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卫生监督实施要点10篇
时间:2022-07-10 08:28:45
导语:全市卫生监督实施要点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2014年全市卫生监督工作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市卫生工作要求,巩固提升,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法制意识,强化卫生监督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监督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开展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放射和职业卫生为重点,依法履职,全面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努力开创卫生监督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卫生监管能力
全面完成我市卫生监督机构体系项目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和监督执法手段。落实《2011-2015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以卫生监督岗位练兵、执法技能比武、卫生监督执法案卷评查活动为载体强化卫生监督员培训。重点加强卫生监督专家组、卫生监督监测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卫生监督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推进首席卫生监督员工作。按照《省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加强卫生监督员管理,严格执行卫生监督员资格考试、在职培训、工作考核和任免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和任免条件,及时做好卫生监督员聘任工作。以解决监督监测技术服务需求与实际能力不相适应,监测评价结果与卫生监督执法有效衔接不畅、运用不够等问题为重点,持续推进卫生监督监测和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
二、深化六项治理整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整顿医疗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
1.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医疗机构周边等流动人口聚集地为重点,严厉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以农贸市场、农村集市、大型建筑工地、游园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严厉打击坑害群众利益的游医、假医。以城市生活美容机构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从事医疗美容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零售药店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聘用医师或非医师坐堂行医的行为。查处以养生保健为名或以疾病研究院(所)为幌子非法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严厉打击地方单位和人员假冒军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2.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将科室出租、承包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从事诊疗活动、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各种冒名、冒牌“协作体”“中心”、“基地”“示范医院”以及打着义诊、免费体检的幌子,开展欺骗性医疗活动的行为。
3.严肃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以下简称“两非”)行为。重点查处“黑诊所”和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两非”的行为。
4.坚决打击“医托”行为。严厉打击“医托”行骗等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对雇佣“医托”行骗的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从重从严处理。
5.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虚假违法医疗广告整治。严格医疗广告审查准入和违法退出机制,加大对医疗广告违法行为的监督监测力度,落实医疗广告违法查处通报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记录扣分校验机制,对屡次违法违规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从严从重处罚。
(二)加强公共场所监督,重点整治“五小”行业。全面加强公共场所监督检查,对七大类公共场所进行摸底调查,并切实加强监督和规范管理,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持证率达100%。住宿业、美容美发、游泳场所、沐浴四类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5%以上。以创建国家或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全面整治公共场所小浴室、小美容美发厅、小歌舞厅、小旅馆、小网吧等“五小”行业,重点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消毒设施,使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三)加强生活饮用水监督,重点整治农村和学校生活饮用水。加强集中式供水水厂监督监测,落实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质监测计划,加强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管理和水质消毒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掌握监管底数。加强供水单位涉水产品监督。重点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和学校自建设施供水水源监督监测,督促落实选址、水质消毒等卫生防护措施,全面排查和消除生活饮用水安全隐患。加强学校卫生监督检查。
(四)加强职业和放射卫生监督,重点开展医疗机构放射卫生建设项目卫生审查工作。规范市职业病诊断工作流程,开展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有效规范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诊断机构的执业行为,提高诊断工作水平。落实《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的通知》(郴卫函〔2014〕61号),重点开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监督,全面整治和规范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加强放射诊疗许可、放射防护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以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检查相结合,依法查处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各类违法行为。
(五)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整治和规范二级医院传染病管理。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日常监督,督促落实组织管理,健全控制院内感染制度、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控制漏报率。重点整治和规范二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医疗废物处置、医源性污水处理等,严罚违法违规行为。
(六)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监督管理。按照市食品安全办、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监督管理的通知》(郴食安办发〔2014〕4号)要求,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设置条件、布局和工艺流程监督审查,落实产品抽检及公示制度。逐步推行“电子眼”在线监控。按照“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取缔一批”工作思路,促进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道路。
三、强化行政监管措施,提高卫生监督执行力
(一)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良好卫生监督形象。卫生监督机构要紧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好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全面加强卫生监督队伍教育,促进卫生监督队伍思想与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和市委“九项规定”,严格按照涉企检查相关规定开展卫生监督。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卫生监督理念,争做依法行政的模范执行者,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树立执法为民的整体形象。
(二)加强监督稽查,规范卫生监督行为。卫生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稽查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稽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内部稽查,以层级稽查为重点,及时发现和纠正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规范卫生监督行为。
(三)加强专项督查,督促落实监管责任。根据全市卫生监督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市卫生监督所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跟踪落实相关工作。我局将以明查暗访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工作督查,适时启动行政约谈,督促落实卫生监督工作任务。
(四)加强监管手段创新,提高科学化监管水平。继续推进卫生监督协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卫生监督网络作用,把卫生监督延伸到基层,实现卫生监督全覆盖,全渗透。积极探索信息化监管模式,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卫生监督信息化平台,推进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应用。强化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审核,确保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及时、有效、准确,力求实现覆盖监督机构内部和相关部门之间快速、通畅、高效、稳定的实时信息共享,达到卫生监督政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化。
第二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提升干部职工素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业务知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卫生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二、学习内容
紧紧围绕全市卫生工作大局,以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以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为重要途径,以学习政治理论、卫生法律法规、上级会议精神、相关业务知识、观看宣教片等为主要内容,大兴学习之风,营造“学习型”机关的浓厚氛围。
(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既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又从各个方面深入理解。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科学性、准确性、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认真学习2014年全国两会精神。通过全国两会精神的学习,深刻理解讲话中对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阐述,全面把握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途径措施,切实把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我市实际相结合,从两会的新起点出发,努力在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四)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全局工作的重要任务。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十八大的重要意义,全面领会、准确把握,把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扎实推进深化医改各项工作。
