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中医工作要点3篇

时间:2022-05-27 03:24:36

导语:卫生局中医工作要点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卫生局中医工作要点3篇

第一篇

2014年区中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市卫生和中医药工作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发展健康服务业,推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继续开展对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和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加强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利用创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契机,对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标准配备诊疗设备,强化中医综合诊疗室建设。

(三)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建设。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的规范化建设,设置中医科、中药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100%,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设置比例达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人民医院、甪直人民医院要按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加强中医科、中药房建设,鼓励在临床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

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五)加强中医医院管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要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并积极做好市卫生局迎检工作和指导后的持续改进工作。

(六)强化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要加强中医科室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推广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尝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按照省、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年内争取创建2个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并努力创建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七)加强中医护理工作。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推广实施中医护理方案。

(八)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基层医疗机构适宜技术培训,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提供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4项以上适宜技术,并做好相关登记、统计工作。

(九)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金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十)开展中医师承教育。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名老中医师承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区内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系统整理和传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依托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一批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在区内遴选一批具有相应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中医骨干为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加快各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中医人才的培养。

(十一)强化中医类别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配合市卫生局开展对全市中医类别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调研,认真实施“青苗培养工程”,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创建省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十二)探索中医类别医师上下联动机制。逐步建立中医类别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机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逐步与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工作,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安排1-2名中医药人员定向帮扶,逐步形成中医药人员上下联动机制。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

(十三)继续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部门合作,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和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要积极编撰中医科普文化宣传作品,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开设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课程,促进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

六、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十四)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管理。配合市卫生局开展全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摸底调查,加强部门合作,探索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准入和监管机制。

第二篇

2014年,区医政工作按照上级精神要求,以“深化改革、改善服务、提升能力、加强监管”为主线,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改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全面完成各项医政工作任务。

一、深入推进医院改革发展

1.强化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工程的建设规划与论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申请三级医院创建评审,保乙争甲。两家区级医院服务水平向三级医院看齐。甪直医院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加快科室建设,争取2-3年有较大的提升。加强中心卫生院的建设,按照二级医院标准规划发展,鼓励开展专科医疗服务。注重中西医并重,充分利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培训基地的资源,带动全区中医药人才培养。

2.深化上下联动,区域协作机制。

深化上下联动,区域协作模式,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已与市内外三级医院签约的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内涵,引进并掌握一流的技术与管理。强化对口支援,基层医院积极与区级医院形成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合作体,实现区域内互相协作,错位发展,共同提高。

3.积极探索投入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市申报了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区所有二级医院将与市级医院一起积极投入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中。促进二级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优化内部绩效考核办法。

4.加快社会医疗机构健康发展步伐。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能填补我区医疗技术空白的医疗机构,支持发展老年护理和康复服务。控制低水平重复性医疗机构的设立,以减少无序的竞争。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管理,加强培训,做好各类医疗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充分发挥我区社医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二、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1.深化预约诊疗服务,完善双向转诊工作。

两家区级医院要扩大分时段预约的覆盖面,甪直医院力争实现与省市区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的直线上线,逐步提高二级公立医院专家门诊预约就诊率。基层医院双向转诊纳入软件管理,同时提高转诊预约的覆盖面,更好的提升医疗服务体验。

2.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积极扩大日间手术试点,并逐步扩大手术种类,力争一、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7天、9天以下。通过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的覆盖面、实施临床路径软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入组率,切实落实“三合理”规范。

3.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

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扩大公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实现优质护理病房全覆盖,进一步提高优质护理病房的内涵质量。二级医院A类病房数高于上年度,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5%以上。落实核心制度、基本规范、“三基三严”,继续组织开展“三基”考试。继续开展“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探索护理延续服务,开展专科护理门诊试点工作,护理人员下基层进行护理科普活动。二级医院贯彻落实省关于护士岗位管理的精神探索实施护理岗位管理。

4.提高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充分利用我区“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平台,提高全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发传染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全区基层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培训与考核,提升基层医院急诊科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区应急救治能力。

三、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1.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积极推进各级医院创建省、市、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工作。对已达到市级重点专科或者其他有条件的科室要把目标瞄准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标准;已达到区级重点专科的科室要对照市级重点专科标准进行科室建设。同时,以创建区级重点专科及特色专病为契机,发掘自身的临床技术特色,努力以特色技术带动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2.提高医疗科研能力。

二级医院结合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发挥科研骨干作用,加强科研能力的提升。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结合基层实际,如结合慢病防控,开展适合基层的科研活动。鼓励医疗护理创新与科研立项工作。鼓励各医院与三级医院、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科研合作。

3.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2014年内基本完成区域卫生医疗平台架构,初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在全区公立医院中全面建设完成住院电子病历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全院LIS、全院PACS系统、以及区域心电系统。二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3级以上。

4.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扎实做好二级医院医师晋升职称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工作,并根据市局要求组织开展核查工作。区级医院根据市局安排积极做好对口支援相关工作。

四、加强医疗质量监管

1.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根据《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与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充分发挥各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对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指导和专项检查,加快全区各医疗专业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2.加强医院基础质量管理。

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组织开展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明查暗访和医政管理相关规范标准执行情况的抽查活动,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基础管理。充分发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作用,加强对全区卫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

3.推进临床路径管理。

逐步提高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的覆盖面、专业及病种。推进有条件的医院实施临床路径软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入组率及完成率,规范医师的诊疗行为。

4.加强抗菌药物及高值耗材的管理。

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二级公立医院的关键指标力争全部达标,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含民营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根据市局要求开展高值耗材临床应用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尤其加强重点科室的监管工作。

