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21 11:11:00
导语:市林业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安阳市“*”林业发展规划》。
一、“*”林业发展回顾
“*”时期是我市林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高度重视,社会对林业的认识显著提高,林业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制订了全市林业建设规划,强力推动了以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通道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有力促进了林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绩
1、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全市共完成造林90.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4.4万亩,飞播造林16.7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80余万亩,完成通道绿化800余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8%上升到24%,活立木蓄积量由340万立方米上升到469万立方米。自然植被得到初步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沙化土地面积逐步缩小,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平原农区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全市共有28万亩森林被界定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新批建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3万亩。新批建森林公园8处,森林公园总数达到9处,总规划面积11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每年均控制在0.5‰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每年均控制在10‰以下。
3、林业产业有了新进展
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干鲜果品年产量达到40万吨;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26万亩;花卉、苗木面积3万亩;林木、林果加工企业达到1000余家(户),年加工木材26万立方米,年加工果品2万吨;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全市林业年产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幅9%。
全市林业建设成绩得到充分肯定,各级林业部门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我市荣获“全国太行山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护林防火先进单位”;林州市荣获“全国太行山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百佳县(市)”、“河南省护林防火先进单位”、“全省山区造林先进县(市)”;安阳县荣获“全省山区造林先进县(市)”;内黄县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乡镇林站建设示范县”、“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中国红枣之乡”;龙安区龙泉镇被命名为“全国花木之乡”。
(二)主要工作
1、大力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六大重点林业工程的契机,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通道绿化、平原绿化等省级林业工程,国家、省共投入资金1.18亿元,完成营造林任务89.6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8.42万亩,防沙治沙5.9万亩,太行山绿化45.3万亩。
2、强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精神,精心组织,市、县、乡累计投入1.19亿元,建成高标准绿色通道,有效地改善了通道沿线环境,大大提升了我市整体形象。
3、加强了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种子法》等林业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努力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实施了国家油松大小蠹治理工程和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有效地保护了我市造林绿化成果。
4、稳步推动了造林体制改革。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承包、拍卖等,并制订出台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四荒”造林体制改革的试行意见》(安政办〔*〕7号),促进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5、努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确定了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制订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了林木生产与加工、林果生产与加工、花卉苗木生产经营、森林生态旅游四大产业的发展。
6、积极做好全民义务植树、科教兴林、宣传发动等各项工作。认真贯彻《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认真落实“科教兴林”战略,实施国家、省级、市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30余个,共有16项林业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选育、引进林木良种30余个;我市三项造林技术列入国家推广的太行山十大造林技术。广泛宣传林业工作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保护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问题
“*”期间我市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距世界公认的生态平衡标准(森林覆盖率35%且分布合理)还有较大差距。
2、森林资源管护力量薄弱,管护资金严重不足。森林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森林质量不高,树种结构单一,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任务较大。
3、林业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尚未达到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4、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比较缓慢,城镇生态建设水平比较低。
5、林业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县级林业部门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滞后,防火基础设施、资源监测设施及质量监测检验设施等亟需加强。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实施生态工程,培育林业产业,强化资源管护,深化林业改革,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安阳、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步伐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与产业并重;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建设和管理并重;坚持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8%以上,生态状况得到改善;林业年产值达到32.5亿元,年均增长15%,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1、新增有林地面积60万亩。
2、各级保护的重点公益林面积达到100万亩。
3、森林公园达到15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5处,市级森林公园8处。
4、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60万亩;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
5、基地供种率达到80%,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6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
6、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降低到5‰以下。
(四)区域布局
按照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对林业发展的要求,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林业生态县和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林业发展态势。根据我市地貌类型的不同,将全市林业建设划分为四个区域:
1、山区:涉及林州市全境、安阳县西部都里、磊口、马家、善应、许家沟、铜冶和龙安区龙泉镇的一部分,是市区和东部平原的生态屏障。区域内山高坡陡,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是生态极其脆弱、治理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区域。主攻方向是:尽快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对现有森林植被全面加强保护和经营管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多林种、多树种科学配置,实行飞封造一齐上、乔灌草相结合、造林与低效林改造相结合等措施,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主要治理途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建设以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状况的全面好转。
2、丘陵区:泛指南北两岭,涉及安阳县安丰、洪河屯、蒋村、伦掌,龙安区龙泉镇、马投涧乡、东风乡的一部分及汤阴县的宜沟、韩庄等乡(镇)。发展思路是充分利用近郊优势,发展经济林、花卉等,形成以小杂果、花卉、绿化苗木为主的绿色产业带。
3、平原区:涉及内黄县、滑县、汤阴县东部和安阳县东部。主攻方向是:建设高效的平原防护林体系,提升平原林业的档次和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及其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主要实施途径:通过实施防沙治沙、通道绿化、平原绿化等工程,进一步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综合防护功能;通过实施速生丰产林基地、经济林基地,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能力;大力发展林板、林果加工,扩展林业产业链,带动平原林业发展。
