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21 11:08:00
导语: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构建和谐安阳的关键时期。加快城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安阳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第一篇“十五”城市建设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申四创”、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拉大城市框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十五”是我市城市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城市功能提升最快、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一、“十五”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1、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我市抢抓机遇,成立了安阳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全市上下围绕加快城镇化工作,强化产业支撑作用,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配套各项政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五年来,城镇化率以年均142%的速度增长,“十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较2000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五年累计转移农村人口42万人。城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2、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一是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5年间,采取政府投资、出租车有偿使用权拍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开行贷款、BT引资、企业自筹等多种投融资渠道,累计完成城建投资9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多,政府公共财政投资比例较“九五”期间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二是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重的原则,新区框架已基本形成,旧城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安东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区已初显形象。旧城基础设施功能增强,小巷治理工程的实施,使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城市管理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围绕“一申四创”战略目标,全面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美化人居环境,城市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十五”期间,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3、深化制度机制创新,三项改革进展顺利
一是全市国有建筑企业改革改制进展较快。61家国有建筑企业已有49家完成改制工作,占总数的80%。二是全市19家国有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有7家完成了改革任务,改革比例为36.8%。三是全市9家勘察设计单位,已完成改制的单位5家,占总数的56%。
4、强化支柱产业地位,建筑业日益发展壮大
一是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6.4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5%,较200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大量的投资通过建筑业的转化作用,形成了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固定资产。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平均每年增量达5.5亿元。*年实现利税总额3.2亿元。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明显下降,非公有制企业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四是建筑劳务经济发展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效果明显。5年共外出劳务人员210万人(次),建筑劳务收入180多亿元。
5、坚持培育引导,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面向普通居民、面向市场的产业导向,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投资结构,建设了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质量优良的住宅小区,满足了大多数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拉动投资的重要行业。
6、强化依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
一是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出台了《安阳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执法管理办法》等40多项规范性文件。二是将建设系统行政审批权相对进行集中,先后将21个大项、26个小项的行政审批权进入市行政便民服务中心,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加大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合理确定拆迁规模,规范拆迁行为,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四是较好地解决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完成清欠资金3.76亿元,占清欠总量的99%,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五是市政公用行业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设立了市政、公交、供水、燃气、供热等行业服务热线,及时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年底,城市建设各个行业取得的成就如下:
市政建设:“十五”期间,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21公里,新增道路面积305万平方米。*年城市道路总长度386公里,道路总面积74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9.86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565公里,路灯21350盏,分别较“九五”末增长45.6%、70%、35.8%、46.7%和139%。*年市政设施完好率为98%,较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
园林绿化:*年,城市公共绿地面积405万平方米,较“九五”末增长1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平方米,较“九五”末增长5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517.8万平方米,较“九五”末增长59%,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855.66万平方米,较“九五”末增长5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4.49%、25.42%。
公用事业:(1)城市供水。公共供水管网557公里,较“九五”末增加128公里。公共水源厂5座,日供水能力42万立方米;(2)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厂3座,设计日处理能力16.7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50%,较200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29.4%;(3)城市供气。燃气普及率95.47%,气源为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管网长度1128公里,较“九五”末增加461公里,年供气量可达2亿立方米以上。液化气供气企业主要有煤气公司、贞元集团。煤气指安钢高炉煤气;(4)集中供热。热源厂3座,集中供热管网长度128公里,集中供热面积410万平方米,较“九五”末增加3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37%,较“九五”末提高了17个百分点;(5)公共交通。公交线路40条,营运车辆624台,万人拥有公交车7.39标台,运营线路网长度147公里,年客运量6500万人次。拥有液化气加气站1座,安东新区、公交总公司、北仓街和王裕口4个停车场。
建筑业:通过整顿和加强管理,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建筑企业的资质结构明显改善,企业素质显著提高;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建设工程质量逐步提高。*年市党政综合楼和晁家村污水处理厂两项工程同时荣获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实现了我市建设史上零的突破;招投标管理工作不断规范,严格招标投标市场的建设和监管,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逐步纳入招投标监管范围。“十五”期间,全市共监督招投标工程746项,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工程造价42亿元;建设劳务工作势头强劲。“十五”期间,承揽工程12000多项,建筑面积6500万平方米,产值450亿元。
房地产开发: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41家,其中市区117家。5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24亿元,新开工面积41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18.47万平方米。*年市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02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市容市貌,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小城镇建设:拥有小城镇89座,其中县级市1座、县城3座、县城以外建制镇39座、乡政府驻地集镇46座。镇区人口128.65万,建成区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4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8%,道路硬化率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9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4%。姚村镇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万古镇、姚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任村镇等15个镇被评为“中州名镇”,林州市史家河村等46个村庄被评为“中州新村”;我市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地市”。
