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一五”(2006~)规划

时间:2022-07-30 03:25:00

导语:县“十一五”(2006~)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十一五”(2006~)规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十五”计划执行情况4

第二章“十一五”发展环境8

第一节有利环境8

第二节不利因素10

第三章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1

第一节指导思想11

第二节指导方针11

第三节总体思路12

第四节主要发展目标13

第四章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18

第一节区域发展定位18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18

第五章战略重点及发展方向20

第一节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20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构建南疆工业重镇20

二、强化农牧业发展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6

三、强化旅游业发展先导地位,全面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34

第二节城乡建设重点及方向39

一、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倾力打造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39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1

三、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45

四、加大电力设施建设,构筑电力安全保障体系45

第三节改革开放重点及方向46

一、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增强县域发展活力46

二、深化体制改革,改善发展环境47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重点及方向48

一、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48

二、合理控制人口,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52

第五节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及方向53

一、加快科技事业发展53

二、促进教育全面进步54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55

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55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56

六、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57

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8

八、保障公共安全59

第六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60

第一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0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61

第七章“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63

第一节组织措施63

第二节经济措施63

第三节技术措施64

第四节管理措施64

附表:拜城县“十一五”规划指标框架

前言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也是拜城县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大开放,大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思想,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着力点和落脚点,着力编制好和实施好拜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拜城县“十一五”乃至今后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指导意义。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5年(2006~2010),部分指标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以来,拜城县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工业大县、畜牧强县、旅游名县”三大目标,围绕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矿业开发、畜牧养殖、特色种植、旅游开发五项重点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88亿元,5年平均增长16.78%;人均生产总值6164元,年均增长15.29%;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亿元,年均增长29.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年均增长13.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经济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8:23:29调整为2005年的31:37:32。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种植业按照“稳粮、减油、扩大经济作物”的思路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以细毛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取得突破,支柱产业地位逐步确立;以薄皮核桃、库买提大红杏、克孜尔木纳格为发展重点的林果业已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建成了一批区域化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经济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已初步形成矿业开发、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工业产业体系,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10.3亿元,年均增长27.49%。以旅游、商贸流通、餐饮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功能明显增强。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5年累计完成投资13.4亿元,年均增长41.6%。新疆国际实业百万吨煤焦化一期50万吨、福华木业、乐四通木业、铁热克焦化厂、新世纪大酒店、意恒升花岗岩石材厂等项目已建成投产,木扎提河大型灌区续建工程、台勒维丘克小流域治理、日本协力银行贷温巴什乡项目、黑英山高新技术节水项目、城镇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城区交通路、团结路、温泉路改扩建等项目相继完成,307省道全线贯通,全县农村防病改水、城乡抗震安居等工程全面启动。这些农林水利、交通通讯、电网改造、市政工程、生态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并陆续投入使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土地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巩固,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坚持市场化、民营化取向,使一大批处于困境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了生机和活力,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大了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煤炭企业改制进展顺利;粮食、二轻、供销企业的改制得到稳步推进;国企改制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企业改制面达100%。财税、金融、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平稳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西交会”、“乌洽会”等会展活动,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5年来,累计招商引资项目达44个,签约总金额23.9亿元,落实到位资金9.93亿元。非公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比重逐年增加。“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6%。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5年来,全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一批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企业技改项目,农牧业新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复查验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及民族教育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毛入学率达99.8%。文体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得到蓬勃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取得积极成效,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大力实施了农村“大喇叭”覆盖工程和农村广播网络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扶贫开发项目实施顺利。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年均增收18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3元。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着力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以双拥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卓有成效。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自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五大创建”活动,已荣获“自治区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

从总体上看,“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但同时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工业结构较单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不足、就业和再就业矛盾仍较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十一五”发展环境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是这一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总体趋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拜城县自身具备的基础条件,都为拜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一节有利环境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推向深入和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趋好,特别是中央11号文件提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部署、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国家的新能源政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中办发[2005]15号文件明确对口支援南疆四地州的政策和具体措施等,这都为拜城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宏观政策和环境。同时拜城县自身还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发展基础较好。拜城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拜城县今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源优势突出。拜城县具有丰富的矿产、农牧业和旅游等资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初具规模,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加快旅游深层次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矿产资源优势明显。拜城县是全疆矿产资源大县、矿藏富集地。目前,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8大类58种,以原煤、天然气、霞石、红柱石、锰矿、重晶石、麦饭石及大理石等矿藏储量最大,其中原煤储量达11亿吨。县境内的“克拉2”气田天然气储量2840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之一,也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气源地。

——农业资源丰富。拜城县是自治区重要的粮食基地、油料基地、玉米种子基地和新疆美利奴细毛羊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细毛羊之乡”,目前其优质农产品已显现出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

——旅游资源独特。以县城为中心、以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水库、温泉、气泉、铁热克森林公园和察尔齐雅丹地貌等为主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一条以阿克苏—拜城—库车为主线、龟兹文化为特色的南疆旅游热线。

政策优势凸显。自治区和阿克苏地区十分关注拜城县的发展,分别做出了加快拜城县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治区已把库车—拜城列入自治区“十一五”重点建设的五大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之一,并提出在“十一五”时期加快建设库车—拜城大型矿区,发展煤电一体化、煤焦化和煤化工产业,积极推进库车—拜城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建设和拜城重化工园区建设;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提出实施“6122”工程,建设优势产业群,推动形成“库(车)—拜(城)—阿(克苏)—温(宿)”工业隆起带。这都有助于促进拜城县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不利因素

