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大力发展锥栗产业小结
时间:2022-08-15 09:07:00
导语:市区大力发展锥栗产业小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基本情况
围绕发展壮大锥栗这一传统主导产业,近二十多年来。坚持依照“适度规模、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深化加工、打造品牌”总体思路,以建设高产优质生态栗园为目标,以政策调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四动”为手段,以改种、改树、改土、改路、改水、改革病虫害防治方法“六改”为基本措施,不时推动锥栗产业的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至目前为止,共发展锥栗面积12.8万亩,占建市42万亩的26.7%占全山地面积的33.1%2010年产量达9300吨,创产值10231万元,仅锥栗产业一项全人均纯收入489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1.89%其中锥栗种植环节385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8%锥栗流通销售环节10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12%锥栗产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小锥栗里做出了大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锥栗面积、产量、种苗培育、科技栽培和管理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源香”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被誉为“中国锥栗之”锥栗产业成为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绿色、特色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立一项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致富路子。
全总面积299.2平方公里,地处建、政和、屏南三县(市)交界处。山地面积38.7万亩,耕地面积2.7万亩,辖14个村(场)6639户、23198人口。平均海拔500米,一个典型的高山区。
二、发展历程
锥栗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经历了一个从摸索到实践,从分散经营到有序开发,从低层次低水平管理到高产优质高效,从单纯的农产品到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规模兴榛阶段(87年—-92年)。其主要标志是:从零星种植到有组织、上规模的种植和开发,以及对原有锥栗林进行逐步的低产改造。
锥栗(俗称榛子)是我当地的土树种,栽培历史悠久。1991年以前,粗放经营,习惯于刀耕火种方式,致使锥栗产量甚低,效益不高,优势的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全只有锥栗面积2.23万亩,年产果量只有20万公斤左右,平均亩产量8.97公斤。92年,党委和政府经过大量的市场观察和资料分析,对锥栗产业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果断地做出了“科技兴榛、以榛兴”的发展战略决策。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1992年“万亩锥栗低产改造”项目在省上立项,被省林业厅、省科委列为“星火计划”项目之一,确定了由政府、建市林委和福建林学院共同承担项目的组织实施,其目标是:一方面用7-8年时间对全现有万余亩锥栗进行低产改造,使产量和产值达到高产高效标准;另一方面力争每年以4000亩的面积递增,使锥栗的收入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30%。在实施科技兴榛发展战略过程中,原温洋村支书陆德强带头种下了78亩锥栗,支委吴天婢、张其兴也分别种下了40多亩锥栗,通过精心栽培管理,经济效益连年上翻,成了锥栗产业开发的带头人,为村民发展锥栗有效地作出了示范,从而拉开了锥栗产业大开发序幕,带动农民从零散种植到有组织、有步骤、有规划的开发发展。
第二阶段:科技兴榛阶段(92年-96年)。其主要标志是:锥栗种植管理水平逐步提高,锥栗低改、病虫害防治和种质资源的科研项目硕果累累。
随着锥栗产业规模的扩大,我在推进锥栗产业由低层次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进程中,通过组建机构,建立队伍,加大科技导入产业的力度。与林学院建立友好协作关系,聘请12位专家学者为科技顾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上科技课、送科技书籍下、赶科技大集等形式,提高榛农科技素质。全先后培养了300多名锥栗种植技术骨干,立了6个科技示范基地,全面推广品种改良,矮化密植,扩穴改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在温洋村建立了以白露子、麦塞子、黄榛、油榛、乌壳长芒等优良品种为主的110亩高标准锥栗优良品种采穗圃。在全开展了“科技创基地、基地育典型、典型带农户”的科技带创活动,有效地把科技、基地、农户联结在一起,实现苗木、嫁接、科技指导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全锥栗管理上规模上水平,实现了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科技化。