(五)深入学习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不同岗位对干部职工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学习,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掌握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等法律法规,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深入学习其他各方面知识。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卫生、法学、现代管理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各个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追踪新思潮,开拓新视野。使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适应时展和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社会行政管理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形式
全局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要以注重实效、提高能力、促进工作为基本原则,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将读(书和文件)、听(专家辅导和录音辅导)、看(电视片和录像片)、走(调查研究和学习考察)、说(集体讨论和经验交流)、写(学习记录和心得体会)等学习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健全学习制度,抓好学习落实。
四、学习安排(每周五下午为学习日)
五、学习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市卫生局成立以刘春辉为组长,何巧珍、何昌学为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卫生局学习型机关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办公室。
(二)强化学习责任,不断拓宽视野。把学习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每周五下午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学习,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机关中走在前列,做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和学以致用的模范。
(三)健全完善制度,促进学习落实。建立完善个人自学、集中学习、调查研究、集体研讨、学习通报、成果交流等制度的基础上,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力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医疗、送资金、送政策、送服务”下乡活动,切实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困难,确保学习落到实处。
(四)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工作实效。要把解放思想、武装头脑、振奋精神、改进作风、指导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联系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转化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第三篇
一、医改工作成效显著
(一)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根据市医疗集团现状、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的要求,以实际业务及工作需要进行科室及岗位设置,讨论制定了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办法和薪酬分配方案,草拟了《市医疗集团财务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3月6日,市医疗集团第一人民医院投资三百余万元,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建成的远程会诊平台正式开通。4月3日,市医疗集团举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将医疗集团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共95个中层管理岗位,全部实行公开竞聘。
(二)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1-3月,全市参合农民人数为235634人,参合率为99.8%,同比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共筹集参合资金895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241万元,省财政1859万元,市财政180万元,、市财政1260万元,农民个人缴费1414万元。截止3月底,全市享受新农合基金补偿的参合农民达到36357人次,补助金额1689万元。今年,住院统筹基金支出是按省、市、县、乡四级医院三年住院补偿平均比率进行总额确定。
(三)城乡医疗差距逐步缩减。2014年,村卫生室实行以基本药物制度、农村信息系统管理、新农合门诊统筹和乡村一体化为内容的“四位一体”相结合模式,加大对乡村医生使用农村卫生信息系统的培训力度,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全覆盖。并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专项补助、新农合门诊统筹等三个方面对乡村医生进行补助,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性收入不下降。目前,全市58家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医药费用平均下降41.26%;今年3月份,建立覆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市远程心电会诊中心,会诊中心设在医疗集团第一人民医院(运行前期由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坪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了远程心电业务培训,配备远程心电设备,让老百姓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和城区群众一样的优质医疗资源。
二、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治。2014年,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为契机,根据职责分工开展监督检查,统一部署今年的“五小”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在“两会”、春节期间开展全市范围的食品安全大检查,做好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共检查生产企业80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62家,餐饮单位268家,小作坊46家,46所学校,确保了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切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要求,对疾病防控、医学检验、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人员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并要求各级医疗(特别是定点救治机构)和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机构,强化物资储备,保障应急处置物资供应充足,确保了我市没有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和确诊病例。
四、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市医疗集团中医医院门诊楼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东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正在按程序变更环评、可研、国土、规划等相关手续。原唐洞医院的闲置资产办理国有资产已划拨给市医疗集团。市医疗集团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业务综合楼、4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技综合楼、周转宿舍楼正在建设中。15家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中,有11家村卫生室现已完工。
五、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规范临床用血,提高输血技术水平,指导科学合理用血,保证用血安全。一季度完成献血数212人次,完成市政府任务数24%,其中卫生系统医务人员献血数占完成总数的15%。
六、紧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四型”机关创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制定了相应文件。二是全面加强卫生行风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深入开展作风大整顿“好作风建设年”活动、医德医风建设以及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活动。三是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召开了动员大会,制定了工作方案,进行了民主评议活动,带着问题调研,了解实情,针对“四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和评价,认真梳理、分析原因,逐项提出整改措施,边整边改,提高群众满意度。
第四篇
一、指导思想
2014年全市卫生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深化医改,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市提出的卫生工作任务,实现全市卫生工作“保二争一”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
1.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优化统筹补偿方案,降低个人自负费用比例,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以市为单位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2.开展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试点,做好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有效衔接。
3.继续推行按人头、按病种、按床日、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巩固完善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起付线外全报销机制。
4.完善新农合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严格对医疗机构总费用、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控制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二)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
1.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经费、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经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一般诊疗费政策,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2.继续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工作,督促协调落实化债资金,做好债权转移,坚决制止发生新债。
3.协调有关部门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建立“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
4.全面推进绩效分配,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加大体现公益性和运行效率的绩效考核力度。
5.推进以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创建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6.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抓好基层卫生人员培训,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任务,抓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做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有关工作,落实市直医院医务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政策。