二、“十五”城市建设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十五”城市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共性问题依然是困扰建设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
“十五”期间,我市城镇人口的增加,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实现的。尽管如此,*年城镇化水平也只有3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全市仍有约67.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5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的压力依然很大。
(二)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规划工作滞后,各专项规划之间衔接力度不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薄弱,一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脱离实际、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
(三)城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水平依然落后
“十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3亿元,最多的*年也仅完成22亿元,与全国同级城市相比明显落后。*年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941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均拥有设施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四)城镇建设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城镇建设管理还比较粗放,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依然存在。建设管理统一协调力度不够,规划决策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专项规划之间不衔接,施工组织不合理,“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比较普遍,投资浪费严重。城镇建设缺乏特色,还存在脏、乱、差现象。
(五)建筑业、房地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少,缺乏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有资金不足,管理粗放,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
(六)建设行业改革进展不平衡,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
建筑业、勘察设计行业改革进展相对较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进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与之改革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不到位。有些单位存在求稳怕乱、等待观望心理和消极被动现象,面对改革的新形势无所适从,改革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办法不多。
(七)城市运行管理的系统性、协调性不强
根据我市现行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职能存在交叉现象,缺少城市运行管理的统一协调机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应急能力不强。
第二篇“*”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和谐安阳的关键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建设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看,“*”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会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明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会进一步完善,这些将为我市城镇化进程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国家在继续加快沿海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同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比较有利的条件。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期间,包括建筑业在内的许多领域将对外国企业完全放开限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也为我市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更多机会。从我市自身条件看,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阶段,工业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发展所提供的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因此,促进我市工业化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遵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内在发展规律,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城镇化。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超过30%后即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市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城镇化工作高度重视,各项有利于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全市已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大好局面。
同时,“*”时期我市建设事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国家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和我市城镇化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转变城镇发展模式,走节约型城镇化道路的任务更为繁重;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城乡规划强化调控引导的形势非常迫切,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化改革,加快开放,破除建设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任务艰巨;搞好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总体上看,“*”时期我市建设事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发展思路正确、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就能乘势而上,推动全市建设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建设工作全局,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深化各项改革为动力,以解决建设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建设规律,创新工作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推动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努力使安阳走在中原崛起的前列,积极打造一个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宜人、特色鲜明的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安阳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
1、加速推进城镇化
把加快发展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的根本方法。把加快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发展的中心任务,把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硬件环境,把加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作为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把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
2、以人为本,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以建设“宜居城镇”为目标,在城乡建设、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居住、交通、生产、生活方面的根本利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条件,节约利用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走外延式和内涵式相结合的城镇发展道路。
3、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和指导服务作用,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4、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建设事业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继续深化建设领域“三项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开放搞活建设市场,提高建设领域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使建设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基本思路