96年,《锥栗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万亩低产改造》、《锥栗主要病虫害防治研究》三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种质资源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同时,《锥栗丰产栽培研究》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锥栗的开发技术已被省林业厅列为全省14项林业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第三阶段:效益兴榛阶段(96年-2006年)。其主要标志是:优化结构,优化品种,开拓市场,深化加工。
锥栗产业在实现规模化发展后,历届党委、政府把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拓宽流通渠道,培植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多层次转化增值,作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点来抓,防止“果贱伤农”、“卖难”等问题。在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市场环境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培育流通大户、中介组织等专业营销队伍,开展购销、储藏、加工业务。在、浙江、广东等地设立了驻外“窗口”,与十六铺等专业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1997年在建建立了储量达4吨的首座锥栗冷藏保鲜库,进行锥栗冷藏保鲜的尝试,并迅速带动了冷藏保鲜业的发展,当年冷藏保鲜率达95%,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引进了福建天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福建建天香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进行锥栗保鲜加工,为锥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新的空间,赢得了新的机遇。
第四阶段:生态品牌兴榛阶段(2006年至今)。其主要标志是:以“四动”为手段,“六改”为基本措施,扎实开展生态栗园建设,全力推进锥栗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建锥栗品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策引导,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锥栗产业。随着锥栗产业的发展壮大,锥栗山场的规模开发,土壤肥力下降、山地水土流失等栗园生态矛盾开始显现。为此,我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提出了“适度规模,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改善生态,搞活流通,深化加工,提高效益”发展思路,全力开展生态栗园建设。一是对全锥栗林和尚未开发的山地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当控制种植规模。对于坡度35度以上和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地禁止开发种植;对立地条件差,效益低的栗园引导套种土阔叶林、杉松林,杨梅等常绿经济林以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坡度缓、土层厚、地力肥沃、立地条件好的一二重山锥栗园,大力实施改低创高开发,建设生态型栗园。新增采伐迹地禁止开发种植锥栗,引导营造涵养林。力争全优质高效锥栗林面积控制在8万亩,人均4亩。二是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林农吃下定心丸。积极引导林农在户与户的地块之间套种隔离林带,在山顶营造保持水土的戴帽林,山脊营造隔离带阔叶林等,优化栗园小生态环境。三是对锥栗
产业的发展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扶持,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推进锥栗改低创高。政府协调落实技术培训、示范园建设资金投入和锥栗低改小额信贷资金的投放。几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持资金500多万元,每年发放小额信贷800多万元,形成党委、政府政策调动,部门齐抓共管格局,形成合力,加速推进生态栗园建设。
