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21 11:09:00
导语:市环境保护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构建和谐安阳的关键时期。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安阳市“*”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一、“十五”环保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以实施环保“十五”计划为主线,全面推进水、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十五”计划得以有效落实,全市环境质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同步恶化,整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不断深入,部分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一)环境质量指标
1、环境空气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值:二氧化氮达到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保持稳定,仍超过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虽超过二级标准,但逐年下降。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逐年增加。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安阳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汇总单位:mg/m3
类别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2005年2006年目标
二氧化硫0.0310.0880.0900.1050.0930.075≤0.06
二氧化氮0.068*0.0480.0490.0470.0490.041≤0.08
可吸入颗粒物--0.2250.1870.1430.115≤0.10
达标天数占全年比例(%)--30.544.665.380.8-
注:*代表氮氧化物监测结果;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不一样,2000年为连续监测。
2、水环境
全市地表水环境明显改善,*年地表水主要控制断面化学需氧量(COD)监测结果比2000年有明显提高,有81.2%断面达到“十五”期末目标值。具体地表水监测情况见表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表2安阳市地表水断面化学需氧量监测结果汇总单位:mg/L
断面类型控制断面所属河流*年2000年*年目标值*05年达目标情况
省控断面南士旺洹河16.803920达到
东柴村洹河22.6710640达到
冯宿桥洹河20.978740达到
彰武水库洹河5.001915达到
汤河水库汤河25.44630达到
五陵卫河119311100未达到
省目标
责任断面黄花营淇河5.0012<15达到
元村集卫河137未测200达到
大寒桥金堤河172714300达到
省城考断面【2】彰武水库洹河ⅠⅣ类Ⅱ类达到
南士旺洹河Ⅲ劣Ⅴ类Ⅲ类达到
东风桥洹河Ⅲ劣Ⅴ类Ⅳ类达到
东柴村洹河Ⅳ劣Ⅴ类Ⅴ类达到
市目标
责任断面黄花营淇河5.0012<15达到
横水(丁家沟桥)洹河10.45130达到
大寒桥金堤河172714300达到
南士旺洹河13.83920达到
元村集卫河137未测200达到
双石桥汤河44.4/100达到
黄河流域规划监控断面孔村桥黄庄河173326200达到
大寒桥金堤河172714300达到
海河流域规划监控断面北庄汤河128.39880未达到
张固卫河123292120未达到
辛村洹河17.59140达到
*注明该项所有数字表明该断面目标值为化学需氧量值
3、声环境质量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年城市昼间功能区测点达标率范围为96.9—100%,夜间测点达标率范围25—87.5%;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7分贝,低于国家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7.3分贝,低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水平。
(二)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
按照“十五”计划目标,*年,全市废水中COD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完成目标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未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值,市区和林州市二氧化硫控制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超过“十五”计划目标值。
1、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8199万吨,与2000年相比减少29.4%。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50000吨,与2000年相比减少32.67%,低于“十五”计划目标。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5250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2.92%,超“十五”计划目标28.05%。
2、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全市烟尘排放量80779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4.68%,超“十五”期末目标值16.31%;工业粉尘排放量68808吨,与2000年相比减少2.13%,超“十五”期末目标值8.74%;二氧化硫排放量113636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74.98%,超“十五”期末目标值118.8%。
3、固体废弃物
*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8.6%,完成“十五”期末目标值。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场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三)城市环境保护指标
“十五”期间,我市加快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效果。具体见表3。
表3城市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项目*年现状“十五”目标完成情况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66万平方米536万平方米未完成
城市天然气使用量55000万立方米>30000万立方米完成
城市气化率达到97.86%>92%完成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完成
城市污水处理率23.5%>60%未完成
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80.7%>90%未完成
(四)生态保护指标
*年,全市林木覆盖率为24%,低于林木覆盖率达到25.3%的目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49%,与目标值35.5%还有一定差距,绿化覆盖面积2633.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5.40平方米。*年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1平方公里,达到年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目标;已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
(五)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环境质量标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秸秆农机还田面积占可机械还田面积的79.6%;农业灌溉用水基本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六)能力建设指标
“十五”期间,全市环境保护机构进一步加强,相继成立了安阳市重点水域管理站、市环境信息中心、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等机构,市监测中心站升格为副县级单位,所有县(市、区)成立了单独的环境保护局和环境保护办公室等机构,全市的环境保护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干部职工人数达到635人。
已建成市区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市环境监察支队和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全市监测数据信息网络中心正在建设,逐步加强各县(市、区)与市环保局的联网建设。
(七)环境保护投入指标
*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为86084万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55%,达到环保投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3-1.5%的目标。
二、当前的环境形势
(一)有利条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生态环境良好和可持续发展定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做好环保工作、改善环境质量、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国务院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行动指南。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维护民族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我市是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污染防治任务很重,这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项使命。按照国家要求实现城市环境空气稳定达标,这将是今后我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区和林州市二氧化硫控制区内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大幅度削减,任务也相当艰巨。
