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意见
时间:2022-09-13 08:39:29
导语: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省万企升级行动计划(2011—2015年)》(苏政发〔2011〕162号)以及市委十三次党代会“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和谐稳定争第一”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我市企业和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市在省内第一批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转型升级上作示范,现对《市“千企升级”三年实施计划》(宁政发〔2010〕111号)进一步深化扩展,时限延至2015年,并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战略,加大高层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国际化水平,加强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力度,加速高端产业集群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支撑引领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全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深入实施“市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主攻高端技术、发展高端产品、突破高端环节,着力形成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把培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显示、未来网络、智能电网(交通)、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奋力抢占国际技术、产业、人才制高点。
(二)全力构建传统产业竞争发展新优势
加快实施“市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两化融合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关键工艺水平的大幅提升,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突出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着力引导重点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
(三)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良性互动
积极实施先进制造业与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咨询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标准化服务中心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大力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壮大港口和航运业规模,强化工业设计创新,大力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良性互动。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0000亿元,年均增速达17%左右,工业增加值率达25%以上。新增年销售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500家。具体目标是:
(一)创新能力升级
1、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5%;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
2、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38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110家,市级260家。
3、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企业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00件,企业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600件。
(二)质量品牌升级
4、新增省质量奖企业5家,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70件,省著名商标总数突破400件,省名牌产品有效数达300件。
5、制(修)订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国际和国家标准拥有数达到680项。
(三)两化融合升级
6、创建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0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500家,其中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2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200家。
7、每年推进两化融合推广应用企业1000家。
(四)技术装备升级
8、每年推进50个重点投资项目、300个新型工业化项目建设。
9、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技术改造投入年均增长17%以上,技术改造投入实现倍增。
10、认定40个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
(五)经营管理升级
11、创建管理创新优秀企业和示范企业60家。
12、创建信用管理贯标企业800家,创建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12家。
13、每年新增上市企业6家,到2015年力争总数达到90家左右。
(六)人才升级
14、大力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15、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企业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2万人。培育和集聚一批高端软件人才,2015年全市涉软人才达到100万人。
(七)规模效益升级
16、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5%、15%。
17、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2%以上。
18、新增年销售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500家。
19、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1—2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工业企业(集团)达到45家以上。
(八)绿色制造升级
20、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4%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每年下降5%左右。
21、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下降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三、重点任务
(一)培育和引进高端创业创新人才
1、培养一支创业创新意识强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大力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通过全球范围内引才,优化人才结构。依托得天独厚的科教优势,大力集聚海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培育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科技创业主体,建立一支树立全球视野、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引领科技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引进人才在初创扶持、金融财税扶持、生活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鼓励高层次科研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引导企业与高校,尤其是“211”大学在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人才来创新创业。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选择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智能电网、光伏与风电装备等代表性行业先行示范,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趋势作为技术路线图上的关节点,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强化财政资金扶持,集中力量争取“十二五”期间,在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等领域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
4、建设和培育产业技术开发共性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较为突出的优势领域集中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资源,建立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灵活、能为产业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产业技术开发共性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行重大项目招投标机制,确定由产业技术开发共性平台或一些有相应资格和业绩、技术开发实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共同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进行重点扶持和技术开发。