7.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强化村级卫生组织的监管。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试点。
8.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指导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三)完善和扩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1.巩固完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政策,有序推进村卫生室、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严格执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管理办法。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达到40%。
3.加强医务人员用药培训考核,提高基层药学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逐步将村卫生室、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医疗机构纳入监测评价范围。
(四)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1.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合理统筹全市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院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降低市外转出率。巩固市级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
3.建立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岗位聘用制度和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提高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4.继续实施无假日医院、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措施,优化就诊环境和流程。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0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病房创建工作。
5.开展医药费用监测工作,加强医药费用控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二级及以下医院实现零增长。
6.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境外优质医疗资源、社会慈善力量、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在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内举办医疗机构。逐步提高社会办医机构床位数、服务量所占百分比。
(五)切实抓好公共卫生工作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争取政府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投入政策,保证公益性运行。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农村急救、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
2.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做好11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0%,完成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任务。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加强资金督导管理,推动实行公卫项目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分配比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管理,加大与经费挂钩的绩效考核力
3.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急性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和慢性病防治规划。强化传染病监测,重点落实手足口病、霍乱等急性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等重大疾病防控措施。继续推进消除麻疹工作。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分苗分剂次报告接种率达90%以上。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健全精神病防治体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覆盖率达100%。
4.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抓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探索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服务模式,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筛查、妇女常见病筛查管理,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开展儿童保健示范市创建活动。落实打击“两非”等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措施。
5.提高卫生应急能力与水平。完善卫生应急体制机制与预案建设;推进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评估;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以及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
(六)加强医疗质量安全和服务监管
1.继续加强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继续开展“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加快护理事业发展,分步推动优质医院创建工作。
2.推动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建立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监管长效机制。推进医疗纠纷(第三方)人民调解工作,全面开展医疗责任保险全市统保,继续开展平安医院示范创建活动。
3.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推进合理用药和临床药师制度。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和告诫谈话制度,完善医疗安全预警机制。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规范高值医用耗材使用。
4.加强无偿献血工作和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市千人口献血比例,加强血液质量控制管理,保障血液质量安全和临床用血供应。
(七)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卫生监督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协调相关监管部门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加强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培训,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以粮食、蔬菜、肉、乳、婴幼儿食品和非法添加物等为重点,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落实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中12类食品常规监测、20类食品及相关产品专项监测;落实食源性致病菌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任务,规范监测报告制度;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覆盖所有乡镇级行政区域。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加强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
3.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完成卫生监督机构基本设施和能力建设项目。规范卫生监督协管机制。深入开展卫生监督作风建设年活动,探索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试点。加强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推进职业健康检查资质机构能力建设,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落实经常性卫生监督计划,重点加强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住宿场所和游泳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100%,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覆盖率100%,中小学校卫生监督覆盖率100%。做好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切实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严厉打击无证行医、非法采供血、非法器官移植活动。
(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1.继续完善财政补助、服务价格、医保报销等政策,促进中医药服务。
2.加快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做好中医医院评审工作。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力争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总服务量10%以上。
3.扎实开展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年内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检查验收。
4.扎实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组织开展常见病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使用。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落实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继承工作项目。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九)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
1.全面实施“35211工程”。完善市级平台建设,联接省级、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
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库。
3.以重点群体以及大型医疗机构为突破口,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
4.强化卫生信息化安全管理,开展卫生行业信息等级保护工作和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
(十)加强卫生行风建设
1.扎实推进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的卫生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做好权力运行网上监控工作。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德考评制度,落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积极推进民主评议行风活动。
3.继续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着力构建防控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
4.落实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以省为单位的集中采购。严格监管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使用、回款等过程。抓好一般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市级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供应(配送)行为。
(十一)统筹做好卫生相关重点工作
1.抓好卫生新闻宣传。围绕医改等重点任务,大力推介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卫生惠民便民新举措、新成效,提升卫生形象。
2.加强卫生法制建设。深化卫生行政许可“两集中、两到位”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权力运行、行政复议,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积极开展“六五”普法。