产业升级压力增大。拜城县农业生产仍较粗放,农产品加工层次较低,工业多为工矿型初加工,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加之区内产业结构的趋同性,致使拜城县产业升级与扩张的难度加大。

资金筹集难度加大。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国家投资和银行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将随之减小,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将逐渐削弱,加之县财政增收基础还不牢固,财源建设任务仍很繁重,基本税源尚不稳固,增收节支任务依然艰巨。“十一五”期间保持拜城县经济快速增长的任务仍较艰巨。

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交通、电力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仍将是制约拜城县今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环境建设压力增大。随着资源的开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对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章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地区的各项战略部署,紧扣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依托资源优势,把握发展机遇,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速优势资源转换,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拜城。

第二节指导方针

——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速度、效益、环境的协调统一。

——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持走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和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

——必须加快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努力开拓市场空间,实现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抓住机遇,深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消除体制障碍。加快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和全面发展。

——必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体系,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融合发展,建立优势互补、共建双赢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必须把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推进实现“五个统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突出优势,实施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量力而行,突出有限重点任务、有限重点领域、有限重点区域,同时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积极推进,有序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第三节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抓好“五个重点”,深入推进“6122”工程,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带一产促三产,努力实现由农牧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历史性跨越,把拜城建设成为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拜城。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走富民强拜之路。

——突出抓好“五个重点”:重点抓好招商引资、矿业开发、畜牧养殖、特色种植、旅游开发五大工程。强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促进矿产资源优势转化;做强畜牧业,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调优种植业结构,巩固完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优质特色农产品;做大做精以龟兹文化名胜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业。

——努力实现“三大目标”:实现工业强县、畜牧强县、旅游生态名县目标。依托资源优势,把拜城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和阿克苏地区东部经济隆起带的强支点及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新疆南部工业重镇;畜牧业坚持走“牧畜品种优良化、饲草饲料优质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营销市场化和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化”发展之路,建成全疆畜牧业优势产业区域强县;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重视挖掘浓厚的历史文化,突出自然生态、人文内涵,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旅游生态名县。

第四节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以人为本、“五个统筹”为目标,努力实现拜城县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到2020年顺利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5亿元,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9.35亿元,年均增长32.7%;第三产业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13278元,年均增长16.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亿元,年均增长24.6%。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年均增长4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94亿元,年均增长13.8%。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比2000年翻3.4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543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种养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34.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2%。三次产业结构为16∶61∶23。

到2020年,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9∶55∶36。

社会发展目标:

——科教事业取得新成就。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两基”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职业高中有序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

——卫生事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98%上,千人医生数达到3.0人,千人病床数达到6.6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8岁。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广播覆盖率达到98.7%,电视覆盖率达到96.5%。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全县各族群众的身体素质逐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增加360元以上。积极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剩余低收入人口2658户、13290人的增收问题。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安置就业5年累计达1万人,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城镇“五保合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争取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城乡建设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牧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灌溉渠系逐步配套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县域内交通条件大为改观,公路等级多数达到4级以上。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镇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城镇居民燃气普及率提高到85%,城镇化率提高到40%。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和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

可持续发展目标: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8‰以内,人口总数控制在24.1万人。人口、自然、环境日趋协调。

——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4%,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目标: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0%。

——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亿美元,年均增速38%;力争引进外资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第四章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区域发展定位

巩固国家和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地位,力争五年时间,建成全疆最大的细毛羊生产基地、自治区重要的核桃、杏子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煤焦化和煤化工生产基地,南疆最大的花岗岩石材生产基地及矿业开发型、文化生态旅游型、畜牧林果特色型的南疆工业重镇。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

一、农业生产布局

——以良种场、米吉克、克孜尔、温巴什为主体区域,重点布局优质水稻。

——以东部赛里木、托克逊等7乡镇为主重点布局棉花。

——在西部米吉克、温巴什、大桥等5乡镇场重点布局甜菜。

——在大宛其农场、察尔齐镇和大桥乡重点种植酒花。

——在老虎台乡、察尔齐镇、大宛其农场、大桥乡和黑英山乡等偏远乡镇重点发展亚麻。

——东部乡镇场重点发展杏子,适当兼顾葡萄;西部稳步发展核桃,北部及不适宜种植果树的区域,突出发展工业用材林。

——在拜城镇、康其乡、亚吐尔乡、米吉克乡等城郊乡镇,集中力量发展蔬菜生产,力争建设千亩连片种植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十一五”期间,在拜城镇、康其乡和亚吐尔乡集中连片建设2个100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区其它乡镇三年之内集中规划各建成1个500亩以上的温室大棚生产区。在每个乡镇集中规划建设1个1000亩以上的果业示范基地。在每个村建设1个200亩以上的果业示范园。以西部乡镇为重点,着力建设好万亩亚麻种植基地。

二、畜牧业生产布局

以北部山区天然草场和10万亩人工草场及种畜繁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畜牧业,实行基地良种繁育,农区重点发展育肥。

三、工业生产布局

着力建设重化工工业园,推动煤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集聚发展。适时在县东部(克孜尔乡)围绕霞石正长岩(氧化铝)、重晶石开发和铁合金生产,建设冶炼工业园区。在县西部(米吉克乡)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

第五章战略重点及发展方向

第一节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

紧紧围绕以煤电、煤焦化、煤化工为龙头,带动拜城县一、二、三产业发展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走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之路,逐步构建起三次产业相互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构建南疆工业重镇

