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工作要点3篇

时间:2022-05-21 08:58:10

导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工作要点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工作要点3篇

第一篇

一、加大依法行政推进力度

1、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修订完善依法行政工作的相关制度,以落实评议考核办法为切入点,严格落实我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重点对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性和不当性进行审查认定、责任追究,强化责任分解,强化量化考核,强化层级监督。

2、推进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对照《市法治城市创建任务分解表》,认真制订本年度我局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有序推进。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

3、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程序。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起草、论证、审核、工作程序,对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并按规定及时报送备案。

4、切实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内容进行审查,着重对新设立非许可性审批、责任主体虚化以及评比达标表彰等内容进行把关。对重大及专业性较强的事项,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专家学者的建议。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5、加强规范性文件清理评估。完善规范性文件实施评估体系和制度,明确评估的主体、对象与范围、内容与标准、方法与程序,保证评估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制度化。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与适时清理相结合制度,对须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应及时清理,经评估后认为不应继续执行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三、加快转变依法行政职能

6、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集体决定制度、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加强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适时科学调整和改进决策。严格执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追究责任。

7、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认真落实市政府“三集中、三到位”工作要求,完善行政审批各项工作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做到法律文书准确、案卷完整规范,确保依法审批、按时办结,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

8、深入推进信息公开和网上服务。充分依托门户网站等信息公开渠道,将不涉密文件信息及时向公众。规范运行机制,搭建互动平台,提高业务办理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交换的及时性。根据行政审批清理情况,及时更新权力库数据,同步调整内外部流程。完善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程序、规范文书格式,确保受理、办理、答复等各个环节依法合规和答复内容规范严谨。进一步完善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措施,探索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和执法结果公开制度。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畅通投诉监督通道,增强咨询服务功能。

四、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

9、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程序建设,重点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进行规范,明确事项和权限,细化工作流程,保障程序公正,统一执法文书,规范案卷管理。积极推行重大行政处罚“审前听述”制度,制定操作规范和相关格式文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相对人权益告知制度。对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进行修订,落实行政许可裁量权规范在全系统内推广实施工作,逐步推动行政裁量基准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开展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指导和评析研讨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执法过程中的疑难复杂及共性问题。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升级信息系统。建立完善行政执法风险评估和防范控制机制,有效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和行政执法效能。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

10、切实开展行政指导工作。按照省、市开展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认真抓好行政指导工作,将行政指导与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刚性管理手段充分结合,明确工作步骤与责任,完善行政指导工作机制。对行政权力事项要进行梳理,确定行政指导重点事项与内容,提升行政指导效能。要坚持行政指导“五项原则”,通过政策辅导、工作提示、行政建议、警示告诫、案件回访等方式,充分发挥行政指导在行政管理和执法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效能和水平。

11、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程序,适时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执法行为开展案卷评查,加强执法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完善行政案件监督审查制度,开展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决定备案审查工作。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的评议考核。针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行政执法检查,采取各市(区)交叉互查、量化考评等方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健全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保证办案质量。

五、着力化解行政争议和社会矛盾

12、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关于全面开展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健全行政复议组织机构,落实行政复议经费和办案人员、场所、条件等各项保障措施。切实执行行政复议办案程序、行政复议应诉统计分析、疑难案件集体讨论等制度。加强复议文书管理,提高行政复议答复和行政复议决定书质量,推行说理性复议决定文书。进一步加大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工作力度,坚持将调解和解贯穿于行政复议全过程。

13、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的重要作用。落实行政调解工作责任,规范行政调解工作程序,进一步完善争议纠纷调解的申请、受理、调处、回访、统计、立卷归档和信息报送等制度,确保行政调解工作规范运行。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行政复议和劳动关系协调的调解工作力度,建立案前、案中的调解工作程序,实现行政调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14、积极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完善行政应诉备案、重大行政应诉案件专报、行政诉讼情况反馈、行政错案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注重内部协调配合,重大疑难案件开展集体讨论,对专业性较强或比较敏感的案件,积极配合人民法院,努力通过调解、和解等手段,依法妥善化解行政争议。进一步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制度,确保出庭应诉率达到100%。