我市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被列入国家“33211”工程,这必将带动我市以小流域、河流综合整治为主的全市地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全面贯彻实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海河流域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
另外,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会有效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我市能源结构问题。
(二)不利因素
1、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的结构性污染将长期存在,工业污染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我市资源型、能源型工业比重较大,主要为能耗高、污染重的冶金、化工、建材、电力、造纸、制药和印染等工业。二是产品结构仍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加工为主,规模小,数量多,治理难度大。三是调整工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步伐较慢,企业难以稳定达标。四是工业布局不合理。
2、环境质量近期内难以明显改善
“*”期间,随着我市人口继续增加,经济总量翻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整个城市排污总量将会逐步加大,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地表水径流小,自净能力差,水污染问题仍很突出。我市具有雨量小、绿地少、扬尘多等北方城市的特征,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环境背景值偏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近期得到显著改善的压力很大。
3、企业违法排污行为还有其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重经济、轻环保、企业违法超标排污现象还不可避免。一是一些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擅自停运,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二是一些企业治污工程处理能力不足。三是一些企业治理工艺不符合国家环保技术政策要求,导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四是一些企业环保建设工程质量差,难以达标排放。
4、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市区以老城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原来处于城市外围的工业企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逐渐进入市区,形成了商业、工业、居住混杂的局面。虽然随着城市规划布局的不断调整,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工业小区,但城区内还零散分布着一些工业企业。另外,市区西部的安钢、电厂、东部的安阳县电厂,市区东北的安阳热电厂等几个大的污染源分布在市区周围,对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5、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我市在城市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和不完善,致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中供热、供气、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城市发展的要求。
三、“*”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突出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履行环保部门各项职能,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环保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确保我市城乡整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谐调的环境保护目标。
(二)总体目标
*年—2010年,我市以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为目标,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洁净的土地”,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洁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到2010年,要使工业和城市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整治,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地安全,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区域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全民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三)主要规划指标
1、环境质量指标
环境空气质量:201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年日均值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达标率大于80%,即二级标准天数达到292天以上。具体数据见表4。
表4安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年度*年现状(mg/m3)2010年目标(年日均值)(mg/m3)
类别PM10:0.115PM10:≤0.10
SO2:0.075SO2:≤0.06
NO2:0.041NO2:≤0.040
注:本目标值为暂定值,可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表明该断面本年度未监测。
水环境质量: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全市境内消除劣Ⅴ类水质,城市市区地表水达到Ⅳ类水质;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现规划目标,水库水质不低于现状功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8%以上,农村饮用水水质有明显提高。辖区内所有地表水考核断面的水质达到省、市规定的水质目标要求。具体数据见表5。
表52010年安阳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
水体名称所在区域功能区名称控制单元控制断面*年现状水质目标
洹河林州段工农业用水区丁家沟(横水)以上丁家沟ⅤⅣ
安阳县西段饮用水源保护区(两库一泉)彰武水库彰武水库ⅡⅡ
市区段渔业水域彰武水库出口-南士旺南士旺>ⅤⅢ
景观娱乐用水区南士旺-小屯小屯>ⅤⅣ
小屯-于嘈沟于嘈沟>ⅤⅢ
安阳县东段农业用水区于嘈沟-辛村辛村>ⅤⅣ
万金渠市区段工业用水区王邵村以上王邵村ⅣⅣ
农业用水区王邵村-大西门大西门>ⅤⅤ
环城河段东南城角>ⅤⅤ
北万金渠(北关水所-南漳涧)南漳涧>ⅤⅤ
南万金渠(东南城角-聂村桥)聂村桥*Ⅴ
洪水河市区段农业用水区六孔桥以上六孔桥>ⅤⅤ
茶店坡沟市区农业用水区茶店坡沟茶店坡沟>ⅤⅤ
淇河林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黄花营以上黄花营ⅠⅠ
淅河林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弓上水库-河口河口*Ⅱ
汤河汤阴县工业用水区汤河水库汤河水库ⅤⅣ
农业用水区汤河水库出口-古贤桥古贤桥>ⅤⅤ
农业用水区古贤桥-双石桥双石桥>ⅤⅤ
双石桥-北庄北庄>ⅤⅤ
永通河汤阴县饮用水源保护区琵琶寺水库琵琶寺水库ⅣⅡ
农业用水区琵琶寺水库-伏道桥伏道桥>ⅤⅤ
漳河林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东垴以上东垴ⅢⅡ
岳城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岳城水库岳城水库ⅠⅡ
卫河内黄县农业用水区五陵以上五陵>ⅤⅤ
五陵-元村集元村集>ⅤⅤ
金堤河滑县农业用水区东扬庄以上东扬庄*Ⅴ
东扬庄-大韩桥大韩桥>ⅤⅤ
黄塔桥以上黄塔桥断流Ⅴ
黄塔桥-大韩桥大韩桥>ⅤⅤ
孔村桥以上孔村桥>ⅤⅤ
孔村桥-大韩桥大韩桥>ⅤⅤ
声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稳定达标。
2、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到*年,全市COD排放总量控制在4.63万吨以内,在*年的基础上削减0.37万吨,削减率7.5%;到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在*年的基础上削减13.5%和10%,即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9.8万吨和4.5万吨以内;烟粉尘和氨氮排放总量比*年减少10%,即烟粉尘排放量控制在13.46万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在4725吨。
3、城市环境保护指标
提高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30万平方米;多方争取天然气气源,提高居民天然气使用普及率;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9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低于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
4、固体废弃物防治指标
做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工作,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建设高标准城镇垃圾处置设施。
5、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完成本辖区重点矿区生态恢复治理规划和区域生态创建计划、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计划,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示范工程,符合省定规模的畜禽养殖企业的畜禽粪便和污水达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年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平方公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恢复治理率达到30%以上。