围绕建设自治区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煤焦化和煤化工生产基地,构建库车—拜城工业经济隆起带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大能源、大资源、大化工”发展机遇,按照“优势资源产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化,融资方式多元化,管理服务优质化”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注重观念转变、模式创新、质量提高与水平提升,加大资源开发与转化力度,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举全县之力建成自治区级重化工工业园区,加快构筑产业集群高地。充分利用煤炭、水能、石油天然气、农副产品、矿产等资源优势,重点形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业开发等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发展强劲的产业集群,把拜城县建成新疆南部工业重镇。

1、以重化工工业园建设为依托,大力培育重化工产业集群

——加快重化工工业园规划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坚持园区规划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相结合,按照产业链接、设施配套、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位一体化”模式,尽快完成园区拆迁平整与主干道路、供排水管网、供电通讯、绿化环卫等设施建设,加紧配套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科研信息、商务医疗、管理服务、污染处理与环境监测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园区组织机构,强化完善园区管理与服务,努力建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现代化重化工工业园,到“十一五”末,把拜城县重化工工业园建成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自治区级特色重化工工业园。

——重点培育重化工产业集群。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重大项目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与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形成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煤焦化、塑料加工、合成树脂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拜城县百万吨煤焦化产业出口基地建设,重点做好电石、烧碱、聚氯乙烯、PVC管材、活性炭等项目,延伸洗精煤、焦炭、焦粉、电力、电石、聚氯乙烯、活性炭产业链,适时发展甲醇、甲醇蛋白、甲烷氯化物、丁二醇等碳化工产品,逐步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细化深加工产品,形成煤炭、电力、化工一体化的综合性大型化工基地。集中力量培育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工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国际煤焦化公司成为年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一批工业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集群,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10~15家。

2、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工业,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

——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进一步加大资源精查力度,加快矿山企业与煤炭资源整合优化,加强煤炭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有序推进洁净煤、煤电、煤化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煤焦化和煤化工生产基地。到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550万吨以上,焦炭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

延伸煤炭产业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实行多元化经营,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煤气化等高载能、高附加值产业,重点建设库尔阿肯、铁力克、米斯布拉克焦煤矿区及音西铁热克动力煤矿区、铁力克民用燃料煤矿区,形成以焦煤为主、民用燃料煤与动力煤并重的煤炭产业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煤焦化产业,依托东矿区米斯布拉克煤田,通过招商引资再建2个年产50万吨的焦炭厂,重点推进国际实业百万吨煤焦化基地和同维集团60万吨清洁型机焦项目建设。抓好贫煤、瘦煤综合利用,扩大煤泥、煤矸石在发电、建材、筑路等方面的应用,有序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矿物,发展共伴生资源深加工。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煤炭企业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2007年淘汰所有产能9万吨以下的煤矿,新建、改扩建矿井生产能力全部达到15万吨以上,提高煤炭集约化开采水平和安全生产能力。积极推动大煤矿广泛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加快矿井现代化建设。鼓励中型煤矿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矿井,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鼓励小煤矿广泛采用先进采煤工艺和适用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单井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依托国际实业、温州矿业、众维煤业、大连德科等区内外大企业,重点扶持建设一批15~30万吨以上的骨干矿井,加快众维焦化厂技术改造,力促12万吨“蓝炭”和50万吨清洁型机焦项目尽快上马。

加强矿山治理与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煤田灭火工作,全面组织实施铁力克矿区和库尔阿肯井田灭火工程,力争“十一五”末全面完成煤田灭火。继续加大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建设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建设绿色矿山。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突出抓好安全技术改造,消除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保护煤矿工人的生存权。着力加快建立拜城县四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抓紧抓好煤炭行业全员安全技术培训,提高煤矿企业员工业务水平和安全素质;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矿井有害气体远程监控系统,实现煤矿、县、地、自治区四级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联网,防止发生重特大瓦斯事故;着力抓好矿山专业救护队建设,及时、高效防范与处理矿山安全隐患和重大危险源。

——积极发展电力工业。坚持电力先行,加强电力规划,加快电网与电源建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围绕发展高载能产业,用大煤矿保大电力,大力发展火电,推进煤电一体化,力争完成拜城火电厂1×13.5万千瓦改扩建、重化工工业园10万千瓦自备电厂(2×2.5万千瓦煤焦化余热发电、2×2.5万千瓦自备电厂)和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骆驼脖子电站建设。大力引进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改造燃煤电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煤电联营与热电联产,实现燃煤电厂清洁生产与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坚持生态建设与水能开发并举、干流开发与支流开发并重、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同步、政府引导与企业开发结合,择优发展水电。加强工网和农网改造,着力推进黑英山至东部矿区电力双回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到2010年,电力总装机达到25万千瓦。

3、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促进优势资源转化

坚持“西油西用、西气西用、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综合利用、实现双赢”的油地双赢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大北”气田全面开发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与中石油、区内外化工研究院所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开发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形成6万吨乙炔、2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3万吨碳酸二甲酯、2万吨MTBE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新兴的石油、天然气产业和地方石化工业体系。

4、加快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构筑多元化工业发展格局

坚持“谁勘探、谁开发、谁受益”和“有偿转让”原则,进一步加大优势矿产资源精查力度,摸清资源家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区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加快霞石正长岩、红柱石、重晶石、盐矿、锰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充分利用丰富的岩盐资源,继续抓好工业盐和精制盐生产,加快发展烧碱等盐化工项目;围绕霞石正长岩、重晶石开发和铁合金生产,完成滴水铜矿开发建设,着力推进建设克孜尔乡冶炼工业园区;依托石材资源,扩大花岗岩石材生产规模,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与先进技术应用,力争建成南疆最大的花岗岩石材加工基地。力争到2010年矿业产值达到3亿元。

