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工作要点3篇

时间:2022-05-28 08:00:29

导语:发改委工作要点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改委工作要点3篇

第一篇

2014年,市发改委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对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市人大十五届三次全会以及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分解表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服务”理念,以改革转型的思维、创新突破的干劲、务实扎实的举措和勤廉高效的作风,全面推动改革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样本”做贡献。

一、深化改革,增强发展能力

制定改革路线表。紧盯上级改革政策和工作举措,强化对重点改革工作的研究、部署、协调和落实,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改革任务。研究制定2014年全市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明确改革任务和责任主体,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路线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做好股权固化、产权交易、经营方式改革,抓好农村股份合作、金融、资产交易、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国资监管、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政府债务管理,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区镇合一”、“区街合一”和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减、转、放、免”力度,探索建立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化“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工作,提高村(居)自治水平,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探索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四分开”改革,提高行业协会承接政府部分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能力。

二、规划推动,引导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认真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成员单位联络员挂钩制度,明确工作责任,确保任务落实。加强指标监测,及时采集基础数据,对与目标值差距大的指标强化倒逼机制。将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一些薄弱指标与区镇科学发展观考核相结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抓好人代会各项经济指标的落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优化指标,突出重点,加强经济运行的跟踪监测和分析研究,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健康发展。修订完善科学发展考核细则。围绕转型发展新要求、发展新实际、区域板块发展新特点,坚持考核促发展导向,更加注重引导科学发展,充分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谋划“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课题调研,研究“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方向、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三、务实举措,狠抓固定资产投资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抓好86只总投资498亿元的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与项目主管责任单位联系和协调,及时跟踪了解重点项目进展,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加快实施,争取完成年度投资179亿元;全力推进总投资139.7亿元的10大产业项目,着力储备一批对未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优化项目服务。对重点项目的储备、审批、推进、实施采取跟进服务措施,做好要素保障和对上争取。协调各区镇、部门精心组织好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开业活动。增强投资活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流程,下移事项,扩大网上审批范围,逐步实现项目受理,审核、审批、签发网上公文运行的全过程电子化处理。加快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力,认真安排、实施272只计划总投资255亿元的政府投资项目。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增强民间资本投资活力。

四、提升能级,推动服务业发展

大力实施服务业三年提升发展计划。细化优化主要目标、发展重点,推进机制、项目支撑和配套措施,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再提升1.5个百分点。做强服务业集聚区。加强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集聚辐射效应;开展市级集聚区认定和、省级集聚区争取工作,加大政策创新和集成力度,引导资源加快向集聚区汇聚,提升服务业集聚区集约化水平,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突出重点行业。充分利用沿江沿沪的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力争年内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保持25%以上;营造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游戏动漫等产业;完善新区万达、港区港城广场、科教新城等商业业态,促进华东水产品市场、森茂汽车城等一批专业市场繁荣;大力推进以长江口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一核两带四大板块”的开发建设。合力推进4A旅游景区申报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注重项目促进。对服务业重点项目库进行调整充实和跟踪管理,尤其注重省、市重点项目和“十百千”项目跟进。充分发挥引导资金作用,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的扶持力度。突出品牌培育。加强创新团队、优秀民营企业、创新型企业、优秀示范集聚区等上报力度和专项资金的对上争取工作。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性好的企业,使其成为全市服务业投资主体、纳税大户;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增长潜力的服务业企业,增创发展新优势。

五、强化合作,提升接轨功能

推进全面接轨。充实调整接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2014年市接轨工作要点,重点推进与区、区的区域合作,依据《省市和市区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备忘录》精神,深化城市交通、生态文明等合作,力争在轨道交通11号线、604省道、区域生态共治等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强化专题对接。积极研究跟踪自贸区推进动向,探讨我市对接政策举措,努力实现接轨新突破。依托科教新城张江产业园平台,推进我市各产业园区与张江高科园区合作。推进与市相关部门开展专题对接活动工作,力争在港口、汽车行业、服务业等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深化部门合作。加强与市发改委、建交委、合作交流办等市级机关层面的交流与联系,深化信息收集工作。健全和完善我市接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机制,推进合作平台与渠道建设。注重日常督导。按照《2014年市接轨工作要点任务分解表》的内容,配合时间节点,有效督导各责任单位加快落实,完善接轨工作考核机制。

