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16 12:58:00

导语:十五期间工作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十五”时期(2001年至2005年),是东兰改革与发展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拓前进和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一个目标、三个提升、四个带动”的工作思路和实现富民兴县奔小康的目标,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机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励精图治,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切实抓好社会稳定,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2005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000万元,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51.4%,年均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100万元,比2000年增长4.8%,年均增长0.9%;第二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3880万元,比2000年增长163.2%,年均增长21.4%;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020万元,比2000年增长64.1%,年均增长10.4%;财政收入预计实现9700万元,比2000年增长134.9%,年均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9000万元,比2000年增长201.3%,年均增长24.7%;城镇居民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元,比2000年增长46.1%,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预计纯收入1545元,比2000年增长50.6%,年均增长8.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9‰。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突出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预计实现总产值46800万元,比2000年增长8.6%,年均增长1.7%。

1、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来抓,在退耕还林的全面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使粮食播面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稳定总量,稳定人均有粮。“十五”期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稳定在27万亩左右,同时通过良种推广和开展各类高效农业示范建设,不断提高粮食亩产量,确保粮食稳产。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预计达5500万吨,比2000年减少700万公斤,人均预计有粮195.7公斤。

2、特色优势农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以退耕还林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产,共完成人工造林11955.7公顷,与“九五”期间相比增长9.8%。2005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5.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40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4.9%(含灌木林),比2000年高十五个百分点。具有东兰特色的优质板栗、八角面积由2001年的12.5万亩、1.6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21.5万亩、5.66万亩,“百里板栗”长廊带已形成规模,板栗年产量达8000多吨,2001年国家林业局命名东兰县为“中国板栗之乡”,引进了安徽华泰集团到东兰投资兴建板栗加工企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兰板栗产业创造了条件。围绕河丰药业公司实施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已建成猫豆生产基地2.5万亩、喜树7.4万亩、肿节风100亩、萝芙木人工栽培200亩,同时与广东中山大学联合投资1800万元进行岩黄连、猫豆、喜树、肿节风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全面实施,东兰正向桂西北中药材生产基地县的目标迈进。抓住“东桑西移”和浙江花神丝绸集团落户东兰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公司+农户”桑蚕生产联营机制,全县桑园面积达6550亩,养蚕户达4000多户,预计2005年鲜茧产量达150吨以上,产值达270万元以上。

3、水产畜牧业持续稳步增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增收为目标,突出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全县水产畜牧业持续稳步增长。2005年全县预计畜禽出栏为猪16.21万头、牛1.47万头、羊12.82万只、家禽105.7万只,肉类总产量16300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9.67%、30.1%、40.26%、72%和20.6%;全县预计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891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151%、64.43%。2005年全县牧渔业产值预计达21539万元,人均收入65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2.9%、240%。地方特色养殖量和水产名特优产品比重逐年增长,2005年预计全县乌鸡出笼37.5万只,2001年中国特产之乡推荐组委会命名东兰县为“中国三乌鸡之乡”;全县已建成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个,养鱼面积6800亩。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2143万元,先后完成77处133公里水利渠道、65处装机总容量为986.5千瓦的电灌站、6个水库的除险加固和10108个总容量为61万立方米地头水柜的建设任务,极大改善了灌区农田的生产条件。加快小流域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五年来共投入5388.35万元完成兰木、切学、武篆、上圩河堤、东平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和城区防洪整治一期工程,防洪堤总长达8.9公里,有效地保护了当地3000多亩农田和3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实施13个乡镇供水工程和70处农村人饮工程项目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9万人的饮水难和饮水不卫生问题。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文明新农村为目标的沼气池项目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沼气池建设34730座,2005年全县累计共有沼气池37328座,是“九五”期末的1336%,沼气入户普及率达70.52%,排在全国县一级的前列。