5、做实做深农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形成

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依托粮食、细毛羊、优质肉牛和林果业“四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化发展。突出抓好米吉克乡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福华木业、天玉种业、兴科牧业、鼎元牛业、金福祥亚麻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在畜产品、玉米、粮食、果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一批特色名优品牌产品,逐步形成生产、包装、储运、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实现“特色带基地,基地促特色”的互动发展格局。

二、强化农牧业发展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宗旨,以效益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地域优势,做大做强畜牧业,以牧促农,实现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保证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构建畜牧强县

突出畜牧业发展优势,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突破口抓紧抓好,重点发展细毛羊、牛、绒山羊和特色禽类养殖,积极发展饲草业,加快完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提高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力争建成地区乃至全疆畜牧业发展优势产业区域。到2010年,全县牲畜存栏总数达100万头(只)以上,畜牧业产值达3.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强化细毛羊业。继续实施大户战略,强化细毛羊品种改良“五统一”,羊毛现代管理“六统一”措施,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和管理技术,全力推广护毛穿衣,重点发展“萨帕乐”品牌优质细毛羊,提高“中国细毛羊之乡”的知名度。逐步形成以县种羊场和十三个乡办牧场及1000多户养殖大户为主的“龙头+基地+细毛羊养殖大户”以点带面的生产格局。到2010年,绵羊存栏达到60万只,其中优质细毛羊15万只。羊毛总产量达到1565吨,年均递增6.7%,其中“萨帕乐”品牌优质细羊毛达到450吨以上。

——突破养牛业。坚持“自繁为主,外引为辅”原则,集中抓好黄牛品种改良。以兴科牧业、赛里木镇、托克逊乡、拜城镇、康其乡、布隆乡、大桥乡、察尔齐镇为主,加快千头乳牛养殖小区建设,在拜城镇和赛里木镇分别建成日产1吨鲜奶的收购站。积极引导养牛基地乡镇(场)实现户均20头生产母牛标准(良种牛);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群,实现户均养牛(母牛)3头以上。认真落实与河南省纯种肉牛繁育中心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切实把拜城县建成地区的养牛基地县。到2010年,牛存栏达到10万头,奶产量达到2500吨。

——发展绒山羊业。加强与地区山羊研究中心的合作,把县种羊场建成优质绒山羊繁育基地。继续巩固以察尔齐镇牧场、康其乡牧场、温巴什乡牧场和亚吐尔乡牧场为主的绒山羊基地,积极推行采用山羊人工授精等先进繁育技术,加快品种改良,提高羊绒的单产和品质。不断完善拜城县绒山羊生产者协会,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山羊绒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到2010年全县总产绒量达到55吨。

——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以鸡为主,以马鹿、鸵鸟、乌鸡、山鸡、野鸽等为辅,形成特色养殖生产格局。进一步完善养禽协会,利用现有的孵化设备,稳定和壮大现有的孵化大户,年孵化商品家禽保持在100万羽以上。着力解决养禽业面临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扩大其他特色养殖生产规模。到2010年禽蛋产量达到600吨。

——增强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拓宽以农牧民投资为主体,县乡两级投入和金融贷款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大力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体系和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疫情疫病防治网络体系,建立层层的防治工作机制,突出抓好“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疫情的监控和防治工作。充分利用世行贷款畜牧业发展项目及北欧银行贷款购进牧业机械,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力争“十一五”末将拜城县建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防疫能力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2、稳定种植业规模,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产品、绿色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继续巩固粮油大县地位,稳步推进全县种植业多元化发展。到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2亿元,粮、经、草结构调整为3.67:1.95:1。

——重点抓好粮油生产。用好用足国家粮食优惠政策,进一步巩固自治区、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地位,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持和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牢牢把握粮食政策导向,按需调控粮食种植规模。粮食生产以提高单产、品质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主要以农区种植为主,青贮饲料玉米主要在山区发展。借助北欧贷款项目,逐步形成全县青贮制作产业链。油料生产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油菜、油葵。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4万亩,其中小麦24万亩、水稻3万亩;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

——积极发展制种玉米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天玉种业,努力扩大种植规模;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制种玉米市场;加大制种玉米基地建设,实现基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到2010年,制种玉米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

——进一步抓好棉花生产。继续实施棉花基地化、规模化、订单化生产,以高密度栽培和强化全程管理为手段,着力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到2010年,棉花面积达10万亩。

——全力推进林果业发展。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果粮、果棉、林草间作套种,大幅度提高林果业的经济效益。到2010年,全县建成10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杏子基地、2万亩葡萄基地和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把特色农业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蔬菜、亚麻、甜菜、酒花、蓖麻等特色作物种植。采取规划牵动、科技启动、服务带动、质量推动、龙头舞动、中介拉动等大举措,促进蔬菜生产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千亩成片种植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亚麻种植以金福祥亚麻公司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为契机,以基地和订单农业的形式,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种植亚麻的积极性。蓖麻生产主要采取棉甜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力争到2010年,亚麻种植规模达到7万亩,甜菜稳定在2.5万亩,酒花种植达1万亩。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设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重点抓好集中育苗,依据区域特点和优势,引进和探索特色种植,发展名、优、特、稀品种,加快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一个基地突出抓好1~2个主导产品。设施农业主要以307省道沿线的托克逊乡、康其乡、亚吐尔乡、拜城镇、米吉克乡为重点,侧重发展察尔齐镇、布隆乡。到2010年,力争建成千亩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3~4个,主导品种4~5个。

