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时间:2022-03-03 03:22:00
导语: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三农”工作方针,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市综合实力强、工业经济强、镇村实力强等优势,遵循“农民乐意、企业愿意、政府满意”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创新实践、顺势而为,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9650元,同比增长13%以上。
(一)引导工商资本直接投资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引导“三资”开发建设规模化、特色化、高效化农业。20*年以来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累计达23.24亿元,其中工商资本10.43亿元、民间资本7.48亿元、外商资本5.33亿元。今年“三资”投入达6.37亿元。全市农业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54.6%。一是引导企业集团发展规模农业。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鼓励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投资建设规模农业。江苏阳光集团投资4亿多元,建成2万余亩的阳光生态农林园、澄丰生态农林园、绮山生态园,成为全国最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和江苏省林业产业十强企业。华西集团规划投资5.5亿元,建设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完成投资2亿多元,初步建成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和园艺展示中心。
目前全市已有10多家大企业进军农业领域,兴办农业项目。二是吸纳民间资本建设特色农业。发挥大企业集团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特色农业,已有40多家中小企业兴办农业项目,全市已建、在建的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项目有90多个。“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全市已建成4个专业特色镇、100多个专业特色村、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面积超千亩或产值超千万元的种养生产基地,涌现出江苏大娘食品生产基地、璜土果品基地、申港江鲜养殖基地、邓阳蔬菜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园区。三是引进外商资本创办高效农业。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资高效农业。台资XX巧集园艺和日资未来青叶农园生产的蝴蝶兰、食用蔬菜等全部销往美、日等市场。总投资分别为2998万美元、700万美元的XX真仁堂药业和协和食品去年均已达标投产。
“三资”大规模直接投资开发农业,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推动了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维护和发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导入工业理念创办经营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用现代工业的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转型。一是推进市场农业建设。以主导产业、优势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经纪人队伍,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搭建一头联农户、一头通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目前,全市拥有无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共带动农户1.8万户,农民从“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中获得产品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获得劳务收入7000多万元。
全市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8家,经纪人队伍达2000多人,带动合作组织成员和周边农户增收1.8亿元。二是推进科技农业建设。坚持资本和科技相结合,切实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阳光农林生态公司现已建成高科技育苗中心、组培中心、全光照扦插育苗基地,拥有7个专利产品,并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九州果业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新品种,基地高科技创制中心已经启动建设。申港江鲜养殖基地已相继攻克了河豚、鲥鱼、刀鱼人工繁育技术。三是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全市已制定各类农产品生产标准71个,拥有“璜土”“澄禾”、“游圣”、“霞客”、“母亲缘”等涉农注册商标200多件,2个农产品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15个农产品被评为无锡市名牌农产品。建成无公害农产品45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16.67万亩。有14家企业的3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绿色食品生产面积21.86万亩。
(三)推动村企挂钩联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实施以富带穷、以强扶弱,推动村企发展联动、利益互动、合作共赢。一是村企联动。发挥骨干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利用村的土地、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组织村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努力促进发展共谋、文明共建、成果共享。目前全市265个村均实行了村企“联姻”。二是强弱联合。大力推广华西“一分五统”的创新经验,采取以富带穷、强弱联合等方式,组织工业强村帮扶经济薄弱村。全市先后有100个经济强村兼并联合了180多个经济一般村或薄弱村。三是上下联手。坚持推行结对帮扶制度,组织市机关部门、驻澄单位与60个经济薄弱村挂钩结对。全市第五轮36个薄弱村年内全部脱贫转化。创新扶持政策,启动市、镇两级出资建造标准厂房,帮助薄弱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鼓励优秀人才引领农村,增强发展活力。农村的发展既要有资本依托,更需要人才和科技支撑。一是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农村一线。发挥华西村、三房巷村、长江村等一批经济强村负责人村企“一肩挑”的示范作用,积极探索“能人治村”的新路子。近年来,先后选拔近200名优秀人才进入基层领导班子,全市有98个村书记由企业家担任。二是实施“三百工程”带领群众致富。大力培养农村勤劳致富的明白人、组织创业的带头人、共同富裕的领路人,深入实施“三百工程”,从今年开始化3年时间,把100个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00个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村党员,把100个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引导科技人才自主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和体制创新,鼓励优秀当家人和技术骨干在农村自主创业。孟淑花、朱建平、张亚平等一批科技人员带动本地农民,走出了一条农业创业新路。全市目前以科技入户、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引领或参与创业的科技人才超过1500人。
(五)利用工业化成果惠及农民,积极构建长效增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理念,积极探索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就业富民。坚持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不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20*年全市共新增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16000多人。二是创业富民。大力创办各类市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民营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创业平台。20*年全市共新增个体私营企业8900户,累计达到5.52万户,注册资金新增80亿元,达到380亿元。三是置业富民。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20*年全市新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70家,累计185家,农民成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东(社员)的人数达到178985人次,其中经济股份合作社股东94578人,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东成员涉及25743户、84407人,逐步实现农民增收向增强财富积累能力方向转变,全市农民资产性、转移性等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比重较2005提高了五个百分点左右,达到20%。四是保障富民。进一步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20*年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12万人,12万名老年农民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近22万人享受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六)发挥工业力量推进农村建设,创造农民美好家园。工业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体,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我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快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愿意、农民受益,加快推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目前已形成七种模式,即以城镇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园区开发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中心城区扩张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富村带穷村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老村为基础统一规划逐年改造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全市农民集中人口63.99万,集中居住率达54.69%。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实事抓起,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使城乡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三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村庄整理、环境整治、村容整洁为重点,积极实施全民绿化造林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家园、生态村庄、特色田园,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今年全市共组织近40个行政村(自然村)开展以“拆违章、清河道、穿新衣、披绿装、增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理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被基层干部群众誉为“99%的群众拥护、120%的人受益的民心工程”。
