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

时间:2022-06-30 08:34:13

导语: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

第一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导向,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六项计划”,努力取得“六大突破”,使2014年成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质量提升之年、重点突破之年、环境优化之年,为“三个”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1、考核性指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工业用电增长12%;工业开票销售增长20%;工业入库税收增长20%;购进设备抵扣税增长25%;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40项;软件服务业收入180亿元。

2、指导性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利税增长20%;“三新一书一网”产业产值增长30.8%;产值过50亿元企业净增5家,其中过100亿元企业净增1家;1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14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70%;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42%;新认定软件企业24家。

3、约束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3.8%。

三、重点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千方百计保增长。

充分认清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新形势,把稳定企业发展、保持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全年工业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强化运行保障、抵御市场风险,努力做到在逆境中积极作为,在变局中争取主动,全面实现工业运行各项目标任务。

1、加大要素保障力度。重点围绕土地、资金、用工等难点焦点问题,制定专项方案,明确工作举措,加强统筹协调和个性化服务,千方百计化解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努力突破用地瓶颈。在省下达的年度指标基础上,通过“增减挂钩”、“万顷良田”等途径,尽力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同时,坚持大项目土地点供与小项目存量盘活相结合,坚持保优保重与限低限劣并举,重点保证重大项目、优势项目特别是其关键工序的用地。积极应对融资难题。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发行债券、票据贴现、股权融资等新的融资形式,增加流动资金;加大金融机构对企支持力度,大力向上争取信贷规模和授信政策,扩大信贷资金投放,加大工业贷款投放力度;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变通抵押条件,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优先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贷款,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和金融服务,突出抓好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确保全年工业贷款增幅不低于上年水平。切实化解用工矛盾。继续做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好员工跨省招聘和本地招工,多方发掘劳动力资源;设法解决目前园区职工住房和基本设施严重不配套问题,努力以优越的配套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招工留人;鼓励困难企业通过调整班次、缩短工时、开展在岗培训等形式稳定职工队伍。科学安排有序用电。坚持科学调度、有序用电,重点做好夏季、冬季用电高峰的错峰限电工作,保证特殊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用电。

2、加大亮点培育力度。着力强化大企业支撑。对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坚持做到要素优先保障,政策优先扶持,服务优先到位,促进龙头型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做强主业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成长性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益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百强企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和带动力。全年新增1家以上百亿元企业,百强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总量贡献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切实抓好新增点培育。重点围绕100个增量产出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点,制定增量目标和达产达效方案,坚持定期跟踪监控,完善现场督办、联席会议、集中服务等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新增长点在建设和产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融通、要素供应、运输衔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问题,为新增长点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确保新增长点按照计划投产达效。全年力争100个重点监控新增长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积极开拓内外销市场。引导出口为主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全力巩固原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同时把握好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创造条件开发内销市场;鼓励内销为主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工商对接、产需见面活动,着力展示“名、特、优、新”产品优势,尽可能地争取客户和业务订单。全年力争在产品万里行、产业援疆、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等重大活动中帮助企业签订各类协议意向合同30亿元。

3、加大运行监测力度。加强宏观形势分析预测。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关注工业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化动态,关注汇市、股市、楼市走向,关注国内产业、金融、财政等重大政策调整,及时宏观信息。加强重点环节监测预警。重点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企业、重要增长点的生产实现情况做好月度跟踪监测,及时进行分析预警,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加强地区实绩通报督查。每月通报各县(市、区)和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工业运行质量型指标的序时进度情况和实绩排名,加强对重点指标、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促进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不断争先进位。

(二)坚持又好又快,大力创新促转型。

在保持和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抢抓转型升级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1、加快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切实抓好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确保工业产业真正实现脱胎换骨的升级。重点抓好“六化”发展:一是产业结构高新化。推进新兴产业前沿发展、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三新一网一书”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2%、30.8%;坚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物流、信息、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加大技改、创新、重组、集聚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二是产业布局集聚化。打造一批高水平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重点推动市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邗江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广陵产业园创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创建省级生态园区,市开发区和开发区创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三是产业发展链式化。“三新一网一书”五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关键环节的补链强链,机械、汽车、船舶、石化四大主导产业突出抓好现有产业链的扩容延伸,进一步做大做强。四是产业创新自主化。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大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五是资源利用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本、技术、人才、市场集聚我市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三招三引”战略;充分利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利用海外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我市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内外资协作、内外销并举的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六是生产制造绿色化。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2、加快实施千企创新升级计划,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把企业创新放在创新型经济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五年培育1000家创新型企业,带动全市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全年培育和认定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40家,总数达到500家。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市新认定市级“两站三中心”16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40家;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年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新建校企联盟100家以上。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2%以上。加速产品技术创新升级。引导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大力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全市专利、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增长25%,新增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400个以上。加强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争创高层次品牌;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制订,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争创国家技术标准化机构。新增省级以上品牌58件以上;新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个以上,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项以上。加强软实力建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推动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社会责任,全年管理创新优秀(示范)企业、信用管理贯标企业、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分别创成5家、80家、2家以上。推动企业“两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技术改造等环节的应用和集成,打造一批“智慧企业”。