3、稳步推进水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增长效益

利用县域内丰富的水域面积、养殖技术优势和水产品良好的市场形象,以市场、质量、效益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养殖增长方式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注重质量安全转变,养殖方式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营销方式由销售鲜活水产品向销售加工产品转变,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水产业的大发展。力争到2010年养殖水域面积扩大到1万亩。

4、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本着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基地建设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坚持“以引进为主、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并重”的原则,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以塔棉集团、绿洲果业、纵横糖业、金富祥亚麻公司、天玉种业、粮油工贸公司、大米加工厂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着重发展棉纺、制糖、粮油加工、种子生产、果蔬汁加工、亚麻加工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业集群,切实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

——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增加对粮食、棉花、林果和优质牛、羊等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投入,积极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业基地建设,构筑农业产业化基础。

5、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各环节,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和巩固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积极实施“科技包乡、科技包村”战略。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到2010年,全县粮食、蔬菜、水果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力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着力推广和普及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专业肥应用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一是做好农技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组织高中级农业科技人员定期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二是以农广校及农业职业学校为阵地加强农业专业教育,培育农业技术骨干力量,强化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做好失业农民和转产农民的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农牧民向劳动密集型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三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加快建立拜城农业网站;进一步加强拜城县农业信息平台与地区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县办《农业实用技术》电视栏目播出质量;建立县乡农业热线服务网点,开展农业咨询服务。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巩固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引导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机械化技术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农机化的技术装备结构和区域结构,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十一五”期间力争在玉米的收获和水稻的播种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上有所突破。因地制宜地在各乡、镇、场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区、玉米机械化收获示范区、机械化旱作节水示范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示范区。

——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实现农产品市场与商业网点建设相配套,合理布局。利用城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础较好、产品种类繁多以及未来的市场需求,在拜城镇、米吉克乡、康其乡建立“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展示展销基地”,实现以特色带动基地,以基地促进特色的互动发展。

——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机构的中介作用,在良种、信息、流通和科技普及、推广、培训等方面强化集体经营的统一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及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行业协会。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各种农产品标准修订和清理进程,确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快以农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农用薄膜,合理使用化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立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消费安全。三是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加快无公害、绿色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步伐,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立无公害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专卖店或专柜,实行挂牌经营。四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

三、强化旅游业发展先导地位,全面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增加效益,提高质量,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综合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按照“整合资源、宣传造势、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提高品位”的发展思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核心,以政策支持为保障,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旅游对外宣传,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拜城县的优势先导产业。到2010年,拜城县旅游业收入达到732万元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1万人次。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紧紧围绕丝绸之路、龟兹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大力拓展阿克苏—拜城—库车丝绸之路与龟兹文化旅游主线,加快发展拜城—铁热克—老虎台国际狩猎场与拜城—克孜尔—黑英山国际狩猎场的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两条旅游辅线,积极开发“以千佛洞为中心的千泪泉、克孜尔湖滨度假村,以铁热克温泉为中心的喀普斯浪河石脚印、铁热克森林公园、琼阿帕热气泉,以拜城镇为中心的滨河公园、阿克布拉克草原,以克拉2气田为中心的克孜尔魔鬼城、黑英山、老虎台国际狩猎场”四大旅游区,重点建设克孜尔千佛洞、克拉2气田、克孜尔人工湖、铁热克温泉、老虎台与黑英山国际狩猎场、察尔齐雅丹地貌与克孜尔魔鬼城、南疆避暑胜地等“七大景观”,突出“五大特色”,打造克孜尔水库、县良种场2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5个“农家乐”,形成特色鲜明、品牌突出、实力雄厚的“一主线,两辅线,四大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格局。到2010年,积极申报克孜尔魔鬼城为国家地质公园,力争使克孜尔千佛洞达到4A级国家旅游景区标准,铁热克温泉和克孜尔魔鬼城达到3A级国家旅游景区标准,铁热克森林公园达到2A级国家旅游景区标准。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大景区(点)道路、通讯、供电、供排水、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克孜尔千佛洞、铁热克温泉、克孜尔魔鬼城、铁热克森林公园等景区(点)的基础设施;优化城镇、景区及景点间的交通路网结构,构建旅游专用线、旅游环线及国道主干线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不断提升主要旅游景区及新开发旅游景区的道路等级;加快完善县城、乡镇、景区(点)三级旅游服务体系,着力抓好县城民俗一条街、旅游星级宾馆建设,力争使诺亚舟大酒店达到3星级标准、电力宾馆和客运宾馆达到2星级标准;以森林公园、克孜尔石窟群、刘平国将军石刻遗址、喀普斯浪河石脚印等为重点,加强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文化遗址等景区(点)生态、环境及设施的保护。

——进一步扩大旅游对外宣传。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的意识,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开拓旅游市场。深入挖掘龟兹文化精髓,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依托克孜尔千佛洞和南疆第一温泉的品牌效应,唱响“雪山温泉千佛洞,旅游度假到拜城”的旅游宣传主题,提高魔鬼城、森林公园、湖滨度假村等景点知名度,努力打造阿克苏—拜城—库车“三点一线”旅游热线;增加旅游促销投入,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加快旅游各类人才培养,提升旅游整体服务水平与行业管理水平。积极开发集纪念、工艺、实用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商品,构建旅游大市场。

