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21 11:02:00
导语: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至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阶段。安阳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确立了“农业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富市,文化兴市”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宏伟目标,根据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艺创作与生产成绩显著。几年来,全市文艺工作者以繁荣文艺创作与生产为首要任务,相继创作了《大渡壮歌》、《商颂》、《甲骨惊魂》、《殷都春秋》、《玄鸟西翔》、《故道情》等一大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的戏剧和文艺作品。其中,《大渡壮歌》荣获全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银奖,舞蹈《扇韵》获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银奖,大型豫剧《故道情》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为加强对崔派艺术的研究和发掘,出版了《崔兰田传》、《崔兰田艺术研究》,完成了崔兰田戏曲音配像工程。
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专题文化活动及社区文化活动320余项。其中,配合全市“一申四创”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抗击“非典”等活动,连续举办“欢乐今宵”双百场文艺演出、元宵戏曲晚会、*-*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等,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加省级以上演展赛事活动百余项,获各类奖项近400项,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农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建设先进乡镇、先进文化大院和百强文化站、民间艺术基地等活动。“十五”以来,林州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地区、“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汤阴县(剪纸)、内黄县(农民画)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安阳县曲沟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民间艺术之乡”;林州市城郊乡文化站等6个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几年来,我市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十五”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完成了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教办楼、市解放影剧院改造、林州市“三馆”等一批建设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县级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文化馆、文化分馆11个。2003年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正式动工,“两馆”规划占地102亩,建筑面积39248平方米。
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以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加强殷墟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完成了规划、展示和文本编制等工作。配合“四创”工作,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袁林神道开通、天宁寺整体保护性修复和明、清仓巷街的翻建等工程。全市考古发掘工作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钻探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物资料。同时,强化和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连续十年实现了馆藏文物安全年。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几年来,认真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配合全市“一申四创”等工作,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暑假期间网吧专项治理等活动,共组织全市规模集中行动百余次,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同时,坚持用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高经营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育、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音像、文化娱乐、演出、艺术培训等综合型文化市场体系,各类经营场所已愈千家。
尽管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城市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没有保障,城乡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有的缺项,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影剧院设施陈旧,全市影剧院大多为六七十年代建设的陈旧设施,加之影剧院市场萎缩,影剧院的放映收入和效益下滑严重,全系统350名职工生活困难。
——文化产业层次低,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亟待研究。
——文化体制、机制不活,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二、“*”期间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力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兴市”的战略目标。
(二)总体目标
实施精品战略,抓好艺术创作与生产,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公益文化设施,实现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加强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发展社区、企业、军营、校园、村镇文化,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切实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文物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申报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培植开拓城乡文化市场,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河南的文化强市。
(三)目标和任务
1.艺术事业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艺术创作“三贴近”和“两个面向”原则,繁荣艺术创作与生产。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题材,努力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争创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文华奖”。强化艺术生产的市场意识,重视市场操作,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选题论证,把剧目生产、演出与市场运作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并注重音像、影视作品等后续关联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开发利用。
坚持“三并举”方针,突出紧扣时代脉搏的现代戏创作。加强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和提高,积极继承和发展以崔派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艺术。加强剧目建设,培养优秀戏剧人才,积极参加全省、全国戏剧大赛活动,力争每年都能推出新人、新作,五年内打造出一部舞台精品剧作,力争获得国家级大奖。
进一步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时制定出扶持、资助、指导三种层次并存的改革方案,从养艺术转向培育、指导艺术发展和繁荣,使艺术创作、生产、演出、营销都处在市场竞争与广大观众选择的机制下,激励艺术团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艺人才和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经营人才,争创“梅花奖”。
加强艺术教育,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不断强化艺术教育质量,探索教育新模式。安阳艺校要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寻求与其它高校合作,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尝试订单式教育,争取办成艺术类高等专科学校。
2.社会文化事业
加强城乡文化建设。结合我市城市的功能和定位,高起点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要根据“建成文化强市”和“安阳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在城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提高品位、形成特色,努力形成全市文化集聚、辐射中心。各县(市)要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社区等方面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发展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龙头,全面推进文化带(长廊)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在坚持标准、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到2010年,市级文化先进县达到在全市县(市、区)总数的50%左右。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继续办好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鼓励文企联姻、文化单位与群团合作共同承办社会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安阳悠久灿烂的文化,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以本地文化资源为纽带,推动多个领域的联动策划、系统开发和系列发展,加强地区间联动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安阳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团体)、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
加大我市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场馆和设施建设力度。“*”规划的前两年,完成市群艺馆美术中心和音乐厅后续建设。到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市内各区建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在全市城乡初步形成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3.公共图书馆事业
健全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藏书丰富、检索便捷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图书馆(室)体系。逐步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当地的中心馆和枢纽馆,起到龙头和示范作用。要在全市城乡大力发展图书馆服务网点,形成辐射网,形成寓文献阅读、情报服务、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媒体、多功能的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全民“知识工程”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加快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建成安阳市图书馆新馆,使之实现文献的数字化、缩微化、文献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成为我市的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并于2008年争创全国一级图书馆。全市县以上图书馆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馆的设施标准。实行购书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稳步增长。
4.文物和博物馆事业
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新体制,使文物保护和利用成为我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
加强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从*年到2020年,要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控制建设区的协调建设,将殷墟保护区建成集文物保护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文物保存完好,自然、人文环境协调的文物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凸现文物遗址的表现力度,增强遗址的景观视觉效果,建立殷墟文物保护信息监测系统,达到实时监测与调控的保护与管理目的。