六、谋划长远,拓宽上市发债渠道

谋划多地上市。协助已进入辅导期企业做好验收,帮助后备企业启动股改程序;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境外上市办法,做好企业赴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上市的辅导培训,深入摸排梳理境外上市意向企业;大力推进企业赴新三板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年内力争3-5家企业挂牌融资。加强与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沟通合作。发行多样债券。比较研究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等债券融资特点,对全市债券融资进行集中梳理,重点包装整合企业债券,大力宣传推介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门槛低、速度快、效率高的新型融资方式。强化多措保障。完善企业上市、发债扶持政策,坚持深入实施发掘培育等“四个机制”,做到保姆服务、主动服务、专业服务、分类服务。力争今年有2家企业上市,2家企业发行债券30亿元。

七、服务全局,增强综合协调能力

加强对上争取力度。进一步顺畅对上沟通渠道,做好项目的整合、策划,力争在重大项目报批、专项资金争取、产业政策扶持、低碳经济、农产品配额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统筹做好三农工作。抓好“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做好湿地修复工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农田、太阳能工厂化育苗基地、中小河流治理、城厢种养循环示范区建设、省级现代渔业园区、新湖蔬菜示范园区等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扎实做好新兴产业“十百千”工程、新能源重点产品、特色产业基地、工程中心等组织申报工作,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强重点行业的分析监测。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抓好政府实事工程的意见征集、遴选、公布、督查等工作,让实事工程做实做好;积极准备项目素材,做好太湖整治项目申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矿产、清洁能源项目的对上争取和政策扶持。强化内资引进。优化监测与考核办法,注重资源整合,主攻沪浙闽粤等重点地区,重点引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内资项目,狠抓落地转化,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抓好生产要素有序配置。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工作,落实煤电油运综合保障措施,深入挖掘减排项目,鼓励高能耗行业用能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

八、改进作风,增强机关效能

切实改进作风。把改进作风作为加强机关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坚决落实上级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继续完善委内各项管理制度,细化完善委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办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访三促”、“集中调研月”等活动,着力提升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能力水平。着力提升效能。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机关服务星级品牌、作风效能星级示范点等争创活动,发挥窗口效能建设示范作用,注重项目办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升项目办理效率。增强组织和队伍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机关,严格坚持党委各项制度和勤政廉政各项要求,结合发改委职能深入开展特色活动;优化调整人员配备,敢于给年轻干部搭台子、压担子,鼓励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综治平安、法治建设、政务公开等各项工作,更加注重机关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向上机关环境。

第二篇

2014年发改委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按照全市依法行政年度工作要求,从本委实际出发,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提高效能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理念,健全制度规章,创新工作措施,规范行政行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进全委依法行政工作开展。

一、以强化岗位职能为重点,提高依法行政效能。

根据我委部门职能,今年依法行政工作要重点做好:

(一)做好年度计划与规划工作。把依法行政、法治、综治平安以及普法工作作为规划、计划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到区、镇和各单位,修改完善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系,突出法治建设的重要地位,确保全市法治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扎实做好政府实事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加大对确定的2014年度政府实事项目的管理,及时协调项目建设单位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实事项目的顺利推进,有效发挥实事工程的功效;要加大实事项目对外宣传力度,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实事项目实施情况,邀请人大对实事项目的督查,同时要积极向社会实事项目建设信息,有效接受社会监督;要继续做好下一年度政府实事项目的公开征集,保证实事项目的公开、透明。

(三)以窗口为重点,提升项目办理效能。在项目服务中,积极推进“两延伸一提速”服务,坚持能简则简、能放则放、能快则快,充分放权窗口受处理项目权限,确保项目办理优质高效推进。要继续加强重点项目管理服务,从计划着手,科学、合理、有序、协调编制年度重点项目计划;从服务着手,完善相应管理办法和各项管理制度;从推进着手,组织协调好全市重大项目开工开业活动,切实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