1、树立城市建设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思想,大力提高城建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
2、以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积极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充分发挥安阳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把安阳建设成为豫北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增强安阳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提高安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针对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搞好水系规划和河道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大市区出入口整治力度,建成市区与周边地区联系的快速通道,形成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体系,提升安阳形象;抓好市区主要景观大道的建设,使其成为城市建设绿化、美化的亮点,提高城市品位。
5、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把安阳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交通便利、生活舒适、人文和谐的宜居城市。
6、充分挖掘和利用安阳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新一轮“四创”工作,即争创全国科技先进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
7、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8、加大改革力度,用发展的手段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四篇“*”城市建设主要发展目标
结合“十五”末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在参照《河南省建设事业“*”规划纲要》、《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基础上,按照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统计,“*”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小城镇为骨干,县(市)城和重点镇为依托的城镇化体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强化重点、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快培育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的城镇体系。水冶镇、白壁镇、柏庄镇等要纳入中心城市建设远景规划,按照卫星城的要求加快发展。林州市、滑县县城要建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汤阴县、内黄县要加快建设步伐,扩大城镇规模,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快安阳县新县城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改变其有县无城的现状。加快省定重点镇和市定重点镇建设。“*”期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0%,新增城镇人口48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221万人左右。
二、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完善路网体系,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坚持新建和改造并重的原则,加快安东新区建设步伐,加大老城区和旧城区改造力度,继续实施环城河综合治理和河湖坑塘治理工程,启动洪水河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到2010年,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4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45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平方米,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8%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提高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60%,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雨污分流制,广泛推行污水再生利用。燃气普及率达到97%。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0%。万人拥有公交车11标台,公共汽车准点率达到95%;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到70%,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
三、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以创建“宜居城镇”为手段,广泛开展创建“宜居城镇”活动,切实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用三到五年时间,使全市城镇功能和市容市貌发生显著改善。
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和集镇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指导,初步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2010年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建设系统“三项改革”目标任务,巩固改革成果,提高改革质量。继续破除建设领域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保障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六、建筑业不断壮大。全面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立符合工程建设规律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五年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8%左右。建筑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更加突出。
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普通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更加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完善,城乡居民居住水平稳步提高,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预计“*”时期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约108亿元,新开工面积63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68万平方米,2010年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八、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全市进入有形建筑市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受监工程报建率、招投标率、质量监督覆盖率和施工许可证办证率均达到100%,受监建设工程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明显控制。
九、建设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设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资源能源节约成效明显。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完成“禁实”工作任务。
第五篇“*”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积极落实城镇化战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规模和质量并重,以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消除体制障碍为着力点,完善城镇体系,扩大城镇规模,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1、完善城镇体系
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以提高综合功能和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为方向,按照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工业重镇和现代化城市之间的关系。努力将安阳建成区域性的交通物流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商务信息中心。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城和小城镇。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聚集的重要作用。扶植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经济实力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力争到“*”末使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小城市。同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向更高水平推进。
2、建立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城镇化推进机制
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市、县两级城镇化工作协调机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形成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重点研究年度工作目标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政策措施,定期督查工作目标完成和政策落实情况。建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指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品位
1、加快城市建设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工作
根据《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公交、供水、燃气、污水处理规划的编制和园林绿化、集中供热规划的修编工作,同时加强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使城市建设保持健康有序发展。
