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五年总结
时间:2022-11-20 11:37:00
导语: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五年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铁腕治污调产业生态经济大发展—x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五年综述
“经市、区环境监测站监测,x区出境水质2006年全年、2007年1-9月全部达标,均为ⅲ类水以上,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新城区大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ⅱ级标准;市区饮用水源黄坛口水库水质保持ⅰ、ⅱ类水质标准,城区饮用水合格率达100%。”一组组监测数据显示,x区环境质量状况自去年来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
近年来,x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污染减排有关要求,按照生态省建设和“811”污染整治的总体部署,通过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调整产业结构,使x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五年来,经过四大环境污染整治,我区消灭了8000多个污染源,大大削减了排污总量。x区生态环保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的前列。经过四年多的创建,2006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通过了环保总局的验收,衢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今年5月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公布:x区在2006年度生态省建设和“811”污染整治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在全省参与考核的81个县(市、区)中位列第6名,在衢州市排名第一。
一、环境告急,百姓难安。
x区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总面积1748平方公里,下辖10个镇、9个乡和2个街道,总人口39.6万。x区的前身是衢县,建县于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x区生态资源丰富,山川秀美,历史文化悠久。但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经无序发展后污染日益加重,先污染后治理,先引进后规范,冒进的发展观一度主导了当地发展理念,加剧了x区局部地区的污染,x区面临着既要整治传统产业,甩掉历史包袱,又要发展现代新兴高新产业的双重压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工业县、新都市转变,任重而道远。
位于钱塘江上游的x经济开发区(原沈家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1年,199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由于x经济开发区具有紧邻巨化集团的区位优势,经过十余年发展,到2004年,x经济开发区有化工企业49家,化工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群众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早期规划的欠科学,x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与居民区相联,再加上化工园区处于金衢盆地底部,气象条件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了沈家一带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响了下风向的衢州老城区,人称是衢州东大门的一颗“毒瘤”。几年前,沈家开发区内污水横流,化工企业日排放污水超万吨,东迹渡大桥周围臭气熏天,群众怨声不断,在风景如画的乌溪江与x交汇处,有时却是污水泛着白沫使江水混浊不清;化工园区的部分污水进入沈家村的农灌渠,原来有着丰满水草、小鱼嬉戏的沟渠,近年来有时竟成酱色,杂草不生,受灌溉的农作物产量、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沈家村的农民反映强烈,部分村民甚至有过激的言行,群众对化工企业的来信来访投诉相当多,污染纠纷也时有出现,群众要求整治的呼声很高。
x南北山区是衢州的“绿色双翼”,植被较好,森林覆盖在90%以上,毛竹资源相当丰富,但隐藏在山谷间,溪流旁的100多家小竹造纸厂、作坊和7000多只竹料腌塘,却使清澈的溪水污浊不堪。早在明清时期,衢县的竹农就有利用嫩毛竹制浆造纸的传统,这也是山区、库区群众利用毛竹资源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的经济来源。造土纸用的主要原料为青竹料和老竹料,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带来的污染较为严重。据统计2002年全区竹造纸企业年产土纸2万吨,使用毛竹腌料近10万吨,竹造纸企年排放废水约1000万吨,全年排放cod在3600吨以上,排放so2200吨以上。全区毛竹腌料塘7千多个,全年排放废水在数千万吨以上。竹料腌塘使用石灰甚至烧碱腌料,带来的污染更为严重,且工艺原始,根本无治理设施,竹造纸企业、竹料腌塘排放污水常常造成鱼虾、水生植物绝迹,下游群众饮水困难,在夏天农灌期及枯水期,还多次发生下游群众围攻小竹造纸厂闹事,由于处理及时才未发生砸机器毁厂的恶性事件。竹造纸、竹料腌塘整治迫在眉睫。
共饮一江清水,同戴一方蓝天。美丽的乌溪江水库是钱塘江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x区境内乌溪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衢州市区及下游龙游、金华市七、八十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而且还同时直接影响钱塘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近年来,库区部分群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生猪、水产养殖业,随之而来养殖业的污染问题也日益明显,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安全。根据2005年初调查,乌溪江库区有养殖户384户,生猪存栏数17171头,按1头猪相当于8个人的排污量计算,现存栏的生猪相当于13.57万人的排污量,相当于现有湖南镇人口数的11倍。网箱养殖总面积4133m2,库湾围栏养鱼2万m2。2002-2005年,乌溪江水库部分河面,出现一片片的蓝藻水华,环境监测的结果是氨氮、总磷略超标,直接原因是生猪规模化养殖造成了库区部分流段水体的富营养化,整治养殖业污染已刻不容缓。
x区北面千里岗连绵起伏,茫茫群山中却埋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探明的储量占全省的2/3,达60亿吨,石灰石氧化钙含量达52-55%,品位极高。位于矿区的上方等乡镇,矿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了我区的支柱产业,2004年上方镇石灰产量40万吨,石灰钙45万吨,石粉15万吨,年产值3亿元左右。有石灰窑、石灰钙棚、重钙、轻钙、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300多家,个体户600多家,大多为低、散、小、污染重的非环保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硫1.3万多吨,无组织粉尘排放二万多吨,石灰钙产业区域,飞灰遮天蔽日,当地居民生活在“白色污染”之中,特别是企业使用高硫份的石煤等燃料,加剧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衢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酸雨率达100%,由于钙产品加工企业超标排放石灰水,芝溪中的水质呈碱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石灰钙产业污染治理的提、议案年年有,当地群众举报石灰钙加工业的污染从未间断过。