三、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特色资源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认真落实“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实现“国有资本和职工身份双退出”为目标,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是用好用足政策,消化企业债务。针对全县11家国有工业企业长期负债经营,大都资不抵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由政府出资2540万元,先后处置了制药厂、压力锅厂、机械厂等11家国有企业在工行、农行、华融公司、长城公司的债务共2.2亿多元,赎回这些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抵押物土地证和房产证,为处置企业有效存量资产,筹集企业改制资金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规范操作,照顾职工利益,确保改制平稳过渡。在企业改制工作正式启动前,聘请具备资质的河池市华信会计师事务所对每个企业的资产及经营情况进行严格审计评估,全面摸清家底,为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对每个改制的企业,做到调查先行,方案在先,实行一厂一议、一企一策。在对职工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中,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全县国有企业职工平均获得经济补偿1.2万元,最高达3.2万元,全县用于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达2463万元。同时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为职工补缴养老保险金391万元,补缴失业保险金67万元,偿还职工集资款及其他欠款203万元,支付退休职工医疗保险181.3万元,支付伤残职工补助金14.7万元。目前,全县11家国有工业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工作。

在全面推进企业改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用优势企业和品牌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86项,引进资金4.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4个,到位资金3.8亿元。先后引进安微华泰集团投资兴建华海食品公司、浙江花神丝绸集团兴建缫丝厂、哈尔滨晓声广告集团广西灵峰药业公司整体并购河丰药业公司,为加快发展中药材加工、板栗加工、丝绸加工及建材生产等优势产业,重新构建具有东兰特色的资源型工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县工业预计实现总产值28860万元,比2000年增长260.8%,年均增长2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0060万元,比2000年增长427.4%,年均增长39.5%。

四、努力培植财源,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按照一手抓保基数,一手抓财源建设的思路,把财政增收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县可用财力大幅增加,2000年全县可用财力为6688万元,2005年预计增加到1.7亿元。“十五”期间,全县预计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35135万元,比“九五”期间的4093万元净增131042万元,年均增长17.76%;预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743元,比“九五”期间的9234万元净增加9500万元,年均增长12.67%;预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7490万元,比“九五”期间的33840万元净增43650万元,年均增长18.00%。

五、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乡村公路网络逐步完善

“十五”期间是我县交通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投入、高产出时期。按照“构建骨架,延伸村组,完善网络,提高等级”的总体思路,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交通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路网建设。一是大会战交通项目如期顺利实施。东九二级公路、东巴二级公路、东兰(弄英)至巴马(练乡)三级公路共完成投资4.4205亿元,新(扩)建177.608公里,其中东九二级公路于2003年6月10日开工,2005年5月竣工,全长59.39公里(东兰段31.844公里);东巴二级公路、东兰(弄英)至巴马(练乡)三级公路于2003年11月27日同时开工,2005年7月全部竣工,全长分别为68.05公里(东兰段38.78公里)、50.168公里(东兰段26.261公里)。二、三级公路的竣工和投入使用,结束了东兰境内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打破了制约东兰经济发展的“瓶颈”。东凤三级油路、东天四级油路两条县际公路,共完成投资1.1168亿元,改扩建163.268公里,其中东凤三级公路于2001年动工,2003年5月竣工,全长54.88公里,总投资3963万元;东天四级油路于2003年9月动工,2005年6月竣工,全长108.388公里(东兰境内83.3公里),总投资7204.9105万元(东兰段投资5537万元)。通乡油路共完成改建6条97.19公里,总投资3401.64万元,工程于2004年6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在全区同类水平的县中,率先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柏油路的目标。通村四级砂路共完成改建和新建65条496.1公里,工程于2003年9月动工,2005年初全部竣工,全县87%的行政村通了四级砂石路,提前五年实现自治区提出到2007年70%的村民委所在地通等级公路的目标,并且高出17个百分点。二是以工代赈和扶贫公路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先后实施东里至巴马西山弄索四级公路(红军路)6.58公里、巴英至堂房四级公路23.5公里和村屯级道路716条946公里。“十五”期间,全县通等级公路总里程增加到1929.7公里,成为广西公路网结构最完善的县份之一。乡村公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行路难的问题,而且为沟通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发展农村经济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抓好路网建设的同时,强化公路养护,依法征收交通规费。五年来,共完成管养公路636.796公里,管养率达100%,每年管养线路好路率均超过上级下达的指标。完成征收交通规费2670.71万元,每年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征收任务。