二、今后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一是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农业龙头企业还不强,农业园区特色还不明显,农业效益还有待提高;二是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彻底破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居环境还亟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村级经济缺少有效载体和发展空间,对薄弱村的“造血型”扶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城乡之间、贫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今后一个时期,市委、市政府将紧紧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XX”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和谐、创新、幸福、可持续”的发展主题,坚持以民生为本、以民富为纲、以民享为先、以民安为基、以民强为重,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事关全局的战略工作,重点是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上下功夫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推进农民就业、创业、置业,加快建立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重点要落实“三权”。一是保护企业职工劳动保障权。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使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与消费水平、物价指数、经济发展、企业效益挂起钩来;加大劳动执法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保覆盖范围。二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在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高效农业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建立土地流转费的合理增长机制,使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与全市农业综合效益的增长协调起来。
农村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需要占用集体土地的,要尽量采用租赁制并合理确定租金标准,逐年有所提高。三是尊重农民的自主发展权。搭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对农民依托第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农家乐”经营模式,给予政策扶持。继续加大“六放”政策落实力度,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房东经济”,引导和组织农民从单独创业向合伙创业、联合创业转变,多方位探求低成本创业之路。进一步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三大合作”组织建设。以产业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载体,组建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并把这两大合作结合起来,组建统一的村级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社,按股享受固定分红,集体资产按人量化,按股实现浮动分红。
(二)在推进提升工业反哺农业机制上下功夫
工业反哺农业关键是要建立起工业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不断丰富反哺模式,拓展反哺领域。充分发挥好、转化好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优势,不断丰富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率先探索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先进路径、鲜明特色和高效机制。大力推进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创新实践,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鼓励工商资本直接投资农业,实现工农要素相互渗透,把工业理念传递给农民,在工农互动中培育新型农业企业,尽快实现和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鼓励组织富裕村兼并薄弱村,以富带穷、以强扶弱、共同富裕。鼓励骨干企业帮扶薄弱村,按照利益互动、厂村共赢的原则,加快企业发展,促进村级增收。鼓励企业家兼任村书记或村主任,实现村企发展共谋,党建共抓,文明共建,成果共享。
激励骨干厂村参与农民居住集中建设,对由骨干厂村出资组织农民迁移、宅基地整理复垦后增加的土地,按照“谁投入、谁得益”的原则,使用权归骨干厂村,允许将土地置换到集镇规划区或工业集中区进行开发建设,允许在全市范围内有偿调剂。二是落实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金融、税费、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和各类工商资本反哺农业、支持农村、扶持农民,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建立和落实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投入政策。政府反哺是工业反哺农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反哺。
要贯彻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按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的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努力建立政府对农村投入持续增长的机制、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引导农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让广大农民真正得益、真正满意。进一步扩大投入规模,突出向农村环境、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倾斜,向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文明建设倾斜;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打破单纯或主要依靠财政的思路,广辟投资渠道,广开投资市场,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创新投入机制;着力提高投入的有效性,确保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三)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上下功夫
工业反哺农业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应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强烈的责任感,善待农民、回报农民,让农民感到自身利益实实在在的增加。要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标准,提高农民的养老参保比例。要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坚决守住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线”,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在确立多方协同推进实事工程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发展问题,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实事工程。一是以整治、整理为主要内容,加快农村村庄整治。按照科学规划、丰富内容、强化标准、务求实效的要求,立足更高起点,着眼创造特色,科学组织推进以村庄整理、环境整治、村容整洁等为内容的村庄整治,加快建设绿色家园、生态村庄、特色田园,实现村庄“住宅实用美观、道路硬化亮化、河塘水清岸净、环卫设施齐全、功能设施配套、线路架设有序、绿化景点美化、管理制度健全”的整治目标,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要深入总结我市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实践,不断丰富七种模式,进一步落实政策,积极推进、创新推动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同时,要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理念,着力从乡村治理的层面来研究探索新农村建设。
二是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心,加快为民综合服务社建设。建设农村社区为民服务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积极作用。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相对集中,结合村级经济条件和农民居住集中的规划情况,按照“以村为主、社会参与、条线指导、市场运作、市镇支持”的原则,与村级其他社会性服务功能一起规划、一起实施,扎实组织推进为民综合服务社建设。三是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本领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民培训工程。围绕“守法有道德,就业有技能,创业有门路,生活有品位,持家有本领”的新型农民要求,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落实免费技能培训等措施;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基地项目建设与专业培训相对接,大力开展科技入户、科技引进、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等活动,努力提高农民增收本领,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
(五)在构建落实村级增收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的根本途径。增强经济薄弱村的自我发展、增收能力,是实现村级经济平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要积极引导帮助经济薄弱村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输血和造血、内因和外因、村富和民富的关系,激发脱贫转化的内在动力,大力推行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通过行政村区划调整、强村带弱村、村企合作、市镇两级共同出资建造标准厂房等措施,加快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机制和增收机制,促进农村繁荣,带动农民增收。
(六)在创新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深化产权改革,引导各类资本向农村回流集聚,破除新农村建设的投资短缺瓶颈,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动力。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着力对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和拟撤销的村、组进行改革,加快对撤村建社区资产的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社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提升股份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土地流转面积较多的地方,在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抓紧土地合作社的组建工作,确保参加土地流转并取得收益分配的农户比例有较大提高。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三集中”,基本完成人口在3000人以下行政村的撤并工作,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形式,显化集体土地的资产价值,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 上一篇:公民职业培训工作总结
- 下一篇:节日符号现代转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