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新老干部关系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1-31 09:46:00

导语:村级新老干部关系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村级新老干部关系调查与思考

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村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速度加快,卸任干部逐渐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对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否协调好新老干部的关系(新干部指现任干部,老干部指卸任干部,下同),充分发挥卸任干部的积极作用,为新班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一、我市村级新老干部关系的基本评价

今年8月,市委从市委组织部、市委办政研室、民政局、农办等单位抽调10人组成三个调研小组,会同28个乡镇党委组织委员,采用座谈会、问卷、个别访谈和典型解剖等方式,对全市村级新老干部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先后召开31个座谈会,在31个村298人中进行问卷调查(卸任干部101人、在职干部125人、乡镇干部22人、群众50人),个别访谈102人。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我市绝大部分村新老干部关系比较协调和融洽。主要体现在:

1、卸任干部素质总体较好,新老过渡心态平稳。大部分卸任干部能够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落选卸任,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卸任不失态,卸任不离党。问卷显示,64.8%的现任干部、72.7%的乡镇干部认为绝大多数卸任干部素质较好,63.2%的现任干部、54.5%的乡镇干部和58%的群众认为卸任干部能正确对待进退问题。碗窑乡石顶村卸任干部祝文欣在村任职20多年,在任与不在任一个样,坚持“在职甘做老黄牛,卸任乐为螺丝钉”。

2、各级党组织对卸任干部工作重视程度日益“加温”。问卷显示,75.2%的卸任干部、85.6%的现任干部、72.7%的乡镇干部和79.5%的群众认为搞好新老干部关系是班子建设的重要或关键因素。近几年来,市、乡镇、村三级党组织坚持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把村级新老干部关系处理摆在抓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突出位置。今年“七一”前后,市委隆重表彰了32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农村先进卸任干部”,市领导专门走访了部分卸任村干部,市委召集卸任村干部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乡镇党委也十分重视卸任干部工作,绝大部分乡镇根据卸任干部任职时间长短和职务高低制定了补贴标准,吴村镇党委还为任职10年以上的卸任村支书订阅《时代先锋》。问卷显示,73.3%的卸任干部、91.2%的现任干部认为乡镇党委重视卸任干部工作。村党支部坚持量力而行,为卸任干部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大陈乡早田坂村专门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党员活动中心,让卸任干部老有所乐。一些村还给卸任干部安排一定工作岗位,如须江镇莲塘村发挥卸任干部的特长,聘请卸任干部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和送报员。

3、大部分卸任干部发挥作用好,支持现任班子工作。卸任干部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的积极影响,支持现任班子工作。一是当好宣传员。如须江镇莲塘村在中心村道建设过程中,碰到有村民不拆房屋时,就有卸任干部上门帮助做工作;当村架设有线电视时,卸任干部不仅带头安装,还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村两委优惠政策。二是当好解说员。当乡镇、村工作碰到群众有疑问时,卸任干部能帮助消除群众疑虑,在党组织和群众之间架起桥梁。三是当好调解员。当村工作在执行中碰到困难时,老干部会主动请缨去帮助解决。淤头镇前江村卸任村支书姜志美,几次换届选举中主动让贤,在镇工业区征地时,引导村民以大局为重,支持镇村工作。四是当好监督员。一些村老干部被聘为村务财务监督员,敢于善于监督,当现任干部工作出现偏差时,卸任干部能及时提出意见。

4、新老干部沟通协调机制比较健全。现任干部在平时工作中,做到事前多请教,事后多沟通,多征求卸任干部对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卸任干部坚持以参与不干预的心态与现任干部沟通,促进新老班子平稳过渡。吴村等乡镇每年年底都要召开由卸任村主职干部参加的情况通报会,双溪口乡干部利用八小时外访民情,经常与卸任干部交流沟通。问卷显示,91.8%的现任干部和73.3%的卸任干部、77.2%的乡镇干部和78%的群众认为村里办事能征求卸任干部的意见。

二、村级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四种行为表现

虽然我市绝大多数村新老干部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但也有少数村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有的甚至矛盾激化。主要表现:

1、“互相对立”。这种情况属直接冲突型。少数卸任干部与现任干部各自为政,划清界限。如茅坂乡某村卸任村支书与现任村支书“水火不相容”,见面就吵架。少数卸任干部公开抵制现任村两委班子的决策,与现任干部作对,“唱反调甚至组织人员对抗村两委开展工作。一些现任干部也不甘示弱,寸土不让,凭借手中的权力与卸任干部拉嗓子、捶桌子,摆架子。

2、“互相拆台”。这种情况属转向冲突型。少数卸任干部以党风不纯为借口,挑拨党群关系;以干部不廉为由头,充当评论员,在群众中说长道短,煽动群众对现任干部的不满情绪,制造干群矛盾;利用现任干部在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到处散布谣言,制造事端,在群众中进行反面宣传,干扰村务。如保安乡某村在今年换届中,个别卸任干部在群众中恶意宣传现任村干部问题,并张贴小字报,诋毁村主要领导,搞得该村一时谣言四起。问卷显示,28.8%现任干部、27.3%的乡镇干部和26%的群众认为个别卸任干部素质不好或一般。少数现任干部自身素质也存在问题,唯恐卸任干部东山再起,因而总是有意无意的贬低卸任干部,踹老帐,计前嫌,损害卸任干部的形象,以抬高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