4、城郊区:涉及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农村部分和各县(市)、乡(镇)所在地的城镇周边地带。主攻方向是:以市区和县城为重点,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主要实施途径:通过实施环城防护林、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等林业工程,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置的生态防护林网络,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五)主体功能区划分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结合当地实际,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类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较容易、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区域内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和名优经济林,引导木材及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该区域集中,鼓励企业发展原料林基地。对于区域内的工业原料林基地,企业自主确定采伐年限,在年度采伐限额内优先安排采伐计划。
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区域内要严格管制林地用途,严格控制城镇、居民点和工矿企业的建设,严格限制开发强度。从严审批休闲、旅游设施及其它开发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应建立防护绿地,避免污染和破坏。做好水土保持和环境建设,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禁止一切污染源进入水源地及其保护区。
禁止开发区包括天然林及重点公益林保护区、退耕还林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差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区域内除增加林草植被、保护森林资源的活动(如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森林培育等)和适当开发生态旅游外,严格禁止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和开发。
三、“*”林业建设重点
(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原则,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力争使25°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兑现,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配套措施建设和后续产业的培育力度,加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和巩固。“*”期间,全市规划退耕还林面积15万亩。
二是太行山绿化和水土保持生物治理工程。着眼于建设东部平原的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封、飞、造并举,乔、灌、草结合,建设多树种、多层次的林草植被,搞好海河源区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期间绿化荒山15万亩,低效林改造50万亩。
三是防沙治沙工程。在滑县、内黄实施防沙治沙工程,综合治理沙荒6万亩,着力改善沙区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黄河中游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在内黄、滑县组织实施日元贷款造林项目7.2万亩。
五是通道绿化工程。重点建设京珠、安林、安南、大广高速和省道S301线等9条主要道路绿色景观通道工程。抓好乡村公路绿化,逐步实现农村公路林荫化。
六是城镇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是建设南水北调运河、洹河、洪水河以及外环路等4条重点城市防护林带,在南岭、北岭、韩岭及洪水河下游建设4处大型森林、湿地生态区;二是建立县城及重点乡(镇)防护林带;三是开展近郊园林式乡(镇)建设。
七是平原绿化工作。在稳定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田防护林成熟林的更新改造,提高综合防护功能。建设林(州)台(前)防风林带建设。
八是实施林业生态示范乡(镇)、村建设工程。结合全省林业生态县建设,以森林覆盖率、林业产值、标准化农田林网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建设等为主要指标,建成生态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100个。
九是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积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休闲、游憩需求,合理布局,努力扩展森林公园建设范围,全面启动市、县级森林公园建设。以国家、省级森林公园为重点,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十是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在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全面实施植被修复,恢复矿区生态。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在坚持生态优先前提下,立足于多种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现代林业产业。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和森林旅游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培育壮大四大林业产业。结合我市实际,林业产业发展以林木生产加工、林果生产加工、花卉苗木中药材生产加工经营、森林生态旅游四大林业产业为重点,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为载体,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生态建设。完成荒山造林50万亩,形成荒山造林、森林资源保护、森林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建设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形成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林木市场交易、林木加工园区和龙头企业产业链,年产值达8亿元。建设高效林果基地40万亩,形成高效林果生产、林果市场交易及深加工产业链,年产值达9亿元。四是建设高效花木中药材基地9万亩,形成高效花木中药材生产、花木中药材市场交易及龙头企业等加工产业链,年产值达9亿元。
二是发展能源林基地和生物质能源产业。适应能源需求,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等一切可利用土地,采用集约经营方式,大力培育速生高热值的薪炭林和丰产含油率高的木本油料基地,努力缓解能源短缺的局面。重点营造以栎类、刺槐为主的薪炭林和以黄连木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
三是积极引导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业。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的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对动物资源的需求,确保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森林资源保护
一是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推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做好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启动实施市、县两级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对各级生态公益林进行严格保护,使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国家级28万国亩,省级30万亩,市县两级共42万亩。
二是实施太行山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探索和建立森林防火多层次、多主体的社会化投入机制和森林火灾扑救补偿机制。在林州市、安阳县、龙安区实施太行山火险区治理工程。
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杨树天牛、油松大小蠹等有害生物治理工程,防止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和蔓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技术、快速检验和诊断技术、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与应用,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组织好第六次(2008年)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开展二类调查,切实摸清森林资源家底。实行林地用途管制,组织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各类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的总量控制和用地指标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林政案件的举报查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快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落实好“*”森林采伐限额,实施好森林采伐分区施策管理。
五是完善重大林业灾害应急预案。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处置”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灾害应急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完善森林重大火灾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对和防范森林火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落实责任制度,全面提升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制订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针对重大破坏森林和林木事故、重大破坏林地事故、重大破坏野生动植物事故等,建立预防为主,防处结合的生态安全应急预警机制。
(四)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减灾御灾体系建设,加强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期间争取建成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5个省级中心测报点,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