2、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激活城乡消费市场

按照适度规模与适当超前的原则,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引进与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企业,努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公平,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围绕煤炭、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县城突出抓好综合物流园、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乡村集贸市场,加快建设米吉克乡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进一步完善拜城镇、赛里木、察尔齐、老虎台四大农贸市场功能;强化牲畜集中屠宰,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活畜交易市场功能;力争建成有较大规模、较高档次的机电、建材专业批发市场;加强便民商业网点建设,重点抓好综合超市、小型超市、小百货店、连锁便利店建设,强化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资料服务,构筑县城、乡镇、农村三级现代商业零售网络体系;配套宾馆、商业步行街、购物广场、餐饮、休闲、娱乐等商业设施,扩大服务消费;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物流活动的信息化水平。

3、大力发展综合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1个社区,使社区数增至8个,围绕城镇建设和布局调整,着力加大社区道路、供排水、办公、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卫生环境,强化治安管理。加快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社会特殊群体及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开拓家庭服务、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接送服务、维修服务、残疾人服务、保健服务、餐饮和零售业,加大再就业服务和居民生活、医疗、教育等服务力度。强化社区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机制,不断改善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完善以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优先满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问题。鼓励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大力开发生态型、经济型居民小区。加快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有序发展。到2010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2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达到100%。

——着力发展中介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会计、就业、评估、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代办、经纪等中介服务方式。信息服务业重点拓展邮政服务网点,积极推进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融合发展,着力抓好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市场中介等信息网络平台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立中介咨询服务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平台,建立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和考核制度,提高中介咨询整体服务水平。

第二节城乡建设重点及方向

围绕打造阿克苏地区东部经济隆起带,构建南疆工业重镇,建立自治区重要的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中心,以改善城乡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和环境面貌为根本出发点,增加投入,加强水利、电力、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城乡发展基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倾力打造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推进工业化的思路,以城市水系与人居环境相结合,自然特色与人工景观相结合,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创建自治区生态园林县城。遵循“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稳步发展”的原则,加强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将拜城县建成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健全城镇体系,增强城镇功能

根据“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职能协调、分工明确、发展强劲、环境优越的县域城镇体系。突出发展中心镇,积极发展重点镇,择优扶持乡集镇,以中部拜城镇为核心,以北部铁热克镇、东部赛里木镇和西部察尔齐镇为经济增长极,以老虎台、黑英山、温巴什、克孜尔为特色,形成“一心三极多点”的城镇发展格局,构建拜城镇—铁热克镇和赛里木镇—拜城镇—察尔齐镇两条经济发展主线,稳步推进“一心三极,两线发展”的城镇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优化中心镇功能,突出拜城镇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强化重点镇功能,进一步增强铁热克镇新型工业、赛里木镇农牧业、察尔齐镇综合型加工业发展优势。拓展乡集镇功能,积极开发老虎台、黑英山、温巴什、克孜尔特色资源。到2010年,做好拜城县撤县建市准备工作,争取完成克孜尔乡和温巴什乡撤乡建镇,使拜城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

——突出发展中心镇。依托重化工工业园,进一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加大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规模,改善城镇环境,增强城镇功能,大力发展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业开发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培训、社区等现代服务业,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洁、具有强辐射和带动功能的县域中心城镇。

——积极发展重点镇。铁热克镇重点发展煤炭采掘、优质煤精加工、水泥构件、产品包装、矿山机械修理、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有色金属开采与加工、旅游业,建成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赛里木镇重点发展棉花、小麦、玉米,加快发展畜牧业,建成拜城县重要的粮食基地。察尔齐镇重点发展商贸、农副产品加工业。

——择优扶持乡集镇。老虎台乡、黑英山乡重点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克孜尔乡重点发展旅游业。温巴什乡加快农、林、牧、副、渔业等乡镇企业发展,形成多种经营。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旧城改造和居民区小巷治理,尽快实施天然气入户管网工程;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资源,优化县城自然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县城台勒维丘克河生态园林景观,有效改善喀普斯浪河绿地园林系统;加快生态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狠抓城镇“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建设,重点实施城镇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供电、住宅、园林绿化、城市防洪、河道治理等工程,全面推进社区道路、公厕、浴室、路灯、垃圾站“五个一”工程建设,进一步配套和完善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娱乐、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镇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庭院改造,稳步推进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达到建设两条路、一片住宅小区、一片工业园、一片集贸市场、一处垃圾处理场的目标。强化城镇规划实施力度,提高现有城镇土地利用率,减少占用耕地。到2010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70%以上,液化气用气普及率达到85%。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在挖掘农业内部增产增效潜力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支农富民政策,积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采取综合措施,着力提高农牧民收入

——落实各项政策,深化各项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依法流转。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和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和征地制度改革,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非农产业创收机会。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加大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小城镇和非农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高农民自主发展和创收能力。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切实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抓好危旧房改造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以节水增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可持续农业灌溉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实施木扎提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喀普斯浪河上游调蓄水库或台勒维丘克河上游苏杭调蓄水库。防洪建设以城市防洪和各河流险工险段及渠首范围内的洪水为建设重点,重点实施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台勒维丘克河、喀拉苏河、克孜尔河5条河的防洪工程,累计修建防洪堤101.5公里。采取非工程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加强大宛其、温巴什两个防治区的工程建设。积极推行节水灌溉,加强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输水节水建设,到2010年,全县灌溉面积达78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新增斗渠以上三级渠道防渗长度392.6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以上。积极推进牧区水利建设。

——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按照工程布局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结合生态移民和牧民定居,以实现人畜饮水的水质达标为目标,着力解决布隆乡、察尔齐镇、赛里木镇、托克逊乡和大桥乡的饮水安全,到2010年,力争解决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以改善居住环境和城乡面貌为目标,全面完成城乡抗震安居工程。2005~2008年,累计新建30921户,面积达230多万平方米;加固9421户,面积达75万平方米。

