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业务工作要点8篇
时间:2022-07-21 02:21:33
导语:司法行政业务工作要点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以开展基层专项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
1.开展基层司法行政重点工程建设年活动。实施司法所建设提升工程、人民调解防护网建设提升工程、安置帮教管理服务提升工程和基层信息化应用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
二、以穷实基层工作平台为载体,进一步彰显基层司法行政职能作用
2.巩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力争把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努力协调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司法所建设问题,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基础。
3.抓好司法所建设巡查。按照司法部、省司法厅关于“五好”司法所建设的要求,总结推广南陵县司法所在社会治理建设中规范业务用房、完善办公设施、充实人员力量、整合工作职能、加强基础保障等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司法所与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有机结合,促进“两所”整体协调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大力加强基层司法行政信息化运用,提高工作效率。运用信息化运用考评机制,加强对司法所业务工作完成情况的掌控和宣传。
4.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围绕加强基层司法所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司法所业务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以提升能力为着力点,分两批抓好司法助理员业务培训工作。
三、以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为载体,积极创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
5.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贯彻《省高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意见》(皖办发〔2013〕22号)和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以调解中心为依托,完善“三调”联动机制,通过移送式、进驻式、派驻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延伸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确保联动机制健康运行。
6.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继续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巩固和完善现有调解组织网络,重点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和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建设、拓展和完善。各县区要以各级调解中心为依托,积极参与推进诉讼与非诉讼调解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筑牢人民调解防护网为主体的“大民调”体系建设为重点,延伸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创新拓展调解工作平台,推动在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公安派出所和信访等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或人民调解窗口。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房屋征收、拆迁、土地征用等易引发的群体性纠纷的环节和领域,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进一步规范调解文书制作,严格工作程序,落实调解工作制度,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
7.深入宣传学习《人民调解法》。围绕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价值,结合普法宣传,大力宣传《人民调解法》。突出“弘扬调解文化、和谐社会关系、成就中国梦想”这个主题,全市拟在8月份开展《人民调解法》学习宣传月和调解现场摄影展活动。
8.进一步抓好调解质量建设。调解台账、卷宗应按照市局统一的标准规范、齐全。围绕调解案件质量建设,落实分级培训,全年市级组织培训1次,各县区培训不少于2次。
9.推动人民调解保障机制建设。按照省财政厅、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经费保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重大矛盾纠纷向党委政府报告制度,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以完善安置帮教措施为载体,认真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
10.开展全市刑释解教人员排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底数,司法所对刑释解教人员应做到一人一档。
11.加强帮教安置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三无人员”和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的接茬帮教和过渡性安置工作,使他们不漏管、不脱管,逐步使安置帮教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2.围绕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使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五个坚持:坚持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坚持专项组办公会议制度、坚持联络员工作制度、坚持情况通报制度、坚持督查考核制度。拟定《市特殊人群工作实施方案》或《关于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通知》。
五、以提高法律服务水平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基层法律服务业务领域
13.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开拓法律服务新领域。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依法诚信执业,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于民生保障,整体上形成与司法所工作互补、通力协作的“大服务”格局。组织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司法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农村法律顾问,不断满足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14.结合律师事务所联系司法所、律师联系司法所长活动,充分调动律师和司法所长工作积极性,通过邀请律师担任政府部门法律顾问、参与重大经济活动谈判和合同把关、参与信访接待、参与重大疑难纠纷调处等方式,协助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管理社会事务。积极推进基层法律服务进社区、进农村,引导基层法律服务所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法律服务。
15.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业社会公信度。进一步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所各项管理制度,严肃查处违规执业、不正当竞争等违规行为。狠抓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管理,加大对法律服务人员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规范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市场主体、规范法律服务人员执业行为,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诚信度,推动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广大群众对基层法律服务业的满意率。
六、以创新管理服务举措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水平