(四)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按照“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要求,在去年对全市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积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业已清理的项目进行综合调研和评估,保证集中清理后续工作的落实;要会同法制办、监察局、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今年继续做好行政审批项目再梳理、再清理、再缩减,全面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全市发展。

(五)加强电力能源协调管理。要围绕促发展保供应保平安的要求,积极组织协调制定电力应急预案,保证我市重点部位、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用电需求和成品油的供应。加大对非法用电企业的行政执法力度,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做好电力生产企业、成品油供应企业的监管和服务,保证电力、电网、成品油供应的安全。

(六)积极协调,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围绕全市发展重点,加强政策研究,注重开展综合和专题调研,有效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切实解决事关全市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认真处置各类来信来访,继续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答复工作。积极发挥政务信息化技术优势,推进各类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保证权力阳光运行。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努力为全市发展多争取上级的支持,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七)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及时做好政策信息、工作动态信息等更新和工作;认真梳理,及时做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

二、以健全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依法行政开展。

(一)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对涉及“三重一大”行政决策,要认真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研究重大事项,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执行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健全决策程序,做到制度健全、程序到位,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公开性、公正性。

(二)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要按照全市发展要求,加强研究,及时为发展寻找对策良方,起草或制定各类规范性文件;要进一步规范性文件制订程序,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制度和机制,并加强规范性文件合规性审查和申报,保证所订规范性文件的合规性;要及时做好通过合规性审查的规范性文件对外及宣传解释工作,按时做好文件执行情况的调研和评估,保证规范性文件的功效。

(三)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坚持行政许可各项制度,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委内办理手续齐全的项目做到随到随办,严格执行承诺时限办理完毕。结合机关目标考核,继续开展对科室、人员进行了量化的百分考核,按照科室、人员的绩效,把依法行政情况与年终考核评先有机挂钩,保证了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监督投诉电话、邮箱等手段,有效接受社会各界对我委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保证我委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提供依法行政保证。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为加强我委依法行政工作,委充实调整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科长组成的,全面负责、推进全委依法行政工作。将依法行政工作放在全委年度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了年度依法行政工作目标,并切实把依法行政工作分解到职能科室、落实到人;继续在全委机关开展“四型机关”创建主题活动,确保全委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按照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建设要求,以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为目标,采取集中学习和橱窗、网络等方式,继续强化全委人员的学习教育工作,突出加强职业道德、政策法规、业务技能教育,组织好专题讲座,开辟青年干部论坛,进一步提高全委依法行政意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积极组织好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不断增强他们做好依法行政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促进我委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篇

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紧迫任务。为进一步提升发展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计划,计划周期为2013-2015年。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引导现代服务业加速扩张,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实现服务业总量规模、贡献份额、集聚水平、产业发展层次等进一步提升,为促进我市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一)总量规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5-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

(二)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45%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三)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兴领域,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性服务业。到201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

(四)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引导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到2015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500亿元的集聚区力争各1家。全市各镇(区)都有产业特色鲜明的集聚区。

三、发展重点

立足现有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及预期市场潜力,切实发挥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着力实施“五大工程”。

(一)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现代产业融合工程。

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导,加快推进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农村消费品销售网络,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渔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起来,以现代农业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为契机,加快兰文化生态园、亲子园、百竹园建设,拓展以会奖、婚庆和自驾旅游为主的客源市场,打响现代农业园品牌。加快双凤生态旅游规划,着力建设成为一个规模型田园式特色生态旅游景区,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园,信息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创业园、软件园、LOFT工业设计园等平台,推进以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要素在工业生产链上的有效应用,提升制造业企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区域融合发展服务业。各镇(区)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定位,依托沿沪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有选择地发展商贸物流、休闲度假、高端房地产、高端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区域发展特色,并力争实现区域发展高度融合。

