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局工作总结

时间:2022-02-18 01:28:00

导语:水务局工作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务局工作总结

我县地处雁门关外大同盆地南部,辖12个乡镇,321个行政村,28万人,为全省砷氟病改水和饮水解困重点县之一。近三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县委、县政府在领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把砷氟病区改水和饮水解困作为一项重大要务,紧紧抓住全国农村饮水解困这一历史性机遇,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立足治本,着眼长远,集中领导,集中力量,大力进行了规模型的砷氟改水和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了6处跨乡镇、跨区域的集中供水工程,使砷氟病区的6个乡镇65个村、6.92万口人、2.8万头大牲畜饮用上清甜安全的自来水,并对县城6万居民实行了全日制供水。同时,在边远地区,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建设了54处小型分村供水工程,有效地解决了67村、2.68万人无水吃的困难。整个城乡供水系统覆盖范围占到全县总人口的80%,完成投资总额2000万元,相当于以往30年的总和。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人畜饮水这个历史性的难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在饮水解困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突出抓了三个方面:

一、高度集中,通力合作,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社会氛围。

我县的砷氟改水和饮水解困工作,多年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很好地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在具体工作中多数采取得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零敲碎打、分而治之,结果投资乱撒胡椒面,工程形不成规模,表面看处处是工程,实际上处处不成功。其中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水源和水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早在上世纪建起的大黄巍、大营、藏寨三处集中供水工程,尽管水质有所改善,但由于就地取水,仍严重超标,群众饮水不够安全。建起的县城集中供水工程,虽属远程输水,但水源不足,加之设备老化,长期供不*求,只能定时供水,居住下游的居民经常出现水荒。其它地区群众单家独户遍地取水,只能解决有水吃的问题,砷氟含量普遍很高。还有一些山区和边远地区,靠自身力量根本无法解决水源问题,只好“人背畜驮三五里,半天取得一桶水”。这种改水效*,用群众的话说是“年年搞改水,年年喝苦水”,远水不解近渴,只能望水兴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分析认识到,要想彻底解决*县的人畜饮水困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和水质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分散治理的办法是不行的。因为在*县的砷氟病区是很难开发合格水源的,必须建设跨村跨乡镇的大工程,搞远程集中供水。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为民办大事、创大业、造大福的思想,立足长远,统揽全局,高度集中,通力合作,使所建的工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经得起后代和历史的检验;要求在建设力量上*统筹安排,整体调度,合理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力技术的优化组合;在投入上需要把资金最大限度地积聚起来,办大事、办好事,做到一分钱见效益。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们采取了“三个集中”,在全县大力打造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社会氛围。其一集中领导,即把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工程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要务,由一把手亲自抓,同时组织计划、财政、水务、城建、环保、电力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坚强的领导力量。其二集中力量,跨村跨乡镇调配劳力和配置资源,打破区域界限,形成全县一盘棋;其三集中投入,把国补资金和地方资金全部用于村级以上的供水设施建设,村集体和群众的资金主要用于村以下供水设施建设,对主体工程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报帐制和监理制,严堵跑冒滴漏。通过三集中,在全县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通力合作打好饮水解困总体战的社会氛围,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立足治本,突出规模,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运行体系。

按照全县“同饮安全水,百年大计不落后”的原则,通过实行“四统一”,构建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运行体系。

1、严格质量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城乡管网一体化。

工程从启动建设,就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坚持一张图纸设计、一个标准规范、一支队伍施工,一把尺子验收,在一个区域内,一张管网铺到底。尤其是在砷氟病区,坚决杜绝村自为战、乡自为战,分而治之,零敲碎打的做法。全县统打水源机井9眼,铺设主干和分支输水管道208公里,建成7座加压站,并实施了自动化运行操作和智能化监控管理。今年以来,针对大营、大黄巍、藏寨三处集中供水工程水质不良的问题,又进行了并网升级改造,由杏寨片和义井片供水站提供水源,跨黄水河和桑干河,使原三个区域的24村、1.3万人、0.8万头大畜(其中奶牛0.4万头)都饮上了达标的安全水。

2、深化体制改革,统一经营管理,实现城乡运行一体化。

按照管理专业化的原则,对全县的饮水解困工程实现了明确产权、分级管理的办法。对集中供水工程,按投资构成界定产权。凡国家补助形成的固定资产,归国家所有;由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投物形成的固定资产,归村集体和农民所有。但在运行管理中,不论国家、集体还是个人的,由于受益范围大,又涉及到跨村跨乡镇,则由水务局统一掌握,组建城乡供水公司直接管理经营。

3、兼顾两个效益,统一核定水价,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在水价核定上既体现社会公益属性,又体现商品属性。全县按成本核算,统一核定了水价标准,城乡统一执行水价为每立方1.8元。所定水价经物价部门批准公示用户,不允许乱收和超标准收费。通过统一城乡水市场,既避免了“大锅水”、“福利水”、“人情水”,又让群众吃上公道水,明白水,并增强了用水商品化意识,形成了供用水的良性循环。

4、着眼永续利用,统一工程维护,实现城乡服务一体化。

以县供水公司组建维护队,面向城乡开展维护服务。维护费用由统一提取的折旧费、维护基金支付。无论是城市供水工程还是农村供水工程,只要发生故障,维护队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抢修。平时建立了巡查制度,配有专职人员,对重点设备、主要管道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和报告。对这种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群众十分满意,看到供水出了事有人管,设备坏了有人修,因而对工程的长期使用很有信心。

三、着眼长远,创新管理,强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为使饮水解困工程做到永续利用,我们采取了“五个强化”的措施,狠抓了城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的建设。

其一、强化经营机构。把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管理经营权利归到县自来水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今年县委、县政府又把该公司由原来的股级单位提升为科级单位,并在各方面进行了充实提高,使其成为一个常设机构更好地进行城乡供水经营管理。

其二、强化服务队伍。全县按照城乡集中供水服务区域,组建了两支服务队,共有人员16人,并装备了车辆、通讯设备及各类工具,长期开展专业服务工作。

其三、强化规章制度。由县水务局统一制定了《*县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条例》《*县城乡集中供水工程管理规章》,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都定有具体的职责和任务,包括考核奖罚,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依规行事,把整个经营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其四、强化管理手段。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不断拓展城乡供水市场,全面实行供水商品化。

其五、强化节水教育。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资料、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对群众进行节水教育,使群众自觉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维护工程设施,节约用水。

饮水解困千秋业,造福人民万世功。总结我县农村饮水解困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的科学决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从饮水解困中得到的最大效益是: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把我们的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得最实际、最实惠的实事、好事;减少了介水疾病,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昔日祖祖辈辈喝苦水毒水的人们,如今饮上了清甜安全的自来水,再不用担心患上黄牙驼背罗圈腿的疾病。同时为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工时,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脱贫致富和建设小康的进程。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工程体系,为我县实施五大创业工程、实现全面振兴目标奠定了支撑性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饮水安全仍是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工作,不断把饮水解困、饮水安全,水资源保护等工作推上新水平、努力把*县建设成雁门关外人居环境最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