3、加快实施创新载体平台提升计划,在集聚创新资源和成果上取得新突破。把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目标管理,促进“9+1”创新载体早显形象,早出成果。加快载体设施建设,推动各载体加快建设科研用房和孵化器、加速器,全年新建科研用房60万平米以上,孵化器、加速器面积120万平米以上,同时,加速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推进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满足各类人才及其亲属的入学、就医、文化、健康需求,营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突出“三招三引”,推进专业化招商,全年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创新载体内建设教育、科研或科技服务机构20家,引进并建成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风投、创投等公共服务机构30个,引进高新技术孵化企业200家,引进各类人才15000名,其中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40名,争取每个创新载体和综合体在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上取得明显突破;不断提升载体成效,充分发挥创新载体的研发平台优势,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全年“9+1”载体申请专利400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实施各类科技计划立项项目200项,培育20家上市后备高新技术企业,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知识产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4、加快实施大体量高质量项目投资计划,在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投入支撑创新转型,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全年力争在以下八类项目上分别落实和实施10项以上,即“810”计划:主攻龙头基地型项目,重点抓好上海大众30万辆轿车、中信泰富特钢、中材集团LED照明等重特大项目的实施,推动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主攻战略先导型项目,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招引和实施汇成微电子LCD驱动IC封装测试、凯尔斯迈电动汽车生产线、国电南自智能电力设备产业园等全局性重大项目,重塑产业格局。主攻战略重组型项目,抓住当前行业洗牌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中化重组扬农、江淮重组女神等合作项目,引进战略投资。主攻补链扩链型项目,加快化工园区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森萨特汽车传感器等项目实施,努力增粗接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做大做强。主攻重大技改型项目,抓好大洋造船海洋钻井平台、九龙客车5万台商务车等项目推进,通过骨干企业生产设施、装备、工艺的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主攻节能环保型项目,大力引进和实施中材机械水泥生产余热回收设备、华电集团分布式能源电站,海沃机械固废处理研究中心等项目,提高产品绿色化水平,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主攻核心技术型项目,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源头,加大扬农高效杀虫剂、亚威大型开式伺服折弯机等项目投资力度,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产业化,抢占技术制高点。主攻生产服务型项目,加快落实和推进电子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江都港3#4#5#泊位、联创软件园等项目,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5、加快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在启动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示范推广意义的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围绕“三个”建设总目标,以推进政务优化、社会管理、民生幸福和两化融合为重点,充分发挥智慧城市研究院的平台优势,突出项目带动和试点示范,加快实现“数字”向“智慧”的提升。着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继续抓好企业、产业和区域“两化”融合示范试点,推进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提高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水平。着力推动城市信息化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优化、城市应急指挥调度、智能环保、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等在建项目实施,力争启动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智能旅游、民生产品追溯系统等新项目建设,全年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率达到80%,市(县、区)两级应急平台初步建成,重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源实现智能综合监控,城市家庭“光网工程”覆盖率达到80%,城市重点区域、县(市)核心区WLAN热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着力推动民生幸福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城市宜居环境和民生幸福指数提升,加快智能医卫、智能交通(公交)、特色文化资源信息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全年实现2—4所“智慧校园”试点示范,城区和县(市)医院卫生信息平台覆盖率分别达80%和30%,学校(义务)教育资源库接入率分别达90%和60%,社区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市90%以上的社区。

6、加快实施“两型”产业体系构建计划,在节能管理措施创新和长效机制完善上取得新突破。以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为主导,坚持源头把关、过程控制、阶段监测相结合,大力推进定总量、定单耗、定标准、定项目的“四定”节能管理,推动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定总量,构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体系。研究制定《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办法》,建立以“存量节能提效、增量项目控制、季度超限预警、区域总量包干”为主要内容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体系,科学核定和分解节能目标,加快能源总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严密监控高耗能行业及重点耗能企业的电耗、能耗,推动节能管理的实时化、科学化。定单耗,实施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在102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示范行动,加强企业年度节能目标管理,实行重点用能企业月度能耗网上直报,推动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推动企业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定标准,开展示范企业创建和能效对标。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家、省、市限额标准,引导企业学习先进节能经验,落实管理和技术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效水平。定项目,推进“六个一批”节能重点工程。全年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20项,废旧电缆再生利用、废弃油墨回收利用、废旧电池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30项,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废旧化学纤维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00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0家,整治关闭“五小”企业100家,实施节能监察企业140家。

四、保障措施

1、深化思想解放。针对当前少数干部和企业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五个不动摇”:坚持工业第一方略不动摇,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坚持上质量扩规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动摇,坚持加压奋进、争先进位不动摇。破除“五个活思想”:一是认为这几年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注意力、着力点可以“转一转”的活思想;二是认为体制变了,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应该“改一改”的活思想;三是认为宏观调控绷得太紧,信贷、土地、节能、环保等政策可以“松一松”的活思想;四是认为资源环境和各种要素保障趋紧,发展速度可以“缓一缓”的活思想;五是认为发展压力太大,发展成本过高,考核指标可以“减一减”的活思想。

2、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企业兴衰成败、生死存亡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命脉的理念,把改进部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当前形势下政府工作的突出重点来抓。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环境,改善环评、能评、安评等各项服务,坚决杜绝重大项目中梗阻现象;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环境,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项目,坚持税收用足优惠,规费低限收取,罚款低限执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关于扶持小微企业的九条扶持措施,贯彻好国家、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上级项目资金的地方配套,根据新的形势,继续修订完善本地产业振兴、科技创新等各项扶持政策,并及时做好企业奖励兑现工作,以多层次、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以市、县、乡镇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机构为补充的中小企业三级服务网络,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等四大平台,提高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硬化倒逼机制。将工业产值、工业投入等绝大部分“规模性指标”调整为指导性指标,不再进行刚性考核,考核指标以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入库税收、购进设备抵扣税、10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数等属于第三方数据的质态性指标为主,同时强化单位GDP能耗约束性指标的考核,提高目标管理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全市工业向效益型、税源型、低碳型经济转变。

第二篇

2013年,全市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节能低碳行动,推进各项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5%左右,完成省定考核目标。

2014年,全市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协助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力争全年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3.5%,“万家企业”实现节能20万吨标准煤。全年计划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20项,循环经济项目20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80家,节能监察企业100家。

一、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加强对新上项目节能审查。将节能评估和审查作为能源消费源头控制的有力手段,提高执行力、增强约束力,严格控制新上含燃煤(油)工业锅炉(窑炉)的项目,严格控制新增能耗对完成地区节能目标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单位能耗和设备能效不达标的项目,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不得接电。

(二)深入开展节能低碳行动。3月底前,完成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考核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效统计监测平台,实现能源消费数据网络报送。继续推进万家企业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对建立体系并稳定运行的企业进行评价,继续开展其余万家企业的体系建设的培训和辅导,争取25家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加强节能技术推广和指导,做实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指导和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万家企业实现节能20万吨标准煤。

(三)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综合运用惩罚性电价、高效电机推广补贴、节能专项资金扶持、节能设备所得税优惠、合同能源管理等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企业淘汰更新落后电机,对电机及拖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电机,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水平,全年计划淘汰落后低效电机5.3万千瓦。