16.落实特专办工作职责。认真履行特殊人群专项组组长单位职责,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协调沟通配合,推动成员单位之间信息共享。健全完善特专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创新发展。加强工作调研,及时掌握全市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戒毒和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防控四个专门小组工作开展情况。协调指导各专门工作小组做好年度综治考评工作。
17.积极组织参加“黄丝带帮教行动”。在全市组织开展对特殊人群的“黄丝带帮教行动”,重点实施“黄丝带走进监所”、“黄丝带走进安置基地”、“黄丝带走进社矫中心”、“黄丝带走进村居社区”等四个帮教项目。通过与市民盟的合作,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教、扶助工作,促进他们更好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第二篇
一、坚持改革攻坚,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执行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执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县(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专门工作机构设置和工作力量配备,强化县(区)司法局刑罚执行职能,推动县(区)社区矫正机构向实战型转
2.积极探索在社区(村居)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和支持,把社区矫正工作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社区(村居)工作职责范围。利用社区(村居)组织和工作人员贴近社区矫正人员生活环境的优势,及时掌握他们动态,协助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3.加强与公、检、法、监狱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细化各方在调查评估、衔接、日常监管和奖惩等执法环节的职责和要求,健全社区矫正衔接工作机制,实行信息和数据的互通共享,有效防范社区矫正人员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二、夯实基础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保障水平
4.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认真落实政法专编专管专用要求,利用现有空余专项编制,招录、补充工作人员,充实社区矫正执法工作队伍。继续争取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公益岗位政策,为司法所配备社区矫正公益岗位人员,进一步发展壮大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5.大力推进县(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和社区矫正执法队的组建。今年六月底前,各县(区)全面完成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任务。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中心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社区矫正中心运行的检查和指导,切实发挥社区矫正载体作用。组织县(区)社区矫正中心进行工作观摩、评比和竞赛。
6.加强社区矫正经费和装备保障。进一步贯彻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的意见》,开展社区矫正经费和装备保障专项调研,争取建立按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经费的制度。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明确执法规范,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执法水平
7.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接收宣告、调查评估、监管审批、考核奖惩、收监执行等程序规定和执法管理制度,制定《市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实施意见》,完善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和标准。
8.认真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检查监督。制定执法考评办法,完善执法质量考评机制。坚持日常监督、季度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开展围绕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监管审批、奖惩等重点执法环节,严格执纪,加强监督,切实抓好社区矫正执法突出问题整改。
9.规范执法文书使用与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完善统一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台账文书格式,整合社区矫正电子档、纸质档案利用和管理。开展全市社区矫正案卷评查和档案管理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提高执法文书和档案管理水平。
10.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队伍监管,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大力加强业务能力建设,举办社区矫正公益岗位人员和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培训班,探索与省心理咨询师学会联合举办心理矫正师培训班。
四、强化措施落实,确保社区矫正安全稳定
11.落实监督管理措施。认真做好矫正接收居住地审核、矫正小组建立和矫正宣告工作,严格落实日常报告、实地查访措施,严格控制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审批,加强重点社区矫正人员管理和防范。认真落实《社区矫正监管手册》管理制度。
12.做好教育帮扶工作。研究制定年度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因地制宜组织社区服务,探索开展心理矫治。加强与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和落实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扶政策,做好社区矫正人员在生活、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帮困扶助工作。
13.严格依法执行刑罚。对不服管理、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要及时调查,给予警告;符合法定条件的,应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提请撤销原决定,收监执行,维护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14.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应用。做好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开通工作,确保手机定位率达到社区矫正人员总数的20%。加强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和手机定位监控平台的管理和使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社区矫正监管措施落实问题。
15.加强社区矫正应急处置。根据《市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要求,针对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参与群体性事件、实施犯罪、非正常死亡等情形,分类健全和完善应急工作预案,加强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确保对突发事件防范有力,处置迅速,应对有效。
五、深入宣传研究,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发展
16.加强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对外交流、学习、考察,开展社区矫正规范执法、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等问题研究,推动社区矫正实践发展。做好社区矫正优秀论文、案例征集评选工作。
17.加大社区矫正工作宣传力度。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宣传推广社区矫正工作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影响。