六、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教育目标。全县“两基”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9.3%和119.7%,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率达95%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实现了扫除青少年文盲。特殊教育入学率达67%。1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5.8年,每万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103.5人,高中生100人,初中生457人。截止2005年10月底,全县已有11个乡镇通过县、市级“普九”达标验收,占全县乡镇总数的82.14%。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东兰高中跨入了市级普通示范高中行列,被列入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县接受各种学历提高层次教育和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毕(结)业的人数分别达到1600多人和65400多人,均比2000年增3倍以上。

2、紧紧抓住“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项目工程”、“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全县农村中小学新增校舍9.47万m2;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从2000年的31.3%下降到17.6%;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生均安全校舍分别为10.2m2、6.59m2、5.49m2,比2000年提高了4.18m2、2.54m2、2.22m2;生均教育仪器设备值分别为8万元、41万元、63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7万元、14万元、15万元。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3、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顺利完成撤消23个乡镇教育组。2003年顺利完成公开招聘80名中小学教师招考录用工作;2005年,较好地完成293名代课教师的录用和辞退工作。

(二)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建成了建筑面积为530平方米的文物库房,上级扶持70万元重建的文化馆即将启动,投资160万元的新电影院建设正在施工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把东兰的铜鼓文化推向全国,2004年5月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东兰县“广西铜鼓艺术之乡”称号。东兰县壮族山歌剧团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结合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先后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各种配套设备比较齐全,图书藏量由2002年的5500册增到2005年的12500册。乡镇文化站已经成为农村群众了解科学技术、掌握脱贫致富本领的阵地。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县共健全计生服务机构164个,其中县服务站1个,乡镇服务所14个,村服务室149个,固定资产为172.1万元,使用面积为7490平方米。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基本稳定,年人口出生率为13.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9‰,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以内,计划生育率为87.36%左右。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累计为520.9万元。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户在扶贫项目、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四)医疗卫生工作成绩显著。全县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8所,个体医疗机构51家,村卫生室73个。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61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47人,初级职称305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专业医务人员1.6人。共设病床425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5张。全县有卫生用房52385m2,其中业务用房30613m2,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撤销了原县防疫站和县皮肤性病防治站,重新组建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理顺了职能关系。计划免疫追赶工作力度大,计免“脱帽”目标如期实现,成为全区先进典型。继续加强对鼠疫、霍乱、艾滋病、麻疹、结核病、肝炎、伤寒等重大传染病的监督监测、预防控制工作,基本实现妇幼“两纲”中的卫生目标;继续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创建和巩固“爱婴医院”,构建“母亲安全工程”,巩固和完善卫vi项目、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项目。

(五)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共实施村村通项目300多个,解决全县约1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从2000年不足40%跃至65%,边远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逐步得到的解决。

(六)科技工作卓有成效。共完成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近20项,争取到项目建设资金3000万元以上,项目涉及农业、畜牧、水利等各行业各领域。

七、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

城市低保工作稳步推进,累计保障7910户、17863人次,共发放低保金670万元,低保对象人均差额补助标准由原来的55元提高到63元。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92本,解决130个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累计下拨救灾救济款580万元,下发棉被4315床、蚊帐8960床。发放特困户救助证8502个,发放医疗救助金13万元,使农村特殊困难户享受医疗救助。全县五保对象2517人,乡镇敬老院12所,五保村15个,县光荣院1所,社会福利院1个,共集中供养各类民政对象380人,提高供养标准,每个五保对象按新标准每月30元发放,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问题。累计发放各项优抚经费近1000万元,落实最后一批红军失散人员及110名老复员游击队员的定期生活补助。顺利完成乡镇撒并工作,乡镇村服务农民群众的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每年都保持在4000多人,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