(四)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针对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系统等重点用能设备,积极推广高效清洁燃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节能调速等先进适用节能技术5项以上。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政策宣传,加强组织力度,大力开展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灯及LED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全年计划推广节能灯10万只。

(五)推进节能改造重点工程。通过举办节能技术推介会、开展能企合作现场诊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企业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项目,全年计划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120项,实现节能15万吨标准煤。

二、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六)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意见》,立足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现有的基础和特色,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产业招商等方式促进LED照明、水处理、静脉产业、废旧纤维综合利用、节能装备制造、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

(七)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化示范工程。积极关注国家节能环保产业配套政策和省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资金,做好节能环保产业化规模化和应用示范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政策。紧盯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指导推荐我市节能产品列入推广目录。运用省、市两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节能环保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10项。

(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做好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的审核备案,鼓励节能设备厂商成立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升业态。促进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的洽谈合作,协调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10项。

三、助推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

(九)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各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推动实施工业锅炉及窑炉煤改电、煤改气及洁净煤技术的利用,全年计划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项目10项。

(十)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围绕化工、建材、金属压延、造船等重点行业,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提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年计划完成8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运用市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清洁生产示范项目10项。

(十一)加强大气污染应急调控。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应急预案和高耗能行业快速扩张带来的能耗总量大幅上升的情况,协助环保部门实行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调控,对火电、冶炼、化工、水泥等“两高”企业实施限产限排等调控措施。

四、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十二)推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推进废旧纤维再生利用、工业尾气回收、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全年计划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0项,运用市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10项。

(十三)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加大宣传、拓宽领域、严格审核,推进粉煤灰、生物质、废塑料、再生铅等大宗资源的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全年计划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90项。

(十四)推进工业用水效率提升。认真贯彻执行工信部等下发的《重点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指南》,突出抓好火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节水工作。引导扶持企业应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业用水效率。组织开展用水效率对标达标活动,推动节水型企业建设。

五、健全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

(十五)优化节能激励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项目挖掘和储备,积极指导和帮助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国家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示范等专项资金和省级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衔接,协调落实节能产品所得税优惠、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合同能源管理税收优惠等税收政策,明确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优化市级资金运用,修订市级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扩大扶持范围,提高奖励标准,将电机能效提升和清洁能源替代列入扶持范围,加大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扶持。督促和指导各地区建立和用好节能专项资金。

(十六)强化节能约束监督。完善节能审查制度,修订节能评估审查管理办法,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刚性约束、加强验收管理。强化节能执法监察,将电机能效提升计划、竣工项目的节能验收、有锅炉(窑炉)的企业作为节能监察的重点,查找薄弱环节、提供建议方案,强化监督整改。对于屡教不改和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运用惩罚性电价规范用能行为,推动企业科学、合理用能。开展各县(市、区)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推动各项节能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贯彻执行,落实节能目标责任。

第三篇

一、切实提升行政决策水平

1、规范行政决策制定程序。重大决策遵循科学、民主、合法的原则,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认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重点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决策不得超越法定权限或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领导班子讨论;坚决防止越权决策、违法决策。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制作听证报告。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库。完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经济发展大局和群众、企业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对经济和信息化重大政策出台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积极探索和推广委托独立调查研究机构开展民意调查、组织专家咨询会等重大决策听取意见新形式。

2、开展决策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后评估。完善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决策后评估工作,重点评估直接关系民生、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多途径、多形式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各界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决策后评估报告作为决策继续执行、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予以调整完善的重要依据。完善决策执行情况监督制度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通过跟踪检查、督办、考核等措施,对决策执行情况实施监督。严格执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决策、错误决策造成经济和信息化工作重大损失的,应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着力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

3、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制。对制定规范性文件进行立项审查或编制年度计划。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征求意见制度,起草规范性文件要向社会公开征求征集意见,特别是要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原则上都要组织听证或专家认证;探索建立开放式、式元化的制度建设机制。进一步加强委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公布、情况通报和监督检查制度,全面实行规范性文件网上报送备案制度,全面提高规范性文件的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

4、加强规范性文件实施管理。建立规范性文件的评估体系和制度,明确评估主体、原则、对象范围、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保证评估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制度化。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和有效期届满前的评估、修改或者废止制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满2年,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解释工作。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5、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以转变行政管理职能为核心,依法调整与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加快建设服务型机关。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理念,由“政府权力本位”观念向“公民权力本位”观念转变,由“公民责任”向“政府责任”转变,牢固树立遵法守法意识,自觉用法律思维来研究情况、分析问题,用法律规定来判断是非对错,用法律手段来协调、处理问题。不断完善行政管理方式。牢固树立起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完善和创新相关制度。

6、规范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全面推进经信系统政务公开,完善经信系统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机制,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务信息,都要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地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行政审批、资金项目等政策性资源、各种政策措施和公务文件、重大活动安排等信息公开。探索推进过程公开,引导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参与经济和信息化政策的研究制度。按照全面推进、网上运行、权力制约、高效便民的原则,完善各项配套制度,规范和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规范行政权力库、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平台、行政监察平台、法制监督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四、推行行政指导工作

7、加强领导,增强能力。严格按照依法行政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对行政指导工作的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以一把手挂帅的行政指导管理体系,深入研究,认真谋划,抓好整体工作部署,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行政指导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确保全体执法人员能够准确把握行政指导的概念、内涵、特征和方式方法,理解行政指导的精神实质;加强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水平,打好行政指导工作的基础。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行政指导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行政指导制度体系。

8、规范行为,深化服务。坚持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平等性、自愿性及公开原则,针对本委特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对人的盲点、执法难点、缺乏强制监管手段的弱点等问题,适时灵活地运用“服务发展建议、行政监管劝诫、执法事项提示、轻微问题警示、违法行为纠错、重大案件回访、重大项目辅导等行政指导方式,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扶持、帮助、宣传、奖励、调解、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口头告知、书面告示、电话传达、邮寄送达、短信发送、网络和媒体、召集座谈、组织培训等方式,适时、适地、适当灵活实施各种行政指导行为,将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全面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五、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9、完善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与省信用信息系统对接,完善基础数据库系统,注重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功能性建设,坚持以有用促有为,以服务促发展,试点探索,逐步推开。鼓励培育信用服务产业,力争信用产品使用有新突破。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医药购销、图书购销、金融、交通、电信等10大重点领域和行业推行信用报告。强化信用市场监管。按照《省信用服务机构备案办法(试行)》,组织各市做好信用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工作。重点联系20家信用担保机构及3家信用服务机构。