——切实推进扶贫开发工程。继续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采取小额信贷、科技扶贫、项目管理、技能培训等扶持方式,促使贫困地区每乡形成2~3个拳头产品,每村都有1~2个致富项目,努力增加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按照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的要求,分阶段推进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2005~2007年,做好拜城县第二轮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解决485户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实现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1800元。2008~2010年做好第三轮4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解决360户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实现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2500元。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积极推广户用沼气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改变农民用能结构,给农田提供优质肥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构建以沼气为链条的生态循环经济。到2010年,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四位一体”户用沼气池建设普及率达20%。

三、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县域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交通路网结构,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形成等级合理、便捷畅通的城镇交通路网系统;加强县际公路、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建设,力争307省道三级公路改扩建为二级公路,继续实施城乡道路通达、通油工程,不断提高乡村道路技术等级,初步形成“县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路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拜城东、中、西三大矿区道路建设,力争完成县城至铁热克镇公路改扩建为二级公路,争取修建克孜尔乡至米斯布拉克山区道路;加强旅游专用道路建设,修建克孜尔千佛洞至新和县山区旅游公路;突破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切实抓好拜城铁路支线前期工作,全力争取库车—拜城铁路支线建设。

四、加大电力设施建设,构筑电力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资源合理利用、电网配套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则,提高拜城至阿克苏输变电线路等级,将110KV线中改建为220KV线路。加强城乡双回路电网改造,重点解决110千伏主电网供电能力,进一步优化35千伏电网结构,全面提高10千伏配网自动化程度,着力抓好重化工工业园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实施察尔齐、米斯布拉克、音西铁力克、赛里木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配套项目,加大县城10千伏城网改造力度,配套完善县电力调度自动化工程,形成以110千伏为中心、35千伏为骨架、10千伏为电源点的电网布局,稳步提高城乡供电质量和水平,确保工矿企业、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实现拜城县电网的统一调度、分级管理、高效供电。

第三节改革开放重点及方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入手,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继续推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促进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

一、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增强县域发展活力

树立“大开放、大招商”意识,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紧紧围绕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盐化工、矿业开发、石油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等重大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国内外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拜城,重点开发和引进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生产性项目进入重化工工业园。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切实做好项目筛选、编制、包装和推介工作;改进招商引资方式,运用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加大服务与协调力度,积极创新项目的生成、推介、管理、用人、投融资等机制,对重点招商项目实行领导挂牌制、跟踪督办制,提高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和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工作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完善考核、激励、保障等制度,形成领导带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干部促动的全民招商新格局。

二、深化体制改革,改善发展环境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综合发展能力。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推进廉洁从政、高效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和“阳光政府”。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银行独立审贷与企业自主经营、独立决策、自担风险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探索运用财政贴息、注入资本金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支柱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投资发展,重点培育非公有制工业骨干企业,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中小型企业,使产业结构合理化、组织制度现代化、生产布局集群化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面建设拜城节约型、友好型、和谐型、小康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信息网络为平台的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网络,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评价体系,加快建立扶持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诚信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行为,营造各类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重点及方向

坚持社会、经济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抓好木扎提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全面保护流域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流域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建立森林植被为主体与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优化林业结构,扩大新造林面积,稳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在北部乡镇、低产田、河道两岸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5万亩、封沙育林2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2.5万亩;全面实施国土绿化工程,集中整治绿洲外围、五大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加快公路、河道、水库周围防护林建设;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国家公益林保护示点县;认真落实“谁造谁有,共造共有、自主处置、利益归己”的政策,积极鼓励个人、单位参与林业开发,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森林资源,重点抓好32万亩高效林业基地建设;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监理,加大天然草地建设与保护力度,对大面积天然草场实行划区轮牧、季节休牧、围封禁牧,进一步推进退牧还草、人工饲草料基地、人工草场建设项目;坚持不懈地抓好流域两岸、城镇周围、景区内外、交通沿线等造林植草工程,继续实施城镇公园、城镇街道、社区、机关和公共场所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

2、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创建自治区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着力抓好城乡环境建设和治理。改善城镇空气环境质量,大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整治城区大气污染,加大对生活燃煤、工业燃煤、机动车辆等废气的治理力度,力争完成城市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加快城镇热源、管网、换热站等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全面实行集中供热,逐步取缔能耗大、污染严重、分散的小热源;严格控制生活污水、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加大工业“三废”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大县城和重点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及城镇排水管网的新、改、扩建,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20吨/日,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继续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及公共绿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台勒维丘克河两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严禁河流内倾倒垃圾和污水。

——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加大农村农田防护林与植树造林力度,防止农村土地荒漠化及水土流失;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积极推行农村节水灌溉工程,扩大有机肥施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综合利用;有效控制农村白色污染,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大废旧地膜回收再生利用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安全。

——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完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宣教、重点企业监控等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全面开展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严禁企业无证排放;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引导企业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关闭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业;积极实施废物综合开发与利用,提高无害化治理水平。

3、提高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合理布局、强化管理、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统筹规划,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大煤炭、焦炭、电力等重要支柱产业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加工转化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支持一批先进循环利用技术和“零排放”等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以煤炭、焦炭、建材等行业为重点,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结合县情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合理利用及保护。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全面推进矿产资源集约开发,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产业结构;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矿业产权市场,推行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制度,实行有偿开采、限量开采、有计划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依法查处违法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行为。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严格土地保护制度,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各类用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鼓励使用戈壁、荒滩等非农耕地开展各类工程建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地价政策,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保证重点开发需要。