2、加快新一轮村镇规划修编
重点镇、中心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以及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年底前完成。加快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步伐,加快村庄建设规划调整完善步伐。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加强和完善城建项目库建设,加快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为保持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市政府每年安排部分城建项目前期费作为启动资金,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规划和设计部门提前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待条件成熟立即组织实施。
2、加强环境治理设施的建设管理
按照省政府关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要求,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年所有县城建成污水处理厂。落实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完善收费机制,促进污水处理产业化,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加快城镇燃气和集中供热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大力发展以燃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坚持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为城市主气源,不断提高燃气普及率。支持发展城镇热电联产,扩大集中供热面积,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积极发展沼气等新能源,在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扩大使用范围。扩大公共供水设施服务范围,加大自备水源井关闭力度,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供水水质监管,保证供水安全。加快城市绿化建设,以种植树木为主,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加强城市中心区、城郊结合部的绿化建设。加强城市大环境绿化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规划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公园和街区游园。提高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3、建设和完善配套城镇基础设施
针对当前城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污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污水处理厂、热源厂、公交设施等的改造和建设,以及小城镇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做好第六水厂的建设准备工作。
4、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政策
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强化对城市交通规划的指导,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明确不同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线网及设施配置、场站规模及布局。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和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路、车辆停靠站等配套系统。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公共交通场站建设。对车站、居民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重大建设项目,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基本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5、强化基础设施项目管理
一是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制度,从项目建设和源头抓起,把好项目审批、招投标、工程监理、政府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二是大力推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改革。采取工程总承包或工程项目管理等方式组织项目建设,按照投资、建设、监管、使用相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和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有效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三超”问题。政府投资工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依法进入有形建筑市场进行公开招标,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实行合理低价中标和造价控制。严禁以带资、垫资承包的方式建设政府投资工程。
四、壮大建筑业,突出其支柱产业地位
1、创新完善监管体制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发展建筑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培育工程项目管理招标投标市场,建立和完善工程咨询服务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
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应当招标的各类房屋建筑工程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必须进入有形建筑市场进行交易。不断强化招投标体制改革,完善招投标法律法规。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管理和制度建设,实行工程招投标监管与实施分离制度,建立规范的招投标标准模式以及招标后跟踪管理和评估制度。进一步理顺招投标管理机构和有形建筑市场的关系,提高建设工程交易的透明度。加强对工程项目交易档案的管理,为工程项目的交易活动提供全面、规范和高效的服务。与建立市场信用约束机制相结合,以《河南省信用网络系统》建设为载体,将企业资质、个人执业资格与市场诚信紧密相连,在交易场所进行公示,促进市场规范运行。
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资质和资格、工程造价、质量和安全之间的相互联动机制,实行市场行为、质量和安全一票否决,严格市场清出制度。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实施信用公示、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企业及从业人员动态管理和考核,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标准规范的机制和办法,加大对建筑节能、质量安全、公共利益、村镇建设及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标准规范的编制和修订,强制推行严格的节能、节水、节材标准。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对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行为的监督管理,对工程造价咨询单位、造价工程师及工程造价员的资质和执业行为进行督查。及时建筑生产要素价格信息,引导市场计价行为,强化工程价款结算监督检查,规范结算行为。
开展建筑市场秩序专项检查。对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专项市场秩序开展经常性检查。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重点查处建设单位与招标机构相互串通,采用规避招标或虚假招标等手段骗取工程中标行为,综合整治建设单位违法肢解工程和建筑企业违法挂靠、违法分包行为。
整顿规范装饰装修市场秩序。完善装饰装修管理制度和规定,出台《安阳市建筑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加大装饰装修市场监管力度。
加大建筑劳务市场管理。开展劳务市场整顿检查,查处无资质劳务队伍,扶持正规劳务企业发展。规范建筑劳务用工,严格督导建筑企业使用成建制劳务队伍,并按规定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建立劳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大力推行工程担保。严格执行《河南省建设工程担保实施办法》,逐步推广投标担保、工程支付担保和履约担保,推行建筑、安装、工程质量保险和工程设计、监理及其他工程咨询机构执业责任保险,健全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促进建筑市场健康运行。
加强监管,杜绝项目带资、垫资建设行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放施工许可证时要严格审验资金到位情况,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对于使用带资垫资承包方式建设的项目,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单位进行查处,并停止办理相关手续,对项目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建筑企业改革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引导建筑业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国有资本退出步伐。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鼓励经营层控股、主要经营者持大股,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引进和吸收外资、民间资金参与建筑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按照扶强扶优、做专做精的原则,着力支持发展一级企业,努力培育和发展特级企业,鼓励发展符合投资需求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大力扶持培育具有专业特色并在我市和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承包企业、劳务企业,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形成大中小、综合型与专业型、总承包与分包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型。采取措施重点培育、扶持核心骨干企业。鼓励企业进一步提高融资能力,拓宽经营领域,延长产业链。鼓励具有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等资质的企业强强联合,进行跨地区、跨行业重组,向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公司发展。鼓励设计与施工企业重组,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相结合,培育具有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和科研、设计、管理能力的集团公司。