3.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认真落实卫生部门综治、维稳工作职责和工作措施,认真落实人民来信来访,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十二)实施八项卫生惠民措施
1.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340元/人·年,住院费用平均实际补偿率力争提高到65%,住院补偿封顶线不低于12万元。
2.全面推行终末期肾病、肺癌等30种重大疾病的新农合保障工作,政策规定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3.继续实行农村五保对象在市乡医疗机构住院、农村孕产妇在市乡定点助产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的基本医疗全免费。
4.为城乡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
5.为农村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
6.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
7.继续在公立医院推行无假日医院、预约诊疗等措施。
8.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抗结核治疗,为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
第五篇
一、指导思想
2014年,全市卫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方向,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深化改革,服务大局,努力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市和市提出的卫生工作任务,确保我市卫生工作继续保持市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紧扣“一条主线”,即深化改革;狠抓“三个重点”,即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基层能力提升;落实“五项措施”,即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优化服务、强化监管、管好队伍。
(一)紧扣一条主线,深化医疗卫生工作改革。一是巩固完善新农合保障体系。巩固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各乡镇(街道)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上年度实际参合人数的100%以上,全市实际参合率达95%以上,制订合理的住院补偿方案,确保我市新农合辖区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达75%以上,全市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达65%以上。全面推进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居民重大疾病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运用于定点医疗机构的基金拨付,并与定点医疗机构准入资格的动态管理挂钩。二是大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与基层医改。进一步完善基层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基层医改政策措施,巩固完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政策,有序推进村卫生室、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管理办法。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达到40%。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编制管理、补偿机制、人事改革、绩效工资等)配套改革措施,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品、财务、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和新农合补偿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采取定向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县管乡用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对口支援、科技特派员、卫技人员考升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服务1年等措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发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作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高覆盖面与受益程度,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四是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研论证,适时启动实施取消以药养医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理顺医药价格,落实政策责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采取措施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落实公立医院改革措施,以医疗集团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卫生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验与影像检查结果互认。五是推进建立分级诊疗秩序。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多措并举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的就医格局。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行上下联动、技术协作联盟为主的医疗联合体制新机制,以医疗集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继续推进乡医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建立乡村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扩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实施“35211工程”,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联接省级、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六是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优先支持举办康复、护理、老年病、慢性病治疗等非营利性特色医疗机构,拓宽投融资渠道,引进三级品牌医院技术力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将民办医疗机构纳入新农合定点范围。开展诚信民营医院创建活动。
(二)狠抓三个重点,增强卫生风险对抗能力
1.加强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工作。一是抓好疾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法定传染病管理,重点抓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霍乱等急性传染病防控,切实抓好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精神病、职业病等防治,全面落实免疫规划工作,保护公众健康;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充分发挥市健康教育所的作用,健全市、镇、村专兼职三级健教宣传网络队伍建设,开展健康教育促进行动,增强公众健康素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二是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上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7/10万和9‰以下)。加强妇幼保健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筛查、妇女常见病筛查管理,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开展儿童保健示范市创建活动。落实打击“两非”等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措施。三是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加强卫生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开展卫生应急风险评估,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中毒应急处置技能竞赛活动。推进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四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继续推进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争创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好新一轮规范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五是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前,继续认真履职,牵头组织市食安委成员单位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做到队伍人员不散、工作力度不减、监管措施不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坚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六是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完善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监督科学化监管能力与水平;扎实开展医疗市场、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等专项监督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牵头抓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食品安全等创建工作,落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任务。
2.加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一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以“示范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为契机,强化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强医疗服务行为及医疗服务要素准入与监管,强化校验管理;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创新医院管理模式。开展医疗机构巡查及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加强质量指标控制,促进临床合理检查、用药、治疗。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加强医疗责任保险统保管理,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赔偿,落实医疗事故及重大医疗纠纷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调处能力。加强无偿献血及临床科学用血管理,确保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和安全有效。二是加快中医药发展。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力争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6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总服务量30%以上。扎实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组织开展常见病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使用,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基层能力提升。科学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2014年-2016年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职工宿舍楼共16所,改扩建村卫生室共138个。2014年,重点抓好市疾控中心、市皮防所、市中医医院和东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新、改扩建业务综合楼。积极争取适合卫生特点的人事政策,建立健全适合行业特点的招聘机制,解决人才引进招聘与需求脱节、政策不够灵活等弊端。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继续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抓好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抓好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卫技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在职进修培训、岗位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服务满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拉开分配差距。逐步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疗集团、公卫机构、合医办等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库。以重点群体以及大型医疗机构为突破口,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强化卫生信息化安全管理,推进区域影像、区域检验、绩效考核、基本药物监督管理、满意度调查、远程会诊、电子图书馆等信息化综合应用与管理。
