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21 11:27:00

导语: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构建和

谐安阳的关键时期。加快体育事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

,特编制《安阳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委“

一正、一创、一满意”的工作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拼搏进取,使全市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健康

持续发展,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抓身边组织,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明显改善。一是中国体育彩票安阳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如期竣工并对外开放

。该中心设置有游泳、台球、射击、乒乓球、武术、柔道、健身操、跆拳道、羽毛球、攀岩、篮球、网球

、棋牌、形体训练等活动项目,为大众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场所。二是市老年文体苑建成并配套投入使用

。三是射击馆开工建设。四是截至*年底在全市(包括县、区)共投资体彩公益金640余万元,建设体彩健

身设施70余处,全市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成功举办、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一是举办安阳市第八届运动会。本届运动会设立了青少年组、成年组

、领导干部组和社会公开组4个组别,田径、武术、游泳、自行车、足球等41个大项、303个小项,有72个

代表团、40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参赛规模、比赛项目为我市历届运动会之最。二是圆满承办*年全国

中老年太极拳交流大会。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40个代表队、279名运动员和我市群众2500余人

参加了比赛及交流活动。三是承办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乒乓球比赛。*年“红旗渠杯”第九届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乒乓球比赛于4月20日至24日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55个城市、59支代表队、6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9

个组别的男女团体、单打项目的比赛,参赛代表队、人数均创历届之最。本次比赛首次在北京召开新闻发

布会,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亲临开幕式现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台、《中国体育报》、千龙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比赛进行了报道。四是组织全国十运会火炬接力活动。*

年9月29日在殷墟博物苑广场成功举办了全国十运会“我们万众一心”中国石化杯火炬传递活动安阳市起

跑仪式,全市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26个单位4300余人参加了活动,18个群众体育先进单

位、省市级文明单位共800多人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象征性长跑。五是两年一届的中国林州滑翔伞世界杯

热身赛暨全国滑翔个人优秀选手赛连续在我市林州市举行。来自英国、法国、奥地利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

280多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推进了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型全民健身周和“五个

百万人群”(百万职工、百万农民、百万青少年、百万妇女、百万老年人)健身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市性

第八套广播体操赛等大型比赛活动百余次。二是开展了“农村体育年”活动。首先在林州市举办了全市“

农村体育年”活动启动仪式,组织了以县(市、区)为代表队的农民登山、拔河比赛,参加人数达千余人

,中央电视合、河南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二是每年组织开展了以送健身器材、健身指导

图书和体育健身表演、体质测试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三是社区体育工作有较大进展。四是老年

健身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老年体育工作保持了在全省的先进行列。通过以上工作和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增强了全民体育意识,推进了城乡群众体育健康协调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据统计全市经常

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156万,占总人口30%。

群众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得到了加强。调整充实选举产生了新一

届市体育总会。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遍布城乡,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我市现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69

名,其中国家级6名,一级43名,二级350名,三级70名。在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工作中,全市有100余

名同志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上岗证书。截至“*”末,已对我市幼儿、成年人、老年人三类人群2万余人进行

体质测试,并提供了运动处方。

(二)打好省九运,备战省十运,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

参加河南省第九届运动会取得好成绩。在2000年省九运会甲组比赛中,我市共有120余名运动员参加

了12个项目的比赛,获金牌13枚,银牌18枚,铜牌24枚,团体总分667分,有2支运动队、12名运动员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年,我市代表团283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南省第九届运动会乙丙组田径、自行车、游泳、

足球、乒乓球、举重、柔道、摔跤(古典式、自由式)、射击、拳击、武术套路、跆拳道12个项目的比赛

,取得63金、70银、72铜、2466分的好成绩,获团体总分第五,金牌总数第八,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抓好选材,积极组队,备战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年,在全市254所中学、270所小学中进行了拉网

式选材,经过对19余万名学生普选,对3060名学生初选测试、观察集训,确定了我市参加省十运会的基本

苗子队伍。建立运动员技术、素质、骨龄、竞赛等科学训练情况的档案资料,积极备战省十运会。

瞄准奥运会,努力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据统计,*年一*年,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