18.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联席(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制定会议制度工作规则,明确会议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会议制度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协调全市社区矫正工作。
19.继续推进社区矫正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依据上级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推进全省社区矫正示范县区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科学持续发展。
第三篇
一、加快推进法治建设
1.不断推进工作落实。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建设的意见》,围绕法治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住关键,积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召开一次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会议。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提升年活动。根据各成员单位职责和《<法治建设纲要(2011—2015年>》,制定《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14年重要工作目标任务》,并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充分发挥协调职能,检查、指导和督促法治建设各项任务完成。
2.深入推进法治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普法办关于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纳入美好乡村建设,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评比活动;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银行法治之窗”、“诚信守法示范企业”、“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重点做好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等领域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3.进一步完善法治建设考评。完善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法治建设(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标准,改进考核方法和形式,充分发挥法治建设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提升考核结果的权威性。探索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二、继续深化法制宣传教育
4.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氛围。
5.深入学习宣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精髓以及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6.大力宣传以宪法为重点的法律法规。2014年度重点普法目录。加强宪法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主要原则、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7.加强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制定2014年度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考核办法,结合“12.4”活动,组织一次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继续抓好青少年、农民、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实施意见或方案的落实。商请组织部门把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纳入“干部教育在线”内容,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以及所在单位、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机关法律集中学习月”活动;制定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意见,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8.深化法制宣传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推动法制宣传教育更好地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市“法律六进”工作制度(试行)》,实施“法律六进”示范点创建,推动普法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延伸。围绕实现全市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为全市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法制宣传;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化对外开放,提供全时空法律服务;围绕美好乡村建设,依托乡镇司法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逐步建立常态化法制宣传机制,进一步深化“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提升农村乡镇、城市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结合今年党和国家重大工作任务的时间节点,扎实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江淮普法行”等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9.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并大力推进公民旁听庭审活动。加强城乡公共场所及基层村(居)普法阵地建设,依托农家书屋推进普法活动室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继续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普遍设有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在加强普法网站等自有阵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中心、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大众传媒履行公益法制宣传的社会责任制度,利用并推动在车站、机场、医院、银行、邮政、电讯等公共区域建立固定法制宣传设施,开展法制宣传,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公共设施体系;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市级普法网建设,形成面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媒体普法载体体系。
10.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以完善法治建设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为牵引,健全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责任机制、协调协作机制以及监督、保障等机制。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普法教育的工作机制。
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11.推进法治文化组织协调机制建设。贯彻落实《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法治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和研讨会。
12.推进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机制建设。争取和运用好文化强市相关政策,探索“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产品发展模式,用市场化的方式,鼓励中小和新兴文化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法治文艺作品创作。
