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
时间:2022-02-26 02:35:00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纲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顺应“两个趋向”,明确提出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严重阻碍和谐新野的建设进程。我们必须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到重要战略位置,进一步确立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各项事业建设,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和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转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农村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解决农村问题的又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其实质是对城乡、工农关系的再调整,是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核心是通过积极稳妥地农村综合改革,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实现农村大发展,面貌大改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通过工农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我们既要从“三农”本身寻找思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治本之策;既要着眼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走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形成城乡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当前,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进入了关键时期。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7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农民收入增势良好,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农民群众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与时俱增。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和各项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新野基本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良好条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促进县域和谐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生产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城乡统筹,突出发展,选好载体,务求实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到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以上,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6%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60%以上的村达到省级卫生标准;85%以上的村道路达到国标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3‰以内;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60%以上的村达到文明村标准;100%的村达到“民主法治村”建设标准。公共服务条件有较大改善,村容明显改观,乡风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根据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不搞一刀切。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突出发展生产主题,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又要加大对农村投入支持、宣传教育、管理服务的力度,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示范引路、分步实施。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扎实有效。
——坚持依靠群众、政府主导。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群众为主体,开展民主协商,不搞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同时,要发挥好政府规划、指导职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扶持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严格标准,又切实可行,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
8、发展新经济。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调优结构,调出特色,调高品质。要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带基地、专业合作社带基地、农民经纪人带基地的模式,着力抓好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主要建成棉纺织产业带、精细蔬菜产业带、春瓜秋菜产业带、皮杂肉牛产业带和花生产业带。把新野建成全国棉纺织基地县、全国优质蔬菜基地县、全国皮埃蒙特优质肉牛基地县。二是以工业理念抓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工农互动,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尽快催生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加工和销售龙头组织。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认证认定体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科技长入农业步伐。实施品牌战略,打响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省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和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品牌,努力提升“宛绿”蔬菜、“十二黑”皮杂肉牛、“银鹏”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知名度。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发展合作经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温室大棚、养殖场院、林权林木等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的投资热情。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世行三期项目、土地整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生态农业,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农机与气象事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以合同、订单和利益联结的方式,与农户搞好对接;实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与农户实行社员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对农户开展各种服务。到2008年,组建乡镇专业协会26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50个,新发展经纪人2.5万人。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农村生态安全。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形成农民家庭内部物质和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三料”(肥料、燃料、饲料),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以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为契机,切实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村镇绿化,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环水林、环路林,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9、培养新农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坚持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四位一体”,全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
一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县乡两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工作;制订农民培训计划,定期举办专家讲座,进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农民学校、科技示范园、广播电视等载体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每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到2008年,使全县基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民都掌握2门以上说用技术。二是搞好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中心,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进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提升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三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制意识。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要引导农民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表达个人意愿和利益诉求,使农民既讲权利,又尽义务;既讲民主,又守法纪;既讲自由,又遵程序。要强化村民自治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四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新风尚。深化农村“三学三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争创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新村、信用户、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倡树文明新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远离封建迷信,提高卫生意识,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0、建设新生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重点解决农村“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等现实问题,使农村居民普遍享受到全面建设新农村所带来的成果。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巩固“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加强人口和计生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满足农村居民物质生活需要。大力发展城乡连锁经营,发展农村专业市场、连锁店等多种形式的商贸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各乡镇都要引进、发展一个“百货”量贩,满足集镇和农村居民多样化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馆。着力挖掘发展猴戏、唢呐等传统农村特色文化,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生活、格调清新健康、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房,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并做到人畜分居。做好村庄和集镇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建成城市新型社区;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拆除村内村外废弃不用的破棚烂院,按照“一户一宅”的规定整治“空心房”、“空心村”;对生活环境差的村庄实行整体改造,在条件较好的村进行农民社区新村建设;通过综合整治,使农村达到“五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农村“五通”目标,即:通油路,通自来水,通输电网,通公交车,通信息网(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11、创建新机制。进一步探索创新基层管理机制,不断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以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改进作风,加强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村级管理民主化程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推进民主管理示范,保障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保障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建立村务民主议事会,保障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制订并落实《村民自治章程》,保障群众的民主管理权;抓好村务公开,保障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健全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实行支部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加强对村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1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县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
13、做好规划部署,扎实稳步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制定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制定规划既与全县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又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扎实稳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年,集中培育20个县级示范村,各乡镇抓好1—3个乡级示范村,逐步探索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样板;第二年,争取30%的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到2008年力争60%的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14、加大政府投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保证新增财力和支出向农村倾斜。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等项资金相对集中捆绑使用,整合力量,支援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国家、省、市加大农村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项目库,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编制、申报工作。各涉农部门每年都要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资金。县直各职能部门都要对口包扶一个县级或乡级示范村,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资金扶持,投向新农村建设。县内金融机构要创新经营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县政府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基金”,用于与上级政策性资金配套,对按照规划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实行以奖代补的专项扶持。
15、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要坚持群众工作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意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要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应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施,吸引农民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建设。对于村内道路、村内排水沟渠、公共厕所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政府以补助建设物资为主,或者实行“以奖代补”、“以工代赈”,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6、优化创建载体,形成强大合力。要大力实施“强村工程”,以“三帮一创”(帮班子建设、帮设施建设、帮项目建设、创建文明新村)为抓手,通过抓工业带农业,抓龙头带基地,抓协会带农户,抓集镇带新村,抓文明带新风,着力打造“产业特色化、新村城镇化、支部双强化、管理民主化、乡风文明化”的文明新村;要以文明新村创建为龙头,深入开展“三学三争”、公民道德进万家和创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居民创评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要切实抓好“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巩固深化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成果,促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
17、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各种力量,完善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 上一篇:乡镇文明新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 下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