加快培育工程咨询服务主体,形成由设计、监理、招标、造价咨询、工程项目管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3、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依法履行职责,对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要实施统一监管。按照“服务、预控、指导、监管”的原则,消除监管中的盲区和死角,杜绝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创新建筑安全监管机制。全面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把安全指标作为建设系统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行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确保安全生产投入。运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体制,研究制定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记取、支付、使用管理办法,严格监管。
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防范重大事故发生。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及专家认证审查办法》,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建立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和巡查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严厉查处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装饰装修过程中破坏结构和使用高耗能、高污染装饰装修材料等行为。
4、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建筑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工艺和工程技术研发,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施工技术、工艺和设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实行激励措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可从工程结算收入中提取1-2%作为企业技术进步发展资金。企业通过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奖励。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建设单位应当给予物质奖励。
培育壮大建筑业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员注册执业制度。鼓励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育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一线操作专业人才队伍。
5、切实维护建筑业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保持清欠工作的高压态势,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新的拖欠。
建立健全建筑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培育发展二级劳务分包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务安全保障体系,监督建筑领域依法为有劳动合同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社会保障费的统一监管,保证企业及时、足额计提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费。
完善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尽快全面实行按月发放工资制度。杜绝针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制定和落实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政策措施,维护建筑领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6、进一步强化外出施工队伍管理
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技术优势的建筑劳务基地,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
广泛开展建筑劳务队伍高层次管理人员、一线操作人员的强制性技术标准,职业技能和岗位职能教育培训工作。
加大外出市场开拓力度。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赋予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与劳务输出。鼓励企业联合开拓外部市场,支持企业与国内外承包商联营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承包市场竞争。调整外出队伍的专业结构,形成门类齐全、比例科学的劳务群体。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搞好劳务输出的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工作。
建立市场开拓激励机制。鼓励和大力支持积极争创“河南省十佳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劳务工作先进市、县”等活动,对开拓外部市场业绩突出的优秀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拉动投资和消费
1、引导房地产业发展
支持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等形式,形成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拓展融资渠道、利用新型材料、创建开发品牌、扩大开发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下功夫,并适时引导品牌企业从房地产开发向房地产投资管理、从经营项目到经营企业方向上转型,逐步提高安阳房地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影响力。
2、完善住房供应结构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开发的有关规定,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扩大普通商品房建设,积极鼓励开发建设中、小户型住房,防止因商业用房、高档写字楼和豪华住宅过度开发而造成空置。对于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要合理控制土地供应价格,降低建设成本,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对于危旧住房改造及“城中村”改造项目,要制定鼓励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建设。
3、改善市场环境
认真清理住房建设和消费环节的各项收费,降低服务性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和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房地产开发,减少房地产开发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
4、加强市场监管
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手册制度、预售管理制度、竣工综合验收制度,全面建立房地产企业和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强化社会监督。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加大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虚构买卖合同、囤积房源、虚假广告、提供不实价格和销售进度信息、恶意哄抬房价、诱骗消费者争购,以及炒买炒卖和囤积土地。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将房地产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与资质资格升级挂钩。
5、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和完善行业管理制度
针对我市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尽快出台《安阳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实施办法》、《安阳市关于对住宅小区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费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安阳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行为。
六、深化建设领域各项改革,促进建设市场扩大开放
1、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建投资体制改革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和“增量改革、存量试点”的原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和管理机制,骨干企业和命脉工程由国有资本控股。落实特许经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建立起城建投融资新模式,市政公用行业运营新格局。
加快改企改制步伐。切实加快市政公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主管部门与市政公用企业在人事管理、财务、经营决策等方面彻底脱钩。
为民营资本进入营造宽松环境。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权,通过签订经营业绩协议、管理合同、服务合同等各类承包合同,形成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承担服务的责任;支持参与所有权(股权),通过将现有企业股份化的形式,将部分或全部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私营部门,或者私营部门通过特许经营、投资的方式参与新建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和环保要求的非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尽快实行备案制。对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应简化审批程序;做好项目规划、征地、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发挥市场监督职能,正确处理私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目标之间的矛盾。
