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经济持续发展工作总结

时间:2022-06-03 07:46:00

导语:农业局经济持续发展工作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局经济持续发展工作总结

*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关心指导下,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动力,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克服了历史罕见的洪涝和低温雨雪凌冻等特大自然灾害,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抗灾减灾成效突出。全市共投入冬季农业开发资金1518万元,完成冬农开发392万亩,超计划4.5%。由于特大雨雪凌冻灾害影响,346万亩农作物受灾,占种植面积的88%。灾情发生后,全市农业系统紧急动员,全力开展抗灾减灾工作,一是迅速深入灾区了解灾情及时向省、市汇报,由于灾情汇报及时,争取了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3400万元;二是及时印发了“*市粮食作物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等六个技术方案,并先后派出7个技术指导服务组,对各地的灾后恢复、春耕生产工作进行督促指导。抗灾减灾取得了明显成效,春粮食损失由预期的70%降至为27%;小春油菜籽损失由预期的72%降至为14.1%。

2.粮油生产稳步增长。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粮食作物播种820万亩,比去年的775万亩增加45万亩,增5.8%;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22.55亿公斤,比去年的21.97亿公斤增加5800万公斤,增2.6%。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06万亩,产量2.24亿公斤;秋粮播种面积614万亩,产量20.3亿公斤;油料种植76万亩,产量达7774万公斤。全市八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961万亩,比去年的916万亩增5%。全市种植业实现产值92.6亿元,比去年的80.6亿元增加12亿元,增15%。种植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1元。

3.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同步增长。全市特色产业种植276.5万亩,比去年的252万亩增加24.5万亩,增9.7%,特色产业产值46.58亿元,比去年的32.75亿元增加13.8亿元,增42%。其中:蔬菜178.8万亩,产值27.9亿元(含辣椒32.5万亩,产量3.2亿公斤,产值3.2亿元;生姜23.5万亩,产量3亿公斤,产值3.9亿元;秋冬马铃薯65.8万亩,产量7.9亿公斤,产值5.9亿元;食用菌120万平方米,产值0.8亿元;其它蔬菜57万亩,产量8.6亿公斤,产值10.5亿元)。蚕桑25.1万亩,产茧量1230万公斤,综合产值3.1亿元。魔芋17万亩,产量3.3亿公斤,产值4.7亿元。花卉种植17.2万亩,产值2.9亿元(含万寿菊15.7万亩,产量2.3亿公斤,产值1.38亿元;鲜切花1.5万亩,产鲜花6亿枝,产值1.52亿元)。中药材12万亩,产值2.15亿元。水产养殖面积26.4万亩,水产品产量6.2万吨,产值5.8亿元。全市农业六大特色产业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规划目标任务。

4.农村劳务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市新增转移就业人数达11.2万人,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达125万人。教育培训完成223062人,其中,职业学历教育完成8936人,职业技能培训27029人,实用技术培训138480人,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完成48617人,培训后转移就业人数达67339人,预计*年转移就业总收入将突破百亿元。

5.科技样板工程示范活动成效明显。结合全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市农业局提出并广泛开展“科技样板工程示范年”活动。全市共建立了46片粮经作物“百千万”高产创建示范区21.6万亩,示范区共涉及27个乡镇、46个行政村,农户2万户、受益群众7万多人,实现了各级有样板、每个产业有样板。在高产创建活动中,全市农业系统广大科技人员以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将高产创建与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做到“三定三配套”,即:定标准,定产量,定人员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措施集成配套,科技人员的工作绩效奖惩配套。狠抓高产攻关示范建设,实现了高产示范区良种覆盖率100%,测土配方施肥100%,科技措施普及100%,使全市粮经作物单产取得了新的突破,带动全市大面积粮经作物增产增收。

6.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一是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成绩突出。全市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二是龙头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全市8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85522万元,销售收入226111万元,利税总额10137万元,上交税金3472.24万元,净利润7568.48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222268吨,实现产值108200万元,出口创汇1108万美元。三是品牌培育及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宣威市宣泰火腿有限公司生产的宣泰牌宣威火腿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填补了全市无国家级名牌农产品的空白。四是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运行良好。万寿菊种植项目和罗非鱼养殖项目顺利通过省市验收,沾益、罗平两县申报农业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获得批准。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新建高稳农田约188万亩。完成2006年省级下达的1万亩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和1.5万亩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项目,2.5万亩高稳农田建设和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会泽县以工代赈项目和国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成高稳农田1.07万亩。成功申报*年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完成《*市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规划》编制工作。

2.农业机械化迈出新步伐。一是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争取到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970万元,带动农民投资2235万元,受益农户2000户,新增农机总值3800万元。全市农业机械总值达11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增长4.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2亿瓦特,比上年增加0.3亿瓦特,增长4.7%。全市有大中型拖拉机7968台,微耕机4881台,联合收割机109台,农用载重汽车5049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1572台排灌动机械13945台。二是农机作业量明显增长。机械耕耙完成215万亩,比上年增长11.6%;机械播种11万亩,比上年增长0.9%;机电灌溉43万亩,比上年增长17%,机械收获11万亩,比上年增长20.9%。三是产业与农机配套快速推进。市烟草公司累计投入农机补贴1000万元,补贴农户购买大型拖拉机200台,旋耕起垄机100台,烤烟移栽机20台,加快了产业与农机配套发展的步伐。