(三)落实五项措施,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1.解放思想。紧紧围绕深化医改、强化公共卫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等关系全局的问题,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不断破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注重总结经验,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及时总结好的试点经验和成熟的工作措施,形成制度,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卫生工作科学发展;学习借鉴外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好经验、好措施,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使之形成政策措施,指导推进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
2.求实创新。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干新三年、冲刺百强县”要求,立足实际,既要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又要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敢于先行先试,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推进医改与卫生重点工作、解决卫生发展瓶颈、破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3.优化服务。按照市委和上级主管部门部署,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坚决摒弃“四风”,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办事效率,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让卫生民生工程、卫生惠民措施、医改成果惠及城乡居民。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有关规定,严格依法监管、文明执法、规范服务。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进一步落实便民惠民措施,推行预约诊疗,全面开展医疗质量安全年和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4.强化监管。强化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疗机构评价体系;完善病人出入院标准和技术规范;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整顿工作,重点加强民营医院执业管理。完善医疗机构医药采购监管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售药和违规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严肃查处药品(医用耗材、检验试剂)招标采购、医保支付等关键环节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深入开展作风大整顿和医德医风建设;继续实施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
5.管好队伍。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统领,深入开展“四型机关”创建,进一步提高行业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树立卫生系统干部职工良好形象。加强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管理,认真落实医师考评制度,建立个人医德医风档案,将其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晋升晋级、评先评优直接挂钩;继续抓好作风及行风建设,认真开展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及卫生纠购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第六篇
2014年,全市卫生应急工作认真贯彻全省卫生应急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建机制、重准备、强队伍、提能力为核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努力使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再上新台阶。
一、健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卫生应急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二级以上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明确卫生应急工作机构和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二、抓好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牢固树立全方位应急、强化综合协调的理念。果断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切实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其他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等全方位应急、综合协调能力,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三、开展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在去年卫生应急能力评估自测自评基础上,查漏补缺,5-6月,迎接市卫生局督导评估,7-11月迎接省卫生厅督导评估。通过开展能力评估工作,查找问题,督促改进,形成全市体系完整、机制健全、保障有力、能力突出的卫生应急工作格局。
四、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为主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范和应对,进一步规范不明原因肺炎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监测排查和应对处置。特别要切实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进一步做好疫情监测,严格开展发热及肺炎病例筛查,广泛开展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加强信息沟通和部门协作。
五、健全卫生应急队伍“平战结合”运行机制。完善市、乡两级卫生应急队伍“平战结合”机制,完善队伍技术和日常管理规范,加强培训与演练,推动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同时强化队伍演练与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
六、推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根据国家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以市120指挥中心为主干,以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为支撑,建立功能完备、反应迅速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七、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预警。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意识,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将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转入常态化、制度化管理,在有定期评估基础上,重点节日、大型活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后必须有评估部署,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防范、早控制目的。
八、建立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按照省自建基地与市场保障基地“两条腿走路”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确保急需、突出重点、动态管理,建立市、乡两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网络。
九、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完善与农业、畜牧兽医水产、教育、公安、经信等部门的重大疫病防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医药储备快速配送等方面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部门间、市乡间卫生应急协作机制,提升应急协作能力。全面梳理各类应急预案,实现预案动态化管理,确保预案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七篇
一、指导思想
2014年,全市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方向,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深化改革,服务大局,努力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认真落实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服务质量,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市提出的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任务,确保我市妇幼与社区卫生工作继续保持市先进行列。
三、工作任务
(一)扎实做好妇幼卫生基础工作。
1、加强妇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妇女保健、遗传优生、儿童保健、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和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等具有妇幼保健特色和优势的专科建设体系,并带动其他学科整体发展。
2、加强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的控制。今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要控制在17/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
3、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早孕建卡率达70%以上。开展孕产期保健质量管理评价和高危孕产妇管理,强化中途质控。继续开展促进自然分娩技术培训,减少首次剖宫产率。加强产科急救中心质量管理和救治技能培训。
4、完善儿童急救网络。建立高危儿及营养性疾病儿童分级管理和转诊机制,加强儿科急救能力建设,重点控制婴儿死亡,特别是新生儿死亡。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防范意识,降低意外伤害造成的儿童死亡。
5、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完善管理网络和归口管理,加强监督审核。
6、加强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完善孕妇学校相关制度及考核标准,孕期健康教育参与率达到50%以上,孕产期保健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7、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2014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助产机构启用新版《出生医学证明》,按照《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相关规定》要求,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
(二)实施好妇幼卫生专项工作。
1、努力创建儿童保健服务合格县(市、区)。加大儿童保健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市、乡两级儿童保健人员儿保技术规范培训。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全市0-6岁儿童血红蛋白检测率达65%以上。加强儿童眼、耳和听力及口腔保健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继续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工作,助产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市妇幼保健院、州门司中心卫生院、青腰中心卫生院、蓼江中心卫生院、黄草中心卫生院、东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唐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都镇卫生院、七里镇卫生院、程水镇卫生院、汤溪镇卫生院、兴宁镇卫生院等要建立规范性儿童门诊。
