展。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欠发达地区、城市老社区等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突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有新的变化、重点环节有新的突破、重点项目有新的进展。
加强调查研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探索。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等目标,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创建文明县(市)等重点课题的调查研究,举办道德与文明论坛,不断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办好浙江文明网,编好文明办信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身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专业工作水平,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