6、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完成本辖区基本农田化肥与农药过量使用控制规划、农村沼气建设规划。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8%以上;秸秆禁烧率达到100%;化肥、农药、农膜的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30—40%。
7、环境监督能力建设指标
市级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仪器装备达到标准配置水平;加强环境监测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市区新增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1—2座,各县(市)建成1—2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主要河流控制断面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重点污染源建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80%;建成全市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网;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大于90%;辐射安全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继续强化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切实解决各县(市、区)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经费问题。
8、环境保护投入指标
环保投入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5—2.0%,“*”期间,相应环保投入累计应达到58.7亿元。
四、“*“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期间,全市环保工作主要集中在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以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实施规划项目和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加强辐射源和噪声源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和防止噪声扰民;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环境能力自身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行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理念,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树立节约观念,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一)工业污染防治
1、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期间,要继续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争取所有企业能够稳定达标,认真履行省市政府签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实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凡是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或关闭;全面完成“*”各项污染防治项目。
2、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控制新污染
做好工业发展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工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要考虑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证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励和实施无污染、少污染的建设项目,替代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项目,提高产业竞争力。要严格执行有关产业发展政策,不得新上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的工艺和产品。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配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抓好清洁生产制度的实施,促进企业在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鼓励、引导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
(二)城市环境保护
1、以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为目标,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城市环境管理,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燃气普及率和城市绿化率。
2、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西区和宗村污水处理厂;完成东区污水处理厂和市政污水处理厂脱氮设施建设。
3、建立健全固体废弃物处理收费机制,加快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公共安全机制。
“*”期间,根据《安阳市环境卫生规划》(*—2010),确保完成新建垃圾处理场建设,实施垃圾综合处理场垃圾渗沥液达标排放工程、垃圾填埋气收集与医疗废物焚烧、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和高温堆肥工程、垃圾山沼气导排、覆土整形、封山绿化工程等设施建设,确保垃圾综合处理场科学、规范地运行。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尽快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收费制度,促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市场化运营。
4、全面实施安阳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工作,切实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控制煤烟尘及二氧化硫污染。加大城镇人口稠密区域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迁”的力度,使工业区与居民区适当分离,依法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整治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推行集中供热,推广清洁能源,有针对性地加强市区及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督管理。所有电厂必须按时完成脱硫设施建设。
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开展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及露天堆场扬尘污染整治行动。市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要达到50%;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市区建筑工地等单位的渣土、渣场、料堆及其他物料全部实施覆盖措施。
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市区机动车尾气抽检率超过10%,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推动公交车及出租车改用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加强对油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扩大绿化面积。建成区内规划部门规划为绿地而未建成绿地的由园林绿化部门绿化;建成区存在裸露土地的,要全部进行绿化或硬化,单位庭院、居住区、街坊路、单位门前等处的小块裸地应由区政府督促相关单位进行绿化;对市区内道路绿化分隔带和行道树缺株断档由园林处绿化,人行道存在裸露土地的,要全部进行绿化或硬化。加快实施城市周边绿化及防风林带建设。按照《安阳市城市绿化规划》及市区周边防风林带建设规划完成绿化任务。
(三)城镇、农村环境保护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城镇垃圾处理场建设。
*年底前,各县(市)必须建成管网配套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并保持正常运行;*年,县级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30%;2010年,县级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
*年,安阳县水冶镇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林州市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年,安阳县水冶镇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
2、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对尽快解决因水污染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按照省市政府要求,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
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抓好畜禽污染治理,在流域内选择一批有条件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污染治理示范,主要采用沼气、堆肥等技术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有机肥加工利用。