二是森林防火体系。建立完善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系统,强化林火监测系统建设,对现有的检查站、了望台进行配套完善,并新建一批高标准的了望台;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墙等阻火隔离系统建设,加强扑火物资和装备建设,提高控制扑救大火的能力,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切实提高森林防火的科学化水平。
三是森林公安。进一步健全森林公安机构,积极推进森林公安由管理型向实战型转变。建立省、市、县三级森林公安机关联动的专业办案队伍,市级设立刑事技术勘察机构,县级配备专门的刑事勘察技术人员,并按照二、三级技术装备标准配备器材,独立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加强基层派出所建设。大力推进森林公安“金盾工程”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森林公安机关网络工程建设,沟通林业、公安网络,建成综合信息网,建立各级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提高信息反馈、快速反应和综合破案能力。
四是森林资源管理。加强木材检查站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争取达到一级站标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包括林木采伐及采伐限额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等在内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在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停栖地、繁殖地、越冬地和集中分布区,建立监测站(点)。
五是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重点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收集保存珍贵稀有濒危树种种质资源,加强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与推广,完善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为林业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林业生态县建设
林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改善农村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林业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林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深化林业改革,挖掘内在潜力,充分发挥林业的多重效益,弘扬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省创建林业生态县实施方案,努力推动林业生态县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林业生态县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林业生态县建设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确保林业生态县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全市林业再上新台阶。
(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方针,采取抚育、改造等措施,逐步实现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努力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对新造林地加强抚育管护,有条件的要进行灌溉和施肥,确保幼树尽早郁闭成林。对现有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分期进行抚育。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水热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禁、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
(七)林业改革
一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为目标,开展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积极开展宜林“四荒”使用权拍卖和招标造林试点工作。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建设,促进林木合理流转,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林业的积极性。
二是深化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全面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基本建立起林业分类经营的框架,对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要区划到位,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业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逐步建立规范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同时积极探索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的社会补偿机制。逐步改变现行的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在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报帐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按造林绩效对各类主体实行统一补贴的政策,开展直接收购各种社会主体营造的公益林试点。
三是积极开展林业综合执法改革。要按照整合林业行政执法机构,明确执法职责,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保障的工作思路,做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林情特点的政策制定、行政处罚、执法监督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新机制和规范有效的执法监督体系。
四是深化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完成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的界定工作,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分流安置场圃富余职工。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跨地区的林场和苗圃联合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林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各级政府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对本区域林业工作全面负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职责。切实落实各级政府领导林业发展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二)广泛筹资,建立稳定的多元的投资渠道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要把公益林建设与管理及林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发挥政府投资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引导林业企业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各种所有制林业共同发展的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林业发展环境。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切实落实林业建设的信贷扶持政策。切实执行林业轻税薄赋和中长期信贷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稳定的林业经济政策体系,吸引各方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林业部门要依法维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林业建设者的积极性。
(三)科教兴林,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途径,大力推广林业新技术,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姻等形式,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重点抓好林木良种引进、培育及扩繁、不同立地植被恢复、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加工利用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林业科技产业,提高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强化智力引进;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林业建设者的科技素质;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依法治林,为林业建设保驾护航
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以及《森林防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义务植树条例》等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林,推进依法行政。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管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强化检疫执法,做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控制突发性林木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五)广泛宣传,为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运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林业建设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增强贯彻执行林业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支持林业建设;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增强运用林业科技成果的意识,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做好林业行业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广大林业职工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抓住机遇,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