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局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时间:2022-12-14 04:44:42
导语:市气象局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今年汛期主要天气气候特征
雨量情况:今年主汛期(5-9月)我市降雨量792.5毫米,较常年(676.9毫米)偏多17%。
气温情况:5-9月平均气温25.9℃,比常年同期(25.5℃)偏高0.4 ℃。
日照情况:5-9月日照时数811.6小时,较常年同期(913.5小时)偏少11%。
梅雨情况:我市地处江淮之间,2021年6月10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长度31天,入梅时间偏早,出梅时间接近常年,梅雨期偏长,梅雨强度接近常年。梅雨量234.6毫米,梅雨量与常年( 236.3毫米左右)持平,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7月4日,为48.4毫米。
1. 决策服务情况
汛期共向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组织部、市应急管理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安等部门发送《气象信息专报》53期,森林防火专报11期,《重要气象信息专报》3期。通过省突平台、应急联动群、防汛抗旱群、社会综合治理群等途径及时将天气实况和天气趋势发送给市、乡镇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科学指导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参考。
2.预报预警信息情况
汛期共预警信号86次,具体为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25次,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3次,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1次,大风蓝色预警信号16次,暴雨蓝色预警信号7次,暴雨黄色预警信号7次,雷电黄色预警12次,台风蓝色预警信号5次,大雾黄色预警8次,大雾橙色预警2次。未出现预警信号错发、漏发、迟发的情况。
3.重大气象灾害及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服务情况
启动3次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分别为7月1日-9日,相应市局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7月16日-19日响应市局重大气象灾害(大风)Ⅳ级和(暴雨)Ⅲ级应急响应,8月23日-25日响应市局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命令。响应期间加强应急值守,局领导带班,业务和应急值守人员在岗在位,收看全国、全省天气会商,及时请市台指导,全力做好灾害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工作;局领导多次向地方部门汇报天气情况,并带队赶赴灾害现场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加强与市应急、水务、自规、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与气象信息员的工作联动,发挥信息员在信息传播和反馈中的作用。
4.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情况
为农服务:共制作农业气象周报、旬报、月报及专题服务材料50期,着力做好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播等重要农事季节的气象服务,加强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通过多渠道为新型农业主体开展“直通式”服务;加强与涉农部门联动,准确了解农业生产进度、病虫害发生发展、农业旱情、服务需求等,联合市植保站2期《植物病虫害情报》;组织业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苗情、墒情,将服务材料、农事建议送到农户手中,做好为农气象服务。
5.公众服务情况
气象服务短信382条,通过省突平台累计发送人次110万,接受地方电视、广播、报刊媒体采访5次,拓展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及气象科普渠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通过两微535条气象资讯,两微粉丝数量合计达9.8万人;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为中、高考等提供全程精细化服务;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围绕“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普活动周”等举办科普开放日,开展科普宣传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汛期共开展气象科普活动6次,接待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等公众参观1000余人次,发放科普图册20余种,2000余份。
6.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推动部门协作,多次与应急管理局、森林防火指挥部等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共同举办了市2021年气象信息员培训会;极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工作;联合应急管理局建设应急广播系统。
7.汛期服务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汛期气象服务积极主动,在应急响应期间为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公众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获得市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主要经验
1.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学习。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学习,深入掌握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夯实理论基础;积极参加全国预报员队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主题实践活动,听取技术交流会;学习典型灾害示例,增强业务人员预报服务能力和水平。
2.强化部门联动机制,与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合作,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发挥多部门合力,推动全市气象灾害应急能力的提升。
四、存在问题
1.我局气象服务敏感性与经济飞速发展条件下社会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之间,仍存在一些差距。
2.气象装备保障力量不足,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未来我局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立足气象服务需求,提高精细化预报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要重点突出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等高影响天气的综合分析,加强与地方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服务建议措施的指导性、实用性,突出体现气象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队伍建设,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防汛抗灾保驾护航。
- 上一篇:机关事务管理中心2021安全保卫工作总结
- 下一篇:高中数学阅读与思考栏目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