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

15、继续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活动。要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的总体部署,创新形式,继续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通过网络、媒体、上街设摊咨询、上门宣讲、印发宣传资料,参加各种法制宣传月、周、日等形式的活动,大力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12333”电话咨询热线的作用。

16、加大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源干部的培训力度。要以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及我市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新政策为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需求,采取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培训形式,对全市企业人力资源干部进行法律法规和实务操作培训,提高用人单位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和守法的自觉性。

17、做好领导干部、公务员述法工作。加强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管理工作,把法律知识学习纳入公务员日常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专业法和新颁布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考试考核。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市依法治市办公室有关文件精神,年终做好局系统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的述法工作,包括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法律知识、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个人遵纪守法等情况。

七、加强依法行政保障措施

18、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健全法制工作领导和责任机制,明确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牵头抓,各职能处室具体落实的领导和责任体系。强化对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定期研究推进法制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解决法制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9、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以提高人力资源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为重点,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的制度和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培训、以会代训、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20、强化考核评议机制。将法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推进,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考核评议制度,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完善测评方法,对工作优秀的部门和地区给予通报表扬。

第二篇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执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规范性文件审核和上报备案制度》,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报备、清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切实履行法制工作机构审查把关职责,采用“规”字号文号,按规定报备,依法予以公开。

2、推进重点规范性文件出台。抓紧修改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主动协调部门支持,确保全年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规范性文件出台。力争《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工伤预防工作暂行办法》、《关于调整市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支付项目的通知》、《关于市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的通知》、《关于对部分失业人员给予特别扶助的办法》以市政府或者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出台。

3、健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公布制度。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与适时清理相结合制度,对须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应及时清理,经评估后认为不应继续执行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二、有效规范行政行为

1、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集体决定制度、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加强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适时科学调整和改进决策。

2、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行政审批各项工作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做到法律文书准确、案卷完整规范,确保依法审批、按时办结,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

3、全面实施依法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公开的信息包括:依法行政的各类方案、规划、制度以及有关督察、考评结果;行政决策的事项、依据和结果;起草制定重要法规草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法规规章政策规定、办事方法和服务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管理权限、程序、法定条件、标准、办理时限等执法信息;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法定依据,收费主体、项目、标准;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公开的事项等。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1、规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案件收受、登记、办理、合议、会核、报批、发文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文本,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适时组织全市系统办案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和案例研讨活动,推动提高办案质量。按时报送年度、年中行政复议和应诉案件统计报表、案件统计分析指标报告。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要依法积极应诉,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相关材料,精心准备答辩材料。对于重大行政诉讼案件,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出庭应诉。建立重大复议诉讼案件报告制度,各地如有败诉案件,应在复议决定书、法院判决书收到之日起15日内将案件结果和有关情况上报市局政策法规处。

2、开展行政执法检查。针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热点问题,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专项行政执法检查,采取各市(区)交叉互查、量化考评等方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3、完成行政执法证换证工作。按照市政府部署,开展行政执法证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换证工作,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确保行政执法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按期领取行政执法证件,全部做到持证上岗,提高行政执法行为的整体质量。

四、深化普法依法治理

1、继续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活动。要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的总体部署,创新形式,继续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通过网络、媒体、上街设摊咨询、上门宣讲、印发宣传资料,参加各种法制宣传月、周、日等形式的活动,大力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广大公务员、用人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劳动者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服务对象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在推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社会风尚形成上取得新进展。

2、加大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源干部的培训力度。要以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及我市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新政策为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需求,采取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培训形式,对全市企业人力资源干部进行法律法规和实务操作培训,提高用人单位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和守法的自觉性。

3、做好领导干部、公务员述法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市依法治市办公室有关文件精神,年终做好局系统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的述法工作,包括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法律知识、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个人遵纪守法等情况。