10、建立部门联动监管奖惩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工程治理和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中的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专项组的工作。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试点示范,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做好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六、统筹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11、落实“六五”普法制度任务。按照全市经信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部署要求,继续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扎实推进机关干部和企业经营者、企业法律顾问法律知识培训及考核工作。积极构建法制宣传平台,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以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日、节能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作为重要的宣传服务平台,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基层、进企业活动。重点开展《省政府信息化服务管理办法》、《省信息化条例》和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宣贯活动,完成“六五”普法规划年度任务。

12、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人员、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培训、日常培训和轮训、新颁布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制度化。通过以会代训、以案说法、法制专题讲座行将多种形式,组织经信系统行政执法人员观摩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学习优秀行政执法案卷,参与行政许可听证、行政处罚听证活动,参加专项执法培训等,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理解能力、对具体行政执法案件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能力、对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法律文书的制作运用能力。

七、加强企业法治工作指导

13、完善企业法治推进机制。认真落实依法经营协调指导办各项职责,完善联席会制度和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法治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充分发挥企业法制工作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重点企业法治工作机构的联系,组织开展“六五”普法、企业法律顾问继续教育、“法企合作”等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基本实现法治企业建设阶段性目标,着力推进企业法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企业法治工作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维权、诚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14、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基础性研究,指导和鼓励有关行业协会、企业制定符合行业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标体系,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创新工作手段,通过行政规划、行政指导、执法检查、行政合同、行政激励等手段,引导企业进一步抓好质量安全建设、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开展帮扶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企业依法管理、诚信经营、勇担社会责任。

八、完善依法行政保障措施

15、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机关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落实各项制度要求,统一领导经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切实加强对本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推进经信系统法制工作机构建议,配足配强法制工作人员,使法制机构规格、设置、编制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法制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能,提高政治素质、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主动当好经信部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

16、健全工作制度机制。根据经信工作实际,制定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机关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主体和奖励措施。完善加强依法行政、创建法治机关建设考核制度,考核指标纳入经信系统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九、努力化解行政法律风险

17、高效办理系统行政案件。围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行政调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制定完善行政调解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机构和调解员队伍,保证行政调解工作全面、规范、有效地开展。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度、机构、队伍和业务工作规范化建设,积极主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创新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强化行政复议法定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应诉备案、重大行政应诉案件专报、行政诉讼情况反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工作联席会议、行政错案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

18、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认真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创造有利于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浓厚氛围,完善言路畅通、办理快捷、反馈及时的社会监督运转机制和互动反应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企业等对经信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对于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及时地向社会回应,通报情况,阐释政策,加强下面舆论引导。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社会语言制度、行政执法投诉和回访制度,通过设立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网上投诉等多种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有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要依法严格追究其行政过错责任,并及时向公众和舆论公布。

第四篇

一、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科学配置频率资源

根据国家对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统一规划,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配置有限的频率资源,充分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一)规范利用民用超短波频率。根据省150兆和400兆频率规划,完善使用管理规定;对市属专用频率进行规划并开展上述频段频率使用现状评估调查,根据省无管局对频谱利用和保障重点业务频率的指导意见,科学规划我市频率资源;运用行政和技术手段开展频率清理和调整工作。跟踪研究超短波频段新技术和新业务,推广使用数字通信技术,鼓励频率集约共用方式,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二)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建设。继续做好3G移动通信频率段的频率清理工作,分步组织实施PHS(小灵通)系统退网;做好“无线城市”建设中的服务协调工作,进一步优化无线网络结构和覆盖,拓展“无线”网络的应用范围;全面推动我市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工作进程,3月底完成城区18座基站的共享美化改造,年底完成绕城公路内的基站改造任务;在支持发展3G移动通信网和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基础上,跟踪研究国家、省频率规划调整方案,为IMT(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和1.5吉兆频段的调整清理做好准备。

(三)确保重点工程项目的频率需求。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积极跟踪重点工程的前期论证和立项,做好国家和省管频率的申报工作,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无线通信需求。大力支持苏中江都机场建设、海事沿江导航微波扩建等一批重点工程的频率资源需求。

(四)扶持现代无线通信产业发展。围绕促进无线产业发展、“两化融合”,“智能电网”、“无线”、“智慧”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无线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基站集约化、智能交通、车载信息服务等软课题研究;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和制定产业优先扶持项目指南,积极支持科研院校和生产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时为无线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换代提供频率支持。做好相关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认证初审工作。

二、加大台站管理力度,提高规范管理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无线电管理条例》,以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为重点,不断推进全市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进程。

(一)制订并公布公众通信基站管理规定。在前期开展公众移动通信基站管理软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指导原则,从符合城市规划、控制电磁辐射、提高通信质量等方面,对公众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和管理进行资源整合和规范设置,推动基站共建共享进程。

(二)继续开展大系统台站核查工作。总结2014年民防和电力系统专项核查的经验,按照省无管局的统一部署,重点组织开展公安、地震两大系统无线电台站的清理和规范工作,掌握在用频率和台站数量,进一步完善两大系统的无线电管理机制。

(三)加强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技术监管。结合台站核查和换发台站执照工作,对在用的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检测,全面提升全市使用台站的质量和建设水平。其中,台站核查设备检测率达到百分之一,换发执照设备检测率达百分之三。加大对生产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监管力度,组织开展对生产设备的抽检试点,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切实把好我市无线电发射设备“入口关”。