八、电信邮政事业迅猛发展,综合通信能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全县电信部门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电话交换机设备容量由1999年的3072门增至2005年10月的28924门。乡镇程控交换开通由3个乡镇发展到现在的14个乡镇,其中程控接入网点新增16个,总数达36个,无线接入网基站由原来的1个增至现在的4个,无线接入电话信号基本覆盖全县所有村屯,固定电话用户达22320户,是1999年的4倍,无线市话用户数超过5000户,互联网在网用户达2500户,2005年电信业务收入是1999年的190%。全县邮政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30万元,比1999年增长185.9%,邮政业务收入完成250万元,比1999年增长70.1%,在岗劳动生产率达5万元。

九、加强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紧紧围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切实找准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污染,做到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又能严格依法管理好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县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红水河流域东兰段的水质保持ⅲ类水质标准;城区六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并且逐年降低。生态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2001—2005年全县兴建37248座沼气池,减少了生态植被的破坏,全县封山育林面积逐年扩大,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多来,全县通过环保行政审批项目354项,“三同时”执行率达95%。

十、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高

以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以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加大市政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县城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城市建设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城镇规划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委托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县城及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修编,在县城改造扩建方面,县法院、县检察院、县民族中学、河丰药业公司、县武装部、县光荣院等单位已迁入县城改造三期开发小区办公居住,投资450万元的县公安局整体搬迁重建工程已完成基础工程施工,县公路局整体搬迁重建工程已经启动,县城城区面积由0.8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2.2万人,流动人口增加到1.8万人,县城改造第三期工程竣工后,县城城区面积将扩大到1.68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参加市容整治“南珠杯”竞赛活动为契机,结合县城防洪整治工程的施工,投资1700万元完成了旧城区九曲河两岸河堤路的改造工作,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县城文化广场建设,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县城路灯改造,县城主街道人行道改造工程正在抓紧进行。

十一、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成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87个,合同引进资金4715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7580万元。其中河池境外项目93个,总投资27400万元,实际到位29760万元;河池境内项目147个,总投资19750万元,实际到位27040万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9个。

十二、电网结构趋于完善

供电部门固定资产总值达12498316.63元,购电量达1.7亿千瓦时,售电量1.5亿千瓦时,供电销售收入57484341.37元,上交税收3164324.51元。人均创税19777.03元,供电可靠率达98%,电压合格率达95%,设备完好率保持100%。全面完成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新建花香、兰木等7个35kv变电站,容量为15650kva。全县农网改造总投资额为7675万元,新架设35kv线路110.6公里,新架设10kv线路1118公里,新架设低压线路1536公里,新增(更换)配电变压器18270千伏安,改造台区695个。并完成了河丰药业、花神集团、板栗公司的配电网络建设。在直抄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做到抄表、收费、管理、服务“四到户”,保持电价稳定无反弹,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农村的电气化建设步伐。

十三、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先后下拨资金125万元,解决内涝区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投资132.78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13处,受益15848人;投资81.45万元,架设输电线路15处,受益4922人;投资101.33万元,改(扩)建道路35条,受益14628人;投资214.13万元,修建(维修)桥梁30座,受益12917人;投资71.26万元,修建生活码头39处,受益16114人;投资48.85万元,修建学校19所,受益2618人;投资16.22万元,维修水利项目9处,受益5862人;完成三石镇拉平、巴纳明渠排涝工程建设,解决了岩滩水电站库水引发的纳合片8195人内涝灾害问题,恢复耕地12496亩。充分利用库区水面资源,组织移民进行生产开发,全县拦网养鱼场发展到18个,面积达5000多亩,库区水面零星网箱养鱼1250多个。

十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一)人大充分履行监督职责。县人大先后听取和审议30项专题工作报告,作出8项决议、35项决定,共依法任免本级国家机关工作员223名,其中任免人大机关工作人员17人次、政府系统工作人员73人次、法院系统工作人员120人次、检察院系统工作人员17人次。为本级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政协参政议政能力得到加强。五年来,县政协共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25次,撰写调研文章和视察报告18篇,其中《关于我县乡镇撤并的调查报告》、《关于我县城区建设及管理情况的视察报告》、《关于我县民族中学教职工住房困难情况的视察报告》,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加强对委员提案的交办督办工作,五年来,共收到提案250件、立案222件,立案率为88·8%,办复222件,办复率达100%,已落实和解决的有204件,占总立案数的91·9%。县政协还充分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加强与区内外政协、党政部门及社团的联系和交往,先后组织外出参观学习50多次,接待区内外视察团300多人次,进一步增进了友谊,树立了东兰老区的良好形象。