2、全力推进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基本医疗全免费工作。加强对定点助产机构的监管,按基本服务包规定完成所有项目,执行“一站式”费用结算。
3、进一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质量。建立、完善免费婚检保障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全市婚检率达到90%以上。
4、规范叶酸增补工作。目标人群叶酸增补知识知晓率达到90%,服用率达到95%,服用依从率达到70%。
5、做好农村妇女病普查工作。加强对乡镇妇幼专干的技能培训,对普查阳性患者及时进行治疗。今年要进行普查的乡镇是:黄草中心卫生院、清江乡卫生院、程水镇卫生院、白廊乡卫生院、兴宁镇何家山卫生院、程水镇香花卫生院。
6、继续推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加强母婴阻断和阳性患者管理,全市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孕期检测率(孕28周前)达到85%以上,艾滋病阳性干预率达80%以上。
7、加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力度。落实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措施。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全市新生儿4病筛查率达9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5%以上。
8、完善产前筛查和诊断服务网络。全市产前筛查率达65%以上。全市婚孕前检查、产前检查机构均开展地中海贫血初筛,地中海贫血初筛阳性干预率达30%。加强阳性病人追踪管理,建立和完善筛查、诊断和康复流程,保障初筛阳性患儿能就近复查和治疗。
9、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严肃查处“两非”案件和涉案人员。
(三)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完成中央补助地方社区卫生人员项目培训。开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全面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管,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执业登记和全科医师注册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质量控制,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
(四)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新机制。
1、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巩固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财政专款补助,完善机构运行补助政策,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推进实施一般诊疗费,发挥医保支付补偿作用。
2、继续巩固推进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探索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3、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五)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1、继续协调相关部门完善社区卫生工作政策,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大手牵小手”工程,组织协调市直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制度,推进双向转诊工作。
2、组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医医疗机构采用“联点联片”方式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组建全科医师团队,推进签约服务,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
第八篇
2014年全市医政工作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以改革、发展、服务、监管为主题,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为主线,以创新创优为动力,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医疗保健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一、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一)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认真学习茶陵、炎陵等地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经验,争取年内有1所市直医院纳入国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协调推进财政补偿、管理体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为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打基础。
(二)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做实对口支援工作。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市直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支援管理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加强考核。建立对口支援派遣医务人员信息公示制度,加强督导,提高对口支援工作水平。将对口支援工作与科技特派员、优质护理院帮院、千名医务人员下基层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工作相结合,务求取得实效。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选派市直医院骨干医师到三级医院和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切实提高市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组织市直公立医院院长参加全省培训,提高院长管理能力。选派基层医疗机构骨干到市直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三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重点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儿科等专科建设,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条件和标准引导市直医院规范发展适宜技术,放开市直医院二、三类医疗技术范围,提高市直医院对20种重大疾病的救治水平,带动市直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强化市直医院对基层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建立向乡镇卫生院轮派院长、骨干医师制度,实行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提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
(三)探索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市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通过多形式合作,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
二、着力改进医院服务
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目标,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一)不断改善医疗服务。继续推行预约诊疗服务,提高二级公立医院预约诊疗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力争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达10天,专科医院平均住院日比上年度下降。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为切入点,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开展应用评价,扩大覆盖面,促进二级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药占比;开展医疗费用监测。落实同级医院及有条件的上下级医院间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开展医疗服务暗访活动。
(二)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丰富护理服务内涵,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覆盖面达90%。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开展护士岗位管理试点。推进老年护理工作。实施优质护理院帮院工程,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提高。加强护士队伍和能力建设,继续开展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完善专科护士培训制度,科学建立专科护士体系,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模式试点,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三)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三好一满意”、“全国大型义诊周”等活动。继续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无假日门诊、居民健康卡等便民惠民措施。鼓励医疗机构创新预约诊疗、错峰服务、分时段诊疗等便民措施。继续开展“微笑列车”项目。
(四)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实行各类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常态管理,建立健全重症病例病情评估、紧急会诊抢救、重点病例巡诊、远程会诊等制度,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贯彻落实《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范院前急救医疗行为,开展院前医疗急救专项整治。
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临床重点专科、薄弱专科、专科(病)诊疗中心建设与管理,加强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全市医疗整体实力和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医疗协调发展。
(一)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市2011-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框架,指导我市科学制定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扩张,主要依靠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大力发展儿科、急救医疗、康复、感染性疾病科、精神、重症医学等薄弱医疗机构或临床专科,促进护理、老年医学、康复等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检查检验中心等医疗资源集约化经营试点,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加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做好我市康复医疗服务工作,推动二级医院与养老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50%以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市直医院全部能够开展康复医疗服务。做好康复医疗服务试点评估准备。
(三)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加强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市直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有实力的医院和专科申报国家重点专科、省级重点专科评审。加强重点技术准入管理和适宜新技术规范化培训。
(四)强化急救能力建设。加强市直医疗急救中心和医疗急救队伍能力建设,提升院前急救能力。抓好市直医院急诊科建设,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快速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传染病定点救治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科能力建设,提升救治水平。开展院前医疗急救专项整治。