3、“互不服气”。这种情况属情绪冲突型。少数卸任干部怀有强烈的抵触和反抗心理,处处与乡、村领导过不去,不接受村支部安排的工作,不完成村委会分配的任务,不履行村民的各项义务,能拖则拖,拖不下去就赖;少数卸任干部在村里拉帮结派,形成一股对抗村两委的势力,使村两委在一些工作中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压力,卸任干部变成了村两委开展工作的“绊脚石”。如碗窑乡某村3位卸任村支书不甘心下台,想方设法干扰村两委开展工作。个别现任干部片面认为卸任干部观念落后,是“落伍的一代”,并与卸任干部比政绩、比高低,不把卸任干部放在眼里。问卷显示,60.5%的卸任干部、59.1%的乡镇干部和66%的群众认为现任干部对卸任干部关心程度一般或不关心,7.9%的卸任干部认为现任干部对卸任干部尊重不够。

4、“互不相干”。这种情况属消极冲突型。一些卸任干部认为,既然不在其位,为何再谋其政,事不关己就不闻不问,成为离任离党的“局外人”。当现任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需要卸任干部出面帮助支持时,一些卸任干部却退避三舍。少数现任干部自恃见多识广、能力强,不屑于在村务上征求卸任干部的意见,形成了一种新老干部之间互不沟通、互不干涉的局面。

三、村级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认真剖析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成因,将有助于我们对症施治,取得成效。从人际关系心理学上分析,这种不协调关系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挫折与冲突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探析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卸任干部思想上的偏差。一是失落心理。一些卸任干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致富本领,从村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失去了权力和位置的支撑,失去了一部分生活来源,失去了往日在公众面前的优越感,产生了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问卷显示,20%的群众认为卸任干部退位后有失去优越感的羞愧心理。二是怨恨心理。一些卸任干部思维成定势,进取精神欠缺,落选后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恨上级党委有偏见,现任干部图谋不轨,或认为现任干部当初是自己培养的,现在忘恩负义。三是对抗心理。一些卸任干部觉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组织上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就处处寻找机会挑起事端与基层党组织闹对立。也有的深怕现任干部比自己在职时干得好,有失自己的面子,于是巴不得他们出洋相。问卷显示23.2%的现任干部、22.7%的乡镇干部和28%的群众认为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原因是“卸任干部心理不平衡,刁难现任干部。”

2、现任干部工作上的偏差。一是迁就又巴结。目前一些现任的年轻干部,做起工作来风风火火,干劲十足,可接触到卸任干部往往退避三舍,感到自己是他们一手培养提拔的,怕撕开情面,不敢动真碰硬,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惧怕心理,处处迁就退让,甚至去拉拢巴结卸任干部,助长了部分卸任干部的傲气。二是回避又孤立。也有个别现任干部上任后,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处处孤立卸任干部,让他们坐冷板凳,吃哑巴亏。村里有重大事务决策,也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有的村党员大会数年不召开,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卸任干部对村务财务无从了解。在卸任干部碰到困难时,也从不上门过问,使卸任干部滋生对立情绪。问卷显示34.7%的卸任干部、40%的现任干部、31.8%的乡镇干部和38%的群众认为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谈心。三是取胜又数落。某些现任干部上任后,摆出一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架势,言行中表现出一种优越感,不尊重卸任干部,在一些公开场合嘲讽奚落卸任干部,使卸任干部心情难以舒畅。四是算帐又报复。部分现任干部急于体现自己的政绩,一上任即要清算卸任干部的账目,对卸任干部在任时的工作评头论足,横加指责,使卸任干部迅速走上对立面。还有的出于宗族宗派利益的考虑,经常抓卸任干部的“小辫子”,毁坏其名誉,甚至借机打击报复卸任干部,使卸任干部难免产生对抗心理。问卷显示,22.7%的乡镇干部和13.9%的卸任干部以及12%的现任干部认为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因家族或其他小团体利益相互矛盾。

3、基层党组织工作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五重五轻”:一是重调整,轻教育。一些基层党组织过分看重组织调整措施,认为“一调就灵”,在村干部任用工作中带有随意性,主观因素比较多,忽视做过细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形成只用不管、只换不导的放任局面。二是重现任,轻卸任。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只注重发挥现任干部的作用,对现任干部政治上关怀,经济上关心,生活上关照,而对卸任干部谈话、回访等工作做得不够,基本上是少闻少问,闻而不问,甚至不闻不问,对发挥卸任干部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系统的措施。一些卸任干部感叹,“在任轰轰烈烈,卸任冷冷清清”,因而难免不产生想法,加剧怨恨心理。三是重强制,轻疏导。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卸任村干部问题中,只重视强制命令和“堵”的办法,对卸任干部的出格言论和过激行为,采取强迫改正和大加压制的方式,而不做疏导和解释工作,结果更加深了他们的对立情绪。四是重实用,轻标准。农村税费难收、干部难选的经济贫困村、矛盾多且不稳定的村,乡镇党委为完成任务,不顾干部选拔任用标准,采取“以黑治黑”、“以毒攻毒”的策略,让恶人掌权,治标不治本,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造成极大的遗患。五是重短期,轻长效。一些乡镇、村为了新老班子顺利过渡,对卸任干部的关心往往急功近利,仅在其刚卸任时走访慰问,暂时无情绪就万事大吉,缺乏有效的日常教育管理措施,导致卸任干部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脱离了组织的约束和关心。如塘岭乡某村一位70多岁的卸任村支书每月仅有5元的补贴也难兑现。

