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改制财务监管工作总结

时间:2022-01-01 03:16:00

导语:小企业改制财务监管工作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企业改制财务监管工作总结

首先是隐漏企业销售收入,以降低改制企业利润。在施工企业比较多见的是对完工工程进度确认、成本配比等方面。企业以低估工程进度、多计成本的方法,达到少结利润的目的。部分企业以预收款的形式,不开发票、少计销售收入的方法少结利润,从而降低净资产值。这些情况比较多见,也容易被发现。但是,对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结算相对有难度,尤其是对尚未全部完工的工程结算,资料又不完整,项目往往扯皮严重,致使审计工作举步维艰。

第二是人为扩大企业坏帐额,造成企业虚亏实盈。企业对应收账款的追讨不力,人为扩大应收账款的坏账额,以达到核销资产的目的。这类情况在工、商企业中比较多见,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不善,但是不能排除个别企业有舞弊行为发生。对于企业上报的这部分“待处理财产损失”,必须谨慎对待,审计查实,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有核销资产的控制机制。

第三是遗漏企业无形资产及帐外资产。在改制过程中,部分拥有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专利、专有技术的企业,往往容易漏估、低估这部分无形资产的价值,尤其是自主开发的专有技术,经营过程中取得的特许经营权等。因为一般情况下企业账面没有反映这部分资产的价值,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遗漏。但是,国资委早有明文规定,审计机构、特别是评估机构应当加以重视。

第四是职工安置欠妥善。在这个问题上,各方面往往较为关注原企业的职工利益是否得到保障,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是否得到经济补偿等等。在实际的案例中,不少企业出现了原有职工投诉、上访情况,其原因是改制后企业(包括改制企业的投资者)占用了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或补偿金不足等。职工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往往会拖累整个改制的进度。

加强监管控制改制风险

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出资人、债权人、企业和职工等多方利益。改制的关键在于对政策的把握,以及处理好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参与改制工作的各方都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既要积极探索创新改制的途径和方式,又要按照政策法规有序进行。

首先要注重企业改制的过程控制。企业改制的政策法规已经相当明确,已基本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程序,关键在于执行。

执行过程要抓好“两点一线”,才能提高“执行力”,即:

“方案审核”关键点——明确有资格的审计、评估机构;

“备案、核准”关键点——国资委把关;

“一条全过程流程控制线”——即国资委、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加强过程中的沟通、协调,使国资委了解掌握全过程情况。

其次是企业改制工作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集团公司都设有内部审计或资产管理部门,内部审计和资产管理部门对所属公司的资产情况、管理状况比较了解,在审计、评估过程中应通过他们能更多了解被改制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使改制的方案、整个流程以及审计、评估的结果更全面、更准确,避免不必要失误。

最后,妥善做好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和后续发展工作。企业改制过程必须依法按程序操作,做到明晰产权、理清家底、堵漏查弊、合理合法。在资产监管上不含糊,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多为企业增加后劲着想,在关上资产流失这扇“门”的同时,打开鼓励企业发展的“窗”。

企业改制中勿遗漏特许经营权评估

a企业列入某区年度企业改制名单,主营业务为商贸,是一家小型微利企业。同时,该企业还经营着一家非独立核算的小型加油站。初定改制方案为:由该企业经理受让公司股权,职工全部留用。企业未申报无形资产,按常规该项目并无任何悬念。经审计评估后,报当地国资办审核备案。

国资办在审核中仔细查阅了上报的相关资料,发现该企业职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且年龄老化,由于市场因素效益并不理想,主营商贸业务连年亏损,唯有加油业务营利不错。经过分析,审核人员认为:主营业务虽然亏损,但加油业务盈利不错,而加油站必须持特许经营证才允许营业。相关文件明确规定,特许经营权属无形资产,不能漏评。于是该评估报告退回评估公司重评,评估公司经实地调查,重新进行评估,将原来漏评的特许经营权价值补上,使企业的真正价值得到了体现。

案例分析:

在实践中,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为国资部门和中介机构所认识,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不能遗漏,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财务监管方面,国资监管部门有文件明确规定,有备案审核这一道关卡,如果中介机构也有这一意识和责任感,成为国资委的助手,那么,财务监管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企业改制中应严格审核国有股权转让价格

b企业被列入某区年度企业改制计划名单,该企业为小型建筑类施工企业,盈利水平一般,母公司欲将80%的国有股份转让给公司总经理王明,集中精力和资源将母公司的主营业务搞好。

该企业于2000年成立,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其中:国有资本出资400万元占总股本的80%,自然人张利出资100万元占总股本的20%,为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张利提出退出资本,经审计、评估后公司净资产为700万元,20%的股份转让价格为140万元,由公司管理层受让,并办理了合法手续。

2006年末,该企业依照主管部门和国资办的要求启动改制程序,经方案报批、审计、评估、备案审核等程序,评估报告确认该公司的净资产值为1000万元,80%的国有股份初定转让基准价为800万元,并通过公开产交易程序办理。

但股权受让人王明对基准价提出异议,认为2000年国有资本初始投资不实,要求审计、评估机构修改报告,并在报告中披露国资400万元为虚投,交易基准价应为400万元(800减去400)。

对此异议,国资办汇同主管部门和审计机构,认真审核了该公司原始出资和中途股权变化的资料,认为原来的投资认定是正确的,不予采信王明的意见。

案例分析:

关于公司注册资本金是否属实,应以审计机构的验资结果为准,由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生效。该公司经审计、评估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客观的,是经得起检验的。股权受让者想通过“虚投资”这一理由,降低受让价格的行为是站不住脚的。国资部门、主管单位和审计、评估机构应当坚持原则,保护国资免于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