几大区域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群众怨声载道,成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不和谐之音。2002年初因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改区,同时x环保分局也建立了,从此x区有了自己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为了整治污染,全局开展了双休日无休日活动及24小时电话举报值班制度,自此局内污染举报电话不断,全局人员应接不暇,环保局处于污染整治的风口浪尖上,成为了治污的主力军。据浙江省2002-2004年环境质量公报显示:x樟树潭至龙游段段面水质降为四类水,不符合区域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x下游已出现水质性缺水,2002年8月省委、省政府将x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列为全省十一个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之一。
二、壮士断臂,铁腕治污。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吹拂下,x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x地处钱塘江源头,确保一江清水送出x,保障流域人民用水安全,既是全省人民强烈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出了“生态建区”的战略决策,提出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些,也不要污染的gdp。
区委、区政府在反思中深化认识,痛定思痛,痛下决心,根据全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要求,着重开展x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竹造纸竹料腌塘污染专项整治、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养殖业污染整治、全区矿产品加工业环境综合整治等四大环境污染整治,五年来共消灭污染源8000多个,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
开展x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改善钱塘江上游水环境质量。
2002年初,因区划调整,x区政府从老城区搬迁至沈家上班,同年8月,x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因污染问题被列为浙江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区委、区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新城区品位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化工企业整治工作。2004年6月,在省人大环保执法检查的推动下,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化工园区整治动员大会,全面开展x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工作。2004年10月,省政府与衢州市政府签订了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加快x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结构调整,淘汰规模小、档次低、污染重的化工企业,2007年9月底前完成所有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为确保完成关停整治任务,实现整治目标,区委、区政府坚持“积极稳妥、依法治理、治旧控新、科学整治”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整治工作。在整治的同时,x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化工企业关停、搬迁的同时,利用关闭企业闲置的厂房、土地,洽谈引进机械加工、服装、贸易加工等行业,逐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目前,已有多家关停的化工企业成功实现转产和转让。经过综合整治,今年9月底前,开发区49家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搬迁完毕。
化工园区经过五年来的艰苦整治,从原初群众不满意、企业不满意、政府不满意,最终达到了社会满意、群众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效果,x经济开发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污染减排得到了落实,开发区经济总量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整治,化工企业污水排放量从2004年的5000吨/天降至现在的零排放,每年减少向钱塘江排放化工污水15万吨;每年可削减cod排放量1621吨、二氧化硫417.8吨、氨氮513.7吨。按省政府确定的减排目标,化工园区全面关停后,cod减排量可占x区“十一五”实际削减量的57%;so2减排量占“十一五”实际削减量的38%,基本能满足x区近几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完成。据监测数据表明,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化工企业下游的东迹渡和安仁断面的水质都能保持在三类或二类水以上标准,城区臭气基本消除。
开展竹造纸竹料腌塘污染专项治理,保护区域源头水。
为根除区域源头地区的污染,铲除水环境安全隐患。从2003年10月开始,x区在衢州全市境内率先开展了竹造纸企业和竹料腌塘污染专项治理,全区7255个面积达36.28万平方米的竹料腌塘被平毁或弃腌,29家竹造纸企业被关闭,114个家庭手工造纸作坊被停业,10余家老竹料生产点被取缔。削减竹腌料制浆能力10万吨/年、土纸生产能力2万吨/年,年削减cod排放量36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00吨,为我区特种纸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保证了流域饮用水合格率达100%,整治后多年不见的鱼虾在山溪、河流当中重新出现。为了巩固整治成果,环保等部门加强信息和技术指导,引导和帮助相关业主、农户,通过转产竹加工业、改塘养鱼和劳务输出,开拓新的增收渠道。环保部门会同乡镇及有关部门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人数。现在毛竹价格不降反升,已从原来的17、18元/百斤,上升为现在的34、35元/百斤,比整治前将近增长了一倍,竹农笑逐颜开。
开展乌溪江养殖业污染专项治理,保障衢州市区饮用水安全。
通过2005-2006两年来的整治,库区16个规模化养殖场已关停或外迁,库区内17000多头生猪削减生猪饲养量10000多头,余下为农户散养自己消费的家猪。拆除网箱养殖及围湾养殖2万平米。同时,积极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采用畜禽粪便干湿分离等技术,建设沼气工程,许多养殖散户建起了沼气池,走猪——沼气——果林生态化养殖之路,变污染为综合利用。据了解,每只沼气池每年所产的沼气可供两家农户日常照明和烧饭,相当于7、8桶煤气量,可给农户节约燃煤支出500元左右;另一方面,农户用沼气做饭,减少了树木的砍伐,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山林植被;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是优质有机肥,可给农户节约1000-2000元购买化肥的支出。政府、环保部门为了弥补养猪农户的损失,拔了45万元的资金进行补偿。市区及周边县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为消除库区较大的污染源,2007年6月,区环保分局等部门筹资200多万元在湖南镇建成了一座污水处理站,可处理3000多集镇人口的生活污水。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2006-2007年库区饮用水源都保持在了一、二类水的水质,衢州市饮用水水质全省最佳。