共获金牌345枚,银牌229枚,铜牌383枚。*年,安阳市体育局被省体育局授予第十四届亚运会、第九届全

国运动会“突出贡献奖"。我市体育运动学校96届毕业生张俊英于*年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自行车项目比

赛,成为我市参加奥运会第一人。

(三)以体为本,探索体育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努力开发体育彩票销售市场。截至目前,我市共设立销售网点170个,有相对固定彩民约12万人,体育彩

票的销售弥补了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为改善群众健身设施做出了贡献。

培育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市体育中心两次成功举办“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世界冠军

孔令辉等著名运动员来安参加了比赛。多次邀请、组织河南电视台名牌栏目“梨园春”艺术团来安演出

。此外,还多次承接省级、市级大型体育赛事。五年来该中心共承(举)办大型文体演出、体育赛事近60

次,接待健身群众100余万人次。

尝试培育训练服务市场。创办了市体校、市体育中心、市曙光学校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采取俱乐部

制,走自我运行和生存发展道路。目前,已吸纳会员3000余人,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二、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功能不完善,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和省

级文明城市的要求.依据原国家体委与建设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指标暂行规定》(体计基字〔1986

〕559号)要求,拥有50—100万人口的城市应建体育设施有:2—3万人体育场一个,4000—6000人体育馆

一座,2000—3000人游泳馆一座,l万平方米射击场1个;体育设施人均占地面积应达到0.823至1.216平

方米。我市这些指标都大大低于国家在80年代制定的标准,特别是体育设施人均占地面积只有0065平方

米。

2、多数新建小区没有配套体育设施和场地。

3、体育事业经费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

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均指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

长逐步增加。目前我市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难以保证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业余训练、体育竞赛

、场馆维修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4、现有训练场地设施条件不能满足训练需要。

5、依法管理体育事业的机制不健全。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条例》为依法管理体育设施提供了法律基础,但由于目前仍没有与之配套的地方性管理实施细则,使其中

有关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难以得到落实。侵占、挪用、损坏体育场地、设施的现象仍有发生,人民

群众正常使用体育活动场地开展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受到一定影响。体育市场管理办法没有具体可行的政

策依据,体育主管部门不具备行业管理的执法权限,体育产业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重点建设项目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中华人民

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公共文

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全面落实“文化兴市”战略目标,以举办

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根本

目标,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

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体育制度创新,努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运

行机制转变,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体育工作的法制建设,依靠科技力量,保

障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把我市建设成

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和谐安阳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规划原则:

1、适度超前,周密详细。时间跨度合理适时,既要考虑目标的长远性,又要讲究工作的时效性、创

新性。

2、明确目标,统筹兼顾。目标定位明确具体,规划制定兼顾左右、统一筹划,力求各项工作全面、

协调。

3、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规划各阶段应有机分割、有效衔接,真正使各项工作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三)奋斗目标及重点建设项目

1、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锻炼场地明显改

善,人均体育锻炼场地面积达0.9平方米,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100%,城市社区50%、农村

30%建有体育指导站。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50%以上。建立高素质的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全市三级以上社

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500名以上。

2、竞技体育

完善三级训练网络,市级以上体育传统学校达到130所以上。县(市)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恢复成立

,县(市)级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之路,每县(市、区)达到1至2所,参加

业余训练人员达3万人以上。市体育运动学校突出特色,搞活办学体制,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率达10%以

上,运动项目达14项。竞技体育保持在省先进行列,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确保有安阳籍运动员参赛。

3、2007年举办安阳市第九届运动会

4、体育产业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

点。继续抓好体育彩票的销售工作。基本形成以体育竞技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娱乐、体育健身服务业为

主要内容的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

5、公共体育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纲要》,按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标准规定》要求,我

市应拥有5万人的标准体育场、4千人的游泳馆、1万人的体育馆和射击场及相应配套设施。市委、市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安发〔*〕23号)中提出,“逐步形成以东区体育中

心、西区体育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大型体育公共设施为主,以中小型健身苑为辅的布局合理的公共

体育设施网络”。在“*”期间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建成东区体育中心。考虑到该项目投入较大,可逐年投入,在“*”期间投入使用。总的要求是

要体现场馆和环境相结合,竞技运动和群众体育相结合,竞赛训练和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满足承

