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北仑中学挂职总结
时间:2022-08-20 05:31:00
导语:赴北仑中学挂职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二00八年三月二日,教育局领导将我们送到宁波北仑,长江中学朱校长把我和刘棋接到长江中学,总务处王主任把我俩安排在实验楼的工作室。我俩就处在闹市,居之陋室,室中无电脑、无电视、无插座,一桌、一椅、一书、一笔,一盏孤灯,俩心相伴;无声讯之扰,无视频之乱。从此又重温莘莘学子的学习生活。我读《论语》,读他人论《论语》。有人把孔子当作圣人,请他当心理医生。李零教授认为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不同的声音激起我去思考。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虽不能谈论治理天下这样的大事,但行走在孔子的《论语》的字里行间,也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教育公平。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因材施教”,重视“循循善诱”,“循循”是有条有理,有板有眼;“善诱”是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针对问题讲话。学分两方面:“文”是书本知识,要广泛:“礼”是行为规范,要简单。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重温学习理论,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学习方法,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如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总之,《论语》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将继续行走在《论语》的字里行间,追求教育的真理。
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过此书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我读王荣生、窦桂梅、王尚文、李镇西……,我读《人民教育》、《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学研究》、《小说月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读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
在长江中学学习感受颇深的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一、朱校长认为发展就是要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他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因此学校必须具有促进教师成长,培养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制度文化。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成功的平台。教师可能不是最精彩的,但一定有他最优秀的一面。学校要容教师之短、扬教师之长、待教师以情、激教师之志。名校造就名师,名师发展名校;师以校名,校以师名;生因师名,师因生名。帮助教师成功,就是学校成功,也就是学生成功。例如长江中学的评先进个人,首先评出先进年级组,然后在先进年级组里评出先进教研组,第三在先进教研组里评出先进个人。朱校长说,这样评选出来的先进才是真正的先进,因为它首先是要具备团队的先进,个人的先进也就是团队的先进。
朱校长认为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基于此,他们从“文化教人如何做人,知识教人如何做事”的和谐思想出发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他们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夯实德育。朱校长说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没有实践的德育,必然是空洞的;没有感情体验的德育,必然是缺乏生机的。他们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演讲、“弘扬爱国主义”读书报告、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以及开展“亲情对话”、“成长心连心”、“孝敬日”、“争当义务小交警”、文明礼仪岗、学雷锋、军训、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劳动技术课、“爱心捐助”等主体实践活动,学生把道德行为上升为一种主动的行为习惯,从而增进了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们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提升智育。朱校长认为学校最重要的是要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倡导“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坚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教学原则,体现出重基础、重能力、重特长、重素质、重做人,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五重一主”教学特色。他们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创新思维教学、主体情境教学、学法指导等教学实验,引领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感交流、人际合作、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在积累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积累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善于发现已有知识的缺点和不足善于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给学生提供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保护人的天然好奇心和探究自然兴趣,使之不遭到压抑和破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注重追求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选择目标的鉴别力。培养学生高度的自我意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素质,进而对自己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4、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考力,传授活的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如何被发现的,明白怎样从事实过度到结论,怎样从经验转化到理论观念。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实现个人思考力的升华。5、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洞察力,培养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的洞察力,问题总是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洞察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朱校长认为发展要注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需要是发展的基础。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人的需要就是顺应人性,注重人性。朱校长说众所周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整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以及自我尊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时,才会持续不断努力,学生才会有更高的追求。因此发展要注重学生的需要。朱校长认为注重人的需要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1)切实理解学生个体心理和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他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法国老太太种植了一大批葡萄,成熟时,因年迈无力料理,她写了一个告示: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随意摘一篮子葡萄上路。起初她很担心销路不好,可想不到与其它卖主相比,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外出散心的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深受启发,他最近正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方案而大伤脑筋。于是他立即回去让人在乐园里撒下草种,提前开放,再按游人在小草上踩出的宽窄不等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当年的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法国老太太和格罗培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为客人们创设了一个自由宽广的空间,任其选择。这对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深深的启迪: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两个学生跟老师学下棋。一个很认真,一个心不在焉,被窗外叽叽喳喳的小鸟所吸引,常常对小鸟徒手做出射箭的姿势,屡教不改。结果,认真的学生成为有名的棋手,开小差的学生一事无成。
如何解读这个故事?
大多数人说,这是在教育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
从尊重个体差异的来说,为什么不让喜欢射箭的孩子射箭?也许他能成为这方面的高手呢!
朱校长说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搞“统一化”,要切实理解学生个体心理和学习需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环境。于是,我们要为那些“喜欢射箭的孩子”搭建了各式各样的舞台。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2)接纳学生,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他健康品质。接纳需要要有宽容精神,宽容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坤·象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就是顺的意思。“载物”,就是包容万事万物。宽容精神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要有爱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呢?从积极方面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蕴含着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思想追求。宽容精神表现在文化问题上,就是要“和而不同”,“兼容并包”。(3)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参与、选择积极活动以及与老师共享管理的权力。因此,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管理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学校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学校的管理者。(4)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尊重的需要:在中学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改革的新时期人才,就必须坚信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朱校长认为教师必须要首先尊重学生。他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尊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实践也表明: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才会尊重教师。注重需要它能使师生找到人生的平衡点,使师生有情有味,使教师和学生的心贴得更紧,情结得更深。
三、朱校长认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学校里,学生、教师、家长都是发展的重要因素。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激活这些因素,并使他们有机地融为整体,才能促进师生的发展。
朱校长认为以生为本是的促进师生的发展根本。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牢固树立“培养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改变那种“教师为分数教学”、“学生为考试学习”的做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和谐的课堂和和谐的校园里成长,从小培养学生和谐的心理、和谐的人格。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朱校长认为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走进由它律到自律、由自觉到自主的和谐。朱校长认为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只有与教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朱校长认以教师为本,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有了教师这个“本”,才能更好地以学生为本。学校努力建立起发展的学校文化,使之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朱校长认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要建立起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学校不但要关注教师的物质待遇更要关注教师的精神待遇。教师需要政治上的高度信任,需要工作上的大力支持,需要对他们扎实工作的认可。学校领导的一句问候与赞许,一次热情的帮助与支持,往往能够使教师情绪、情感、心态、心境等出现积极状态,其工作的热情与效率必将提高。每一名教师都有着不同的专长与个性,学校要使每一名教师都有用武之地,不要墙内开花墙外香时,他才成了人才。
朱校长认为以教师为本,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定以激励教师出成绩、作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使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尊重,创造才能得到激励,工作成果得到肯定。制度以人之长为主要内容,加强正面引导,增强教师的竞争合作意识。
朱校长认为人人“自我正本”是发展的基石。教育者在构建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发展因素,要为人表率,自我正本。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自我正本”要求我们要加强自我修养,用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真实地面向学生,面对教育工作。教师的言行、情感、学识,直接影响着学生。朱校长认为教师修养的高品位,必将产生教育的高质量。“自我正本”要求我们要加强自我调控,用向往美好、向往崇高、向往幸福的人格魅力去引导教育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人人喜爱的教师。“自我正本”要求我们要加强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