五、加强调研和落实保障措施

1、加强政策调研。建立调查研究工作机制,制定年度调研工作计划,根据工作重点、热点、难点确定调研课题。建立政策调研表彰激励机制,开展调研成果评选活动。积极推动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调查研究服务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对国内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动态的收集和综合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法制信息工作,组建一支由各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局各处室、单位参加的法制信息员队伍,及时报送法制工作信息。

2、加强法规工作机构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健全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大政策法规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力度,组织人员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策法规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履行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顾问职责。

3、强化组织领导和考评监督机制。将政策法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推进,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考评制度,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完善测评方法,对政策法规工作优秀的部门和地区给予通报表彰。

第三篇

(一)进一步加强仲裁机构建设,夯实争议处理基础

1、强化仲裁委成员单位工作联系。要进一步密切联系成员单位,促进成员单位间的工作互动,发挥仲裁委员会整体合力,研究探索更有利于调解仲裁工作开展的新举措、新机制。坚持例会制度,全年各地仲裁委召开全体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应不少于3次,并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强化成员单位间的整体意识和协作意识,指导当地调解仲裁工作开展。健全多方参与的仲裁员队伍,积极选派符合条件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资格考试,确保年内各成员单位至少有1名工作人员取得仲裁员资格。要强化人社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整合、发挥各成员单位在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方面的优势职能,主动邀请仲裁委委员参加仲裁庭审、调解活动观摩、案件质量评估、疑难复杂案件会商,提升仲裁委员会整体工作效能。

2、持续推进示范仲裁院创建工作。今年,市仲裁委将继续以引导各地积极争创省示范仲裁院为重要目标,以认真贯彻执行人社部、中编办、财政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为抓手,结合我省具体实施方案,建立效能建设一票否决制度,凡效能建设不达标的,一律取消评先争优资格,确保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效能建设目标。将分批组织创建市(区)局的分管领导、仲裁机构负责人到省示范仲裁院参观学习,以省首批示范仲裁院为标杆,进一步拉高全市仲裁院建设水平。各地要在6月底前形成示范仲裁院创建方案,全市将按照材料申报、书面审查、实地考察、综合评分的流程,最终确定向省厅申报的对象。

3、不断提升仲裁队伍综合素质。2012年全市仲裁队伍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加大本地化业务提升培训力度,仲裁工作人员全员参加市仲裁委建立的网上培训,同时全面推行每周固定学习制度。开展全市仲裁员业务提高培训班2次以上,全市组织公开示范庭6次,开展案件质量和法律文书评比活动1次,并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成果验收活动。各市(区)认真承办调解员资格准入培训,至2012年末各地调解员数量不少于当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数量的1.5倍,落实与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的调解员联合培训制度,多着并举,全面提升全市调解仲裁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二步是积极组织参观交流活动,分类别分批次,有针对性的组织各市(区)派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形成有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全市调解仲裁工作提供参考;第三步是认真落实上级组织的学习任务,积极选派人员,认真完成赴外学习的各项任务。

(二)进一步加强调解组织建设,提升源头纠纷化解能力

4、重点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各地要以贯彻落实《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为契机,围绕“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与工会组织的工作联系,共同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建立不少于10家劳动争议调解示范点,其中非公企业不少于8家。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示范点要有合规的组织结构,固定的调解场所,有资质的调解人员,统一的调解流程,规范的调解文书。积极探索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示范点建设经验,总结推广企业源头预防调解的有效举措。全面提高企业调解委员会组建率,成立工会的企业和100人以上的企业要100%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挂钩联系制度,由仲裁员具体指导调解委员会开展企业内部预防调解工作,每一名仲裁员每年至少挂钩联系5家企业调解委员会,最少包括1家示范点。

5、促进四级调解平台规范运行。2012年全市调解平台建设工作的重心是促进优质高效运行,各地尤其要抓好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的做实、做优、做精。乡镇(街道)调解中心全面推行调解网上同步操作,保证调解过程按系统设定的程序规范进行。所有在乡镇(街道)辖区内发生的、当事人同意调解的争议都应在调解中心先行调解,调解成功率不低于70%。适时上线乡镇(街道)调解信息统计报表功能,借助软件对乡镇(街道)调解劳动争议的情况进行统计、通报。做实村(社区)级平台,加强村(社区)运行指导,村(社区)示范点应具备准确成功调解辖区内7成以上劳动争议的能力。下半年市仲裁委将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示范点召开现场会,推广样板、交流经验,不断优化最基层调解终端的建设。