(四)进一步规范各类台站设置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大型台站设置审批程序,完善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和台站设置审批的协调流程;进一步与无线电运动协会协调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新颁布的《业余无线电台站管理办法》,加强对业余无线电台的规范管理;加强对移动电视基站的管理,抓紧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五)组织开展无线电台站规范化建设达标评比活动。制订《市无线电台站规范化建设达标标准》。各地组织开展好达标评比活动,按照下达的考核指标完成。

(六)做好新技术、新业务培训和应用工作。在省无管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版频率台站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安装、调试、培训、试用、数据转换校核工作,并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保新旧数据转换后的顺利使用。

三、积极防范非法用频,有效维护安全稳定

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及时查处非法信号,坚决防范和打击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非法使用无线电频率的行为。

(一)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能力。深入学习宣传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组织开展对贯彻落实《省无线电管理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年度法制培训计划,开展以执法取证为重点的专题培训,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水平。

(二)继续加强防范和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的行为。密切与公安、考务等部门协调,建立常态的工作机制,重点做好9次全国性考试的防范利用无线电设备作弊工作,研究新形势下非法用频传输作弊信号的特点规律,有针对性地改进技术手段,提升压制能力,从根本上防范使用无线电手段进行考试作弊活动的发生,维护国家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三)加强重点频率的安全保障工作。对事关国家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频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安全。继续落实保护铁路和航空专用频率的长效管理机制;认真组织开展防范非法无线插播、利用无线手段考试作弊、干扰卫星和反恐维稳的通信保障工作,认真做好“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国际马拉松半程赛、运河名城博览会等活动的无线通信服务保障。

四、开展监测工作创新,有效维护电波秩序

围绕重大任务的保障需求,按照“长远规划、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整体配置和保障效能,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技术管理能力。

(一)组织开展无线通信应急保障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中的无线应急通信指挥能力为目标,按照“四反”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无线通信应急保障演练”;以保障机场无线电通信畅通为抓手,制定“苏中江都机场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好训练,进一步提高无线电监测队伍的技术水平。

(二)加强电磁频谱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深化对电磁频谱资源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完善电磁频谱占用度测试统计报告工作的评价体系;加紧对东区新建监测固定站的研究,3月拿出可行性建设方案上报;加强对电磁频谱利用情况调查结果和监测数据的统计存储、比对分析、共享利用研究,建设无线电监测数据库,不断挖掘监测数据价值,为省无管局调整无线电频率规划提供准确依据。

(三)大力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无线电监测技术交流和业务培训;营造开展无线电监测新技术研究、新方案实验和撰写专业论文的氛围;积极参加全省无线电监测技术演练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无线电监测队伍的技术水平。

五、合理调整建设规划,科学完善技术设施

(一)抓紧建成无线电台站监管系统。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上半年完成基于RFID无线电台站监管系统试点建设任务,为提高全市无线电台站管理水平、提高台站核查效率提供可续手段。

(二)积极实施多通道录音取证系统建设。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功能并加以整合,实现对多信道语音通信的即时录音功能。收集违规使用无线电频率的证据,为行政执法提供证据支持。

(三)完善无线电监测网建设。升级改造现有固定无线电监测站;配置一辆新型移动监测车;继续加强以实时远程控制,全天候工作的可搬移监测站为建设重点;强化全市无线电监测网络系统运行状态的规范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以实现无线电监测、分析、监控、管制一体化为目标,不断增强无线电监测对时间、地域、频段、信号的覆盖能力。

(四)初步建成机动干扰管制网。新购置一台应急保障车辆和无线电管制干扰机,融合现有干扰设备,建设我市机动干扰管制网,改造无线调度通信网,为重大活动和重要考试期间的无线电技术管制提供技术支持。

六、深化机构自身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全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内部建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下功夫,在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素质上见成效,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有作为。

(一)理顺县、市两级无线电管理行政关系。积极适应机构改革后的新情况,督促协调各县(市、区)上半年完成无管机构挂牌。进一步加强对县级无管部门的工作指导,明确县(市、区)无管机构工作职责,建立市、县两级无线电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和考核评优体系。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十二五”无线电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综合管理、研究开发、操作应用等三支人才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分层次组织开展在岗全员业务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工作业绩评价办法,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无线电管理专家智库,完善管理决策支持体系;积极发挥无线电管理协会和运动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三)深入开展无线电管理宣传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无线电管理宣传工作纲要》的总体部署,重点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和《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宣传月活动。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作用,面向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无管工作,不断增加公众对无线电管理工作的知情权,扩大无线电管理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四)进一步深化“电企”合作主题服务活动。在去年搭建“无线电服务企业”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服务企业不少于50家,进一步深化“电企”主题服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务求取得实效。

第五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经济优先发展、率先转型、争先跨越为战略,聚焦产业升级,推进产业结构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变,聚焦科技创新,推进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投资、创新混合驱动转变,聚焦项目建设,推进工业投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聚焦做大做强,推进企业质态由“小而弱”向“大而强”转变,聚焦节能减排,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聚焦“两化融合”,推进工业化模式由产业自我进化为主向与信息化互动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突破重点,抓牢机遇、奋力赶超,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进一步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1、经济运行。增加值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5%,总量达5580亿元;利税增长16%,总量达375亿元。

2、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总量达2100亿元以上(新口径),占比比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1.1%,比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0家,比今年增长5.5%;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新增88家,比今年增长23%,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新增20家,比今年增长10%;省级以上品牌新增63件,比今年增长5%;专利申请数比今年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增长12%。

3、节能减排。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万元GDP能耗下降4.2%;COD削减3.66%,SO2排放量下降3.12%。