(二)科技推动,扎扎实实开展生态栗园建设。开展生态栗园建设,科技是关键。我们坚持以锥栗低产林改造为中心,以锥栗高产栽培为重点,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改善栗园地力条件与生态环境,提高单产、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全面实施以生态栗园建设为内容“六改工程”。一是改种(品种改良)。对低劣品质栗树进行高位嫁接或截枝换种,力求早、中、晚品种达3:3:4的比例,提高产量及果品质量,增加亩经济效益。二是改土(土壤改良)。推小平台,进行扩穴、垦复,果园种草压草,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涵养水土,提高地力,使锥栗根系深扎,增强树势,提高产量。三是改树(整形修剪)。通过整形修剪,形成“三叉六臂十二枝头”树型,使栗树矮化开心、通风、透光,增加栗果产量,提高品质。四是改路(修通机耕路)。要求一、二重山所有锥栗林修通机耕路,使有机肥上山成为现实,方便管理,减轻劳动强度。五是改水(修建蓄水池)。依托小流域治理,根据山场立地条件,实行山顶、山脊绿化,涵养水分,并修建山地蓄水池。有条件的架设输水管道,建立滴灌系统,构筑“山地”水利,增强防旱抗旱能力。六是改善生态环境。(1)要求山顶营造阔叶林,林间不宜种锥栗的地方适当留种阔叶树,以涵林水土。林间套种杨梅等,保持生物链,寄养天敌,为以虫治虫创造空间。尽量保留良性益草,推广锥栗林套种牧草,形成山上种锥栗,栗树下养殖草食性动物的格局,形成有益生态的良性循环。(2)要求做到科学防治病虫,特别是冬季清园和主干涂白,清园尽量做到清除修剪后的病虫枝、枯枝及虫卵寄生的树枝等集中烧毁;把落叶、落果、刺苞加少量的石灰埋入土壤中,消灭越冬病虫源,减轻来年的病虫危害。增施有机肥,使根系深扎,树体强壮,从而增强抗病能力。(3)扎实开展村庄涵养林建设,在全中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组织全干部职工深入各村配合村两委分片包干,入村入户宣传植树造林优惠政策,宣传植树造林既是造福子孙、改善生态环境,又是具有很大经济效益的多赢举措。要求各村在环村周围栽种生态公益林50——100亩以上。对于农户经营种植面积过大,个人家庭无力经营、粗放管理、效益低下的,引导他们逐年把坡度大、立地条件差的山场、和管理不便的边远锥栗山场地块退榛还林。积极争取项目完成总投资200万元桃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扎实开展锥栗林区小流域治理。
(三)示范带动,实施锥栗可持续发展战略。锥栗作为名、特、优产品,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一定要以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为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着手推进绿色生态栗园示范建设,才是锥栗产业发展的首选途径。一是建立农户示范片。全每个干部职工、村两委、村民小组长都要建立至少5亩的科技示范片,示范片要求要全面完成“六改”,朝建立高产优质生态栗园的方向建设。二是建立级示范基地。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山地水利项目、水土保持项目等导入锥栗山场,先后完成投入127万元建立了农业综合开发省优势农产品高优锥栗示范基地4300亩;投入200万元桃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目前还在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保护地工程、科技推广工程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实施让栗农看到开展生态栗园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效,尝到实实在在甜头。多年来,全建立、村、组干部示范片335片、7368亩,其中:197名村组干部在自家山场建立示范片193片、2665亩,105名干部与栗农结对子,建立示范片105片、1138亩,机关各站、办、所及各村(场)集体林示范片37片、3565亩。形成了村村有示范片,干部人人有示范点,户户栗农都能得到示范引导的格局。
(四)服务促动,全心全意促进栗农增收。种植锥栗面广、量多,必须运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把锥栗改低创高生态栗园建设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强化服务,做到科技推动、服务促动,为栗农增产增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先后成立锥栗工作站、锥栗开发办、生态栗园建设领导小组等领导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丰产栽培技术培训。在全上下大力开展锥栗低产林改造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与农林大学建立科技友好协作关系的优势,经常聘请农大学的专家教授,建、南平专家前来授课,把最新的科技管理知识送到村头、山头,让栗农对新的科技知识早知早会。立足科特派工作站,组织科技人员,每年依据农时到各村(场)巡回开展3期的锥栗栽培技术培训,编写农事月历分发给农户。发挥党员电教阵地作用,把锥栗改低创高科教片与党员电教片一起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去年以来全举办锥栗培训班21场次,14个村(场)38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每个村都有技术员驻点,每个村民小组都有村技术骨干帮扶,锥栗丰产栽培技术融入千家万户。二是引导锥栗改低创高。目前,我锥栗主要以中熟品种为主,大部分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成熟上市,而此时正逢全国板栗大量上市期,受板栗冲击,市场价格低。而锥栗早熟品种处暑红,8月底9月初便可成熟上市,价格高,产地收购价在10元/公斤以上。油榛属锥栗的晚熟品种,色泽光亮,品质优良,受市场欢迎,且耐贮藏保鲜,价格回升较大,丰产性能好,经济效益高。