6、全面整合优势调解资源。坚持劳动争议“五位一体”大调解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人社部门在预防调解劳动人事争议中的联络、协调作用,完成人社部门主导,多方共同调处争议的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与公安机关的工作互动,仲裁员与公安派出所挂钩联系,对公安机关接处的涉劳警情及时介入,相互借力,第一时间化解社会矛盾。深化与劳动监察、劳动关系、信访等系统内部维权单位的有机联动,继续以人力资源维权中心为依托,完善“一厅式受理,多渠道化解”的工作体系,尝试建设“劳动保障维权会商制度”,跨部门共商、协作,高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三)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提高调处工作效能

7、努力完善裁审对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人社厅与省高院、省总工会联合制发的《关于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联动化解工作机制的意见》,深入推进裁审信息互通机制建设,定期裁审对接简报,按月上报裁审互通信息将列入全年调解仲裁工作考核目标。积极落实与人民法院的工作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市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研判,进一步统一裁审口径,全市要确保不发生裁审不一致和一裁终局被撤销情况,各地要把不服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率控制在4%以下,提升仲裁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切实放大劳动人事争议巡回法庭的社会效应。

8、探索建立争议“速裁机制”。今年,各地要坚持保障企业生存发展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重的理念,全力加快案件审理进度。在全市范围内尝试建立劳动争议“速裁机制”,在各地仲裁院增设(挂)“快速审理庭”,抽调精干力量,对于恶意欠薪、集体欠薪等严重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案件和涉及农民工、少数民族职工、未成年工等特殊群体的案件,在法律框架内从快从严处理,用最短时间、最简程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9、建立健全仲裁监督机制。全面打造内部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纪检监督和司法监督相结合的仲裁办案监督机制。内部监督要与《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风险评估办法》的实施有机结合,既强调规范也防范风险。行政监督要推进错案追究制度、仲裁员述职述廉制度的建立落实,借助行政手段深化对案和人的管理。社会监督要着力公开,实行逐案回访满意度,用透明促公信。纪检监督要主动与纪检监察部门联系,实施对办案效能的有效监察和办案人员的有效监管。司法监督要邀请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确保把每一件裁决案件办成真正意义上的“铁案”。通过建立全方位的仲裁监督机制,把两级仲裁院打造成“全程公开、立体透明、人民满意”的办案机构。

(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树立阳光仲裁形象

10、全面启动“三进三服务”活动。各地要进一步落实“亲民、爱民、为民”服务理念,积极开展“三进三服务”活动,即:开设法律讲堂进高、职校,服务即将步入社会的新生代职工,教导他们如何规避择业风险;开放仲裁庭审、调解现场进社区,服务基层人民群众,引导他们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开展恳谈交流进单位,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管理。各地积极推进“三进三服务”应与挂钩联系用人单位、走访基层站所、帮扶困难人群等活动有机结合,切实推动宣教活动效果落到实处。

11、加大服务企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创新服务企业发展的举措,充分实施调解仲裁建议书制度,努力促进企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对暂时存在资金困难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尽量通过和解、调解等方式,鼓励企业与劳动者共渡难关。开展每一名仲裁员至少到一家企业进行一次调研,提出一条仲裁建议,办一件实事的活动,促进企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把每一名仲裁员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争创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活动中去。

12、全力加强宣传报导工作。今年,市仲裁委将设立专项考核指标,引导各地把宣传报导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通过大力宣传报导调解仲裁工作的机构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和社会效应,积极树立全市调解仲裁机构的专业、高效、阳光形象。全年全市每一名仲裁员至少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调解仲裁相关文章,每一家仲裁院要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理论研究性文章。同时,鼓励广大仲裁员、仲裁机构开展专题课题调研,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对上报市仲裁委并被相关部门或刊物采用的,将作为加分项目,列入评先争优考核。