三、重点工作

(一)聚焦产业升级重点,推进产业结构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变。

大力实施重点产业振兴(快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促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新能源、新光源、智能电网等6大产业产值规模分别达到960亿元、750亿元、1460亿元、220亿元、140亿元和530亿元,共10个产业集群过百亿,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新能源、新光源等8个行业的产业链、技术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发展高端化。以乙烯、丙烯和芳烃类产品为主体,促进三大产业链加快增粗接长,做特、做精、做高、做优;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件的加快开发和生产,再造我市汽车工业的新优势;以实现高附加值为目标,促进船舶工业加快进入海工装备、游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以拥有核心技术为关键,促进机械装备和电缆电器产品加快实现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高速化。重点加快做大做强做名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和智能电网、环保等新兴产业,从“六个快速”入手,即:重大项目快速落地,紧紧瞄准国内外行业巨头、企业龙头、产业链头、技术源头,争取大项目落户;在建项目快速投入,加快龙头项目建设,力争早竣工,早产出;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加速技术升级;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努力打造一批航母、旗舰型企业;关键链条快速补齐,加快突破对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环保产业链条起关键、龙头作用的项目;资源要素快速集聚,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政策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高度化。进一步推进工业产业向开发园区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园区集中,新兴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传统特色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补链扩链项目向产业核心区和龙头企业集中,生产服务业向功能配套区集中,努力把实施“六个集中”作为提高产业集聚集约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聚焦科技创新重点,推进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投资、创新混合驱动转变。

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8631”行动计划,“八区二园”力争尽快创成1—2家省以上高新技术园区。60家科技创新型大企业、300家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分别有30%通过市级认定并获得命名。1000家中小企业升级企业有100家通过市级认定并获得命名。100家研发机构建设与升级、100项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100名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引进目标分别完成40%以上。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合作”行动计划,在产学研合作上求突破。全年组织四次以上国内外推介活动,做到季季有活动、次次有成效。通过实现产学研合作,促使重点企业都能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紧密的产业技术合作关系,强化技术和人才支撑,联手开展科技攻关,快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效率。认真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行动计划,在打通重要产业技术链上求突破。着力在“三大主导产业”、“三新产业”中选择10—20项制约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技术,组织开展自主研发、联合攻关,积极争取主持和参与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实行技术攻关招投标、目标管理、重点扶持等措施,努力突破重要产业技术瓶颈制约,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认真组织实施研发平台创建升级行动计划,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求突破。主要采取“三排三促”:即排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是否建成“一站两中心”,促其加快建成市以上研发机构;排已建成市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是否有升级意愿和能力,促其加快升级为省以上“一站两中心”;排“八区二园”、产业集群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是否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其加快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检测试验、创业创新服务、创投和风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排细排实基础上,健全资料台帐,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考核激励,突出重点扶持,努力实现研发机构扩面提质同步推进目标,全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技术研发、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在引进领军型人才上求突破。全年在国内外组织四次以上科技创新高级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招聘活动,突出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瓶颈,招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人才,招引一批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引进一个人才,突破一项瓶颈,做大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竞赛评比行动计划,在发展创新型经济成效上求突破。进一步修改完善科技创新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全面制订和完善科技创新型园区、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千企升级的认定标准和评价办法。通过有力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奖励,促进全市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意识更强、氛围更浓、措施更实、力度更大、成效更好。

(三)聚焦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工业投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重点实施“项目提升”计划,确保投资增幅30%以上,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00项,新开工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20项,争取50亿元以上项目取得大的突破。全面更新项目建设理念。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意识。坚持抓工业主要就是抓项目的思路,一切工作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确立项目为“根”的意识,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升级之根、科技创新之本、做大做强之基、持续增长之源,做到以投资增量优化带动产业存量优化,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着力提高项目质量。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抓好一批龙头带动型、补链扩链型、科技引领型、改造提升型、战略重组型、节能环保型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在政策和规划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招引和实施一批大体量、重型化、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争取5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尽早落户,各地都要力争有30亿元以上项目、沿江地区都要力争有50亿元以上项目实施。不断创新招商方式。采取产业定位、项目定格、目标定向、责任定人的招商方式,围绕产业,圈定项目,瞄准目标,专人负责。全市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主动规划和包装一批项目,瞄准国际国内重点产业集聚区、行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落实责任到人,实施“一对一、面对面、点对点、实打实”的招商,努力提高招商质量和成功率。同时,积极探索以产业引投资、以市场换投资、以人才带投资、以资本聚投资的新路子,做到资本、技术、人才一起招,外资、民资、国资一起引。不断改进项目推进机制。着力实施项目责任到人机制,改进项目运作机制,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提高项目建设的组织水平。

(四)聚焦做大做强重点,推进企业质态由“小而弱”向“大而强”的转变。

重点实施“培大培强”计划,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上企业400家、104家、11家、5家和1家,总量分别达3800家、924家、84家、10家和3家。实施大项目,培育一批大而强企业。同时,加快落实10个以上可新增产能50亿、100亿以上的大项目,备足做大做强企业的后备资源。推进大重组,培育一批大而强企业。着力推进现有重点规模企业,实施外部战略重组,一方面利用自身资本、产品、市场、技术等优势兼并收购租赁同类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另一方面,瞄准国际国内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和品牌,实行强强联合。同时,推进现有重点规模企业实施内部战略重组,加快组建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实施企业集团化、股份化战略,通过靠大靠强,实现做大做强。各地都要排出一批重点企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运作的方法,实施战略重组。推进大融资,培育一批大而强企业。着力推进已有上市企业加快整体上市,通过增资扩股,上市再融资,加快做大做强,发挥好应有的示范作用和膨化效应。同时,推进大洋、长青等加快上市,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上尽快取得突破。推进大创新,培育一批大而强企业。全力推进和鼓励企业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等摆上首位。通过企业不断创新,使重点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做名做久。建设大平台,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切实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创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开发水平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千企升级”工程,努力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优越的创业创新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迅速摆脱金融危机困扰,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

(五)聚焦节能减排重点,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实施10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培育100家节能示范企业,抓好1000万吨以上标煤耗能大户,推进万民节能行动。确保“十一五”能耗总量下降20%,COD和SO2排放分别下降18.3%和15.6%。一是把今年作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冲刺年。突出推进结构节能,着力强化管理节能,重点实施技术节能,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一步夯实“十二五”节能工作基础。二是把今年作为节能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年。认真宣传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加强节能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结合我市实际,着力健全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政策约束激励机制、审计评估机制、企业节能管理机制、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执法监察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等。通过健全长效机制,保证和促进全市工业绿色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六)聚焦“两化融合”重点,推进工业化模式由产业自我进化为主向与信息化互动转变。