5、加强“两站三中心”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推出五年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计划,积极培育实施,每年新增5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建设与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模式。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硕士博士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突破行业关键技术,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者。鼓励有条件企业并购科技型企业,整合产业资源,不断壮大行业优势。
6、推进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针对符合全市产业导向的关键性、战略性产品,以及支撑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技术与产品,编制《年度市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计划》,服务指导,推进突破。贯彻省国税、省地税、省经信委等部门出台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操作规程(试行)》,协调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保证企业持续、充足的研究开发费用投入。鼓励企业开发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扶持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项目。
(三)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7、建成更高标准的中国软件名城。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化,重点打造以中国()软件谷为核心、以软件园和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提升软件产业集聚能力,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实现5年翻两番,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
8、完善两化深度融合的体制和机制。强化两化融合企业实用人才培训,组织开展两化融合企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认定工作;引导企业建立CIO体制,促进企业技术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品融合,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业务融合,增强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重点围绕生产企业的整个制造过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绿色低碳这三条主线抓好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我市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的再造,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净;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把我市建成两化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
9、建立中小企业ERP管理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提高广大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数字企业”创建为抓手,依托和整合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资源,扩大和完善以ERP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标准,不断研发和完善以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ERP管控系统,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网上服务平台和电信呼叫中心平台等。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努力提升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生产控制和制造装备等方面的数字化、集成化水平,加快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升级步伐。
10、抓好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结合省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的要求,针对我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不同特点,推动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指导各开发区建立独立的或依靠龙头企业建立区域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建立云服务、电子商务、协同设计、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服务平台等,提升服务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各开发区遴选重点企业开展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工作,带动区域内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根据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各行业的不同特点,推进具有行业特征的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以龙头企业为主,建立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信息化应用。鼓励建立和完善现有平台,拓展平台服务范围,力争在协同设计和生产、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行业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结合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创建工作,在行业内推广先进企业的做法。推动企业从一般信息化运用到深层次运用和集成化运用,逐步把信息化运用范围推进到企业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创建工作。
11、实施企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企业从单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到综合性的应用,推动企业从一般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的再造,推动从单一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间产业链的应用;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推进工业设计水平和电子商务水平的提高,推动产业衍生和新型业态的发展;着力提高信息通信服务业对融合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电信营运商与企业的合作。推广应用协同管理设计、工业服务分离、安全节能监测、商务电子交易、数据开发共享、软件人才培训等六类共性平台,并按一定比例给予建设配套补助。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系统集成化等企业信息化六大工程,推进企业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电子商务等信息化项目建设。每年重点支持20个两化融合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
12、鼓励企业积极契入物联网产业发展。鼓励企业攻克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引进一批传感器与传感节点产品的重点企业,引导企业开发突破射频识别设备、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等核心产品。加快建设物联网产业联盟,争取形成百企联盟,百亿产业。建设物联网应用十大示范工程。推进三网融合,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力争创造两化融合试验的新经验。
(四)引导企业向管理、质量要效益
13、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名牌产品的数量和比重,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培育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保护老字号等传统品牌,加大驰(著)名商标培育扶持力度。从科技投入、品牌培育、市场推广、用户反馈等多个维度,强化品牌创建。鼓励企业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
14、提升产品质量。扶持优质产品,加强质量安全保障,重点在钢铁、石化、家电行业推广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方法,在汽车、家电行业推广精益生产管理方法,在航空、航天行业推广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在机械设备、通信电子设备行业推广可靠性工程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
15、鼓励企业实现上市融资。鼓励企业(集团)通过主业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并购重组。重点支持钢铁、石化、船舶、建材、医药、软件等行业开展兼并重组,及时了解掌握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动向,实行全程跟踪和超前服务。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拟上市企业梯队。
(五)加大工业有效投入
16、大力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把高端引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大力吸引接轨国际的领军型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转变,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主动融入国际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整体跃升。