(五)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二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二级医院要做好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与医保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区域协同、资源共享。以电子病历为基础,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开展远程会诊服务。
(六)加快发展社会办医。落实《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完善落实发展社会办医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和康复服务。简化社会办医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社会办医指导监管,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有效提升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七)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救治工作。加强医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和相关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做好药品储备,对可疑或早期诊断患者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降低病死率。
四、强化医疗服务监管
(一)强化医疗机构日常监管。依法依规加强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备案管理,规范实施现场校验,组织开展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校验、执业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强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日常监管,落实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医疗服务中的欺诈行为。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加强信息报送管理,完善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相关信息,提高数据查询利用效率,推进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医疗广告管理。
(二)加强执业医师和护士准入与管理。依法加强医师资格考试、注册、执业、定期考核全程管理。完善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客观评价医师执业情况。严格护士执业注册和执业行为管理,严肃查处医师、护士违法违规行为。
(三)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与管理。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准入管理,建立医疗技术准入、退出和动态管理机制。严格实施手术分级管理。积极配合红十字会加大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推动力度。
(四)突出医疗基础管理。以落实核心制度、基本规范、“三基”训练为重点,狠抓医疗机构基础管理。开展医疗核心制度明查暗访以及门诊和住院病历、处方质量检查,强化基本制度、规范落实。组织开展医护人员“三基”考试,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加强各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依托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完善质控指标体系,逐步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与持续改进体系。在4月底前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
(五)加强医疗机构药事和临床检验管理。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落实抗菌药物采购、处方点评与公示制度。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关键指标全部达标。加强辅助药、抗肿瘤药、免疫调节药的临床应用管理。切实加强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管理。落实《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的意见》,规范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杜绝生物安全事件发生。
(六)实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手术室、重症医学科、口腔科、急诊科、产房、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重点科室、重点环节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开展医院感染管理明查暗访。
五、推进分级医疗
(一)促进分级诊疗。研究制定我市分级诊疗实施办法,建立上下联动、对口支援、签约服务、利益引导的机制,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就医新秩序。
(二)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探索建立上下级医院之间、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之间、临床科室与康复科室之间双向转诊机制。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和发展老年护理和康复机构;推动对口支援双方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建立医联体,畅通转诊渠道。
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调赔结合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处理医疗纠纷机制。开展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医疗机构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健全警医联动、联防联控机制,指导各地开展医疗纠纷隐患排查;加强医疗机构“四位一体”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提高医院安全应急防范能力。
(二)加强医患沟通。加强投诉管理,统一投诉管理,畅通投诉渠道。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督促医疗机构履行检查、诊断、治疗、手术的告知义务。
(三)改善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深化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覆盖二级医院。加强医院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有效维护正常诊疗秩序。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引导社会对医疗服务的理解和支持,改善医务人员执业环境。
七、加强血液管理
(一)完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互通共享,探索异地用血报销服务。
(二)强化临床血液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输血科能力建设,开展科学用血、合理用血以及输血新技术培训,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积极开展自体血回输。
八、统筹做好其他相关医政工作
(一)开展医疗服务不规范行为专项整治。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医疗服务不规范行为,开展专项整治,着力解决挂号难、候诊难和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违规收费等问题,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与行业自律。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大力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德考评制度,落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切实改善服务态度。推进院务公开和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开展第三方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推进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卫生系统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积极推进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切实做好高考体检、征兵体检、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禁毒、反恐、防汛和重大节会医疗保障工作。
第九篇
2014年全市护理工作继续深化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巩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成果,加强护士岗位管理,保障护理人员权益,完善护理服务体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夯实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满意的护理服务。
一、全面深化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
(一)加强领导,整体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本单位护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谋划部署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将优质护理服务纳入医院考评体系,作为全面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工作积极推进。不断完善和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医院评审评价、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专科护士培训、护士岗位试点等工作与优质护理服务有机结合,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2014年,各二级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覆盖率要达到90%。
(二)注重质控体系建设,实现优质护理的常态化管理。
要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控制的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护理质量指标分析,利用分析结果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不断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要全面实现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于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全过程,纳入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不断规范基础护理操作,高质量完成各项诊疗计划,实施及时细致的病情观察,掌握有效的医护和护患沟通技巧,开展正确的健康教育、专业的康复指导和贴心的心理护理,以优质精细化的护理服务提升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常态化。
(三)加强专科护理建设,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重视医院专科护理建设和专科护士的培养,提高医院专科护理服务水平,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责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充分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从患者生活照护、基础护理、治疗处置、服务流程等工作环节体现护理工作的专业和专科特色,提高护士专科护理服务水平。要敏锐了解和掌握医疗护理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科护理和延伸护理服务有机结合,从满足社会需求、患者需求出发,开展对出院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康复锻炼,促进患者功能恢复,解决护理疑难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护理需求。
(四)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