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为主要标准,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对工业信息化应用的引导推进,力争通过3年时间,培育50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80%以上的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以服务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方向,实施政务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打造集信息、办事服务、互动交流、协同办公为一体,上下联动的全系统信息化网络和平台。以“信息惠民”为目标,实施信息化示范小区建设工程,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公益性信息化终端的普及布放,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10个以上信息化示范小区。以农村信息化为重点,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力争用3年时间在农村培育一批信息化示范镇村、示范点和示范户。以深化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为突破口,实施信息化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环保、智能城市交通、智能城管、智能农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医护、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防灾等项目工程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在行业发展和管理全面实现智能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着力推进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推进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攻关突破,推进信息产业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手段支撑,推进广陵、维扬、邗江和市开发区等一批信息产业园(基地、示范区)的建设,促进做大做强,形成明显优势。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转换思想。全市工业战线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工业经济优先发展、率先转型、争先跨越的战略举措上来,牢固确立“三先”发展的强烈意识,大力营造“三先”发展的浓郁氛围,加快形成“三先”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优先发展,把工业发展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放在制定一切工作方针和策略的优先位置,放在一切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先位置,放在一切工作行为和活动的优先位置;坚持率先转型,着力构建创新型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格局以及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争先跨越,大力实施“三年倍增、五年跨越”计划,到2014年,全市工业在经济总量、发展方位、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产业水平上实现全面跨越。

(二)进一步转换思路。要解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土”办法不敢用的问题,努力做到,视野有宽度,认识有高度,谋划有深度。当前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把思路聚焦到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和节能减排上来。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拿出围绕上述“五大”重点工作的推进规划和实施意见,明确目标定位,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组织推进。

(三)进一步转换作风。突出改进三大作风:一是推进落实的作风,做到执行落实不含糊、不拖延、不走样、不打折;二是改进干事的作风,少炒概念,不做虚功,低调务实,真抓实干,雷厉风行,注重成效;三是改进服务的作风,做到真心实意想到企业,真抓实干帮助企业,真“抢”实“弹”保护企业,真金白银扶持企业。进一步充实完善促进扶持“六大重点”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全面建立挂钩服务制度,积极组织开展县区工业结对竞赛活动,严格实行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督查和预警通报制度,加快建立行政审批、要素协调会办、督办机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使各级干部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压力,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树立起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新风貌。

第六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中小企业创新升级的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关键环节,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突出抓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园区转型、项目投入,不断转变工作方式,全面推进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实现中小企业工业产销利税增长23%以上,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产销增长26%以上,工业投入30%以上;市级乡镇工业集中区营业收入、投入等指标增长28%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乡镇工业企业300家、亿元以上乡镇工业企业50家;所有融资性担保机构月均担保额达到注册资本的2倍以上,备案的融资担保机构总担保额达到注册资本的4倍以上。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

1、强化预警监测,确保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以保证中小企业平稳发展为首要任务,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中小企业运行情况,同时加强对客观经济形势的研究,指导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统计定报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动态分析监控,完善预测预警体系,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开展典型调查,提高对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态势预测的水平,为领导决策、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三是加强协调,保障生产要素的供给,化解制约瓶颈和矛盾,重点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土地难等困难。四是坚持绩效考核。继续抓好每月经济运行、集中区建设、技改投入等月度公布和季度点评,实行单项考评和全面目标任务绩效综合考评,促进县(市、区)比发展、比服务,确保全市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2、强化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8631”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切实推进“千企升级”工程。依据“千企升级”评价办法,加大对100家“千企升级”示范企业跟踪服务力度,引导其发挥示范效应。一是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依托重点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和市级示范乡镇工业集中区,建立技术平台共享制度,实现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调研全市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情况,出台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发展规划和相关意见。争创1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邗江锻压机械技术服务平台等5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已经建成的17家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功能,着力增强综合服务能力,面向业内企业提供检测、信息、咨询、专利和交流等全方位服务。二是打造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研究探索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充分利用无锡民高会这一全省性的中小企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科研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与科技部门合作,开展市市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多上新项目,排定一批亿元以上项目,争取进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加强跟踪服务,帮助其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四是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示范单位的推荐工作。在“双优”示范中,选出一批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管理软件和优秀解决方案,推进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相融合。进一步完善、扩展、提升市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引导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增强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

3、强化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步伐。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加快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引导集中区加快整合和转型升级,开展相关考核评价工作。一是提升规划引导能力。突出完善集中区功能性规划,要围绕建设区位优势明显、功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集中集约开发的目标,编制好集中区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二是加快新兴产业集群的培植。一方面抓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通过一个大企业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积极培植一批“小巨人”企业;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落户。重点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宝应泵阀管件产业、高邮液压机械产业等成长型产业集群,争取将其进入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序列,培育成支柱产业。三是培育百亿园区。争取2014年大桥、李典乡镇工业集中区跨入百亿行列,建立百亿园区培育后备库,项目、土地等要素资源优先向百亿园区倾斜。四是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开展市特色产业基地认定工作,积极推进优势产业、企业兼并重组,借鉴苏南经验,鼓励联合组建特色产业园,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五是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优化整合,使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化。每个集中区要通过区域环评,要把好项目进口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进入集中区。