十五、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扎实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以“三级联创”和“五村两规范”为载体,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14个乡镇党委实现“六个好”目标,148个行政村党支部实现“五个好”目标。各级领导班子素质得到增强,五年来,先后对586位领导干部进行考察,其中任前公示153人,任免488人次;向市委组织部推荐副处级后备干部35人,推荐县处级领导后备干部24名。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五年来,全县共发展新党员1383人。

十六、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以弘扬诚信和建立学习型社会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创建文明县城、文明行业和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方面,先后有县邮政局等4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县地方税务局和县审计局等12个单位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新华书店等29个单位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武篆镇等4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大同乡等2个乡镇被命名为县级文明乡镇;三石镇公平村等3个村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村,武篆镇东里村等10个村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东兰镇那亨村等6个村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村。理论武装和宣传舆论工作成效显著。县委理论中心组成员共撰写心得体会文章800多篇,其中有100多篇在区内外主流媒体上发表。全县共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500多篇(幅),其中在全国性报刊发表40多篇(幅),在省级报刊发表500多篇(幅),在地市报刊发表1900多篇(幅),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被广西日报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县。

十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紧紧围绕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深化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五年来,先后48次组织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人数达10000多人次。着力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纠风工作,全县共有268个县直和乡直单位、148个行政村(社区)实行政务公开,公开面达100%。强化源头治腐工作,全县共公开挂牌出让经营性土地83宗,面积6308.1平方米,成交额1232.49万元,增值284.53万元。加大案件查办,严惩腐败。五年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各种违纪案件96件,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十八、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五年来,公安机关共破获刑事案件1090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597人,查获犯罪团伙64个244人;查处违法人员4079人,抓获逃犯56人。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批捕案件355件509人,批准逮捕320件457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332件480人,移送起诉332件480人。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411件,审结405件,判处各类被告562人。司法行政部门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25场次,出动宣传车208辆次,印发宣传资料79000多份。全县共调结各类矛盾纠纷2398起,调结率96.5%。全县实现了不发生暴力恐怖事件、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不发生50人以上越级上访和其他进京滋事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治安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五不发生”。

对全市“十一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将东兰县红色旅游纳入《规划纲要》。东兰县是中国早期著名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军队早期将领韦拔群的故乡,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民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是红七军的故乡和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邓小平领导右江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东兰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在革命战争时期,有2259名儿女和6339名群众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在百色起义纪念馆的英烈名录中,有三分之二的烈士属于东兰籍,在该馆陈列的革命文物中,有三分之二出自东兰。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东兰涌现出五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广西共18名),其中有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少将韦祖珍、覃士冕。东兰也是广西革命遗址最多、意义最厚重的地方,在自治区确定的40处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东兰有4处,占了全区的十分之一。此外,东兰境内还有众多重要的革命遗址。因此,建议将东兰县红色旅游纳入《规划纲要》。

(二)建议将东兰县库区生产开发纳入《纲要》。东兰属岩滩电站重点淹没区。1991年岩滩电站封闸蓄水后,全县库区及内涝涉及8个乡镇43个村489个村民小组10608户4.93万人,受淹面积达4.23万亩,受淹耕地达3.38万亩,受淹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8.67%。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至今仍然十分脆弱,建议把东兰县库区生产开发纳入《规划纲要》。

(三)建议继续把东兰县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规划盘子。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后,东兰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东兰各方面建设相对滞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仍然主要依靠上级扶持为主,因此,建议把东兰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纲要》盘子。

(四)建议把红水河流域开发纳入《规划纲要》。红水河是广西的母亲河,流经东兰县境达115公里。红水河流域是广西的电力走廊,全区80%的水电、火电项目布局在红水河流域。红水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旅游、农产品、中药材资源。因此,建议将东兰县红水河流域开发纳入《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