开展上方矿产加工企业污染治理,减轻酸雨、粉尘污染。
按照“多管齐下、依法治理;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指导、规范提升”的原则,区委、区政府从规范管理、提升产业、改善环境的角度,从2005年8月开展了矿产品加工企业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整治,27家重钙厂、6家轻钙厂已基本安装环保治理设施,粉尘排放量每年可减少3800多吨,全区10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全部拆除,108个旧式石灰窑全部拆除,200多个钙棚全部拆除,复垦废弃矿山、石灰窑、石灰棚占地1200亩。2007年9月底整治基本结束。
整治后,我区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1万多吨,减少无组织粉尘排放2万多吨。上方镇钙产业治理后酸雨将明显减少,河流中碱性污染水大为减少,水质已恢复为二类水,群众依法经营意识得到加强,集镇品位也得到了提升,有利于上方镇今后的长远发展。
为了加快改造、提升和发展钙产业,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要专门举办钙产业科技论坛,邀请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学者讲授先进技术、现场考察指导,并签订技术合作协议,部分钙产品加工企业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产业档次的提升,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我区被授予了“中国碳酸钙产业基地”。
经过五年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如今的x更是山清水秀,鱼虾在河流山溪中成群畅游,白鹭与老牛怡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x经济开发区内土地平整道路四通八达,厂房一排排一栋栋,不见了往日一根根数不清的小烟囱,开发区夜间灯火通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开发区相临的x新城区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日趋完善,新城区绿树成荫,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x经济开发区经济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集聚,现常住人口达到了5万人以上,2010年后常住人口将达到10万人以上。一江清水穿城过,青山隔江望,新城区的学校、商住楼、各类市场等正在大力兴建,一个生态型的滨江新城区即将兴起。
三、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x区发展的最大优势在生态,后发优势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丰富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的区域之一。一是水资源丰富,总储量23亿立方米,近1000米的海拔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乌溪江、x蜿蜒流经,是两岸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北有库容1.71亿立方米的铜山源水库,南有库容20亿立方米的乌溪江大型水库,长年不竭,告别了因降水时空不均,旱涝两重天的局面,水质均为达到国家一、二类水标准,为x市区及下游地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水源;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区内风光旖旎,拥有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天脊龙门、药王山、九龙湖等多处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世界罕见、总储量达5000万根的节理石柱群;三是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茂盛,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达70.2%,是全国平均的3.8倍,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38万亩的毛竹资源,是全省重点竹区。四是矿产资源丰富,蓄有煤、石煤、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个矿种,其中石灰石储量居全省前列,达60亿吨,石灰石氧化钙含量达52-55%,品位极高;五是有农业资源优势,x区是著名的中国椪柑之乡、中国竹炭之乡、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猪生产基地,粮食、生猪、柑桔、毛竹是农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三元猪原产地保护标记注册通过省审定。x区民风淳朴,人文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有着创建国家级生态区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有着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源优势,是x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四、生态经济,蓬勃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几年来的环境污染整治教训,x区深刻认识到:走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和先发展、后治理的粗放型扩张之路是行不通的。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立足区情实际,发挥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在扩张经济总量中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整治提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上规模、低能耗、轻污染、高效益的项目和产业,全区从2004年起不新上化工项目。坚持环保“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项目联审联评制度,设置和抬高“入园”门槛,通过项目落地决策咨询协调会的形式,严格把好项目落地关,2002年以来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重污染项目220多个。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全区有8家企业通过认证,3家企业建成为省级绿色企业,7家企业列为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新型工业化建设成效初显。形成了以x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廿里功能区为南翼、上方功能区为北翼的“一体两翼”工业布局,以特种纸、机械基础件、竹炭制品等八大特色产业为骨架的产业新体系。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林业。突出农业增效、农村进步、农民富裕主题,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打响x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的生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06年底,全区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数7个、绿色食品3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6个,获省级以上绿色农产品称号14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竹炭原产地保护标记通过国家认证。全区有毛竹林面积38万亩、油茶林6.2万亩、板栗林5万多亩、食用小竹4万多亩。充分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做好做活竹文章,大力发展三大林业主导产业:竹炭(竹醋液)、竹胶板、活性炭,拥有竹炭系列产品国家专利21项,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共有3家企业的5个竹炭品牌获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被誉为“中国的竹炭之乡”。