4、强化融资服务,大力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是促进担保机构做大做强,着力推动政府出资为主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的会员制担保机构的发展壮大,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通过联合重组,做大规模,不断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三位一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加强对担保行业的行政监管。认真实施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行政许可,把握行业准入,加强监督管理。弄清情况,登记备案,跟踪管理,健全业务报告制度。与人行、银监、工商等部门出台融资担保行业规范管理意见。三是指导担保机构努力提高营运水平。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风险防范制度,规范管理运作、业务流程及合同文本,不断提高担保机构防范风险和融资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担保行业协会在政策解读、问题分析、行业自律、互助互济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作用。四是积极搭建融资对接平台。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全年举办较大规模银企合作签约活动2至3次;与银监部门合作,成立金融知识宣讲团,开展“送金融知识进企业”活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讲、交流,普及金融常识,推介金融产品,帮助中小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解决日常经营中的难题。五是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组织有关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申请办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用户资格,及时搜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需求信息。六是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资源库,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重点联系人制度,对重点培育上市的企业,指定联系人,协调解决辅导规范及推荐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强化资源整合,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商业性服务机构为主体,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在建设方式上,一是加强和完善市、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年内每个县(市、区)都要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按照《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和《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能力建设指导手册》要求,准确定位,提升能力,有效开展服务。二是要加强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尤其要弄清最为迫切的需求,建立起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信息库。三是要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将分散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功能和资源整合,更好地利用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特别要加强重点社会资源整合,将工作重点放在本地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的重点社会资源的整合上,努力做好社会资源与地区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匹配。四要加大对社会服务资源的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一套登记机制,包括机构登记、合同登记、成果登记、效果登记等,囊括服务机构的基本信息到为企业服务的项目情况、效果评价情况等一系列内容;按照《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评价办法》,通过网上绩效评价系统做好对企业服务绩效的记录和服务后的绩效评价,以此作为对服务机构的支持依据。在服务内容目标上,力争全年完成培训人数超2万人,以“领导力提升”、“管理创新”为主线,继续组织举办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研修班;按照自愿原则,继续扩充创业辅导专家库,组织开展专家巡诊咨询活动;开展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辅导工作;组织开展对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认定工作,加强对17家省重点培育创业基地和3家省示范创业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创业基地服务功能。深化特色服务。积极开展“三服务”活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优化项目服务。强力推进事关项目建设的各项改革创新和服务协调,做好项目的筛选、信息收集储备,对扶持项目上报做好审核把关,力争全年向上争取项目扶持60个,资金扶持达到4000万元。

6、强化能力提升,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一是提升系统创新能力。深入学习市委五届八次会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握“创新、实干”要义,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始终保持争先进位的勇气、昂扬向上的斗志,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全系统上下要把思路聚焦到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和做强做大上来。2014年将在系统内对各专项工作开展创新评比。二是提升系统执行能力。加大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把《意见》的贯彻实施作为工作的主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争取出台具体实施意见。系统上下要进一步转变作风,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保持健康发展。

第七篇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

1、壮大重点产业。2014年,石油化工、机电装备制造(含智能电网)、汽车船舶、新能源、新光源产业的总量规模分别达到960亿元、1990亿元(其中智能电网530亿元)、750亿元、220亿元和1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5.6%、25%、83%和40%。产业的总量规模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保持在75%左右。

2、加快技术创新。2014年,6个重点产业中,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50项以上,开发重点新产品200只以上。

3、培育龙头企业。2014年,6个重点产业中,努力培育产销过百亿企业3个,年产销过50亿的企业7个,年产销过10亿的企业60个。

4、做特产业集群。2014年,18个产业集群中企业数达670家,产值达1960亿元(不含仪化)、集群内投资额达400亿元以上。确保8个产业集群过百亿、10个产业集群过50亿元。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

1、着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高端化。以乙烯、丙烯和芳烃类产品为主体,促进三大产业链加快增粗接长,做特、做精、做高、做优;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新型汽车电子产品的加快开发和生产,再造我市汽车工业的新优势;以实现高附加值为目标,促进船舶工业加快进入海工装备、游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以拥有核心技术为关键,促进机械装备和电缆电器产品加快实现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努力使我市传统的支柱产业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在后危机时代率先抢占技术、行业、市场制高点。

2、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高速化。目前,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规模不够大,支撑作用不够强。高速化就是要迅速做大做强,重点要从6个“快速”入手,即:重大项目要快速落地。大力实施产业招商,紧紧瞄准国内外行业巨头、企业龙头、产业链头、技术源头,争取大项目落户;在建项目要快速投入。通过领导挂钩、跟踪督查、协调服务等加快龙头项目建设,力争早竣工,早产出;核心技术要快速突破。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拓展联合领域,提升联合层次,创新联合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加速技术升级;龙头企业要快速崛起。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航母、旗舰型企业;关键链条要快速补齐。加快突破对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产业链条起关键、龙头作用的项目;资源要素要快速集聚。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政策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

3、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高度化。依据我市工业经济万亿战略规划、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发展规划和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的确定产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指导产业调优调高,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进一步推进工业产业向开发园区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园区集中,新兴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传统特色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补链扩链项目向产业核心区和龙头企业集中,生产服务业向功能配套区集中,努力把“六个集中”作为提高产业集聚集约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措施

1、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成立专门机构向上争取各类扶持,专门负责收集信息,对接产业,联合攻关。力争在产业项目、资金、基地建设和示范应用上取得突破。

2、加快产业整合步伐。重点建设市化工园区,全市化工项目向化工园区集中,县(市、区)原则上不再新上化工项目。整治关闭一批年产20万载重吨以下的中小船舶修造企业,鼓励和促进重点企业兼并重组中小造船企业,努力提高长江岸线利用率和效率,扩大单体规模。

3、加速完善产业链条。石油化工重点围绕乙烯和丙烯两大产业链,加速补链扩链;汽车围绕开发新能源汽车,力争在引进和开发电源系统和控制系统上取得突破;船舶力争在引进和开发船用发动机、船用电子和舾装件上取得突破;数控压力机力争在引进和开发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上取得突破;LED力争在引进和开发上游外延片、芯片和下游照明灯具及背光源显示应用上取得突破;光伏产业力争在系统集成并网发电设备制造上取得突破;电工电缆产业力争在引进和开发特高压、超高压电线电缆、电工电器、智能电表、智能电网传感器及电子元器件上取得突破;化工新材料重点在新型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特种纤维上取得突破。

4、加大政策扶持。对重点产业新增50亿元、100亿元以上企业,新引进和实施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以上重大投资项目,新增上市企业,新上重大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奖励;对实施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以上重大投资项目,给予规费减免。设立创新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5、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实施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领导挂钩联系制度,重点产业分别由一名市领导挂钩,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问题处理,每年组织产业项目推进、招商和督查活动。同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召开例会,交流、处理和反馈产业发展信息,成立产业咨询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研究产业发展情况及前景,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6、加大考核力度。对年度产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完成情况、重大项目落实和实施情况、重点技术和成果转化情况实行考核,特别要对亿元以上项目加大考核权重,严格奖惩,对当年新开工的50亿元、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并达到规定投资进度的给予考核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