办省级综合运动会、全国及世界单项比赛的需要。布局建设:占地面积122000平方米,容纳3万至5万人体

育场一座;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容纳5千至1万人体育馆一座;占地17000平方米,容纳3千人综合游泳

跳水馆一座;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射击场一个,以及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训练房、广场

、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

二是完成安阳市体育运动学校搬迁和西区体育中心配套建设工程。市体育运动学校搬迁工程的前期准

备工作,*年、*年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体校整体搬迁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餐厅、训练场地及

配套设施。市体育中心配套工程包括综合训练房、体育馆供暖、制冷系统。建成后的体育中心将成为集业

余训练、群众健身、举办赛事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体育设施,总投资约5000万元。

三是安阳市水上运动基地建设。新建安阳市水上基地建设规划选址在彰武水库周边,占地面积50亩。

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荡桨池、船库、下水码头、摩托艇码头、餐厅、浴室以及其他辅助设施。项目建设

总投资估算32971万元人民币,其中体育局自筹100万元,其余部分由市财政投资。

四是完成市业余体校搬迁建设。新建市业余体校校址规划建于开发区玄歌大道以北、中华路以东、永

明路西侧生态走廊内,占地面积30亩,建设内容包括游泳馆、乒乓球训练房、武术训练房、室外塑胶篮球

场2块、网球场2块及行政办公楼,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建成后可以满足业

余训练的需要,同时还能为开发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一个舒适便捷、设施优良的健身场所。该项目建设总

投资估算1000万元,由市财政列入体育设施建设投资预算。

五是县(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各县(市、区)、中心镇要依据国家定额标准规定,按城镇规

模加快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加大乡、村群众体育健身场

地设施建设力度。

四、重点工作

1、着力解决群众体育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抓身边组织,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构建面向

大众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

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

2、城市体育要以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作用,提高社区体育的社

会化、普遍化程度。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体育锻炼场所,通过

社区体育组织,开展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

3、农村体育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针,以乡镇为重点。要结合我市农村特点,以乡镇为龙头

,充分发挥文化站(文体站)的作用,以各级农民体协为纽带,利用春节和农闲,积极开展各种群众喜闻

乐见的有地方特色的和便于开展的农村体育活动。注重发现典型,以点带面,定期组织和举办不同规模的

农民运动会,推动农村体育的开展。

4、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要依靠机关、企事业各级工会组织,根据本

行业的特点开展工间操、工前操、双休日健身等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把干部职工体育纳入单位文化建设

的目标管理,把抓好职工体育作为执行《劳动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从实际出发

,积极为广大干部职工创造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和参加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

5、做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结构调整工作。根据我市各项目的实力,结合近几年发展趋势及发展潜力

,确立田径、自行车、武术、游泳、划船、跆拳道、摔跤、举重等项目为重点项目,其中自行车项目被定

为河南省训练基地,摔跤、拳击、中长跑、竞走、游泳等项目被定为河南省单项训练点。这些项目是我市

参加省运会、全运会乃至奥运会冲金的重点。

6、激活重点发展项目工作。女子摔跤、女子游泳、女子射击、女子举重、武术、女子足球为我市重

点发展项目,也是我省的重点发展项目。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些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项目,全面提升我市

竞技体育实力。

7、完善重点输送项目工作。集体项目及赛艇、皮划艇等项目要作为我市的重点输送项目。集体项目

的特点是群众喜爱,领导关心,社会影响大。本着“广泛选材、科学育苗、积极输送''''的原则,力争尽可

能多的运动员送进省队、国家队。

8、加强业余训练,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夯实我市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基础。以2008年北京奥运

会为契机,按照国家体育总局《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加大对业余训练投入

。进一步完善市体育运动学校、县(市)业余体校、省级传统项目学校的三级业余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市

运会和参加省级竞赛的杠杆作用。加强运动员、教练员的注册和训练档案管理,防止人才流失。修订完善

运动员输送奖励政策,激励业余训练先进县(市、区)和单位多做贡献。完善运动员、教练员参加省级比

赛的选拔制度。大力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努力实现我市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9、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度,做好立项、审批、建设工作。积极和规划、建设等部

