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生态之旅见习报告
时间:2022-03-30 09:44:00
导语:城市绿色生态之旅见习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月日,继上次的实习,我们在李迪华老师的带领下又进行了一次实习。早晨7:30分左右从北大东门出发,先参观蟹岛度假村,返回城区参观北海团城、景山公园、天坛和永定门公园。下午5:00在北大东门结束实习。和上次的实习内容一样,本次实习的路线也是安排在市内,通过参观蟹岛、团城等地点学习和理解生态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实习的路线和安排来看,这次实习的内容更加深入,不但有城市生态学的实际案例,更包含了让我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依然采用了访谈+观察的方式,参观了蟹岛、团城等地。在这篇实习报告中,我想以蟹岛为重点,着重分析生态学理念的应用和意义。
1.蟹岛生态度假村——绿色生态的应用
蟹岛之行是本次实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蟹岛生态度假村虽然是生态旅游区,而且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光顾,但是蟹岛所采取的绿色“零排放”经营模式成功的解决了游客每天所抛弃的废物、排泄物等。蟹岛的绿色模式是我们当前相当有研究意义的。蟹岛何以成为绿色生态农业教育基地,它的绿色生态农业有何特点,为何蟹岛可以得到经济和生态的双丰收?
1.蟹岛绿色生态农庄概况
蟹岛绿色农庄位于XX市XX区金盏乡机场辅路中段南侧,距首都国际机场7公里。蟹岛园区占地面积3000多亩。其中90%的土地为有机生态农业种养区,10%的土地为度假村服务区。蟹岛以“生态、环保、可持续”为经营理念,以生态农业为轴心,依据生物链原理,把园区中的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微生物工程、再生能源、水资源利用、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住宿、旅游会议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资源的循环闭系统,整个蟹岛实现了作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成为一个环保、高效、和谐的经济生态园区。北京蟹岛有机生态园区和内蒙蟹岛有机农场为市场提供健康、安全、优质的有机食品,蟹岛度农庄成为北京旅游度假和会议的好去处。
蟹岛以“回归大自然”式的生态旅游环境和独特的“村容”、“村貌”、“前店后园”的村庄特色,把现代、舒适的度假酒店置于绿树成荫、稻麦飘香、六畜成群、蟹肥鱼跃的田园风光之中,使农业生产与酒店经营、都市文明与乡土感受、开发受益与生态保护都在自然的生物链结构中循环运转和持续发展。
2.绿色生态农庄的运行
我们国家早就开始提倡使用沼气,可是真正把沼气的应用落到实处的却还是不多。而敢于“吃螃蟹”的蟹岛生态度假村却做到了,而且做的相当优秀。蟹岛的能源系统即由沼气系统构建而成。
在蟹岛区内,无污水、无烟尘、无垃圾、无农药、无化肥,而这一切源于蟹岛的能量来源。太阳能采集和沼气生产是蟹岛资源利用循环体系的核心。用来制造沼气的材料,是“蟹岛”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人粪尿和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这些材料经过发酵、分解,产出沼气,沼气又用来作燃料和发电的能源;而沼液和沼渣,则是高效、无菌、无害的农田肥料。以污水处理为核心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蟹岛”模式又一大特点。“蟹岛”的用水,取之于两眼地热井。地下热水汲出后,先供给游泳池和客房,然后再流向温室大棚、蟹宫、沼气池,最后流进鱼塘;每天产生的15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则通过2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达到无害化,用于灌溉、养鱼。灌溉水和鱼塘水又可回渗地下,节约了水资源,又保护了环境,同时给“蟹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有的这些造就了一个年接待游客上百万、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却没有向园外排放一升污水和一公斤垃圾的蟹岛生态度假村。
3.循环经济模式
整个蟹岛农庄内建有沼气站、污水处理厂、太阳能泵站和环保生物净化湿地,这一系列设施形成了整个园区物质循环的核心。同时,作为度假村,蟹岛却并不局限于旅游,而是发展多种产业,成立了蟹岛种植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总占地面积2700亩,包括大田种植区、蔬菜种植区、苗木花卉种植区、水产养殖区和后勤保障区六个部分,形成了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循环系统。这一循环系统也为其实现循环经济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在这些设施和产业的基础上,蟹岛以废物资源化和能量利用最大化为指导思想,真正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进一步保证了其循环经济模式的实现。