5.加强血液管理。

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用血理念,加强区内储血点管理。推进二级医院血液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临床用血网络监测管理模块,做到临床用血科学、安全。做到质量保证、血液安全、运转有序。

6.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落实卫计委六个卫生行业标准、《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及重点科室消毒技术规范等,加强重点部门(科室)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二级医院完善目标监测。加强医务人员感控知识培训,普及院感知识,提升感控意识。开展医务人员“三基”考试。继续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转运,杜绝外流。

7.深化平安医院建设工作。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渉医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推进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根据市卫生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督促医调委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医疗纠纷调处的工作程序,并成立区医调委专家库,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将积极引导患方依法解决纠纷。

五、完成各项政府指令性任务

1.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

认真做好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

2.义务献血、器官捐献工作。

配合红十字会加大无偿献血宣传、义务献血、器官捐献等工作。

3.干部保健工作。

组织好离休干部体检工作,继续做好各项干部保健工作。

4.征兵体检等工作。

继续做好征兵、招生体检等各项工作。

第三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方针,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以全科服务团队为技术依托,以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以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通过约定的家庭医生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可及的健康照顾,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制,促进分级医疗制度的落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管理为手段,签约到户、服务到人,家庭医生与户籍家庭签订服务协议,根据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个体情况,提供群体性预防保健服务与个体性诊疗护理服务。

(二)坚持以优质服务为标准,开展家庭医生的服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家庭医生的选拔认定工作,强化家庭医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保护居民隐私,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逐步建立居民的信任感。

(三)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多方协调,广泛宣传,形成实施家庭医生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

三、总体目标

通过推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突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的责任,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固的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关系。到2014年底,以户籍家庭(户)为单位,家庭医生签约率80%、重点人群签约率90%、规范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0%,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80%,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有较大提高,基本实现“户户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签约服务”的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设立全科医生工作室。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按服务人口达2000~3000人左右且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站)稍远的村(社区)或较大住宅小区设立全科医生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延伸点。工作室用房可单独设立或与社区居(村)委会日间照料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用房兼用,面积20平方米左右,配备自动测血压计、血糖仪、身高体重测量仪、BMI尺(转盘)等居民健康指标自助检测设备及上墙公示版面。家庭医生小组每周在工作室服务一次,主要开展健康管理、医疗咨询、慢性病人和重点人群的随访管理等工作。

(二)组建家庭医生队伍。依托站组建92支覆盖各村(社区)的全科服务团队,每个全科服务团队组成若干家庭医生小组,每个小组由家庭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或乡村医生各1名组成。家庭医生原则上由临床或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且经全科转岗或三年规范化培训合格者担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未参加全科转岗培训的临床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的在岗乡村医生经区卫生局培训合格者作为补充。全科服务团队长由中心领导班子成员或临床科室中层干部兼任。

(三)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签约到户、服务到人”的原则,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个家庭医生小组负责一个村(社区),原则上包干600户约2000人左右户籍居民的责任区域,建立家庭医生与居民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提供以下服务内容:

1.为居民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

2.结合居民健康问题,提供形式多样、简明易懂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指导,纠正居民不利健康的生活行为,综合实施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3.开展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现、随访、指导和转诊管理工作;

4.落实社区免疫规划、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和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

5.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评估和健康状况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和随访管理;

6.协助上级卫生部门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7.提供家庭医生社区首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级公立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服务;

8.为行动不便或确有需求的家庭提供上门访视、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电话咨询、预约服务和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其他服务项目按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收费)

五、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研阶段(2014年1~2月):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区域、服务人口、临床医生人数等进行全面摸底调研,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区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家庭医生服务宣传手册、培训教材和考核方案。

(二)宣传培训阶段(2014年3~4月):印发实施方案、宣传手册、考核方案,召开专题工作部署会;组织开展家庭医生系统培训;制作家庭医生服务联系卡、宣传版面及《致居民朋友一封信》等,开展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工程宣传发动工作。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5~10月):各地选择合适的区域设立工作室,配备相应设备,制作统一上墙版面;发放家庭医生服务联系卡及《致居民朋友一封信》;组织家庭医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居民家庭签约并提供相应服务。

(四)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11~12月):组织区级专家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对家庭医生服务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总结评估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效果,对实施较好、考核优秀、群众满意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区政府将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工程列入2014年十件政府实事之一,把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目标任务列入各镇(区、街道)2014年目标管理责任书工作内容。区卫生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把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目标任务(附件1)列入2014年局对各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各单位也要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扎实推进工作。

(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家庭医生服务是一项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区卫生局制定了具体的宣传方案,将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系列报道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各地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一是发放致居民朋友一封信、家庭医生服务联系卡、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二是在社区居(村)委会、住宅小区、全科医生工作室公示家庭医生服务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服务内容;三是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展策划宣传典型事例,提高居民群众的知晓率及参与度。

(三)加强培训,规范服务。各单位要按照要求合理组建家庭医生队伍,并将区家庭医生服务人员一览表(附件3)于5月12日前上报局预防保健科,区卫生局将分批组织系统培训。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按照《2011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培训,建立指导、督查队伍,原则上每季度指导督查一次。各单位要对所有家庭医生小组人员全面开展各类业务培训。

(四)加大考核,合理分配。各单位要把家庭医生服务列入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制定考核细则,重点围绕签约率、签约服务率、签约对象满意度等核心指标作为家庭医生、全科服务团队的主要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区卫生局每半年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对家庭医生服务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评估,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家庭医生服务补贴,年终对实施较好、考核优秀、群众满意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