(四)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安阳市生态保护规划,有计划地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工作,营造并形成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带动和推进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保护。
(五)加强辐射环境管理,保障人民健康
在全市范围内,对辐射源进行全面普查,确保本辖区辐射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制定并完善辐射事故应急响应预案,建立辐射事故快速反应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放射源的长效监管机制,对放射源的生产、销售、使用、运输、退役等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历年来产生的废旧闲置放射源进行安全处置,对关停倒闭企业放射源进行强制处置,处置率达到100%。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系统要基本实现“组织网络化,管理科学化,技术规范化,方法标准化,装备现代化,质量保证系统化”的要求,健全辐射安全监管体系。
(六)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五、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一)环境监督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高对污染源的监控能力。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水质监测及网络建设、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环境功能区划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环境功能区的监测,并制定相应的监管办法;提升仪器配置水平,加强监控手段,提高对重点河流水质同步监测频次,强化重点流域、河流监督管理能力;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方案,建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报告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强辐射环境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两库一泉”的保护,设立明显标志、界桩;进一步加强环境监察及环境监测的标准化建设,配置高标准监督、监测仪器装备。
(二)环境保护自身能力建设
1、环境保护机构建设
“*”期间,为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监督机构来加大对新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督和管理。一是为加强全市辐射环境的监督管理的力度,有关县市设立辐射监管机构;二是为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在市区设立汽车尾气监管机构。
2、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按照创建标准化监测站规范,全面加强县级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各县级监测站通过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推进环境监测计量认证工作,配置或更新常用仪器设备、快速监测装备,全面提高监测能力,确保监测结果质量。各县(市)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工作。
加强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配置应急监测车,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妥善处置污染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建设环境监测信息体系,定期向社会环境监测信息。
完成环境监测大楼建设,改善环境监测工作环境。
3、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期间,环境监察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达到一级标准。以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和机构建设为目标,以“12369”指挥中心建设为中心,以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监察应急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排污申报登记系统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环境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提高全市环境监察能力和水平,提高执法效能。各县(市)环境监察部门按国家要求完成一级或二级标准建设。
4、辐射监管能力建设
“*”期间,对辐射监管、监测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辐射监管、监测水平;市级辐射站要通过计量认证工作;建立放射源管理动态档案和数据库;建设辐射环境应急系统,制定并完善市级辐射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辐射事故快速反应队伍。
5、环境信息网能力建设
加强市县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实现环境信息统一管理,实现数据传输自动化。扩大信息收集和传输容量,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6、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按照《全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建设环保教育培训基地、环境宣传专栏,全面提高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和水平,建立环境宣传教育网站和视听资料库。继续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工作。
7、环保科技发展
广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重点开展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污染与水环境容量相应关系研究和“两控区”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确保总量控制得以落实。大力实施污染治理技术关键技术研究,要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高效低耗的成套实用技术的应用研究上有所突破。通过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环境保护科研人员工程设计水平。
8、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提高环境执法能力。通过加强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专项培训,切实提高环境保护队伍的知识水平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执法效能,提高依法行政意识。
六、“*”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全面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要在全社会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用这一发展观指导各项环境保护工作。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变发展模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推行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害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二)坚持依法行政,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加强环保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强化法治,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强监督,保证在依法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利基础上,公正、公开、公平执法。
(三)落实环境保护工作领导责任制,保障环保工作的开展
各级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领导责任制度,抓住制约环境保护的难点和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制定并组织实施环保规划,检查落实情况,确保实现环境目标。要根据形势变化,按照环保工作需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阶段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
(四)增加环保投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化、设备国产化,环保治理市场化。
(五)创新科技思路,保证科技先行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环境基础与科技支撑能力,开展环境理论研究与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应用,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快科技体制的改革,培养环境保护科技带头人,创新环境保护科技思路,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
(六)加强公众参与工作,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抓好环境保护文化建设与传播,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促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七)加强环境保护综合决策,健全协调机制
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会同有关部门健全环境监测网络,规范环境信息的,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