(二)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实施产业集聚提质工程。

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要求,做大产业规模,做出产业特色,集聚一批新兴产业。

1.大力推进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中央商务、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科技信息、休闲旅游等六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做强物流园、LOFT工业设计园等6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新区中央商务区、大学科技园、森茂汽车城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统筹规划建设10-15个规模较大、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市集聚区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

2.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立足于的区位优势、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重点吸纳对地方税收贡献大、辐射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以及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总部、投资与决策总部、财务总部、营销总部等。一是先进制造业总部。依托港区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装备,新区精密机械、高端装备,城厢光机电产业以及生物医药、璜泾化纤产业等特色产业基础,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和能级,重点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太建立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基地。二是现代服务业总部。加快新区3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建设。全力推进香塘、五洋、浙商、高展、宝利嘉等总部楼宇和农商行、国际广场等金融商务楼宇建设,加快形成办公、商务、商贸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商务中心区,重点培育和引进金融、商贸、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企业总部。依托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以及科技创业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优势,重点引进软件开发、数字动漫和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相关产业总部。依托港及综合保税区优势,加快港区行政商务楼宇引资力度,重点引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航运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功能性总部。加快推进创意产业园、天镜湖文化商务区建设,大力扶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影视传媒类企业总部发展。放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优势,积极引进服务外包、信息软件总部型机构。加快长江口旅游渡假区项目开发力度,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旅游总部企业,建设开发具有带动性的滨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力争到2015年,重点培育和引进40家总部企业,全市总部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3.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一是积极培育网络经济。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平台建设,推动网络交易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集成应用,着力推动渤海商品交易所基地建设,促进西本新干线、拉夏贝尔、五洲在线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我市大中型企业建立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互联网业务,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网上交易市场环境。加强政府的引导和部门间的协调,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开放、创新、宽松的发展氛围,以电子商务和网络应用为重点推动网络经济发展。二是强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发展“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放大港口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开工建设集装箱四期工程,建成华能煤碳储运中心、阳鸿石化二期、钢领国际服务中心一期、港城物流科技苑项目。到2015年,力争对外开放泊位数39个、集装箱干线航班密度大于102班/周,完成货物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00万标箱。三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推进以东路为中心的金融街区建设,发挥紧邻优势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探索建设特色的金融业后台服务园区,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后台支撑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聚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数据、票据、银行卡等后台服务机构中心。到2015年全市新增金融机构3-4家。继续大力度推进企业上市和企业发债工作,到2015年全市拥有上市企业10家。扩大债券规模,再发行企业债券60亿元以上。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发挥风投、创投、小贷公司等金融新型组织的撬动作用。积极开展银政企三方合作,扩大信贷规模,积极发展保险和证券业。四是突破性发展休闲旅游业。全力推进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建设,完善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渔人码头、温泉社区、滨江新城和浏河古镇四大功能区建设,到2015年,全面建成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四大旅游板块。加快古镇修复改造工程,完成核心区乐荫园地块改造、提档升级文史馆及吴晓邦故居,建成投运连环画博物馆,初步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整的古镇旅游产品。完善金仓湖配套设施,建设游客中心,启动德国小镇建设,将金仓湖打造成为休闲运动的理想场所和旅游目的地。以创建旅游标准化城市为抓手,加强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旅行社的建设,力争3年内再创国家4A级景区2个,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3-5家,到2015年全面完成旅游标准化城市建设。五是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逐步建成空间布局合理、业态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方便居民生活的商贸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新港城和科教新城商贸设施建设,投运月星家居广场、亿立•义乌国际商贸城,加速森茂汽车城和华东水产品市场产业集聚发展。发挥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效应,推动江海河三鲜美食一条街、老街、海运堤二期等特色商贸集聚区加快建设,进一步繁荣万达广场、人民路中心商圈。创新提升商业业态。着力提升专业市场交易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引导亿立•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开设网上交易商城,打造虚拟专业市场平台。大力引导消费升级,加快品牌连锁等新业态引入,培育中华、省、市特色餐饮名店。

(三)深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

深入实施“接轨”战略,将对接、融入大虹桥商务区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对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开放,像推动制造业“两头在外”和推进制造业市场全球化一样,推动全市服务业市场的扩大。