——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产权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实施取水价格改革,增强节水意识;加强水源地保护,发展节水工业,建设节水型企业;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和延伸,重点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发展低耗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二、合理控制人口,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优生优育基本国策,全面贯彻“一法四规”,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大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力度,重点抓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增加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加快县城、乡镇、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计生管理网络,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站宣传、培训、药具、技术服务“四位一体”功能;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脱贫致富、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结合起来,努力改善人口环境,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与生育质量,为拜城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到2010年,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8‰以内。

第五节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及方向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以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相关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实施“科技兴拜”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研制—生产—开发—推广—指导—咨询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并举,大力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实施名牌创建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和科技兴县素质工程,重点抓好农业新技术推广、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引进;加强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新技术应用与新工艺开发,加速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技术;重化工工业园注重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园积极推广实用新技术,继续做好新品种引进、培育和升级换代;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体系,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加快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整合科技资源,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二、促进教育全面进步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各级各类教育、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环境;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校三级教育网络体系,提高教育科研水平;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完善依托社区的学前教育网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推广、普及“双语”教学,大力推进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认真落实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课本费、学杂费政策;继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加强特殊教育,逐步做到残疾儿童和少年有接受教育的同等机会;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稳步推进多种形式办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强县”战略,制订人才规划,改善人才环境,做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注重使用现有人才,积极吸引优秀人才,重视培养后备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组建人才库,聘请专家团,加强与援疆县(市)、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全力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建立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激励、考核、监督机制,努力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深化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坚持“二为”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全县乡镇(社区)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建设;大力实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重点修缮县城影剧院、博物馆,改扩建文工团排练厅,新建龟兹文化、克孜尔歌舞等民族品牌文化景点;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网络;加强档案事业发展,提高档案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知识工程”,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积极实施精品战略,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发展成人艺术教育、少儿艺术教育,大力培养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繁荣城乡文化,加快建设城乡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建设先进乡镇”、“文化建设先进县”等创建活动,进一步搞好乡村业余文艺演出活动,继续抓好农牧区电影放映与普及工作;深化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继续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艺术表演团体;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注重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城乡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争创“自治区文化建设先进县”。

——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广播电视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广播电视和新闻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巩固和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大力发展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加快广播电视信号数字化进程,全面推广卫星广播电视直播业务,增加维语节目,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到2010年,广播覆盖率达到98.7%,电视覆盖率达到96.5%。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以人为本,以农村、基层为重点,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主的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力度,有效控制与预防结核病、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蔓延和增长,加强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县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快城乡医疗卫生管理法制化、资源配置科学化、服务优质化、生活方式文明化、医药卫生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等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县城、乡镇、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县城体育馆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抓好体育项目结构调整,搞好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务,继续开展体育先进县、乡(镇)及“自治区体育建设先进县”等创建活动。

六、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

坚持就业优先、统筹城乡的原则,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努力开发就业新岗位,扩大就业容量,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阶段性就业制度,严格执行离退休制度,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农民工劳务信息咨询、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和劳动仲裁等专门服务,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良好环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公众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发挥社区功能,加强职业指导与介绍、再就业培训及劳动事务服务;积极鼓励全社会力量发展全方位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注重农牧民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强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县城、乡镇(社区)、农村三级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实行灵活弹性就业形式,提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就业方式。“十一五”期间,争取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农村养老保障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衔接;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逐步实现社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筑惠及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网络;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保障;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障预警预测系统;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重视老龄事业发展,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及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

八、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应急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积极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完善和落实各类防灾、救灾预案与措施,保障国家财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以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等高危行业为重点的安全生产监管,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抗御洪水、地震、火灾、重大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重大疫病等突发性灾害的综合能力,增强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和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提升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

第六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一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拜城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高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自觉性,积极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活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政治稳定。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各族人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积极推进思想教育基地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加强科教基地建设,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创文明乡镇。深入开展双拥工作,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路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认真抓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群众路线,拓宽党群联系渠道,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着眼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加强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防范制度。

——充分发扬政治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继续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乡务、村务公开。

——推进依法治拜进程。在巩固“四五”普法教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积极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快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认真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提高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健全信访问题协调处理机制,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维护社会稳定长效机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依法严惩经济、刑事等各类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取缔、查禁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第七章“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组织措施

——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协调、监督、检查,做好总体规划与土地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制定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将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年度计划,真正把规划实施领导工作落实到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把规划实施责任落到实处。

——完善政策和环境。用好用足国家、自治区、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二节经济措施

——加大投资工作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战略部署,找准经济社会发展投资重点,建立滚动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加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后评估等,用好管好项目资金。强化规划资金的配置投入,一些公共资金随规划项目进行安排,未列入规划的项目,原则上政府资金不予投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金。全面推进“投资拉动、产业联动、项目支撑、园区开发”战略实施,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意识,坚持全方位开放,全领域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主阵地,努力形成“大开放促大招商,大招商促大发展”的良性格局,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

第三节技术措施

——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步伐,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解决农业生产、工业技术改造、信息等领域的技术问题,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证。

——建立人才保障措施。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按照引进和培养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引进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外向型经济管理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抓好现有人才的知识更新,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制定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优惠政策,努力营造聚才、留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为拜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第四节管理措施

——建立规划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反馈和动态调控,自觉接受县人大、政协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和奖励制度。明确各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作用和责任,强化规划实施的约束力。认真总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和做法,并进行推广示范,对积极落实和贯彻规划实施的部门给予奖励,确保规划科学、高效顺利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调整和修订机制。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县人民政府需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总体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调整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