门合作,完善新建小区体育用地规划、建设工作。

10、大力培育、开发体育竞赛及表演市场。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立足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体育竞赛的经营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

体育比赛、表演活动,使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单项协会、俱乐部的自身优势和职能

作用,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争取组织一些水平高、影响大、群众基础好、观赏性强的国

内外商业性比赛,既满足人们体育观赏的需要,同时促进我市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带动广告、旅游等

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11、建立体育人才市场,实现体育产业人才的现代化配置。打破体育人才的地区界限,搞活体育人才

市场,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人才资源。借鉴国内外举办商业赛事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

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

12、搞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变体育运动优势为体育产业优势。体育无形资产是体育战线独有的宝贵

财富,需要大力开发。要通过建立体育网站、开辟各媒体体育专栏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服务体育事业

大局。

13、成立和壮大全市体育产业协会。成立市体育产业协会。各县(市、区)可根据自身实际,成立分

会,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加强体育市场的宏观管理,促进体育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之间的

合作、联系和交流,发挥协会在政府和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自律,为体育投

资经营者服务。

五、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体育事业重要性,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

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动

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真贯彻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体育事业经费足额到位并逐年

有所增加。健全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充实队伍。强化体育行政管理职能,加快体育行政执法。组织协调好

涉及各有关部门的体育工作和各项大型体育活动,及时研究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把体育事业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的工作中,推动体育事

业繁荣和发展。

2、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六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

健身设施、建立一支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立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定期开展一次体育特色活动、注册一

批城乡晨晚练点),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相

配套的体育中心和适应不同人群的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及健身苑(点)。积极开发利用河流、

山体等自然资源,建设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向社

会开放。加强与工会、妇联、团委、城建、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

同关心群众体育工作。市体育总会、行业协会、农民体协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自我组织管理

能力,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要大力普及体育科学知识,推广贴近群众生活的科学健身项目,培养健康文明

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群众体育消费,使全民健身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掀起全社会参与健身的热潮。

3、建立任务目标责任制

推行任务目标风险抵押制。积极稳妥地做好教练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工作。加强在职教练员岗位培训,

采取举办教练员培训班、研讨班、到上级训练单位学习、聘请专家讲学、高水平教练员来指导训练等各种

有效形式,提高教练员掌握先进训练理论和手段的能力。加快科技人员的培养,培育运动医学、营养师、

生物力学等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4、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保障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特色体育学校的功

能和作用,有计划地增设开展适合我市的竞技体育项目,合理调整项目布局结构,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项

目和潜在优势项目,充实二、三线队伍,完善梯队结构,保证我市业余训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优势项

目扩大。加快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加强体教结合,形成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层层衔接

的业余训练网络,建立学校优秀体育人才库,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选派优秀教练

员到学校、基地参与和指导训练工作,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大力培育合格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

高竞技水平。

5、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我市经济发展规划,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

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加快体育产业的法规建设,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保证体育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

6、加大体育投入,不断完善体育设施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指标中,将体育

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

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国家明确规定应将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因此,要加快制定出台有关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标准方面的政府规章

和规范性文件,明确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加强对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工作

的领导,把体育设施建设当作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适应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开发整合现有体育场地资源。新建小

区、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公共体育设施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任

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它用。7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确保体育

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继续深化群众体育体制改革,促进群众体育由“办”向“管”转变,逐步形成政府

倡导、社会支持、多元投入、社团组织、群众参与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的改革,积

极推动优秀运动队的职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建立优秀运动队训、教、科一体训练管理体系,建立教体结合

、多种训练形式并存、多元投入的后备人才训练网络体系。同时,引进市场机制,形成以政府和社会举办

相结合、多种形式并存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继续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改革,体育经费的来源在政府保证重

点项目投资的基础上,由社会各界对体育的零星赞助向规模投资开发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从城区向农村

辐射,体育产业的内涵由场馆开放、体育用品生产、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销售向体育健身服务业、体

育旅游休闲、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等多种领域拓展,体育产业的管理从自然无序状态向政府引导、市场调节

、依法管理的规范有序状态发展;继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制度,加

强对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营造有利于优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的体育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为新时期体育事业贡献力量。加快体育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干部、人事

(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优化资源和结构配置,增强自身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