(三)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科研合作不断深化。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开展了玉米品种多点试验研究、玉米良种培育协作、新品种抗性鉴定评价协作,搭建起较高水平的院所校合作平台。

二是良种选育有新突破。5个玉米新品种进入国家玉米品比试验,引进30多个玉米新品种开展试种鉴定和区域性试验,承担国家级试验品种138个,省级试验玉米品种39个,市级试验品种191个。推荐5个玉米品种报请省级审定,筛选出3个有苗头和推广前景的油菜新品种。全市农作物新品种试种鉴定、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代表性均较高,在省内具有较好的辐射带动效应。盐溶蛋白电泳技术成功应用于鉴定玉米种子纯度,水稻花培育种工作有序进行。开展不育化制种和雾培法生产马铃薯原原种技术的尝试取得初步成功。

三是科技应用与创新并举。粮油生产重点推广八项科技措施,特色产业力求创新和突破。万寿菊:科技与产业配套不断加强。开展了新品种选育、肥料配比试验、栽培密度试验、熟制改革等工作,可望选育出抗倒伏的矮化品种和生育期短的品种,引进了5个优良新品种,筛选出更加合理的栽培密度和肥料配比,并初步掌握了种植两季万寿菊可行性技术;魔芋:开展了软腐病防治试验,初步筛选出了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施药时间和最佳种植种球。完成了10万粒魔芋原种繁育工作,为一级种芋繁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测土配方施肥全面展开。制定54个施肥配方,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2万亩,制定54个施肥配方,建成化验室1849平方米,分析土样和植株样7614个,完成测土配方施肥试验312组和新型肥料试验60余组。五是农业科教工作取得新成效。宣威、会泽、陆良、富源获准*年部级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四)农村经营管理稳步推进

一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引导农户自愿互换、鼓励实行规模生产,签订土地流转合同9944份,同比增加40%;流转面积达4.83万亩,同比增加2.17万亩。二是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全市共获中央、省农资综合补贴、玉米良种补贴、水稻良种补贴、购机补贴、37668.39万元,人均71元。三是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委托制全面铺开,实行“双代管”的乡(镇)和会计集中办公的乡(镇)突破100个,农村村务透明度明显增强,村民委员会全面开展了正常的村务公开工作。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至今已有35家合作社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五是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成效明显。18个村实施省级财政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58个村启动村容村貌整治项目。

(五)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品”认证有新进展。77个产地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8个,比上年增8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认证40个,比上年增18个,产地面积达353万亩,累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6个;绿色食品认证19个,比上年增1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比上年增5个。

(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强

农业信息工作取得新成效。围绕宣传政策、落实措施、生产发展等方面,共报送农业综合信息1388条,被各级采用544条。三是以“农信通”为载体,共农业短信1548条,推进了农业信息入户工作。合作制作“珠源大地”电视专题8期,农业工作宣传力度明显加大,宣传渠道进一步拓宽。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开展上传视频文件试点工作,各县网页视频文件陆续上传,“数字乡村”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各地通过已建成的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本地产业、特色产品等信息,宣传了产业发展,提供了供求信息,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流通渠道,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七)依法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强农资监管。开展农资打假行动,查获假劣农药7.3吨,查处违法种子30130公斤,查获假劣肥料454.6吨,立案查处132件,挽回经济损失百万元。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识别假劣农资、科学使用农资等有关知识。启动“12316”农业公益投诉电话试点工作,做好毒鼠强和高度高残留农药的监管工作。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整治工作,对蔬菜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抽样监测、不定期抽检,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指标以内。三是加强渔政执法管理。认真查处渔业污染事故。受理并妥善处理了渔业污染案件15起,维护了渔民利益。开展渔业安全生产百日督察专项行动,加强渔业船舶监管,保障渔业安全生产。四是加强农机监理。培训了46名农机执法人员和32758名农机从业人员,加大了农机年检工作力度,开展了安全生产百日督查、农机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农机安全示范”、“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了农机安全大检查、农机监理执法检查。农机事故率、重伤率、死亡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范围内。五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开展了稻飞虱、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监测,共病虫害简报69期,完成100万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任务。完成植物及植物产品调运检疫1560批次,18万吨,产地检疫20.56万吨。六是农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沼气池建设完成4861户,占13.8%。组织申报2009年度“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6424户,乡村服务网点80个,联户沼气池3个,大型沼气池建设项目6个。完成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农业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状况及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展开调查,在全省率先完成农业源的普查。

(八)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积极稳妥开展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把科技人员的工资、奖励、职称与产业发展挂钩,通过明确职责,考核奖惩,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制定了*市农业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方案,召开了全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和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和专题报告会。领导干部撰写心得体会64篇,全局职工广泛参与学习讨论,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有声有色。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市农业局服务承诺制》等七项制度,受理服务承诺事项811件,限时办结757件,限时办结率100%,首问首办104件,转职能部门办理数51件,首问首办率100%。全局问责为零,投诉为零。服务态度,服务质量都得到较大提高。

一年来,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农田水利化程度依然较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不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机制不健全;二是农业科技的投入与支撑现代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科研条件总体较差,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经费缺口仍然较大;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全市优势特色产业综合竞争力不高,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总体带动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低,精深加工发展滞后,产业链较短,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获得的实惠不多;四是农村劳动力务农的本领不高,生产的规模不大,效益增加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