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培育和规范市政公用事业投资建设、运营、作业市场。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培育和规范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制定完善分行业特许经营协议示范文本,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明确实施特许经营的范围,通过设立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准入和清出、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特许经营项目中期评估、特许经营权项目临时接管、违规披露、公众监督及备案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准入、特许经营权的实施程序、特许经营协议的内容、特许经营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特许经营期限、特许经营权的变更和中止行为以及协议双方的法律责任。按照主辅分离的思路,进一步剥离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设备生产和供应等辅业,纳入建设市场统一管理。
理顺市政公用行业价格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兼顾企业合理利润确定市政公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收费)标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机制,做到足额征收、足额使用。贯彻落实建设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做好集中供热收费制度改革,把“暗补”转为“明补”,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供热商品化和货币化。
2、提高建筑企业改革质量
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引导建筑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国有资本退出步伐。鼓励外资、港澳台资金和民营资本通过收购、兼并、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改制,支持民营资本扩张。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鼓励经营者和管理层持大股,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
3、推进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化
巩固勘察设计改革成果,有选择的扶持一批设计和管理技术先进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努力发展成为拥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综合型工程公司。培育一批根据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业主采购“菜单化”需求,具有较强融资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工程咨询公司。积极扶持壮大甲级建筑设计企业,面向大型公共建筑,强化方案设计和扩大初步设计能力,拓展建设项目前期咨询和后期管理能力。支持成立由国内知名注册建筑师或注册工程勘察设计师领衔执业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繁荣建筑设计创作,促进我市建筑个性化发展,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建设品位。
4、深化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建设标准化法规规章,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和监督。积极探索完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标准规范的机制,建立工程建设标准信息化工作平台。按照投资体制改革和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规范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管理,完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健全市场形成工程价格机制,及时反映社会平均水平的消耗量标准和价格信息,引导和规范市场计价行为。
七、抓好村镇建设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整治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开展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认真贯彻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村庄整治试点工作。立足于村庄已有基础,以改善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优先整治供水、道路、排水、垃圾、改厕、废弃宅基地、公共活动场所等,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科学指导重点镇建设
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逐步优化重点镇建设与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消除不利于重点镇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积极争取有利于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向重点镇集聚的政策措施,促进重点镇不断壮大经济基础和完善城镇功能。
3、积极探索新农村规划、建设新途径新模式
以“康居示范村”、“建设试点村”为重点,组织专业规划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等提供技术支持。大力推广《河南省优秀农村住宅标准图集》,引导农民建房,提高农村干部群众规划意识和农村住宅建设水平。工程建设要由以往的政府部门主导型转变为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互动型,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八、搞好资源保护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
1、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贯彻落实《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加强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监管,保证节能设计标准规范得到切实实施。加快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试点示范工作。研究制定财政、税收、价格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加快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支持发展高层、多层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别墅类和城市庭院式建筑。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推行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各类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和商业区建设,必须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式停车场。
2、抓好节地、节材、节能和节水工作
积极盘活城镇闲置和低效使用土地,加大对“空心村”和“迁村并点”整治力度,加强废弃工矿区用地和砖瓦窑场用地整治,探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乡村建设用地规模挂钩政策,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鼓励和引导生产使用以煤矸石或粉煤灰等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及新型节能保温墙体材料,提倡使用建筑保温隔热材料,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深入开展城镇节约用水,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限期关闭现有自备水源,严禁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新建自备水源。加快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的城镇集中供热方式,支持以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为主的城镇能源供应体系。
3、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营造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在全市建设系统大力组织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建设系统和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九、推进依法行政,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1、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建设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高效的立法工作机制。实施立法责任制度、年度计划制度、论证制度、协调制度、考核制度。建立立法责任制度,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各个立法阶段的责任分工。强化立法论证制度,加强立法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专家调研体制,对立法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建立立法协调制度,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加快立法进度。完善立法考核制度,加强立法工作监督检查,落实年度立法计划,将立法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改进立法方法,提高立法质量。把握立法重点,着重研究建设事业中具有普遍性、共同性、规律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立法的参与程度。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积极吸收专家意见。重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健全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建设系统行政管理效能。加强干部队伍法制教育,积极探索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纳入公务员年度考核内容。