17、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相关引导政策,推动企业高起点、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设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使我市企业拥有国际、国内一流的设计、试验、生产及检测装备。围绕关键技术引进、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新产品开发等领域,鼓励和扶持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每年重点推进50个重点投资项目、300个新型工业化项目建设。
18、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力度。以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投入,重点抓好10亿元以上项目、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升级项目建设。优化和完善工业投资指标体系,科学分解工业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技术新、投资省、见效快的优势,引导资金和技术向重点技改领域流动。
(六)提升企业规模效益
19、开展规模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开展以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为重点的规模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以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到2015年,全市中小工业企业数突破25000家,新增年销售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500家,每年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100家以上。
20、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跟踪监测全市大企业(集团)发展情况,认定年度50强工业企业集团。及时掌握大企业(集团)运行态势,重点监测企业用电量、主要产品产量及价格变化、企业资金链状况,强
21、支持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做强做大。按照“规模成长快、经济效益优、科技含量高、体制机制新、发展后劲足”的基本要求,每年认定100家高成长型科技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引导其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成为行业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进而发展成为主业突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规模效益、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型科技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大企业或龙头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中的骨干企业。
(七)促进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22、加强“三高两低”企业搬迁整治。在全市进一步梳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等“三高两低”的企业,大力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搬迁整治工作,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形成企业异地技改、提档升级的倒逼机制。制定小化工、“三高两低”企业搬迁时间表,抓紧新厂规划建设以及相关项目审批、拆迁补偿等事宜,限期实施搬迁。
23、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应用。鼓励企业加强对水、煤、电、油等高资源消耗产业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应用,每年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开发项目,推进节能降耗。以钢铁、石化、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为重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能耗定额,每年创建30个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全市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24、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从项目建设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制定源头管理和末段治理相结合措施,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每年推进1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积极实施企业扩张性搬迁、环保搬迁,加大对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
25、推进循环经济试点。以生态园区、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推进化学工业园和金陵石化地区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努力把化学工业园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加快构建钢铁、石化、建材等生态产业链,加快建设生态企业。每年推进一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八)优化企业转型升级软环境
26、鼓励企业吸引VC/PE参与战略投资。成立“产业与资本融合促进会”,整合金融资源配置,推进“紫金俱乐部”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分行业、分区县,定期开展系列产业与资本的专场对接活动。联合VC/PE和知名中介机构举办企业融资及上市实务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拟上市企业数据库。筹划成立“产业创新引导基金”,通过政策性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作用,有效地引入民间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加快推进企业的上市步伐。
27、构建产业联盟与产业技术研究平台。选择产业集中度高、技术优势明显的区域和技术领域,以骨干成长型科技企业为龙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合产业集群发展特点,构建产业联盟。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探索以股份制形式,运用市场协调机制,建立产业特色鲜明、创新产品领先、创新人才集聚的产业技术研究平台。
28、拓展扶持企业发展的应用市场。挖掘有利条件与机遇,创造市场、细分市场,支持企业以应用促发展。制定并实施《市“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实施细则》,帮助符合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开拓市场,对于实施首购首用活动的采购人,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对企业重点产品、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在市政
29、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大力普及深化电子商务的行业应用,推进制造业企业和广大中小制造型、贸易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上下游关联企业间的业务协同;依托龙潭港、化工园、火车南站、滨江开发区、空港物流园、溧水航空产业园、桥林七坝港综合物流基地,以“一带三港”(禄口航空港、铁路枢纽港和江海联运港)联动发展为方向,促进一体化的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和管理体制建设,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物流体系;依托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打造集特有功能、特殊政策、特色运作于一体的创业创新领头区域,积极推进我市技术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与良性互动。
四、推进机制
(一)强化建设千企升级计划工作体系
市政府成立推进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牵头,市经信委、发改委、科委、财政局、统计局、工商局、质监局、金融办、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工作。各区县、开发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企业升级计划与保障措施。
(二)构建高效有力的协调服务机制
加强对千企升级计划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市千企升级计划工作,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会同市发改、科技、财政、统计、税务、工商、质监、环保、金融等部门组织实施。市经信委每年年初会同各有关部门,将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下达各区县、开发区,由各区县、开发区落实到事项和企业。
(三)加强千企升级目标管理和督查考核
各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各区县、开发区相关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和实际成效,各区县、开发区必须按月上报千企升级计划月度推进情况表,以此为基础开展考核评价,其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千企升级计划推进成效显著的单位予以表彰。
- 上一篇:全县服装业转型升级自创品牌的意见
- 下一篇:全县法制教育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