4、外部环境上的偏差。一是从经济角度上看。现在社会上对村干部流行一种说法,“台上十年功,下台一场空”,由于政策、经济基础等诸多原因,各地对卸任干部的报酬,一般都处于各行其是,各施其政的无序状态。一些村觉得卸任干部不同于工人下岗有生活保障,更有别于国家干部离退休后按工龄领取工资,似乎泥腿子干部捧泥饭碗是天经地义的事。基于这样的认识,经济基础薄弱的村有的“难为无米之炊”,有的干脆置之不理,即便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也以种种借口弃之不管或象征性的补助,使卸任干部心灰意冷。问卷显示,33.7%的卸任干部没有经济补贴,15.8%的卸任干部认为补贴太低。二是从社会氛围的视角看。一些乡镇、村不重视发挥卸任干部的作用,还有的把卸任干部参政议政等同于干预行政。另外,村干部辛辛苦苦干工作,卸任后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落得一身怨,妻子儿女责怪唠叨,过去因工作与个别村民产生的矛盾竟变成了个人之间的恩怨。对此,现任干部听之任之,个别群众冷嘲热讽,如此处境,就象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三是从现代人价值取向来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的比贡献比功劳转变成现在的讲挣钱求致富。一些卸任干部在任时“顾大家,舍小家”,勤勤恳恳为村里办事,自己的家庭经济没有搞上去,而今,卸任后发现自己却陷于贫困之中,无人理睬,心中那份落寞伤感自是不言自明。

四、解决村级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处理好村级新老干部关系,应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把握导向性,营造重视村级卸任干部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在社会上下、党内外形成一种尊重卸任干部的风气。各级党组织每年要专题研究农村卸任干部问题,建立健全农村卸任干部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他们卸任实际问题。要坚持干部用人标准,深化农村干部制度改革,使干部“上”的公认,“下”的服气。要建立健全奖惩卸任干部的机制,定期表彰表现优秀的卸任干部,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在农村树立一种讲团结、求发展、比奉献的导向。对少数制造事端、扰乱乡镇、村正常工作秩序的卸任干部,要给予批评教育,以打击歪风,弘扬正气。对刻意排挤甚至打击报复卸任干部的现任干部,要严肃处理,保护卸任干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把握针对性,运用教育疏导手段,理顺新老干部关系。要教育现任干部充分认识担任村干部的职责,学会驾驭工作局势,做到善于调节各种矛盾,沟通关系,形成合力,把能否处理好新老干部关系摆到班子团结、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做到对卸任干部不排挤,更不报复,“谋事不谋人”,团结大多数,凝聚力量加快发展。要教育卸任干部正确认识退出村干部行列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需要,是保持村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生机的需要,是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要抛弃个人恩怨,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现任干部,认准身分不摆辈分,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全力支持现任干部的工作,与现任干部一起共谋发展。同时,要做好沟通工作。现任干部要积极主动与卸任干部进行个别谈心,加强现任干部与卸任干部的思想交流;上级党委政府要对卸任干部进行跟踪调查了解,遇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通、引导和教育,做细思想工作;要加强卸任干部之间的沟通,让卸任干部之间互相交流。

3、把握适度性,落实卸任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一是健全卸任干部学习制度。由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卸任干部学习上级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提高卸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建立和完善交心谈话制度。乡党委和村支部要经常召开卸任干部座谈会,与他们谈话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听取他们的呼声和建议。三是建立定期通报工作制度。乡、村两级要向卸任干部定期通报工作情况,让卸任干部了解乡、村的工作动态,领会乡、村的工作意图。四是建立卸任干部的走访慰问制度。逢年过节,乡镇干部和村现任干部要到卸任干部家中走访慰问,并切实帮助卸任干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把握长效性,努力发挥卸任干部的作用。一是发挥卸任干部在村务决策中的参谋作用。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卸任干部参与重大村务工作机制。在决策前,要认真听取卸任干部的意见建议,接受卸任干部的咨询;在决策中,要吸收卸任干部代表参与,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合法程序,让其担任村民代表进入决策圈。二是发挥卸任干部在村务运行中的监督作用。卸任干部大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村里有一定的影响力,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其非权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因势引导,用其所长,让他们参与对村务运行情况和干部行为的监督,保证村务的健康运行,保证现任干部行为规范化。三是发挥卸任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作用。要制订优惠政策,提供便利服务,鼓励他们领办企业,争取项目,带头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帮富带富,为全面建设小康,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继续发挥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