开展法律宣传工作,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加强综合执法,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加强规划、建筑、房地产、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的综合行政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降低执法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促进城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完善行政许可工作程序和制度规范。规范行政处罚行为,严格处罚程序,确保行政处罚合法、及时、有效。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有机结合,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严格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全面推进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岗位职责,严格执法工作流程。完善考核评议机制,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责任追究。加强执法监督,强化建设系统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规程,加强行政复议责任追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司法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监督,建立健全经常性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机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依法增强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强化行政执法过程的社会监控。
2、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建立健全建设领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完善信息传送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地震、燃气、供水、桥梁、建设工程事故应急预案,特别要加强城市交通、燃气、供水等市政公用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管理快速应急能力。严格执行城建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地下管线等重要城建档案的收集,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各级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认真落实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严格执行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审查,完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审查制度。
3、加强房屋拆迁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
完善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法规制度。解决拆迁职能不强、拆迁审批不严、拆迁安置资金管理不到位,被拆迁人对补偿方式选择权缺乏保障、补偿标准低等方面的问题。健全和规范拆迁管理机构及职责,全面实行政、事、企相分离。加强拆迁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推行拆迁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房屋拆迁规划、许可、公示、听证、资金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拆迁单位资格管理,建立拆迁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市场准入与清出。完善被拆迁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政策,全面实行最低单价补偿和最低总价补偿制度。严格实行房屋拆迁计划管理,合理确定拆迁规模,严格拆迁审批程序,从源头控制和预防拆迁社会矛盾。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正确处理城市发展整体利益和保护原村民利益的关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改造和整治“城中村”。在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和尊重原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改造方案,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对于已有建筑,实行分类处理,既考虑原村民利益,又依法妥当地处理违章建筑。对开发强度还不高的“城中村”,以整治方式为主。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防止产生新的“城中村”。
4、加大清欠力度,巩固清欠成果,全面完成清欠目标
巩固清欠工作成果,继续采取部门联动、媒体曝光、通报批评、督查督办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落实已出台的清欠政策措施。规范劳务用工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制定颁布统一的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诚信标准,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行为的动态监管,严肃查处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的招投标、合同签订以及工程结算的监管,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工作,努力建立健全防止新欠的长效机制。
十、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健全建设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体系。强化对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工程化导向,在组织开展科技项目立项等工作中,按照单项技术配套化、专项技术体系化、综合技术成套化的要求,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工程化技术配套,引导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符合工程化要求的成套技术。
逐步建立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引导和促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建设事业基础性研究,集中力量研究开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推进技术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
逐步建立以行政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协调体系。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的贯彻实施,建立起建设事业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工作机制。
逐步建立以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关单位为主体的中介服务体系。紧密围绕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等建设事业重点工作,结合《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的贯彻实施,科学配置建设领域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和技术咨询机构在行业科技进步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政府指导、市场拉动、行业服务的齐抓共管的科技推广工作新格局。
2、加快推进建设领域信息化
加强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系统和重点行业信息化业务监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包括网络系统层、信息资源管理层、应用服务支撑层、应用业务层四层基本结构的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平台。依照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产品、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服务等信息安全保证措施的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成公文管理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办公局域网络以及相应的安全系统,提高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
3、积极推进建设领域国内外科技合作
围绕建设事业重点领域和中心工作,以扩大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的新技术、新理念、新经验,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开拓新的科技领域,争取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外资金、技术、管理资源,在环境治理、建筑节能、城市交通、城市规划与旧城改造等领域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
4、加强建设领域人力资源开发
搞好干部培训。继续抓好《*—*年河南省建设系统行政领导干部培训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驾驭城镇化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能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开展乡镇主管领导的培训。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落实《*—2010河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大力开展以农民工为主的一线生产操作人员培训。组织实施建设领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先培训再上岗。完善技能人才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组织实施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采取校企结合、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提高建设类职业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拓宽培训经费渠道。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加快建立建设人才培训经费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公共财政在经费方面对建设人才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