二级医院要重视区域护理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将对口支援帮扶纳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内容,扩大对口支援和帮扶范围。按照《市卫生局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院帮院工作的通知》(郴卫函〔2012〕22号)要求,继续做好县级医院对口乡镇卫生院的支援和帮扶工作,要认真调查研究,了解乡镇基层医院护理现状和需求,明确具体帮扶目标、帮扶内容和工作措施,与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同步推进,建立上下医疗机构之间管理经验、业务成果共享交流机制,通过人员交流、进修、查房、培训等形式,使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促进我市乡镇卫生院护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使优质护理成果最大范围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强化督导,巩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成效。
市卫生局将建立并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根据原卫生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本着重临床实际、重护理效果、重操作性的原则,从组织、管理、服务、支持保障等方面细化制定二级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检查评价标准,对二级医院组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检查评价。同时,注重患者和社会的反映,通过暗访、不定期检查、现场点评、回访患者、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客观评价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际效果,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推广。
二、积极稳步推进护士岗位管理试点
(一)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将护士岗位管理纳入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一把手工程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同步推进,不断探索医院护理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二)认真落实《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要求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士人才培养及临床护士配备标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模式和要求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备护士,使医院临床护士的数量、资质、能力、专业技术水平与医院临床医疗护理业务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切实保障临床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
(三)市医疗集团、市第二人民医院要按照原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和《省医院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理顺医院内部护理管理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护理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切实保障护士合法权益,稳定临床护士队伍,用岗位管理带动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医院护理队伍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护士层级培训,全面提升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一)加强护理管理岗位培训,适应现代医院发展需求。
要加大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力度,从现代医院管理和医院精细化管理要求出发,组织开展医院分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的分层培训,更新管理理念,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要求。同时依托“国家万名护理人才培训计划”及“中国护理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在我省实施的契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师资队伍,提升我市护理管理培训能力,为我市护理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要选派优秀护理管理人员参加省卫生厅委托的对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的护理管理培训项目,更新管理理念,促进我市护理管理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积极稳步推进专科护士培训。
选派各医院护理骨干参加2014年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室、血液净化、肿瘤、新生儿、介入、器官移植、精神病专科的培训。
(三)规范和加强护士的在职在岗培训。
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规划临床一线护士的在职在岗培训,做好新护士的岗前培训、科室轮训及岗位规范化培训,切实保障临床护理质量和安全。
四、积极推进老年护理工作
各医疗机构要积极应对老年化社会所面临的老年医疗护理问题,推进老年护理体系建设,探索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模式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培养老年专科护理和康复专科护理人才,重视老年精神、老年心理、老年保健、慢病管理等老年社会急需护理人才的培养,引导二级公立医院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护理技术的对接及传输,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立医院的合理分工,加快推进护理产业化的发展。
五、保障护理人员权益
护理工作工作量大,晚夜班多,工作任务重,各医院要对护理人员给予充分的关爱,关心护士的生活和身心健康。要结合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制定合理的绩效分配方案,特别是要对于工作量较大的临床一线岗位予以政策倾斜,从根本上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大经费投入,对护士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要在时间和财力上给予支持。要切实保障合同护士的权益,实现同岗同酬同待遇,稳定护士队伍,营造良好和谐的执业氛围。医院要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力保障。要保障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配置,不得低于医院等级要求的配置比例。要建立对护理工作的支持系统,明确和落实医院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特别要加强药品、物资、维修、送检、安全、膳食等的保障支持力度,不断改善护理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
六、加大宣传力度,彰显护士职业风采
今年5.12国际护士节是《护士条例》颁布实施六周年纪念日,各医疗机构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活动,彰显我市护理队伍关爱生命、救死扶伤、人道奉献的护理职业精神。要加强对专科护士队伍高难技术、高职业素养、高风险执业的宣传,使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护理学科的发展,了解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尊重护士、理解护士、爱护护士、重视护士、支持护士的社会氛围。
第十篇
2014年市中医药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着力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健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加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力度,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
一、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意见》贯彻落实指导督查,加强与相关部门尤其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沟通协调,努力创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使《意见》得到实化细化,并力争实现更有力、更刚性的政策创新。市合医办在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时要全部兑现《意见》中对中医药的扶持政策。确保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各项工作全面稳步开展。
二、全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市医疗集团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以创建国家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抓手,加快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成《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目标责任书》年度目标任务。
三、加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考评验收。
四、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加强市医疗集团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区与病房综合治疗室以及中医特色专科和“治未病”科室建设,中风科要按省标准做好重点(特色)专科建设。组织筛选、推广一批临床疗效肯定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技术。完善市医疗集团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五、扎实开展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市医疗集团中医医院要扎实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
六、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市医疗集团中医医院要抓好适宜技术基地、中医诊疗技术研究推广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与培训、推广、应用工作。认真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工作。
七、加强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应急能力,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控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机制。
八、做好中医药专长绝技收集整理工作。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全市濒临灭绝的“名中医”和民间中医药专长绝技,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
九、认真组织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启动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做好市医疗集团中医医院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十、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省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局举办的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类高级研修班和其它中医培训。
十一、加强中医药科研能力建设。组织做好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工作。加强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管理,探索中医药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十二、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继续推进中医药科普宣讲工作,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进市区、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部队、进学校、进机关。大力开展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市医疗集团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综合服务区在建筑风格、内部装潢、科室标牌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创作和中医药文献整理。
- 上一篇:房管局涉企常规检查工作计划
- 下一篇: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