切实加强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文物深层次内涵,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加强对文物开放单位的管理,制定文物利用规划,创造优美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处理好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关系,使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产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构建文旅结合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使我市文物发展事业与我市文物大市的地位相适应。文物综合开发利用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完成安阳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积极支持民间艺术、古代建筑等特色博物馆的建设;大力推进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博物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职能,提高陈列展览的科学艺术水平,为社会奉献更好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院等科研单位,利用现有文物保护科技力量,建设区域性、专题性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加强文博信息标准化研究,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博信息对外交流,提高我市文物资源和博物馆的知名度;加强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造就一支过硬的文博工作队伍。
5.文化市场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繁荣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促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和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法治手段为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舆论技术等多种监管手段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为发展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文化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演出单位和举办演出活动,加快我市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发展,鼓励和扶持高雅艺术和民族优秀艺术以及面向基层、面向少年儿童的演出,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演出团体、艺人来安演出,提高我市演出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殷商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加强音像市场宏观管理,着力培养音像品牌企业,到2010年,连锁门店占全市连锁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总量的50%以上。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力度,建设、完善全市技术监管网络,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改善行业形象;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力争连锁网吧占全市网吧总量的55%左右。深化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鼓励电影发行、放映一体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速影院升级换代改造;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制订切合实际的娱乐业发展规划,大力倡导特色经营,推广量贩式等新的经营模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经营管理方式。制定艺术品市场发展和管理的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以繁荣市场为中心、以调整市场结构为重点,推广艺术品经纪、等模式。
加强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员的管理,打击违规、违法演出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音像制品经营模式和监管措施,不断加大打击走私盗版的力度,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成熟规范的音像市场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监管,严禁经营含有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文化服务项目,加强网吧行业自律,创建绿色网吧,组织健康有益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文明上网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环境;认真解决影响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规范娱乐市场;规范艺术品经营秩序,建立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对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型文化经营活动尤其是高科技文化产品的监管能力,培养一支作风正派、业务过硬、能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行政执法队伍。
6.对外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以殷商文化为品牌,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规模,提高交流层次,提高安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台、对外文化交流,组织优秀文化艺术团体赴港澳台、国外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努力将我市优秀文化艺术推出国门,推向世界。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认真策划,组织甲骨文、殷墟文物、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赴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展出,推进我市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建设。积极寻找途径,利用和台湾艺术团体原有的交流基础,进一步扩大影响。让崔派豫剧走出国门,并邀请港澳台等地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访问演出。
7.文化设施建设
“*”期间,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展示我市形象与发展水平的文化设施,并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利用,使安阳市的文化设施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一是积极推进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要立足国家级博物馆的定位,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搞好该博物馆的各项建设工作,做好博物馆陈列、布展和文物征集工作,力争使该项目在“*”期间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全力完成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要将该馆建成全省一流、全国中等城市一流,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公益文化建筑精品。三是配合殷墟保护工作,完成大型青铜雕塑“商魂”建设。四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力争用3-5年时间,在现有国有影剧院、娱乐场所的基础上,经过撤并、转制、翻建,对现有国有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影剧院等一批综合性、群众性文化场所。要加强对城市建筑、街道社区及公共场所的文化形象设计和改造,科学合理地设计、建设城市雕塑等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力求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机统一,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性格,彰显城市特色和文化个性。五是强力推进县(市)文化设施建设。各县(市)要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1至2处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着力提高文化设施的档次和品位,不断完善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的设施,使其成为展示当地文化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六是完成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搬迁新建工作。
8.文化产业
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文化产业运行的框架,使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以文艺演出业、文献信息业、文博展览业、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品档次。成立安阳市民办公助歌舞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和杂技团。通过租赁经营、整体拍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转变经营机制,盘活各影剧院现有资产,积极探索困难文化经营单位解困、脱困之路。不断创新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对国有文化经营单位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把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以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思路;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逐步探索建立文艺演出、音像发行、文化旅游各类文化集团的路子。同时,积极培植书报刊、艺术培训、房地产开发等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为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三、主要措施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的目标责任制,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使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变目前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现状
一是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事业单位,给予经费保证,并保证其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二是对高雅的、示范性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增大扶持力度,改革投入机制,增加演出场次补贴,建立振兴崔派艺术专项资金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等。三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保证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尽快开工,并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各县(市)也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改造或新建一批文化设施,特别是没有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或者是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县(市),要尽快立项建设。四是切实落实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提高文化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三)加强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和稽查队伍,严禁临时、借调人员上岗执法,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筹建安阳艺术职业学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解决我市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实现我市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新
一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职能,改变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方式,加大对文艺单位的宏观调控力度,弱化微观管理,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面向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二是加快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步伐,完善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增强艺术创作、生产实力,繁荣创作,多出精品。三是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作品。
(五)进一步落实、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清除阻碍文化市场发展的各种壁垒,进一步放开市场,放宽非国有经济、外资企业投资经营文化产业领域的条件,营造和谐、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培植若干个效益好、有相当规模的支柱产业以及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促进其向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发展,打造安阳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或龙头企业,并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整体水平和效益的提高;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和投资、融资政策,广开发展文化产业的筹资渠道;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成为市场的骨干力量,在市场中求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 上一篇: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 下一篇: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