为了提高锥栗市场竞争力和单产水平,帮助栗农克服舍不得改的思想,我积极引导广大栗农立足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对中熟品种中的低劣品种进行重新换种嫁接,低海拔产区提倡发展处署红、白露仔等早熟品种,中高海拔产区大力发展油榛等晚熟优良品种。通过5年努力,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为30%、30%、40%。如年,全锥栗亩产量已由低改前的8.92公斤提高到最高产200.75公斤,一般栗农年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左右,年人均收入超万元的有100余户,收入超3万元的有50余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了锥栗产业由数量型、产量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型转变。三是构建锥栗特色购销市场。每年锥栗开发办、统计站、科特派工作站等相关部门在锥栗下山前都会对各村锥栗产量进行预测,里及时将锥栗生产情况告之流通大户和冷库业主,帮助预测产量和分析产业发展态势。利用已开通的建锥栗网,把网络信息及时传递给栗农,指导栗农民科学发展锥栗产业。对新建冷库业主,村里给予协调用地和优先安排用地,土地所、村建站给予按最低基淮地价办证和全程办证服务。协调金融部门对新建冷库业主给予小额贷款扶持;电力部门给予新增电力容量和变压器开户及安装优惠。目前,全己建有各类冷藏保鲜冰库30多家,总库容达6300多立方米,改变了以往只能现购现销的被动状态,提高了锥栗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呈现出锥栗收购价高于周边镇每公斤0.4—0.6元的态势,吸引了周边县到我交易。培育出首家规模龙头企业一一建市恒源食品有限公司,年保鲜加工锥栗达1000吨。四是搭好锥栗产业发展的流通平台。大力发展锥栗专业合作组织,以锥栗流通协会和锥
栗开发办为纽带,架起榛农科技兴榛和连接市场桥梁。全己形成了一级市场负责在村投标收榛,二级市场负责在冰库收购、分级、打冷;三级市场负责外运销售的一条龙流通网络。同时,利用建锥栗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评为“地理标志产品”的成果,在全统一印制包装袋和质量标准,打响建锥栗品牌。目前,全己组建90多支拥有3500多人的流通队伍和农民经纪人,活跃在等全国大中城市从事季节性流通,年购销农副产品量达1.1万吨以上。同时,积极引导锥栗流通大户和保鲜大户转向锥栗生产加工,动员原在俄罗斯等经商人员,利用手中闲资回投资兴业,兴办锥栗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规模工业企业恒源食品有限公司,引导其新上锥栗加工项目;扶持“源亮”牌锥栗加工企业做大,打响品牌。项目办继续做好锥栗加工新技术、新工艺、产品开发情况收集,建立锥栗加工项目库,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
三、几点体会
运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选准强项,政策扶持,是锥栗产业化发展的前提。锥栗产业的发展从战略决策的提出,到具体的组织实施都是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在起着引导作用,从而保证了产业的发展有目标、有阶段、有重点,农民生产“有章可循”。
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提高素质,科农携手,是实现锥栗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科技第一生产力在锥栗产业从低产改造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事实证明,谁先掌握并应用了科技,谁就能更快地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科技示范户吴丰福、张庭保等,通过科技管理,亩产量达到295公斤,最高产一株达40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闽北锥王”;温洋村23名党员通过培训个个都是技术能手,有16人被古田、三明、屏南、闽候等地聘为技术员,发挥了科技的示范辐射作用。
摸准市场老大和顾客上帝的“胃口”,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深化加工,互补开发,是延伸锥栗产业增值链的保证。锥栗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瞄准市场,先人一步发展,从而抢占了市场先头,得益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开拓了市场空间,健全了流通体系,从而保证产品能够卖得出去,卖得个好价钱;得益于依托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深化加工,互补开发,从而提高了锥栗产品商品率、转化率、附加值。如原始的“土榛子”虽然味道甜美、营养价值高,但个子小,外观不漂亮,难以找到销路,我们及时对原始榛树进行了高位嫁接,使其产出的锥栗外形更美观、营养更丰富,更适宜于加工生产,得到了顾客青睐,拓宽了销售渠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发展锥栗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锥栗产业历经规模兴榛、科技兴榛、效益兴榛、生态品牌兴榛的四个发展阶段充分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