13.推进法治文化传播机制建设。适时启动实施法治文化“四入行动”,即著名景区嵌入行动、繁华街区融入行动、乡镇村庄纳入行动、建制小区注入行动。在全市重点组织实施“千百十”工程(千幅法治漫画、摄影作品,百部法治小说、故事集锦,十部法治戏曲、小品视频)。继续加强法治广场、法治主题公园等设施建设。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公交站台、移动TV、互联网等载体,刊播优秀法治文艺作品。
14.大力开展各类法治文化活动。举办年度法治书画摄影作品竞赛及展览活动。举办一次法治建设论坛。推进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艺演出活动。
15.稳步实施法治文化建设创建工作。启动法治文化“双创”活动,探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城市(县)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创建。推进差异化发展,加大法治文化“一县(区)一品”特色品牌建设力度。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6.加强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建设。督促各级政府建立法制宣传教育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并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自身建设,强化协调职能,积极履行检查、指导和督促职责,使其建设水平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
17.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举办一期普法依法治理质量提升年活动专题培训班和一期法制宣传教育信息员暨普法微博管理员培训班。发挥各级普法讲师团成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8.加强理论研究。重点围绕建立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指标,加强我市法治建设路径研究;结合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地域法治文化研究。
19.加强工作指导。加强宣传报道,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充分利用普法网和法治文化网,加大对各县区、各部门法制宣传信息报送工作的考核。
第四篇
1.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推动各级政府将法律援助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全面落实《省法律援助条例》授权规定,扩大补充事项范围,调整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做好迎接省人大常委会对《省法律援助条例》执行情况检查工作。
2.全面提升法律援助办案质量。严格执行《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落实监管措施,综合采用回访受援人、旁听庭审、办案跟踪、网上监督等办法,规范和提升法律援助案件接待、受理、审查、指派、承办等各环节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水平。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开展多形式、广覆盖的对受援人回访工作,根据受援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旁听庭审和案件质量评查活动,旁听庭审案件不低于开庭审理案件的10%,年度评查活动不少于2次。
3.进一步优化法律援助案件结构和办案人员结构。诉讼类案件数占已结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5%、刑事案件数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承办案件数占法律援助案件总数比例分别不低于16%和35%。
4.保持办案数量持续增长。以上年办案件总量为基数,实现案件数量适度增长。全市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3200件,受援服务人群23300人次。(县区具体任务见附表)
5.加大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的沟通与协调,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的衔接,进一步发挥看守所、监所工作站的作用,加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检察院、公安局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通过责任倒查、联席会议、通报等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制约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突出问题,做出刑事法援工作特色。
6.深化法律援助信息化应用。按照全案全员全流程要求,强化法律援助关联应用。配齐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相关设备并全面投入使用,方便困难群众就地申请法律援助。“12348”法律援助服务热线平台建设全面建成并规范运行。进一步畅通互联网法律援助在线咨询及申请渠道,发挥好网络平台的便民服务功能。完善困难群体数据库的定期更新、日常维护和使用。
7.深化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发挥便民服务接待窗口作用,坚持工作常态化,进一步对照省厅窗口建设指导标准,从位置面积、服务功能、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提高建设水平,实现服务窗口升级达标。提升服务窗口服务能力,健全、规范服务窗口接待咨询,受理、承诺等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法律援助服务窗口工作标准,积极开展省、市级便民服务示范窗口评选活动。
8.进一步加强基层站、点规范化建设。落实《省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统一标牌标识、公开公示内容和工作制度,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开展咨询、办案业务,建立工作报告制度。继续开展“示范工作站”创建活动。以村、社区为载体,围绕联络员配备、培训及其对法律援助知晓程度、法律援助明白人队伍建设、法律援助常识宣传及帮助联系申请法律援助等内容,开展法律援助“合格联系点”创建活动。开展联系点建设检查,通过示范工作站及“合格联系点”创建,推动站、点规范化建设。
9.优化法律援助资源配置。组织开展律师资源相对丰富的市辖律师事务所与律师资源匮乏的县区对口援助活动。组织律师事务所主任和资深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招募、选聘青年律师担任专职法援律师、充实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以“律师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律师事务所联系司法所、律师联系司法所长“双联”活动,引导律师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进行业务指导培训。
10.发挥律师事务所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性。各法律援助机构要协调、督促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及时、足额发放案件补贴,为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各律师事务所要积极主动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做到工作站标牌、制度上墙,工作有专人负责,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值班和宣传活动;每名律师主动和接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2件。
11.提高彩票公益金项目工作绩效。积极办理彩票公益金案件,完成彩票公益金项目任务。加强项目案件审查受理工作,优先选择社会律师办理的、案情相对复杂、工作量较大或有一定意义、影响的案件,提高刑事案件、诉讼案件在项目案件中的比例。严把案件审核关质量关,避免因案件审核不合格被退回的现象发生,保证优价优质。
12.加大法律援助经费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相关规定,保证法律援助经费专款专用(省厅下拨全市办案及业务经费见附表),及时、足额发放办案补贴,切实提高办案经费支出在法律援助经费支出总额中的比例,办案经费必须全部用于办案补贴,业务经费50%用于办案补贴。完善法律援助经费绩效考评制度,及时填报经费收入开支情况,按时报送相关报表,对使用管理中存在突出问题的适时通报。联合纪检、财务等部门开展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做好省厅对《省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实施情况调研的配合、准备工作。