1.扩大利用内外资规模。以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为导向,针对欧美、日韩等国家及地区和、北京等发达省市,着力引进区域型电子商务、基地型高端商贸、供应链物流运营、总部型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高税源型服务企业,利用已建成的楼宇资源瞄准总部经济、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项目招商,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来太发展服务业,适时在境外组织服务业专题招商会,确保服务业到账外资、服务业内资注册资本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30%、60%。

2.做大服务外包规模。放大省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优势,合理引导,加快培育,确立“人才培训+省级基地城市+楼宇(园区)经济+重点企业”发展模式,在承接离岸外包的同时,重视本土外包的发展。强化我市在软件研发、生物制药研发测试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后台经济”和“后期经济”,整体提升服务外包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壮大我市生物医药和工业设计两大特色外包产业,全力以赴引进大项目。以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主体,统筹生物医药产业载体建设,打造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品牌,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合作和资源共享。突出新区和科教新城主战场作用,打造科技信息与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同时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游戏动漫、科技研发、云计算、物联网等发展势头迅猛的产业;以创业园和软件园为主要载体,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提升。发挥政府及中介组织的作用,密切关注全球发包企业。确保3年内年均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5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3亿美元。

3.做大外经外贸规模。推动外经外贸双向拓展,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展双向拓展。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创新、品牌建设等产业链高端发展,调优外经外贸结构。全力推动出口基地建设,在做大进口总量的同时,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外贸发展层级。

(四)加快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实施服务业投资扩量工程。

经济要发展,项目建设是关键。有项目才有投资,有投资才有产出,有产出才能扩大总量,才能增加效益。3年内确保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以上。一是全速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50只总投资超300亿元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主城区、新港城、科教新城和3个中心城镇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陆渡片区开发。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港区城市综合体、中兴商业街等载体建设,完善港城功能配套。加快科教新城“一带、一环、一片区”建设,确保海运堤二期等一批服务业项目投入运行。协调做好服务业企业开工开业前的土地、资金、生产要素的组织工作,适时组织服务业企业开工开业专场活动,形成服务业项目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服务业、服务外包、科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着重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旅游业以及产学研结合等领域内的重点项目。三是全力做好服务业对上争取工作。加大国家、省服务业政策及各类服务业专项资金的对上争取工作,积极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五)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工程。

从规模、结构、成长、创新和管理等五个方面鼓励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促进企业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的不断提高,扩大企业比较优势,提升企业内在竞争力。一是要着力培育旗舰型服务业企业。通过加快壮大现有服务业大企业、推进项目建设培育服务业新企业、实施定向招商加快引进国内外服务业知名企业等多种途径,扶持和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较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形成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其中超100亿元、50亿元企业各2家。二是要着力扩大服务业列统企业规模。在做大服务业单个企业规模的同时,鼓励新办服务业法人单位,积极争取更多服务业列统企业入库上网,壮大服务业列统企业规模,全面提升我市列统企业占比。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列统企业数达900家,服务业列统企业增加值占比达30%。三是要着力提升服务业企业品牌化水平。坚持走以质取胜、自主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道路,以品牌为纽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集聚区,大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企业12家、商标企业5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15家。

四、推进机制

服务业提升计划关系到向后三年服务业发展的走向、规模、质量、效益,也关系到全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能否顺利实现,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有健全的推进机制作为保障。

(一)建立工作体系。作为市委、市政府向后三年的服务业发展总纲,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好提升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分解目标任务,并跟踪分析汇总推进情况、组织实施年度考核等具体工作,对全市服务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实施奖励。各镇(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体系。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集聚区的指导与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要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建立覆盖全市域的统计直报网络和服务业统计数据库,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政策支持。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继续梳理上级政策,及时调整完善出台我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鼓励政策。要加大资金支持,做大市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规模,加大财政对服务业企业产出的奖励力度,此外还要整合优化市有关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效率,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三)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强现代服务业复合型领导人才、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着重围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现代商贸、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领域,强化紧缺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加大与有关高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大境内外培训力度,继续办好服务业人才专场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