(三)生态旅游正在悄然兴起。依托青山秀水的自然风光优势,瞄准都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休闲度假消费需求,x区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四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全力打造“边际旅游中转集散地”的品牌,使山水、人文景观游成为x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大力开发紫微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龙湖、天脊龙门峡谷、药王山等规模较大的旅游项目。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激发特色竞争力,充分利用山区农家资源优势,开发了一大批吃农家菜、干农家事、回归自然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生态旅游的开发,开创了我区以生态休闲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新局面。2006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达8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四)生态城镇村日新月异。新城区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五纵五横地下污水管网工程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程基本完成,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8.71%,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已达64.7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95平方米。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示范乡镇、村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工程。2006年底,已建成国家环境优美乡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8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9个,区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区级生态示范村76个。已建设了新安、思源、希望新村和廿里脱贫小区等4个异地脱贫小区,安置下山出库异地脱贫户1474户5577人,明显减少了库区污染源,保护了库区山区原生态环境。通过创建,全区各生态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的“四化”目标。
五、环境友好,社会和谐。
x区自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和环境污染整治以来,把生态建设、污染整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53.9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区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3.9%、24.7%、16.3%、2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47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万元能耗同比下降7%;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46%提高到2.04%。三次产业结构排序实现从“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特种纸、机械基础件等主导产业快速集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企业118家,比2002年增加45家。平台建设不断推进,x经济开发区四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6亿元,2006年入库税收达1.6亿元。特色服务业起步良好,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和房地产业加快发展。
(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以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退宅还林、矿山治理等工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生态建设的覆盖面,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0.2%,退化土地治理率82.01%,水分生产率1.52公斤/立方,受保护地区面积占30.07%,矿山土地复垦率54.3%。
(三)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有效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99.15%,秸秆利用率93.57%,农用薄膜回收率93.9%,农业、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分别达74.1%、100%,每公顷农药使用强度减少到2.98公斤,每公顷化肥使用强度减少到263公斤,建成农村沼气池3469只,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2%。传统优势农业进一步得到改造与提升,新兴绿色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
(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三年拉框架、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从2002年起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协调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日趋完善,城区和集镇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镇大气、水、噪声环境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城镇固废处理率达98%,人均公共绿地22.4平方米,村镇饮用水合格率98.2%,卫生厕所普及率71.13%,城市污水处理率58.71%。
(五)生态环保宣传深入人心。在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中,我区注重调动和依靠干部群众积极性,努力营造“家喻户晓、人人有责”的创建工作良好氛围。通过在x广播电视台、《今日x》等新闻媒体开设生态环保专栏,制作专题片,举办生态保护专题讲座,印发生态保护宣传资料,制作生态画册,在高速公路出口处制作生态广告宣传牌,开展知识竞赛,创建绿色学校等,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区人大、政协把生态环保工作列为支持和监督政府工作的重点,通过现场视察检查、常委会专题审议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和政协监督、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生态区创建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开展。
- 上一篇:银行储蓄员个人年终总结
- 下一篇:学校德育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