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县人才发展规划
时间:2022-03-27 10:10:00
导语:2006-县人才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历史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创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根据《巴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恩施州“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扩大人才总量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技能人才,发展壮大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构建良好的工作格局,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人才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
(三)坚持能力建设的原则。把提高人才素质、增强人才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运用多种途径和办法,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
(四)坚持市场优化的原则。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规范人才市场秩序,消除体制性障碍,突出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严格控制党政人才超编增长,积极放活专业技术人才并引导向生产、科研、服务一线和经济社会组织流动,培育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乡土人才,使全县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结构更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机制不断完善,环境更加优化。到2010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3753人左右,年均增长3.01%。其中,党政人才、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381人,年均增长2.26%;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281人,年均增长5.43%;技能人才达到1945人,年均增长5%;乡土人才达到2189人,年均增长5%。
(二)具体目标
(1)总体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加强人才开发,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尤其是乡土拔尖人才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着力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问题,培养引进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技能人才;大力加强社会人才开发,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结合基础教育结构调整,合理布局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面的人才队伍,充实基础教育、卫生、科研等方面的人才。
(2)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围绕建设学习型社会,抓好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着力改善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切实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理论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拼搏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精神,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
(3)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改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4)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能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成为人才积极向往、建功立业的聚集地。
四、工作重点
(一)党政人才队伍。以编制和职位、职数管理为重点,确保党政人才队伍总体稳定。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着力配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抓好年轻干部、妇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配备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推双选”、试用期制、轮岗交流、竞争上岗、能上能下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党政人才上派挂职、外派挂职、下派任职,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选调生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引进。组织实施“135”工程:培养选拔100名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使其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在行业系统和学科领域中起到骨干作用的带头人;培养选拔30名成绩显著、声誉较高,在州级以上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500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抓好不同层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优化,素质明显提高,创新能力增强。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运用公开招聘等形式,重点培养、引进一批擅长市场营销、经贸洽谈、旅游管理和企业策划等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以特聘、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到我县发展。运用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人才领办、创办一批企业或到企业工作。
(四)高技能人才队伍。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和全县支柱产业,依托各级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对各类型劳动者、农村富余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发证工作,推行大中专毕业生“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重点培养一批加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紧缺的技能人才。
(五)乡土人才队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大力开发农村乡土人才。重点抓好种植养殖和加工能手、科技能人、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四类人才的培养开发,力争形成一批学科技、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科技大户、经营大户。在农村普遍开展科技思想和科技知识培训,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绿色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村组干部、农民技术员、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科技运用和示范推广能力。
五、工作措施
(一)构建并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1)加强基础教育。巩固深化“普九”成果,保障适龄儿童入学,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0%以上。到2010年,全县适龄人口接受高中教育达到7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中小学布局,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采取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环境优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弥补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建立贫困生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
(2)加快职业教育。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为主渠道,以各种产业基地示范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为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紧密结合全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市场需求,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拓展培训领域,不断扩大培训规模。鼓励引导企业投资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校企联姻”、“校企共建”活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农村初中普遍开设地方性教材《实用技术》课程,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3)抓好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县内与发达地区培训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用人单位自办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型培训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继续教育力度,研究制定《巴东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明确各类人才接受和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推进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完善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分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活动,鼓励岗位成才。
(二)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1)健全形式多样人才机制。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人才。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聘请和吸引专家,充分利用人才和智力,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联合申报各类科技项目或联合承担重大工程。政府资助和出资的重大科研项目,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应公开招标,并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个人开放。
(2)创造条件引进急需人才。发挥企业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引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逐步推行“巴东县外来人才聘用证”制度,外来人才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3)认真实施人才援助工作。认真做好国家、省实施的人才援助工作,继续抓住国家实施“西部人才援助计划”的机遇,争取相关项目并抓好组织落实。配合做好组织实施“鄂西人才援助计划”的承接工作,做好省、州对我县的“三支一扶”工作。
(三)全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衡量党政干部政绩。积极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化评价机制,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科学化的专业技术职称考评体系。建立实用型人才评价制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工作。
(2)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认真做好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州管专家、州县杰出人才选拔工作。建立县管专家制度,搞好县管专家的选拔与管理。定期开展“巴东县杰出人才”评选活动,对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县外引进的人才可根据本人意愿,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愿”的原则;子女入托、入学可凭人才引进相关证书,就近选择学校,并减免择校费;家属子女需要就业的,由聘用单位会同有关部门推荐优先安排。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具有硕士学位、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科技、学术带头人,可由用人单位发给适当安家费或提供一套住房。
(3)规范人才分配机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绩效为核心,以分配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为重点、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改革党政机关工资分配制度,规范党政机关津补贴,对党政机关的特殊专门人才实行特殊的津贴政策。改革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建立以岗位和业绩为主要依据,按岗位定酬、按业绩定酬、岗变薪变、绩优薪优的机制,鼓励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按管理、知识、技术、能力、资本等要素和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探索推行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分配形式。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1)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对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硬件建设,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逐步形成全县一体化的人才资源共享体系。建立县、乡(镇)、村人才库。完善人才市场功能,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发人事、职业介绍、人才派遣、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规划、薪酬设计等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2)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破除对人才流动和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和限制。疏通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县内企事业单位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原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可通过参与项目研发、技术攻关和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在县内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兼薪。企事业单位人才经单位同意,可不办理正式调动手续,受聘到县内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并以合同形式约定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允许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以资金、技术入股、技术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参与县内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参与县内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的开发。支持事业单位人才离岗到县内企业工作,或在县内领办、创办企业。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公共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维护用人单位和人才双方的合法权益。
(3)加大农村人才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人才向农村流动。创新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人才交流,逐步缩小城乡人才差距。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力度。
(4)加强人才市场的管理。认真贯彻《湖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规范人才中介机构、人才交流会许可审批程序,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行政监管力度,搞好人才市场整顿,依法查处违规经营、虚假招聘、就业歧视、乱收费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取缔非法人才中介机构。建立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
(五)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的氛围。深化各部门各单位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人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把思想统一到人才强县战略上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抓好各行业、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才环境建设,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局面,促进全县整体人才环境的优化。
(2)加快人才政策体系建设。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政策导向机制为重点,加快人才政策体系创新步伐,建立以人才评价、培养、选拔、吸引、聘用、流动、管理、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人才课题研究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调研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推进人才政策的创新。
(3)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提供经费保障。研究制定财政、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人才投入,逐步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市场化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4)加强人才工作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及时将人才发展政策、人才服务内容、人才市场信息动态、人才效益典型事例等宣传出去,让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及时了解政策导向和人才市场行情,积极参与人才市场活动,为人才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六、组织领导
健全统一高效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人才工作联系协调制度、人才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和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度述职制度。发挥派和工商联、学术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注重加强人才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对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乡镇和县直机关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的重要考核内容。研究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要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定期表彰奖励在人才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先进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加强“十一五”人才规划任务的督办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经济社会与人才的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制定贯彻本《规划》的具体实施配套政策和措施,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落实到位。加强对落实《规划》的宏观指导,搞好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贯彻落实中的问题。
- 上一篇: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 下一篇:2006-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