13.开展法律援助专项服务活动。根据特定困难群体的特定需求,组织开展对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专项服务活动,总结经验,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效果。
14.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分级负责,每季度组织一次学习、培训等活动,重点开展对有关法律援助的大政方针、法律援助管理、办案业务、信息化应用等内容的培训,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促进和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及办案水平。
15.认真做好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工作。学习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办法》,向社会公示投诉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及投诉事项范围、投诉处理程序等信息,畅通投诉渠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依法妥善查处。辖区内的投诉处理情况每半年一次报告上一级管理部门。
16.进一步强化法律援助宣传。深化法律援助公益品牌推广活动,探索通过新媒体扩大法律援助公益广告和其他法律援助工作的传播,加大对法律援助制度价值、典型案例和优秀办案人员的宣传报道,提升宣传的实际效果。开展“十佳”法律援助案例、“十佳”法律援助律师评选活动。
17.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专题调研。适时组织“12348”法律援助热线使用情况、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情况、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业务开展情况等工作的调研,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制定和完善法律援助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五篇
一、律师工作
1.组织全市律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积极安排律师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培训、座谈研讨会等形式的学习活动。组织专职律师党员参加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工作,在执业年度考核中落实学习成果。进一步加强律师党建工作,做好律师党员发展工作。
2.继续做好律师进社区和“双联”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到律师进社区、进乡村全覆盖。按照“一个社区一名律师,一个乡镇一个律所”的原则,在每个社区设立“律师工作室”,在农村设立“村(居)法律服务工作站”,充分依托司法所,实现律师进社区、进乡村全覆盖。三月份,组织开展以“学雷锋•律师在您身边”为主题的第三届“全省律师学雷锋服务月”活动。
3.监督律师切实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倡导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领办法律援助案件。组织指导律师进一步做好涉法信访、纠纷调解工作。
4.进一步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在去年调研基础上,争取与法院出台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文件,整治法律服务市场秩序。
5.进一步规范律师事务所律师执业、委托等内部管理工作。通过专项检查、督查和执业年度考核等手段,促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工作。
6.规范律师实习工作,加强对实习人员管理。出台相关措施,规范接收申请实习律师事务所和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工作。
7.做好律师事务所年度检查考核和综合实力评价工作,结合年度检查考核工作,做好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和律师执业证换发工作。
8.做好律师事务所和律师行政许可初审工作,提高行政许可效能,切实把好律师队伍的“入口关”。
9.做好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投诉案件的查处工作,指导律师协会加强行业惩戒工作,做到对律师的违法违纪执业行为“零容忍”。
10.进一步推进律师信息系统应用工作,加强律师信息系统应用的督查工作,促进律师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的提高,推进信息系统各层次应用。
11.以律师协会的各专业委员会为依托,逐步成立专项法律服务团,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落实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做好推荐把关工作。律协各专业委员会认真开展活动,加强业务研讨,发挥律协各专业委员会的业务引领作用。
二、公证工作
1.巩固公证标准化项目示范点创建工作成果,强化公证标准化建设。在对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按照公证机构“标准化全覆盖”的要求,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公证标准化建设。
2.规范管理工作,强化事中监督。完善公证质量检查机制,形成公证机构内部自查、公证机构之间互查。建立市、县司法行政机关定期巡查机制,不断提高全市公证质量。拟于5月份和10月份组织开展公证卷宗质量检查。
3.完善投诉查处制度,强化事后惩处。高度重视每一起公证质量投诉,落实公证投诉与撤证情况通报制度,对出现公证质量事故的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严肃查处。
4.采取措施,稳定队伍。加强对年轻公证员、公证员助理的培养教育。进一步解决部分县域公证机构公证员缺失的问题。各公证机构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在后备人才培养上取得实效,增加公证事业发展后劲。
5.改善公证执业环境。市、县司法机关主动向领导汇报公证工作,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完善公证收入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公证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公证、信任公证、选择公证,优化公证执业环境,确保公证机构能招进人、留住人。
6.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各公证机构每月要组织不少于二次的业务学习讨论;组织公证处主任、公证员参加省公协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活动;强化全市公证机构对口协作、交流活动。适时举办2014全市公证实务研讨活动。
7.贯彻落实省司法厅《关于加强公证行业服务窗口建设的意见》,开展公证行业“群众满意服务窗口”创建工作。
8.贯彻落实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公证档案管理工作。
第六篇
1.强化品牌意识,继续推进认证认可工作。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督促和指导司法鉴定机构加快认证认可步伐,全市1家示范机构年内力争全部完成申请环节,三分之二的示范机构完成现场评审环节。加强同质监部门沟通协作,召开全市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推进工作会议,开展司法鉴定机构综合能力等级评定,培育品牌司法鉴定机构。加强、完善司法鉴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认真解决当前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加强调查研究,配合省司法厅做好司法鉴定地方立法工作。配合省人大和省司法厅开展《决定》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积极争取市人大、政协和政法部门的支持,推进《省司法鉴定条例》的调研论证。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体系和机制,把司法鉴定工作与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工作有机结合,服务社会创新,方便人民群众。
3.创新监管方式,提高司法鉴定规范化管理水平。按照司法部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司法鉴定行风建设专项活动,进一步强化执业监管,促进司法鉴定人依法规范诚信执业。适时开展司法鉴定专项检查、资质考核和质量监督、评查活动。完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年度执业考核机制,探索制定司法鉴定机构分类管理办法和资质等级制度。建立健全查处机制,明确各层级受理范围、程序和职责。探索建立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淘汰退出机制及司法鉴定人过错鉴定责任保险制度。在去年深入开展档案达标升级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司法鉴定档案达标工作方案。依据全省司法鉴定档案管理等级考核标准,加强同市档案局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司法鉴定档案达标升级工作。加强司法鉴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工作,切实发挥管理系统在鉴定质量运行和监控上的应有作用,不断提高司法鉴定管理规范化水平。