2.团城——古人的智慧
这是元朝所建的占地4500平方米的练兵之处。整个团城内没有任何的灌溉系统,所有的植物却生长得很好。原因是如下图所示的深水口和所有梯形的砖,这些砖上大下小,下面便是涵道系统。这样相当于在下面修建了一个小水库,把雨水储存起来,以供给植被的需要。据老师的讲解,团城的最大出水量是4037立方米,而北京平均年降水量为640毫米,再乘以团城的占地面积,其乘积小于团城储水量。完全可以说落在团城得每一滴雨都没有浪费掉。对于北京这样的缺水城市来讲,这样的系统无形中节约了多少水资源。同时可以发现在团城上所有的树木都是松树、柏树这样的耐旱植物,这样更能够实现无需浇灌植物就可以生长得很好的目的。团城上树龄过百,受到保护的树还有很多,这些树尽管都是耐寒植物,但要在这样一个面积仅6000平方米的小围城里生存如此之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团城的渗水设计:
(1)、独特的地砖设计
团城里的地砖,有很独特的形状,它不像普通地砖那么方方正正,而是呈倒梯形。把这些倒梯形的砖排列起来,砖与砖之间便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通道。这个通道既便于透气,又便于渗水。不仅如此,砖与砖之间的缝隙也没有抹灰浆,这样做也能让雨水更好地下渗。另外,砖下面的衬砌材料,又松又软,形成一层具有强大吸水力的吸水层。
(2)、无满泄水口
团城不同于故宫、天坛等古建筑,在环绕它的长城墙上,竟没一个满泄水口。这种设计有助于雨水的保持和积蓄。
(3)、c字型集雨涵洞
在团城的地下有一个c字型的集雨涵洞。此洞呈拱形,高约1米多,宽有六七十厘米,洞壁由青砖砌成,地面上淤委长着一层厚厚的黑土,黑土下面是同样由青砖砌成的洞底。
(4)、入水井口
团城共有9个入水井口,呈椭圆环走向排列,每个井口均与地下涵洞相通,整个函洞走向呈“c”字形。
(5)、团城排洪蓄水全过程
从以上巧妙的设计,得出团城排洪蓄水的全过程:每当大雨或暴雨来临时,一部分雨水透过地砖下渗,另一部分雨水就顺着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暗河,使植物在多水时不致积水烂根,在天旱时不致缺水干枯。
2.关于团城的思考
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半干旱地区,眼下北京城区只有30%是渗水的绿地,另外70%的地面被建筑物、道路及广场所覆盖,这些“硬铺装”好比一层厚厚的防水服,使地下很难得到水补给。在城市一场降雨之后,“硬铺装”的地面90%的雨水形成径流白白流走,10%被蒸发,这是十分可惜的。在解决水紧缺的问题上光靠节约用水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进行水再生才是良策,而进行水再生的主要的也是最好的对象便是雨水。将雨水储存起来是一个有着很大潜力的工程,而在这个工程的实施工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团城这个储水系统。有的时候我们就是由于设施过于先进而迷失了自己,团城这个储水系统并没有过多的人力投资,跟多地是依靠自然,在规划中我们要多以历史为鉴,不能盲目的前行。
3景山公园、天坛
景山公园占地面积23公顷,远不及天坛公园的273公顷的广大土地。景山虽小,但却以高度浓缩的景致和活泼的气氛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天坛虽大,但反而没有前者的热闹气氛。同为公共游憩空间,二者的定位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绿地规划来看。总的来说,景山公园内的植被生长情况较好。尽管也经历了“改造运动”,园内山体的东坡和南坡的向阳地带已自然演替出大量荆条,同时侧柏、白皮松、以及百年的酸枣等生长也很好,另外我观察到的植物还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月季、黄刺玫、牡丹、芍药、秋海棠、连翘、油松、枸杞、五角枫、山桃、黄卢、银杏、槐树等,其中发现了几株较大的白皮松,说明至少对白皮松等木本植物的保护比较好。
相对而言,天坛公园的植被情况则不容乐观。公园北端大面积的草坪栽种了早熟禾。这种草返青较早,但是不耐热、不耐踩、需水量大。过多的水对油松造成了危害,禁止游人踩踏则间接导致了公园南端大部分自然草地负担过重,草坪的人工维护也使其陷入了环境多样性减少的恶性循环中。相比高度人工绿化的北园和自然野趣的南端,游人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结:
这次实习无论是每一站的见闻,还是路上的景观都很让我有感触。我们应该真正地开始关心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喜乐。也应该真正的开始斟酌我们考虑问题的方法和我们应该付出的行动。
- 上一篇:社区残疾人最新工作思路
- 下一篇:谈论我国农地流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