4.优化机构布局,加强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队伍建设。落实省司法厅关于市级司法鉴定管理机构建设的要求,配齐配强司法鉴定管理人员,提高司法鉴定管理能力。贯彻全省司法鉴定布局指导意见,调研司法鉴定市场需求,优化鉴定机构布局,填补我市司法鉴定市场空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积极配合省司法厅做好全省法医临床和道路交通痕迹司法鉴定人进行全员业务能力考试和探索选拔优秀中青年司法鉴定人选送到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学习培养工作,鼓励司法鉴定机构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司法鉴定领域全国知名专家。继续扩大能力验证范围,增加现场能力验证项目,研究制定能力验证结果的使用办法。继续加大投诉查处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5.加强沟通协调,不断改善司法鉴定执业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司法鉴定机构调研的力度,及时掌握全市司法鉴定工作动态,争取党委、政府对司法鉴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继续加强同公、检、法等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配合省司法厅与公安交警部门协调,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工作;与市中院相关部门协调,细化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细则,与市中院、市检察院相关部门协调,及时将司法审判急需的环境污染损害、司法会计、建设工程等司法鉴定等纳入统一登记管理范围,努力改善司法鉴定执业环境。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司法鉴定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宣传鉴定行业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积极开展宣传司法鉴定制度内容和意义等专项活动。
6.加强协会建设。完成市司法鉴定人协会换届工作,调整充实协会领导机构和扩大会员范围。充分利用司法鉴定人协会平台,积极组织对内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司法鉴定调研工作。发挥司法鉴定专业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作用,组织司法鉴定专家开展专项调查、技术咨询、争议调解工作,加大司法鉴定行业管理力度,切实提高鉴定机构司法鉴定质量。
第七篇
一、加强指导,切实做好法制工作基础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法制工作会议。密切与各县区负责法制工作机构的沟通联系,加强对县区法制工作的政策指导、业务指导和个案指导。
二、狠抓落实,为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积极配合有关机关做好立法工作。积极配合司法厅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法制办等部门推进司法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工作。按照中央和司法部关于劳教制度改革的决策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积极配合《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论证。
3.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清理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和清理工作。
4.深化政务公开。通过局门户网站完善职权目录和运行流程图,制作悬挂政务公开内容等方式扩大政务公开内容。认真做好县区司法局职权清理和公示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理清县区司法局行政配置权力的具体类别、来源依据、基本程序等。
5.推动依法行政和法治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按照省政府部署,做好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全面完成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6.继续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工作,切实提高办案质量,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7.开展法制工作调研。结合新刑诉法、新民诉法和有关司法鉴定的新规定,开展制度建设和管理实务研究。市局机关各科室、各县、区司法局撰写一篇法制理论调研文章。
8.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和省委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助做好相关改革的日常综合性工作。
三、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9.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将依法行政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各级各类培训班培训的重要内容。今年重点组织学习规范性文件基础知识、行政执法类法律法规,以及相配套的政策性文件。拟组织1期市局机关干部和全系统法制工作人员培训班,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学习交流,今年将组织各县区司法局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赴外地学习观摩法制工作的先进经验。
10.提高执法岗位人员专业水平。加强法制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全系统法制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制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参加全省司法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资格认证与培训,强化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四、完善法制工作机制,开展执法质量考评
11.市局将继续对县、区执法状况开展半年检查,同时,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将法制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目标。根据省厅执法质量考评办法,进一步完善全市司法行政执法状况考评办法和实施细则。
五、落实四统一,扎实抓好法制工作档案建设
12.加强对县区和执法科室法制工作的政策指导、业务指导,按照全年省司法厅相关台帐、文书、档案格式要求,制定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法制工作档案标准,10月份前,从组织领导、工作计划和总结、法规政策、行政执法、依法决策、执法监督、执法培训、工作制度等方面,实现法制工作档案内容、分类、目录、规格“四统一”。
第八篇
1.安装运行“12348”法律服务声讯台;进一步优化政法专网网络结构。
2.制定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政务信息工作考评办法,推进政务信息工作,进一步提高政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3.制定重点课题调研计划,落实调研工作任务和措施,组织开展调研论文评选活动。
4.规范重要工作督查督办程序,确保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到100%,其他工作督查督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要求明确,反馈及时。
5.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工作,开展制度年建设活动,进一步修订完善局机关行政管理类相关制度,制定出台《市司法局工作规则》。
6.合理规划局业务用房功能区分,充分发挥司法业务用房的作用,探索建设市级司法行政综合服务中心。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思考
- 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